簡體版

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

相對于汴粱這個,北宋上百年的首都,甚至可以向前追溯,一直到一二百年前,這里都是整個中原的核心,產生著巨大的作用。

可是在趙信的眼里,除了仁宗作為他的父親這一點,其他的影響幾乎沒有。

汴粱,作為北宋的首都,接近200年之內,都是北宋的焦點,甚至是整個世界上,超過百萬的城市的第一人,可是對于趙信來說,這有什麼。

百萬人口,在21世紀,已經不算什麼了,甚至聯合國都在商討著改進,讓百萬人口不再成為大城市的代表,或許說,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城市之中,人口過百萬,總是一個榮耀的象征,可是在中國,這根本就不起眼。

超過10億的人口,瘋狂的產業話的過程,讓中國的百萬人口的城市越來越多,中國百萬人口的城市,佔據世界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的三分之一,這可是後世,咨詢發達的時代。

可是在11世紀,在整個世界,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城邦,超過10萬人口,已經是屈指可數的時候,北宋的汴粱,成為了第一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這一點,是可以載入史冊的。

定海軍是港口,也是未來趙信崛起的根基之地,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沒有定海軍,就沒有趙信的今天。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話看起來非常的簡單,可實際上,卻是至理名言,沒有幫助的人,永遠只是一個個體。

一個穿越者,或許能夠改變一切,甚至在權謀之中得到一切,可是真正有所認知的人,才會知道,正面才是最好的選擇,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看起來,是為了某些人洗地,可是在可以用堂堂正正的力量,擊潰敵人,會讓敵人感覺到無力。

在力量達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哪怕你變幻莫測,有太多的技巧,面對著無可匹敵力量,除了被動抵抗,還能怎麼辦。

穿越者,擁有著遠超過這個時代的知識的前提下,本就擁有了改變這個時代的力量,就如同現在丁海軍這樣,在短短一年時間之中,就興建起了超過200萬噸的鋼鐵中心,興建起了年產1500萬噸水泥的水泥中心,並且普及了長弓和稜堡。

北宋之所以滅亡,政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關鍵的因素,實際上,還是北宋根本沒有發揮出他們的優勢,北宋花團錦簇的經濟,絢爛的科技,在女真和蒙古不想道理的攻擊面前,北宋就是哪個被亂拳打死的老師傅。

當一個國家,體量龐大到了可怕的程度,就如同一戰時候的俄羅斯一樣,龐大的國土,龐大的人口,再加上並不太發達的工業,就這麼一個在全方面,落後于歐洲主流的國家,一直都是歐洲最強的力量。

長弓很簡單,長箭也不難,偏偏長弓的材料,在北宋比比皆是,北宋已經擁有了發展長弓的一切根基,只不過,沒有點亮這個科技,沒有進入到這個層面。

這是北宋的可悲之處,哪怕擁有著超過了這個時代的豐厚財產,可是最終,還是便宜了蒙古人,依靠著整個南宋的財富,元朝度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最終在矛盾的計劃之下,最終滅亡,這也算是元朝的可悲之處。

有了趙信這麼一個穿越者,可以把長弓這個,簡單的,卻又有巨大威力的武器,帶到了北宋的面前,北宋發展它,已經沒有任何的問題的,越是發展,北宋才會覺得,長弓是最適合北宋的武器。

遍布在北宋各地的樹種,本身就為北宋攀升這個科技線,奠定了基礎,長弓跟長箭的結合,又可以把北宋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實際上,北宋一直都在學習別人。

步人甲步兵,實際上,是參考了西夏和遼國的重甲騎兵的復制品,雖然說,北宋的步人甲,他們的防護能力超強,這個防護能力,實際上,在戰場上面,已經超過了北宋和遼國的,在真正的戰場對比之中,步人甲所取得的分數,遠超過重騎兵,可是因為機動性的不足,步人甲的戰斗力,是遠遠低估。

在西夏和遼國,都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的前提下,北宋的重甲步兵,實際上是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步兵跟騎兵的明顯不同,不是防護性和戰斗力,而是在機動性上,步兵永遠無法跟騎兵相比,或許長弓手無法跟騎兵的機動力相比,可是他的殺傷力和持續作戰能力,已經足以展現它的力量,在目前的時間段,他是最適合北宋的武裝。

丁海軍已經普及了長弓為主體的基本兵力,可是實際上,對于趙信而言,這不是最重要的,長弓只是一個基礎,一個不受別人威脅的基礎

這麼一個奠定根基,讓北宋發生月兌胎換骨的變化,可是實際上,丁海軍的改變,並不是長弓帶來的戰斗力上面,哪怕現在,丁海軍沒有了長弓,沒有了稜堡,可是丁海軍扎根下來的基礎,也足以改變整個北宋,以生產為基礎的流水線,以工業為主體的各種產業,這是丁海軍的基礎。

丁海軍,幾乎永遠,在趙信的心中,擁有著不一樣的印記,哪怕定海軍的一部分工業,會轉移,可是商業中心是會留下來的,造船中心也會被留下來,甚至一定程度上面,定海軍的位置,發展起來,也是一個世界級的大港口。

哪怕未來,當趙信拿下了大陸的控制權,位于長江口的上海,長江深入到大陸月復地的武漢,還有掌控著北方北京,這些或許都會是未來發展的更好的成

這些也就夠了,同樣,選擇定海軍,主要是為了方便。

0度經線,也被稱為本初子午線,也就是說,它是東西經的起點,在未來,就算是宋朝的艦隊,縱橫七海,最初發展的區域,就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哪怕趙信再怎麼的有的信心,也不可能的一下子就佔據了太平洋,向印度洋和大西洋蔓延,那真的有些好高騖遠了。

那麼,對于海圖而言,首先填充的,就是沿海的港口和一些重要的島嶼的,這樣容易形成一片比較標準的區域。

如果選擇汴粱的話,先不說最初耗費的時間,海圖是逐步蔓延的,有任何一個地方存在著空白,都會影響之後繪制的精確度,在確定了經緯度的坐標之後,總不能直接從三十四十開始吧,那樣的話,北宋的重要城市都要測量一番,這個工作量也太大了。

就算是趙信,可以投入這個精力,把這些部分都給納入到的測距之中,一個完善的地圖,這些經緯線的坐標是必要,可是現在距離弄地圖也很遠。

就算是強行的把汴粱作為本初子午線的起點,那麼定海軍活躍的區域,也並不是在這個附近,到時候,最重要的這些港口,補給港,這些位置,他們坐標就相對比較古怪,最少也是十幾和幾十,至于從零度到30度之間區域,基本上都是在大陸,或者是中南半島這里,這個怎麼也有些不方便。

汴粱跟定海軍,這兩個選擇,最初的時候,只是在趙信的心中,猶豫了差不多半個時辰,就已經決定了,就是定海軍,在定海軍這一線,被定位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劃分東西經。

實際上經線,除了本初子午線,其他的不太重要,一個不太標準的,就是利用北極星,地球永遠指向北極星,也帶來了不同位置跟北極星的夾角有多少度,就是多少度。

這樣的算法,在天體物理的時代,會駁斥的一塌糊涂,天體運行,總是有誤差和角度,在龐大的天體數據之中,連光線行進的速度,都是以年來計算,哪怕小數點之後,幾百位,甚至是上千位的誤差,都是極大的。

可是用于航行測距,真的不算什麼,北極星的測距,也算是相對比較準確的,針對經緯度的測距而言,誤差很小,一度的誤差,未必會超過幾米,這對于早期的航海,足夠用了的。

經線,就更加的簡單了,按照地球上面,等分為24小時,劃分出來24個市區,是每一個時區的距離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的,按照一天劃分時間,24等分之後,差的是這個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一個時區,然後細分為360度。

這個需要大量的計算,同樣,也需要一些天體物理上面的知識,好在這些知識,並不深奧,高中物理之中就有,剩下的,就是光學的一般原理。

還有一些就是的,經緯線的一些特點,比如說,在同一時間,整個地球上面,同一經線上面,太陽照射的夾角相同,比如說,晨昏線跟經線的夾角,等于太陽直射點的維度。

這些只有中學起點光學的知識,在後世,是人盡皆知,可是在這個時代,連光學的幾個基本的定位,都沒有完成的時刻,這就是秘技。

作為受到了21世紀,咨詢時代沖擊的趙信而言,他很清楚,經緯線的重要作用,在陸地上,也是少數深入敵後,判斷所在位置的重要的方法。

不可能每一個深入敵後的,都對敵後的環境非常了解,即便是了解,也是一個大略的,一個簡單的六分儀,就可以通過太陽的位置,簡單的判斷出所在的大體坐標,然後知道所處的環境,這對于行軍打仗來說,非常關鍵。

為什麼,強盛的中原文明,屢屢拿著游牧民族沒有辦法,本就是因為這個位置確定問題的,茫茫大草原,沒有一般參照物,沒有一個熟的向導,到了草原上面,有多少人都給葬送進來。

當然了,經緯線最高的用途,就是在航海上面,六分儀的出現,算是航海上面劃時代的成果,可是六分儀並不是單獨來使用的,六分儀的作用,不過是用太陽確定一個角度的,跟所在的平面,形成一個夾角,而這個夾角,必須要跟經緯線固定夾角,進行計算,最終確定出經緯度。

這個經緯度沒有任何的意義,如果不跟經緯線相配合的話,就算是弄到了這個經緯度的,也是沒有多少用處,具體某一個坐標,距離有多遠,還需要特定的海圖,特定位置之間來判斷。

沒有一個完整的海圖,沒有一個海圖上面的經緯度的位置,就無法判定,他們距離目標所在,還有多遠,只有前面的一切都給做到了之後,才是經緯度發威的時刻。

航海技術,船是關鍵,沒有船,就沒有辦法跨越海洋的,沒有船,要麼就淹沒在海洋之中,要麼,就看著大海望洋興嘆,在沒有大型的,比較適合航海的海船,哪怕其他的方面再強,也無法深入海洋。

海洋深處,更高的風浪,會讓這些結構達不到標準小船,徹底的毀掉,在航海不發達的時候,大海對于漁民來說,是鬼門關,原因就在于各方面的不健全,一個結構簡單的船只,遇到稍稍大一點的風浪,就會解體,在無風三尺浪的大海之上,越是小風浪,就越集中,越頻繁。

大海之上,經常可見的風暴,實際上,相對于整個大海來說,只是一些小概率的事件,後世甚至總結了一些航道,避開絕大部分的風暴,在天氣預報和各種的通訊措施都很強的前提下,幾乎把絕大部分的風浪都給避免了。

越是強大的船,對于風浪的抵抗能力就越強,在一戰左右,當世界軍艦進入到超無畏,甚至是更強的時代,單純風浪,對于船的影響,已經降低到了最低了,很少听說,某一艘軍艦,在熱帶風暴之中沉沒的。

不說現在軍事上面,發達的軍事設施,就說那些軍艦的技術含量的,在高海情面前的處置能力,實際上,是整個軍艦的基礎要求的,如果一艘軍艦,連普通的自然風暴都無法承受,這個軍艦,又相當于什麼。

實際上,哪怕是到了21世紀,對于自然的惡劣的天氣的,大部分的艦隊,也只能躲避,特別是針對航母特混艦隊,在遇到狂風暴雨的前提下,特混艦隊也只有提前規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