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武元年六月爆發的高亭之戰,楚軍徹底掃除了統一天下最後的兩個障礙。
永歷與張獻忠的主力損失殆盡,永歷帝朱由榔自刎,殘部逃回桂地者不足三千。
天下歸屬從此再無異議,楚軍各部突進廣東、廣西、雲貴勢如破竹,各地州府望風而降。
張守言使龐功平率兩萬騎與新附軍三萬平蜀,七月入蜀,八月中殺張獻忠、孫可望于達川。
至正武元年八月二十七,除了台灣、海南外,天下咸定。
楚王張守言于武陵祭祖,率軍東歸南京。
行至南昌行詔天下,各地州府縣治,于九月聯開縣府之試,十月二十各地大開鄉試,增設君子六藝之算經卷。
凡算經不過者,文再上也不取。
《張氏算經》一時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九月初七,楚王行至南京。
南京百官及諸將上表,請繼皇帝位,楚王堅辭。
重陽節這一天,楚王在南京皇宮內舉辦盛宴招待各部藩王及文武百官。
九月二十一日,楚王攜楚王妃及世子、諸將百官北上,回歸北京。
行至朱明皇朝鳳陽府,被朱氏子孫三百余人、藩王二十余,攔駕于道左。
獻勸進表若干,楚王第二次予以了婉拒,並下令犒賞朱明子孫。
王駕于十月十七抵達北京,群臣出迎百里。
王駕抵京第二日,文武百官再次集體上表勸進。
張守言這才應承下來,算是把流程走完。
關于登基稱帝的各項準備,京中諸臣早就準備了很久。
只是多了各個部落藩王需要冊封賞賜,並增加朝見的禮儀。
登基大典被定在了十一月二十八日。
在這一個月內,張守言與裴恆、龔鼎孳、蘇覺潮等人反復商討新朝的構架,使諸人務必了解自己的治政方針。
新設的各部門、機構人員和功能配置,在急速的分解安排。
好在張守言離京之前,就將自己治國的大概方針向諸人交代過,北京城里的官場都已經有所心理準備,並針對性的進行了研究。
正武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京城大雪,欽天監上報為祥瑞之兆。
張守言登基為帝的地點為太和殿,九韶古樂中,大殿內外千百將臣跪迎。
張守言身穿黑底金邊九龍袞袍,頭戴鎏金垂珠帝冕。
與身穿黑底金紋鳳袍、頭戴鸞鳳餃珠冠的劉錦綺攜手而入。
夫妻二人面南而坐。
徐寶為宣旨使,一封封詔書大聲念出。
詔曰︰定國號為楚,張守言即皇帝位。
冊封楚王妃劉錦綺為皇後,立王世子張稷為太子,封楚王側妃董氏為淑妃、楚王側妃陳氏為賢妃、楚王側妃甘氏為德妃。
封顧橫波為婕妤、寇白門為修儀、卞玉京為修媛、柳如是為美人。
隨即大封功臣,加封黃彪為開國邢國公,世襲罔替;加封龐功平為開國杞國公,世襲罔替;加封趙獲為開國虞國公,世襲罔替;加封魏律(驢子)為開國陳國公,世襲罔替;加封甘旭(老四)為開國徐國公,世襲罔替。
以上為開國五公爵,之下是開國諸侯。
封卓布剌為開國藍田侯,世襲罔替;
封孟繼堂為開國谷城侯,世襲罔替;
封陳策為開國渭源侯,世襲罔替;
封巴圖為開國和田侯,世襲罔替;
封劉思忠為開國潁川侯,世襲罔替;
封卞勇為開國南縣侯,世襲罔替;
封谷宣朝為開國曹縣侯,世襲罔替;
封徐寶為開國湘陰侯,世襲罔替;
封盧五畝為開國樂陵侯,世襲罔替。
以上為開國九侯。
又封裴恆、龔鼎孳、蘇覺潮、馬山、侯海、朝魯、潘和尚、卓力格圖、賀千川(老三)、旭日干、高杰、黃得功等人為開國伯,許襲三代不降。
追封高程朗為開國寶山伯,高洪恕為開國子爵,許高程朗庶子高洪易還俗繼承寶山伯爵位。
與此同時,開國子開國男也封了無數。
封完群臣之後,張守言宣布了自己的對國家機構的變更措施。
首先裁撤兵部,與五軍都督府改為中央都督府,由皇帝張守言親自出任大都督。
中央都督府分為五部。
分別是軍令部、軍政部、軍資部、軍法部和軍訓部。
其中軍令部掌管軍隊調動與指揮;軍政部掌管軍部內部政務、人事和軍功考核;軍資部掌管後勤裝備、軍餉核發;軍法部掌管軍隊內部軍法實施與監督(在役士卒將官不受民法轄制);軍訓部掌管兵員征召、退役、訓練與屯駐。
在沒有戰事的時候,軍隊的訓練管理,歸屬軍訓部負責。
在戰爭時期,按需求將部隊劃入軍令部的指揮,由軍令部軍政部共同指派將領率軍作戰。
在民政部分,設立正副首相制度,負責全國民政部門的工作。
六部中剩余的五部,也擴充為十四部。
其中吏部拆分為吏部和勘部,戶部拆分為財部、農部、工部、商部、計部和稅部,工部拆分為建部和科部,禮部拆分為禮部和學部,刑部拆分了刑部和法部。
吏部掌控官員任用、檔桉,勘部負責官員稽核考察。
財部掌管全國財政、貨幣管理,農部負責全國耕種、放牧、農田水利、山林利用,工部負責全國工礦作坊,商部負責全國商業管理,計部負責審查各部財政計劃、支出、收益,稅部負責各行業稅收與追繳。
建部負責全國各項工程、水利修建工作,科部負責各行業技術研究與存儲。
禮部負責禮儀、外交(撤銷鴻臚寺)與宣傳,學部負責管理各階層學院、教育機構和人員。
刑部負責緝拿罪犯、破桉,而法部則負責起訴環節。
另外五寺也改成了六寺。
首當其中的是宗正寺,負責管理宗室繼承和內務,但涉法事務卻劃歸了刑部管理。
在張守言新公布的《大楚律》中,除了皇帝、皇後、嬪妃和太子之外的宗室,但凡涉及違法,都要接受普通民法的管理。
其次是光祿寺、太常寺、太僕寺全撤銷,一體並入禮部。
大理寺則予以擴張,分設結構至省、府、縣三級,從縣令、知府手中接管審判權。
大典進行到最後,殿外再次大雪紛飛,群臣退避。
楚帝張守言邁步下座,直出太和殿,遍看山河雪色,一時豪情迸發,現場做《沁園春》一首,震驚全場。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凋,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詞念畢,群臣再次跪服,久久不起。
葉爾羌汗、車臣汗、吐魯番汗、鄂齊爾圖汗、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黃教、苯教、第悉藏巴汗、哈薩克汗、布哈拉汗各部使者向張守言進獻汗號,稱諸帝之汗,號「帝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