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

從人類擁有了智慧,可以制造工具開始,改變世界的腳步就不曾放慢,而船和車,這兩者是對于陸地和水改變最多的。

有了車,人類可以快速的前進,把原來的天涯,變成了咫尺,有了船,就可以越過原來無法越過的水路,邁向更加廣闊的世界,在逐步佔據了山川湖泊了之後,開始邁向海洋。

海洋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哪怕到了21世紀,也是充滿浩瀚和畏懼的地方,更別說這個時代了,不過人類征服自然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歇,在不停的失敗之中,逐步總結出來了克制海洋的工具。

從原始社會,獨木舟,到鑿開獨木,讓人更加穩定的置身于船上,再到擁有了船帆,船槳,還有錨的船只,人類的工具越來越強大,對于江河已經不再畏懼,不說是如履平地,出事的可能性很小。

可是對于海洋,那不一樣,就算是到了21世紀,連月球都已經登上去過,可是海底,依然是一個禁地,龐大的海洋,單純面積這一點,就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

海水是流動,海洋的下面,是變幻莫測的,無法使用人海戰術,慢慢模索海洋的環境,只能夠檢測,推測,並且使用遙感的一些方法,只不過海水對于現代的無線電等的工具,衰減和抵消的太多了,到了科技發達的21世紀,除了經常出入的航道,其他的地方,還是一片未知。

可是科技,並不能夠阻擋人們邁向海洋的腳步,在原始社會,就有人走向海洋,到了封建社會,就更是如此,中國最早記載的,三國時期,就有夷州發現的記載,跟日本之間的聯系,早在漢唐時期就有,這些都需要越過大海幾十,甚至是數百公里,才能夠跨越。

到了漢唐,甚至有阿拉伯地區的商人,不遠萬里,通過海路來到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更是分成海陸兩條。

正因為大海的浩瀚,讓克服海洋船只,技術含量非常的高。

海船,哪怕是噸位跟河船差不多,可是技術含量也不一樣,造船業,是少數在封建社會,有巨大的技術含量的一門技術。

中國的造船業,從最開始的獨木舟發展,逐步的發展出了不一樣的體系,一艘船,是由各種木頭構成的,可是用什麼樣的木頭做龍骨,用什麼木頭做船幫,用什麼木頭做甲板,用什麼做桅桿,這些都是需要的經驗和技術的,甚至說,一些船型圖紙,那都是在大匠的心中記憶下來的。

趙信之所以選擇定海軍作為發展,連雲港這個中部最大的港口,絕對是先決條件,在陸地上面,無法掩飾野心的前提下,海洋是必然要發展的方向。

從繁忙的河運上面,趙信就已經看出來北宋造船業的發達,歷史上也明明白白的記載,北宋的造船業極為的發達,從唐朝開始,海上貿易就非常的發達,可是當時最頂級的船,是來自阿拉伯的船舶,那些阿拉伯船匠造的船,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並且佔據了遠航航行的大部分的份額。

可是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到了宋朝開始,中國本土制造的船舶,在吸收了各種子項目之後,中國發展處來了獨特的帆船種類,中國式帆船。

這個在十四五世紀是落後的帆船,可是在11世紀的時候,在歐洲還在玩普通的單軌船的時候,北宋已經誕生了4000料可怕海船,這種自身噸位在千噸的,甚至可以同樣載貨5000料以上的超級大船,對于這個時代的任何海洋來說,都是巨無霸。

可是千噸載貨量的船只,在後世的眼里,只是一個入門級,能夠暫時的在海上航行的上船而已。

中國式帆船,以平底為主,或許在高海情環境下的適航性並不是很強,容易受到風浪的影響,可是在同樣的噸位的前提下,他的容載率更高,可以裝更多的貨物,並且可以做的非常的龐大,這是中國式帆船的優勢。

整個江南,大規模的造船,其**給北宋本身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北宋的海商,傳統的還是朝鮮日本,還有東南亞的航道,超過了馬六甲海峽,那就不是海商輕易涉足的。

中國帆船質量好,價格低,所以吸引了眾多的海外的訂單,一般的造船廠,只要不出現大規模的事故,基本上都發展的很好。

在趙信看來的,只要花錢,就能夠堆起來的造船業,卻在北宋受阻了,造船業並沒有如同鐵匠那樣,在短時間集中足夠多的匠人。

以造船師傅為核心發展出來的家族,師徒,這樣穩定的造船工廠,要從中間招募人員,是非常困難。

原來穩固的環境,再加上封建社會錯綜復雜的宗族關系,不是你拿著兩倍三倍工資,就能夠招募出來的。

特別是一些大匠和核心,要麼工資很高,要麼本身就依靠的婚姻,親族給籠絡的,他們的離開,那就是拔了蘿卜帶堆泥,很難一蹴而就。

趙信開始走的方向有些不對,他如同鐵匠作坊一樣,把目光投向了最頂級的師傅,可是一番努力之後,卻沒有什麼效果,稍稍有些本事的大工,都找不過來,來的都是一些破落戶,甚至連幫工都沒有出師的存在。

出了問題不怕,關鍵是分析問題,如果趙信去了汴梁,說不定造船作坊就這麼的停滯下來,正好趁著樹立煉鐵廠的時機,趙信索性把造船廠也給梳理了一遍。

不怕不做,就怕用心,趙信的細心也眼界,在認真的了解了之後,趙信找出了問題的關鍵。

既然大匠沒辦法的前提下,那些制造大海船,掌握核心技術的傳奇人物沒辦法到手,那就從次一級,甚至是更次一級的入手,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考慮核心技術。

甚至毫不客氣的說,北宋這些海船的核心技術,在趙信看來,那麼的單薄,未來大航海時代,用無數的人命和經驗催生出來的核心技術,在趙信這里,要多少有多少,只不過基于術業有專攻的緣故,沒辦法拿出來,趙信再怎麼,只是一個學歷史的,而不是一個工科的工程師,動手能力是差了一點。

可是一些簡單的指點,卻可以讓一個出色的工匠減少很多的彎路,就比如說,趙信並不知道冶煉,卻可以通過指點牛大力,奠定定海軍的鋼鐵基礎,想來也可以依靠指點造船,奠定定海軍的海軍基礎。

一個港口,如果不發展海軍,不發展造船業,直接就廢掉了一大半了,這一點趙信非常清楚,只不過,造船,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之前有些激進了,反倒是拖累了發展,現在有了正確的認識,整個發展就完全不一樣了。

之前的方向,趙信直接的瞄準整個北宋最頂級的那一批匠人,招募的也是直接海船工匠,也算是獲得了一些,但是大部分都是連幫工都沒有做完的最底層,也只有這些,才會因為俸祿的關系,動心,其他人都相當的安穩。

既然這些大型的造船廠,沒辦法獲得足夠多的人手,也找不到合適的工匠,那就轉換方向,一方面,對于一些經營不善的造船廠。

這些造船廠的經營不善,有種種的原因,或許真的是工匠的能力不行,但是總體而言,得到的實力,要比幫工強一點。

不過,這樣的進度也不快,整個北宋,無論是河運,還是海運,都蓬勃的發展,真正經營不下去的造船廠很少很少,就算是經營不下去了,稍稍有能力的工匠,也都被其他的船廠挖走了。

對于開工興建,只要建設就有錢賺的造船廠,訂單不知道都已經排到多少天之後了,有機會得到熟練的工人,肯定是會花錢了,在這種情況下,類似趙信這樣的,突然起意的,根本就找不到多少。

趙信得到了情況反饋之後,也開始開始轉變方向,把手伸向了他實力最為雄厚的官場,特別是北宋的軍方。

在北宋,有一個很獨特的東西,北宋的造船業冠絕天下的,整個世界都過來購買北宋的船,可是北宋的官面上面,對于造船並不重視。

在一百多年之後的南宋末年,在已經危及的關頭,必須要向海上逃走了,宋朝的官船都沒有,都是征兆的民間船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趙信當然沒有想過,在北宋官面上,找到幾個大匠,可是一些合格的匠人,還是可以的,趙信的目的,只是搭建一個合格的,能夠生產船的造船廠,並且依靠著定海軍的優勢,逐步的擴大這個造船廠,在逐步的模索之中,建造出適合的船只。

這樣雖然是有些慢,在整體而言,或許未必會慢,工匠的水平,實際上跟固執程度是相適應的,在大名府的鐵匠作坊,還有定海軍的煉鋼廠,除了牛大力這麼一個天賦異稟的特例之外,其他鐵匠師傅們,接受新鮮技術更快的,往往是那種中層次的匠人。

那些人,本身就是在大匠的指導之下生產,听從命令,服從指揮,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了,換一個人,換一個方法,本能抵觸的情緒就比較少,他們在做了之後,就容易發現出好處,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

同樣的做法,在造船上面,依然可以執行,相對于現在的造船技術,趙信所擁有的,其實是在幾百年的變革時間,通過戰爭和死亡,逐步累積下來的東西,要接觸起來,並不容易。

這個時代,北宋對于海洋不重視的,可是因為海洋的蓬勃發展,一些關鍵的地方,還是有水軍。

比如說,在南方的市舶司,還有北方陸地關卡,從海貿過來的貨物,都會分別通過這兩者,繳納稅負了之後,再進入到北宋正大光明的銷售。

因為收費的關系,一些水軍巡防營還是有的,他們巡防的區域並不大,大部分都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島嶼的位置,相對于巡邏海洋,更多的是巡邏河道。

這些巡防營船,總不是民用的吧,海州這邊就有一個巡防營,附屬于巡防營的,就有一個小型的造船廠,說是造船廠,實際上,恐怕只能夠制造幾十料的小船。

不過這個修船廠,只是因為各種設備的不完善,而無法修建更大的船,工匠什麼的,都是有經驗的,這是趙信最為看重的一點。

通過關系,把其中的大工都給囊括了之後,又開始把手伸向了淮南東路和西路,耗費了不小的人情和資金,終于勉強的把造船廠的架子給搭了起來,組成了定海軍造船廠。

這個在未來,在中國海洋史上,甚至是世界海洋史上,都有重要的意義,寫下了濃重一筆的造船廠,早成立之初,真的就是一個草頭班子,別說是跟江南著名的造船廠相比,就算是一般的大型造船廠,這里也比不了。

最高級別的大工,只是擁有過,協同建造一艘800料海船的經驗,獨立建造只是一艘300料的船只,還是河船,跟海船一點關系都沒有。

在河船最高的噸位已經達到1000料的時候,300料的海船,換算成噸位只有100多噸,最多能夠算是龐大的海船船隊上面的輔助船只,甚至不存在單獨出海的問題。

听起來,非常的不靠譜,甚至連這個工匠,都沒有這個自信,沒一定可以制作出,適合下水遠洋的船只的前提下,已經是趙信能夠找到的最合適的造船工匠了。

趙信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個合格的工匠,一個不錯的團隊,一個可以真正的開工,利用各種的工具,修建船只的一個造船廠,只有把這個架子搭起來,真正的開工興建,才能夠在興建和研究之中,不停的改進,形成真正的發展。

這個看起來,只有幾十個工匠,一兩百幫工的,傳統的造船的設備,幾乎很少的造船廠,卻成為了定海軍海洋探測的開始,這個雛形都不是的造船廠,成為了定海軍邁向海洋的第一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