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

中國的硬帆和西方的軟帆,各有各的優勢,硬帆在風力較小的前提下,可以獲得較大的動力,這是硬帆的特點,就算是到了21世紀,也有一些跨越大洋的帆船,使用一定的硬帆,他們在可以在有限的風力之下,獲得更大的動能。

科技的環境下,返璞歸真,反倒是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可是在原始的狀態下,在遠洋航行之下,軟帆受力面巨大,成為了必然的選擇,龐大的軟帆,可以比起硬帆多出幾倍的受力面,在風作為遠洋航行的動力的前提下,軟帆就擁有著天然的優勢。

軟帆的材料很多,不過在目前北宋,能夠使用的軟帆材料,只有一種,那就是絲綢。

或許,用麻布更加的節約,可是因為麻布是低端的產品,有時候,甚至看起來都有些襤褸,在實驗了幾次之後,除非是重新開啟編織的過程,把麻布用更多經緯線,編織的更加的細密,否則的話,根本無法使用。

麻布注定要被棉布所代替的,再加上各種子項目眾多,沒有時間耽誤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就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使用絲綢。

絲綢作為船帆,有很多的優勢,不過唯一的劣勢就是,太貴了,哪怕是富甲天下的趙信,也忍不住有些肉疼,一個完整的船帆,幾十米高,單純用絲綢,就是數百匹。

一匹絲綢,非常的龐大,一個500料左右的船,船帆能夠有多大,就算是全部用絲綢來構成,也只有十幾匹的樣子,但是這樣絲綢構築的只是一面的單層的,絲綢作為軟帆,很不錯,卻有巨大的劣勢,它太薄了,在風的不停吹動之下,太薄的東西,強度不夠,要到合適的程度,最少需要十幾層,甚至是幾十層。

一面只有十幾匹的樣子,可是當這個加大到了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樣子,那個可就大了,按照現在的標準,一個500料左右的海船,船帆使用的絲綢高達100匹。

這只是500料的船,如果換成西班牙大帆船的話,一個700噸級的西班牙大帆船的,高聳的桅桿所掛的船帆,起碼是500料的數倍以上。

按照趙信的計算,如果說是西班牙大帆船,這樣的4只巨大的桅桿,上面布滿了各種各樣的帆船的話,單純船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5000匹可能只是一個開始,8000,甚至是1萬匹,都只是一個開始。

絲綢的價格極為高昂,就算是進行了工業化的改造的話,也效果不高,哪怕是在21世紀,絲綢也是高端面料的一種。

哪怕是工業化改造,讓絲綢的價格下降,從現在的1貫的價格,降低到500文,甚至是300文,這個軟帆的價格,也是非常可怕的。

一艘西班牙大帆船,使用1萬匹絲綢的話,哪怕是300文一匹的價格,單純整個船帆的價格,就高達3000貫,按照現在的價格來說,需要1萬貫。

定海軍現在,在發行了定海幣的前提下,錢只是一個數字,可是1萬貫,還是太多了。

就拿趙信給仁宗的錢,300萬貫都給了,1萬貫不是一個大數字,可是實際上發展海洋從來都不是某一艘船,必須是一批船。

曾經叱 七海,無敵之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巔峰時刻的擁有千艘戰艦,這還是最頂級戰艦,其他次一級別戰艦,是十倍,二十倍,甚至是一百倍。

一個船帆,需要5000匹絲綢,1000艘,1萬艘,甚至是更多的情況下,耗費可就是天文數字了,如果單純是資金的問題,趙信咬咬牙也可以接受,哪怕是1萬艘船,只要把絲綢的價格降低到一定程度的話,幾千貫,1萬艘也不過是幾千萬貫。

拿出一年在汴梁的銷售額,也差不多能夠建設一個龐大的艦隊,相對于海權所產生的價值,這些金錢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趙信看的比較的長遠的,絲綢作為軟帆的材料,價格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關鍵問題,是量。

為什麼,21世紀,絲綢也是高端面料的一種,一方面,是因為制造絲綢比價困難,可是數量也是一個問題,物以稀為貴,這一點,是一般的規律。

絲綢之所以貴,原因就在于,絲綢的數量稀少,一個蠶才能夠產多少絲綢,可能就是幾克,千萬的蠶,才編織成絲綢構成美輪美奐的的衣服,用于穿衣,這是夠了,薄如絲綢,清涼和輕便,這就是絲綢的好處。

這些絲綢的獨特的好處,可是用在船帆之上,那就不行了,船帆的需求,跟衣服的需求,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當軟帆的使用,超過1萬艘的前提下,5000萬匹的絲綢,甚至是一億匹的絲綢,這幾乎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哪怕是工業化定海軍也不行。

相對于後世常用的布料,絲綢有很多的劣勢,化學的辦法,沒辦法合成絲綢的面料,那麼絲綢,只能夠通過蠶吐絲獲得。

一畝的桑樹,能夠養活蠶是有限,原來的桑蠶之所以平衡,這是一個定數,就算是深挖潛力,提升也有限。

擴大產能這是一個方向,可是需要時間,相對于棉花,以年為單位的話,桑樹就是以好幾年為單位的,哪怕是用樹苗種植,從樹苗長到可以用的桑樹,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要保證桑葉的產量,那就是五年以上。

如果說,絲綢真的是必要,把發展海洋,作為第一要務的趙信,會不遺余力的投入。

可是絲綢哪怕有這樣那樣的好處,一個價格問題,就足以否定一切。

船帆是使用物品,既然使用,就會磨損,絲綢的磨損率,有些高的太狠了。單獨絲綢的強度較小,在大海上,容易破損,不是每一個風都是和風吹拂的,有狂風,甚至是有的台風,這種情況下,連玻璃,鋼鐵都能夠吹壞,更別說絲綢,長時間使用的話,必然會造成磨損。

這個磨損程度,也相當的大,基本上,目前實驗船的船帆,在普通的環境之下的,也就是說,不經過的台風的天氣,往往出航3次,就必須要更換20%左右,這樣差不多15次出航,航程不超過的1000公里,就需要全面的更換。

這可是可怕的事情,趙信弄出來海船,是為了縱橫七海,1000公里的使用率,這絕對不可能滿意,以未來,巔峰時刻的,超過5萬艘船,每天航程巨大的前提下,這個船帆的更換,絕對是一個大問題,就算是趙信也不敢等閑視之的。

1萬艘船,這個可以接受,咬咬牙,不過是幾千萬貫,還是上億,可是當這個成為日常的消耗,這就有些接受不了。

趙信當然知道,這個船帆的解決方案,有什麼比起帆布,更容易的解決方案,也是更好的方案。

帆布出現的時間,很久遠,可是真正讓帆布聞名的,那就是船帆,以帆為名,就可以看出來。

帆布,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到底是如何做出來的,已經不可考了,最早出現于文獻之中,是在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最初用它制作訓鷹時的腕套。密織的厚帆布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最終被古羅馬人大量用來制作行軍帳篷。

帆布,它的基礎原料是棉花,不選擇最細的多層編制方法,而是采用多股棉線整合到一起,較為粗和厚重的一種布匹,擁有著很強的性能,防水,堅韌,並且耐磨,這都是帆布的特點。

這是後世經過了歷史考驗,最適合船帆的材料,並且通過西班牙和英國艦船,傳播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知道21世紀,伴隨著各種新材料的產生,各種高分子復合材料,還有金屬化合材料,成為了船帆的主要材料,他們更加堅韌和輕便。

這個時代考慮哪些,就有些遠了,就算依靠卡牌系統,能夠幸運的得到這個材料,可是工藝問題,配方問題,甚至是生產和加工的問題。

工業社會,永遠不是一個幸運能夠獲取的,就如同21世紀的非洲,某些落後的國度,在商業化的運行之中,他們獲得了電力,擁有了電視機,甚至是手機,可實際上,一旦外界不在輸入這些東西,他們依靠本身的力量,根本無法使用這些東西,很快,這些東西壞掉了之後,這個國家,就會重新被打回原形的。

趙信雖然很想,讓北宋跨越科技,進入到更高的層次,可是他也知道,各個子項目的積累不高,貿然的拔高,等于是拔苗助長,這不適合發展,還是老老實實的做最簡單的東西,那就是開發帆布。

連古羅馬人,在一兩千年之前,就可以做的事情,北宋當然沒有問題,之所以沒有出現,原因並不是技術,而是原材料。

只要擁有的棉花,制作帆布,就不成問題了。

按照歷史發展,宋朝時期,是棉花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時期,但是這個宋朝,是橫跨了整個宋朝,包括了南宋和北宋,細分來說,南宋發展的更快一點,北宋時期,棉花跟之前的朝代一樣,發展非常的緩慢。

現在北宋還沒有普及棉花,棉花早就出現了,但是在宋末之前,整個中國只有可以充當絲絮的草棉,而沒有可以織布棉花。

北宋前中期,棉花主要是草棉,這是原產于阿拉伯和小亞細亞的也中棉花,跟印度棉比起來,他更加低矮,產量很低,絲綿的效果也不好的。

這一點,從文字演變就可以看出來,在宋之前,棉花的綿字,是絞絲邊的,而不是木字邊的,就可以看出來。

草棉無法用來織布,當然更不適合成為帆布的基礎原料。

後世流行于世的棉花的,並且在中國種植,大獲利潤的,實際上,是原產于印度的棉花。

這種棉花,天生就非常的高大,經過培育之後,甚至可以長到6米的高度,更加高大,產量更多的棉花,天生就適合織布。

在最初流傳的時候,主要的種植地是關陝閩廣。

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簡單,閩廣是沿海的省份,商貿發達,一些海商可以從海上輸入,至于關陝,那是絲綢之路在中國的起點,更容易接受到來自絲綢之路上面的紅利。

在這個時代,或許前往美洲,非常困難,可是從漢唐之後,中國跟印度的海上商路,一直都繁盛無比。

作為工業時代的標志之一,棉布一直是工業化的產物,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尋找了很多的商品,最終才確立了棉布的地位,棉布也在英國工業化之後,為英國賺回了無數的資金,是英國無敵艦隊的支撐之一。

哪怕定海軍開啟的是以鋼鐵廠為主體的重工業,可是這方面的累積,一直都沒有放松,同樣的,原料的尋找也絲毫都沒有放松。

在之前的尋找之中,還是在中國的南方找到了棉花,這些實際上,是在過去的時間,由那些海商們意外的送到中國的,不過他們的作用,並不是織布,整個北宋,對于棉花的認知,還是比較初級的階段的,特別是來自印度的棉花。

雙管齊下,在尋找本土的種子的同時,還通過印度,還有途徑印度的海商,獲得了大批的棉花種子。

把這些集中在一起,在去年底初夏,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第一批15萬畝的棉花,已經完成了種植,哪怕因為沒有科學的育種,甚至因為種植的技巧方面,種植的天時上面,都有所損耗,產量不高,一畝地才110斤左右的籽棉,可是這已經足夠用了。

這麼一批棉花,用于的大規模的攀升科技線,開啟整個定海軍紡織業,這不行。

按照籽棉產出皮綿,三分之一對比,目前的棉花要更差一點,110斤的籽棉,最多就產出30斤左右的皮綿,15萬畝的話,一共就是450萬的斤。

听起來很龐大的數字,可是用于織布,普通的布匹,也就是9萬匹,根本就沒有優勢,做成衣服,應該不會超過的三四十萬,這樣的數量,連定海軍都能夠內部消化了,更別說面對整個北宋市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