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二十四章 棉花戰略

450萬斤的棉花,听起來很多,可是制作出帆布,就真的不多了,帆布比重比起一般的棉布大的多,同樣面積的前提下,是普通布匹的數倍以上,一艘帆船,特別是西班牙帆船,還有蓋倫船的這種,需要的帆布的數量非常大。

軟帆的強大,在于受力面巨大,同樣高度的桅桿下,帆布的長度,可能是桅桿的長度的一兩倍以上,這樣算下來,一艘船就會消耗數量極為龐大的帆布。

哪怕是為了航海事業,現在棉花種植面積,也有些不足的,15萬畝听起來很多的,可是實際上,真的很少了。

趙信不可能如同後世那樣,讓絕大部分北方農田,都是棉花和小麥的套種,可是影響一部分,是沒問題的。

至于推廣的問題,在趙信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棉花是經濟作物,這一點沒錯,北宋的這個節點,棉花還沒有傳入,但是到了一百多年之後的南宋,在棉花被引入,並且在織布上面展現了之後,棉花的大規模推廣,幾乎立刻在整個南宋風靡。

從出現到徹底流傳,最多也就是幾十年的時間,在南宋初年,還沒有的棉花,在關閩川陝剛剛出現,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個利益,直接引導著這些人,前僕後繼的投身到了棉花種植。

有什麼比直接的利益更加吸引人的,種糧食一畝地能夠達到一貫的收入,已經算是老天的照顧了,對于普通的農民而言,扣掉賦稅,佃租,剩下的錢也是勉強糊口,這也是一旦遭遇到了大的災害,四等以下的戶,就堅持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如果換成種棉花的話,就不一樣了,就算是現在畝產,30斤皮棉,丁海軍這邊的收購指導價是80文一斤,也就是說,棉花的產量不大規模的提升,單純現在,種植棉花的收益,就已經比糧食高了。

不是說,定海軍故意定的高價,原因在于,這些棉花現在就值這麼多錢。

30斤皮棉,差不多就是3匹布了,宋朝的布匹,寬2尺,長40尺,比起現代棉布來說,小了很多,現代布匹的寬度,一般都在一米以上,寬的甚至達到了1.5米,甚至是2米,可是宋朝的棉布,則是小匹,也就是2尺,幾乎只有現代五六分之一,也就是說,整體的重量也不太高,大概是8斤左右。

棉花紡紗會損耗,織布也是同樣會損耗,可是再怎麼的損耗,30斤皮棉,也足夠織出3匹的布料。

北宋的布價低廉,一匹布不過是300文,這個布的價格,是指麻布,還是比較差的那種布。

這種布是普通人穿著的主要衣料的,經過裁剪之後,一匹布最少可以裁剪出10件衣服,平均五六十文衣服價格,也是勞動人民,能夠消費的起的。

棉布在北宋這個時節,屬于是高端的產品,特別是純白如雪,高細支的柔和棉布,因為舒適並且貼身,他們是跟高端的絲綢是一個價格的,價格是凌駕于普通絲綢之上。

高端棉布,經過了特別的印染編織,甚至可以達到頂級絲綢的價值,並且哪怕最初級的那種棉布,他們的價格的也非常高昂。

物以稀為貴,並不是稀少的東西就一定貴,自然界,有很多稀少,只有很少儲量的石頭,他們沒有特定的價值,他們跟普通的砂石,沒有多少的區別。

可是稀少,並且有獨特價值的,就一定會很貴的,棉布獨特的性能,讓它是貼身衣物最高端的選擇,絲綢雖然好,夏天是很合適,可是冬天穿起來,就有些冷了,相對而言,還是棉布最合適。

同樣,相對于草棉,印度棉的保暖效果更好的,用印度棉制作的棉被,效果非常的好,在高檔人群之中,一直都有使用,一些高端,甚至不低于皮草的價格,這就推升了棉花的價格。

哪怕按照最普通,一匹布2貫來計算,30皮棉產3匹布,價格也高達6貫,哪怕折扣和扣除手工成本,原材料的價格也相當的高昂,一斤80文,30斤就是2.4貫,相對于他的價值來說,是很合適的。

一畝棉花的收益,超過了2貫,單純種地來說,種糧食,絕對比不上種棉花,這樣就是棉花被稱之為經濟作物的根本原因,經濟作物,如果在價值上還比不過種糧食,又怎麼被稱之為經濟作物。

當然了,未來棉花的價格是會降低下來了,如果按照現在,一匹2貫的價格,根本不能夠大規模的普及,一件衣服的價格超過500文,這樣的衣服,恐怕只能夠是達官貴人來穿。

不過,丁海軍現在物價水平,還是沒有問題的,平均每一個人80貫的月薪,500文一件衣服,真的沒什麼,單純丁海軍,未來超過200萬人的人口,按照一個人平均一匹布的消耗而言,年銷量就是200萬匹布,最少也需要1600萬斤棉花,以現在的種植程度,遠遠不夠。

東西好了,就能夠推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對于農民而言,一個比起種糧食,高出三五倍的項目,他幾乎必然會在北宋流傳起來。

按照真實的歷史上面,這比棉花普及的時候,早了差不多100多年,可是北宋佔據的地盤也更大,推動好處也更多。

只不過,按照一般的規律,從普通人發現了棉花的好處的,逐步的跟風,到種植量加大的時候,最少要幾十年的時間,趙信等不了那麼長時間。

15萬畝,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是苗家莊,還有大名府周邊的土地,趙信選擇丁海軍,可以月兌開皇位更迭的漩渦,可是相應的,他也受到了限制。

哪怕明明知道,修建一條從海州到洪澤湖的鐵路,可以大幅度的加快丁海軍的發展,甚至,耗費巨資,修築一條300多里長的運河的,讓淮河擁有入海口,讓從丁海軍到北宋主流水系,完全無障礙的聯通。

別小看這一點,就算是21世紀,有集裝箱和機械化運作的港口,一艘船從入港到裝卸,也需要時間,更別說這個時代,哪怕丁海軍做了改變,可是從海州卸貨,陸路運輸,再到洪澤湖裝船,一卸一裝之下,耗費的時間,最少是兩三天。

或許,對于一些大宗的物資來說,兩三天沒有什麼,可是對于高速發展,對于商品的普及度有很強認識的丁海軍來說,這直接的影響了利益的。

連這樣利益巨大的事情,都因為顧慮而停止,更別說大規模的推廣的棉花了。

目前的15萬畝之中,其中八成以上,是在苗家莊,苗家莊本身的種植的,幾乎全部種植了棉花,甚至為此,耽誤了糧食的種植也在所不惜,當然了,苗家莊沒有十幾萬畝的土地,可是保州事變之後,苗家莊已經是保州最強的家族了,它的影響力是全方位的,所以,在他的影響下,整個保州最少有十幾萬畝,是在種植的棉花。

剩下的,就是大名府鐵匠作坊附近,鐵匠作坊佔地龐大,因為影響力和實力,還是影響了一兩萬畝的土地。

這基本上,已經是丁海軍的極限了,加大影響的話,或許在一些關聯商會之中,可以影響一些,可是讓他們放棄種植糧食,而選擇完全陌生的棉花,這需要時間,或許要一兩年的時間之中,才能夠普及。

一兩年,對于北宋而言,並不太長,甚至是對于仁宗來說,也同樣不長,可是對于趙信而言,真的有些長了。

單純丁海軍本身的需求,就需要最少1600萬斤的棉花,幾乎是現在數量的4倍左右,更別說帆布,還有其他需求,保守估計,起碼要3000萬斤以上,甚至是5000萬斤。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丁海軍采用的是雙管齊下的方法,3000萬斤棉花,如果按照30斤產量的話,需要大概100萬畝的土地。

在整個中原地帶,要找到這些土地,並不是不可以,可是代價是非常高昂的,毫不客氣的說,丁海軍現在,生產的許多東西,也產生了海量的利益,這些利益用于交換,有些太不值得了,畢竟,這是一個賺錢的生意,趙信要的只是節約這個時間。

中原不行,那就轉向別處,21世紀咨詢發達的時代,棉花也從的中原,轉向了北方,從新疆到中亞,這些地方才是種植棉花的最適合的產地,日照時間長,光和水量也充沛,新疆和中亞的棉花,成為了最優的產品,直接的創造了一個產業的。

現在,開發新疆還為時尚早,可是河套平原,到是非常合適。

要在河套平原這里,推廣棉花的種植,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趙信實際上,還是利益交換,但是利益交換的目標,從很多人,從很多商人,轉為了一個人。

那就是韓琦,雖然,韓琦已經調回中樞了,甚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宣布,他主要負責的東西,可是韓琦高升也是一定的,並且對于整個河套平原,影響最大的,也是他。

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樣,靈州,還有的新附的土地,這些都是新近得到的,而且幾乎是在韓琦的意志之下。

對于這些新俯土地,實際上北宋中樞是沒有多看中的,這些被稱為貧瘠的地方,又有多少的資源,是韓琦一手推動西北農田水利建設,讓河套平原,從草原變成了塞上江南,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這是韓琦的根基之地,也是最重要的資本,只要這個基礎不減弱,未來韓琦的道路,是極為平坦的,那麼,韓琦根本不可能讓這里月兌出他的掌控。

門生故吏,提拔之恩,北宋還沒有發展到未來,王安石和司馬光針鋒相對,朋黨的時候,可是這些關系,是默認的,也是有的。

說服韓琦,並不困難的,西北的發展,仰仗趙信的地方也很多,而且從應天府到的汴粱的那一條鐵路,也讓韓琦看到的機會,一條貫通西北的道路,只要解決了交通問題,西北的發展不可限量的。

有求于人,就不會太過火的,在趙信稍稍向西北傾斜一些物資,並且在道路和鐵路方面,給予支持之後,韓琦也就同意了。

整個舉措的順利程度,也超過了趙信的預料,河套平原,總面積差不多2.5萬平方公里,拋開一些無法作為耕地的地方,哪怕只開發出一成的土地,也差不多有接近400萬畝的土地。

實際上,全面開發,甚至可以達到1000多萬畝,拿出其中的十分之一種植棉花,同時又是棉麥套種,丁海軍會派遣專人,指導和大規模的種植棉花,這有什麼接受不了的。

趙信,用一個個真實的成績,在韓琦那里樹立信心,他是不會心口開合,棉花收購價格,棉花的收益,這些都不是騙人,哪怕是只有這個產量的一半,也可以讓一畝地收益在一貫以上,這對于西北來說,非常重要。

同樣的,韓琦最看重的,實際上,還是棉花獨特的功效。

作為一個在戰場上,樹立無上權威的統帥,韓琦的很多思路上面,是從軍事上面考量。

棉花是經濟作物,可是同時,對于北宋而言,棉花同樣是軍事作物。

在寒冷的北方,棉花可是戰略物資,中國為什麼不能夠進入到草原,廣闊草原上面,地廣人稀,是一個方面的原因可是,北方的寒冷,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北方的牧民,天然有各種的毛皮,制作皮衣,他們在寒冷的天氣之中,很有用的保暖,讓他們在冬天之中,也擁有戰斗力。

北宋的禁軍,怎麼可能穿著皮衣,鎧甲都是有一個容納限度的,皮衣幾乎很難的融入到鎧甲之中,最多就是一個皮坎肩。

北宋如此,遼國稍稍好一點,對于不穿,或者少穿甲的輕騎兵可以,重騎兵,每一個重量都考慮到了極致,他們也不可能無休無止的套入。

這也是在遼國,他們也很少在冬天出動的根本原因。

在冬天,鋼鐵會變得非常的寒冷,導熱性非常的強,在這樣的強度之下,根本很難作戰。

棉花改變了這一切,只要稍稍的填充棉花,就可以相當的保暖,這樣的穿在內部,又不會擠佔很多的空間,這種前提下,作戰的範圍會擴大很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