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7章 嘉靖親征(三)

前鋒官李承勛帶著十萬精兵進入河套地區,開始還顯得比較謹慎,前後左右的斥候放出去二三十里地。可這一天下來,除了圍殺的呈百只的規模的數十個狼群外,連一個韃靼人的影子也沒有看見。

前鋒營傳來的第一天的戰報,王時中看完後,臉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這時他才開始懷疑自己先前的決策是否太過于保守。

懷疑歸懷疑,但王時中並沒有後悔,他唯有要求先鋒官李承勛抓緊尋找韃靼人蹤跡,力爭與韃靼人展開決戰。

中路先鋒官李承勛針對第一天的情況和斥候帶回來的情報,他果斷地調整了作戰方案,他將十萬人的先鋒營以萬為單位,分派出去三萬人馬呈扇形地向前推進。當然李承勛這樣做也是冒了一定的風險的,若是斥候的情報有誤,那他派出去的萬余人馬有可能遭遇到韃靼人以優勢兵力進行圍剿,那樣就會吃得渣都不剩。

所幸一天下來,李承勛分散出去的三路人馬並沒有受到韃靼人的襲擊。雖說沒有發現韃靼人的蹤跡,但李承勛也是不敢掉于輕心,他為了慎重起見傍晚時分還是把派出去的三路兵馬都收了回來。

已進入河套地區兩天了,還未與韃靼人發生一場戰斗,那怕是小規模的戰斗也不曾有過。這引起了嘉靖帝的注意。

隨嘉靖帝前來親征的朝中大臣,原本是一顆心懸在嗓子眼,但經過了這兩天的行軍後,那籠罩在他們心頭上的陰霾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他們這次仿佛是到這塞外來游玩一般。

沒有了死亡的恐懼,這些文武大臣就又開始把眼光聚焦到嘉靖帝的身上。大臣們心里都明白在這非常時期,遠離京城,正是在嘉靖帝面前表現自己存在感的好機會,焉有誰肯放過。

嘉靖帝此次親征因考慮到其風險性,所以宮中的太監也只是帶了孫彬和少量的幾個人,其余的太監都是從東廠里抽調的,負責嘉靖帝的近身防衛。

劉美人和王浣衣就是混在孫彬那少量的幾個人中,每天負責侍候嘉靖帝的飲食起居。這也算是替孫彬擋下了不少的事情。

從京城到大同這一路上大家都急著趕路,再加上大家都對前途那未知的恐懼,所以也就沒有發現嘉靖帝有什麼異樣;只是現在身在河套地區,卻又是不見一個韃靼人,文武大臣都以一種游玩的心態來觀察周圍的一切,就發現了嘉靖帝身邊的貓狸。

嘉靖帝每日如在京城紫禁城一樣上朝下朝。只是這早朝的內容大都是戰情的通報。早朝上嘉靖帝從那隨征的文武大臣的眼中看出來了他們對自己身邊出現的兩個女人的好奇。

嘉靖帝仍是一國之君,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這也是正常的,大臣們對皇上身邊出現兩個女子並不新奇,只是覺得出現在這戰場之上的風景覺得獨特而已。

現在無戰事,嘉靖帝想既然劉美人和王浣衣的存在被這隨行的大臣們看出來了,嘉靖帝也就不想再隱瞞什麼,這樣嘉靖帝也正好可以把劉美人和王浣衣二人做為試金石來測驗一下大臣們所持有的立場。

立場比原則重要,在嘉靖帝的眼里就是自己的意志比祖訓和道規更看重。

「孫彬,」嘉靖帝把內務太監總管孫彬叫到面前,「朕讓劉美人和王浣衣二人換回宮廷的服飾,若是有大臣到你處打听她們二人的出處,你盡管如實告知就可。」

孫彬一听嘉靖帝這樣說,他可是嚇得不輕。劉美人和王浣衣是什麼人,她二人可是前皇帝明武宗的妃子,也是嘉靖帝的皇嫂,這關系是能公示于世人的嗎?嘉靖帝現在這樣對孫彬說,能不把孫彬嚇個半死嗎。

「皇上,奴才可是沒有吐露二位娘娘的身份的。」孫彬在為自己申辯,那一雙恐懼的眼楮望著嘉靖帝,他又怎麼讀得懂嘉靖帝的心思。

嘉靖帝也不想對孫彬做任何的解釋,相反讓孫彬產生這樣的錯覺,有一種畏懼的心理也正是嘉靖帝所想要的。「朕讓你這樣說,你就這樣說。」

嘉靖帝沒有責備孫彬,還堅持讓孫彬這樣對別的大臣說出劉美人和王浣衣的身份,孫彬是實在想不通,但也只能照嘉靖帝旨諭去這樣做。

一旁的白狗用神識讀懂了嘉靖帝心中所想,再見孫彬那一臉苦楚的樣子就覺得好笑,當然他是不會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的,否則他無法向嘉靖帝解釋。白狗對嘉靖帝現在所做的事無興趣,他見嘉靖帝這一路也無什麼危險,他就向嘉靖帝請辭說到西路軍處去看看。

嘉靖帝之所以想這些事都是因為王時中所率的中路大軍幾天來一直無戰事,才使得嘉靖帝有精力來想別的心思;而同為包圍河套地區韃靼人的西路鎮西將軍卻是沒有這般的輕松。

西路軍前鋒官李光啟所率的兩萬軍士,也只是經過了一天的數百里的急馳,就追上了一支韃靼的騾馬隊。

這一支韃靼人的騾馬隊是由千余人騎士護衛著的輜重隊,李光啟也只是動用了前鋒營的前隊營一個沖鋒就把這一支韃靼人騾馬隊給拿下了。李光啟審訊俘虜得知他們也只是一支得到遷涉消息晚了的小族人,韃靼人遷移的大隊人馬早在一天前就已經往陰山方向出發了。

李啟光在得到這個訊息時已是午時過後,就又象上次一樣,派人給鎮西將軍送去信後,他也來不及讓軍士們埋鍋造飯,就催促著軍士們出發追擊了。前鋒營的兩萬將士對李光啟這般孤軍深入、迫不及待地追趕本來就有些怨言,現在一口熱飯也不讓吃,那情緒就更是不穩定了。

接到了連續追擊的軍令,前鋒營的兩個萬夫長在安排完開撥的事情後就一起來找李啟光。

「李先鋒官,我們這樣孤軍深入,長途奔襲本就是疲勞之師,若是軍士再不能及時的補充體力,即使追上了韃靼人也只能再看著他們從我們眼前逃走,甚至還有可能被韃靼人吃掉。」這兩個萬夫長都是一個想法。

李光啟雖說是世襲的靖虎衛指揮僉事,但他對軍士的所慮了解得一清二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