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

韓琦前往陝西,是帶著資金下去的,這既是葉清臣對于韓琦幫助,也有仁宗的默許。

仁宗非常的冷靜,他發現了範仲淹的變法,有些不利于朝堂的發展了,所以開始對變法派進行一定的冷處理,可是變法派全部都是一些年輕的經營,無論是韓琦,歐陽修,富弼,文彥博,這些都是一方俊杰,並且出于對範仲淹人品的理解,他也知道這些人沒有什麼私心,不能夠整體的來看待的。

對于每一個下放的變法派年輕官員,說起來是貶謫,實際上,卻是讓他們下去歷練,等到歷練完成了之後,另有重用的。

否則,以北宋如此薄弱的經濟平衡,連定海軍都是30萬貫,還不是一次性到賬,一次性到的只有5萬貫,韓琦怎麼可能能夠拿到20萬貫,而且是一次拿走的。

朝廷的撥款是有平衡的,韓琦拿走的20萬貫,不能說全部由樞密院來擠出來,卻也差不多了,這等于說是直接動賈朝昌的資金,這本就讓他不喜,更別說還有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听到了韓琦的話,賈朝昌的臉色陰沉,作為樞密使,他幾乎壟斷了整個北宋軍方的鐵料供應,鐵料可以說是他們賈家的命脈。

這也是他看到了曹劌的奏折之後,刻意的貶低,低調處理,或許這沒什麼用,可是壓下來,慢慢圖之,總有一個解決方案。

當時是成功的,最少說,沒有引起其他樞密使的注意,只要能夠爭取到三五天的時間,就可以解決掉一點問題,沒想到,韓琦的突然插嘴,讓一切公開化了。

樞密使,對于軍方的任何情況都了解,曹劌所上書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價值,他知道,更別說曹劌作為樞密副使,河北安撫使這個級別,也算是方面大員,不清不楚的就這麼壓下了,原因無外乎利益。

在北宋現在的情況下,賈朝昌所做的,只是一個擦邊球,說白了,依托著賈家的權勢,從一些普通鐵匠鋪之中收集到的鐵料,通過一些商業和權勢的手段,壓低收購價格,然後賺取差價,這兩者之間的價格差很小,北宋的環境,也不足以讓一個樞密使以次充好的,能夠有一斤2文的差價,已經不錯了。

2文看起來不起眼,連一個炊餅都買不起,可是當這個量能達到一定的程度,最終的利益相當的可怕,北宋軍方對于鐵料的消耗,每年差不多有6000萬斤以上,算下來,2文的差價,就是12萬貫左右,對于賈朝昌這樣一個文官上來的,已經相當不錯了。

賈朝昌是文官系統上來,他的家庭不能說貧寒,卻也不是什麼大族出身,一大家子人員,再加上他自己的性格,對于財物相當的喜好,任樞密使的這段時間,可以說獲利豐厚,這也是他在看到了關于鐵料,直接就否決的根本原因。

無關乎對錯,只不過是動了他的蛋糕而已。這是曹劌的上書,同為樞密副使的韓琦在大家的面前,提出來要看,這也是無奈的,他索性大方的說道︰「曹劌的上書,說的太夸張了,你們看看吧!」

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在這個事情上面,定下了一個大調子,也就是說,如果太離譜了,必須要反對。

一些人心領神會,一些人卻不以為然,到了樞密副使這個程度,本身就是代表著一個勢力,甚至是某一個勢力的首腦,怎麼可能輕易的被人動搖,哪怕是樞密使也不行,甚至一部分人跟賈朝昌之前有些矛盾,之前沒有注意,現在,韓琦已經把事情公開化了,一些人感覺到了一點什麼,想要利用其這件事。

賈朝昌並沒有管站出來的韓琦,奏折沒有交給韓琦,而是傳遞給其他的樞密使。

韓琦對于賈朝昌的做法心知肚明,賈朝昌家族的一些事情,他也心知肚明,只不過這些東西,不過是擦邊球,樞密院定下來的采購價格和質量,只要在這個標準上面,賈朝昌能夠通過其他的鐵匠鋪,獲得足夠的鐵料,買誰的不是買,還節約了很多,不用一家家的買。

這也是賈朝昌能夠壟斷這麼久的根本原因,他所賺取的,不是朝廷的錢,而是他依托著權勢,還有信息的通暢,從鐵匠哪里壓低的價格。

或許對于大的鐵匠作坊來說,清楚朝廷的收購價格,在價格上面,不會落下,一些小的鐵匠鋪,或者是瀕臨倒閉,經營不怎麼好的鐵匠鋪,有一個大筆長期的訂單,只是價格上稍稍的落一點,這是可以接受的。

賈朝昌的做法,無外乎是聚沙成塔,通過一點點細小的,賺取利益的,不然的話,以北宋對于官吏的管制,不可能讓他獲利這麼久。

這個潛規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價格差別不大,也很麻煩的,可是,如果曹劌所說的是真的,鐵匠鋪真的可以大規模的減少的鐵料的消耗,哪怕只是20文,其他的樞密使就會強行的推動這個方案完成。

每年6000萬斤以上,20文,就是120萬貫,這個差價非常的可怕,這也是所喲人都關注的地方。

作為樞密使或者副使,他們是軍方的最高統帥,可以說,軍方的所有的布局,都離不開他們的監控。

錢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也是整個北宋必須解決的問題,從整個北宋的層面上面,軍方的花費是越來越高,北宋的財政收入,三司使葉清臣已經盡可能多的想辦法了,可惜沒有什麼可以想到的,這種情況之下,每節約一點,對于整個的北宋的財務狀況來說,都是相當可怕的提升的。

這不是針對某一個人的,是大多數人的,為了賈家每年12萬貫的收入,放棄了整個中樞120萬貫,甚至更多,這個誰都會想,更別說,以曹劌所說的,質量遠在原來的鐵料之上,這才是關鍵。

用更便宜的價格,購買到更好材料,這對于普通的人家來說,都是必然的選擇,更別說是對軍隊了。

軍隊的武器,質量是關鍵,北宋的軍隊,對于質量有一個硬性的標準,更好的質量代替差得,也是正常的。

第一個樞密副使拿起了張升拿起了奏折看完之後,有些詫異的說道︰「曹劌是在開玩笑麼,一斤減少55文,這不是一半以上麼,這怎麼可能?」

鐵料的價格,是樞密院的一個基礎,每年6000萬,每年單純鐵料上面的支出,就是接近500萬貫,任何一丁點的價格都非常敏感,一下子減少了一半,也就是250萬貫,甚至更多,這哪怕放在北宋的基礎上,也是無法想象的一個可怕的總量。

對于樞密使而言,為了5文的價格,都有些為難,如果有人能夠拿到5文的低價的話,說不定整個樞密院就會考慮,傾向那個方向,或者是改革的,55文,那不是每年幾百萬貫。

「這麼多,不會吧!」田況拿過來,認真看下之後,有些意有所指的說道︰「要不讓他試試,先提供個1000萬斤!」

田況更多的負責軍方的采購,1000萬斤,大概是兩個月的消耗,按照這個上面所述,35文一斤的價,也就是35萬貫,對于樞密院而言,是一個小數目的,真的質量達不到,還可以退貨,以北宋軍方的實力,不擔心虛報。再說了,曹劌的為人,所有人都清楚,不然他也做不到大名府的那個位置上,或許水至清則無魚,可是這麼大的事情,他不可能空口白牙的瞎說的。

田況跟賈朝昌,不怎麼對付,對于賈朝昌壟斷樞密院的鐵料頗有微詞,多次跟賈朝昌提出,讓賈朝昌注意點,讓賈朝昌能夠壓縮一下價格,讓這個價格歸于合理的區域,說白了,就是讓賈朝昌讓利。

一年12萬貫,讓利就等于是在賈朝昌身上割肉,這如何能夠可行,他就趁著機會,從方方面面挑刺,不能說讓賈朝昌賺不到,總之,讓付出加大,質量上卡一下。

要知道,近兩年,賺錢再也沒有之前那麼容易,最初的時候,毛利甚至可以達到3文,去除了各種消耗,也在2文以上,現在,稍稍不注意,總體來說,一斤會低于2文,甚至向1.5文的方向去了。

擋人財路,這是大忌,說實話,田況就是賈朝昌的眼中釘,可是卻沒有絲毫的辦法。

之前,還是從側面,相反設法的給賈朝昌添麻煩,現在,有了曹劌上書奏折這個前提,在明確的例子之下,這麼做,這讓賈朝昌非常郁悶,卻沒有辦法,田況也是背景深厚,哪怕他作為樞密使,也不可能對這麼一個資深副使提出某些要求,更別說撤免了。

朝堂上面的事情,就是如此,在眾多的妥協之下,達到平衡,一家獨大是肯定不可能,這也是賈朝昌貴為樞密使,只是弄點小錢的根本原因,現在,他甚至連反應和調查的時間沒有,在機緣巧合之下,居然擺在了絕大部分樞密副使的面前,成為了一個簡單的樞密使會議。

這是賈朝昌最不願意看到局面,可是在韓琦的意外插口之下,居然形成了現在的這個局面,這讓他無奈,只能狠狠的看了韓琦一眼,眼睜睜的看著事態的發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