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因此,擁有第二種才能,且有進步空間的女子,真得非常難找,甚至比織造蜀郡手藝達到專家級別的女子都要少。故而,每次戰後,那些從這樣的人家當中擄劫來的女子,還是會被金玨專門派去的監軍進行一次甄別,之後,才會被將領們所瓜分。因為,世家女子當中,還是會存在一些識文斷字,且通醫理的女子。

……

為了遏制各郡縣,乃至鄉里當中出現因為家族之中親族,也就是男性人數多,而導致其整個家族依然可以靠人數在一地控制非常多數量的土地,形成一個變種的強力世家,或者地方豪強。

針對治下可能會才出現這樣的變種大家族,金玨便采取了一種特殊的方法。

首先,金玨先派人統計治下各郡縣境內的土地的具體數量,並將之記錄在冊。

那些被提前分發給了軍屬們的土地,也即‘永業田’,屆時,也會給這樣的人家補上官府下發的正式田契。

對于統計各縣境內土地具體數量一事,金玨既沒有著急行事,也沒有對手下的地方官員們偏听偏信,而是開始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基礎做起。

早在略陽縣的時候,金玨就已經從黃巾軍中挑出了一些軍屬或者那些還未成年的,以及略陽縣中願意入伍的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丈量師。

雖然是穿越者,但是,金玨在後世只是個碼農,並不通這方面的技術,但是,別忘了,黃巾軍自身就是由那些來自天南海北、從事各行各業的普通老百姓、軍人,甚至還有極個別儒生所組成,能夠做軍事或者將領的不多的,但是,其中會有兩種技術的,卻也有不少。

早在成都城被合圍起來之後,楊沛便親自帶隊,從新都縣開始,一個鄉里一個鄉里丈量治下實際保有的可耕種土地。

金玨自己定義的可耕種土地,既包括了良田,也包括了那些還未開墾的,但是,可以用來耕種的荒地。

反正,在劉焉和劉璋父子掌管益州的近十年當中,別說是巴蜀,就算是土地肥沃的蜀郡也並不是所有下轄屬縣都做到了田野盡闢的程度。

這倒不是劉焉劉璋父子沒有盡心力,而是因為,益州地方面上,即便被劉焉殺了不少的,但是,他們父子依然還是處理不了地方上世家或者豪強對于那些主政一方的地方主官的強力干擾和影響。

那些世家或者豪強通過兼並,將地方上的大量土地控制在自己或者家族的手中,若是田地的受益不理想,有些人寧肯將之荒廢,也不肯繼續各種,畢竟,有些地方地區的荒地,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其收成不理想。

楊沛帶隊丈量土地,並將之詳細記錄在冊,以後,既可以依照新的田冊來查驗下面的地方主官在執政時所取得的政績,又可以用之查驗,是否有地方官吏與當地世家或者豪強相勾連的跡象。

第二種情況,一旦地方主官與當地世家或者豪強們相勾結的話,必然就會導致這些地區每年收獲到官庫里的糧食和其他財物下降,甚至是大幅度的。

一兩年可以理解為天災,但是,只要超過三年一直都是這樣的話,必然就是當地的主官與人勾結了。

哪怕不是連續的三年,事實上,地方主官一旦跟地方上的世家或者豪強們勾結在一起,就很難會不出現連續三年地方財政收入連年減少的現象。

畢竟,在在古代,絕大部分地方上的世家或者豪強們唯一能夠想到和做到的牟利的方式,就是土地,在封建社會,尤其是一個朝代發展到了中後期,官員、富商或者大家族都會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想盡各種各樣的方法,尤其是利用高利貸利滾利的方式,從百姓手中巧取豪奪他們的手中的土地。

而一旦特權階層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多,官府的財政收入就一定會減少,甚至是大幅度的。

楊沛丈量完新都縣之後,便由其坐下的四虎嚴干他們,親自帶隊,在劉璋帶著那些願意繼續追隨他的蜀人離開益州之後,到三巴三蜀每個縣每個鄉里繼續丈量土地的大事之中。

別看這個工作很繁瑣,而且,枯燥,但是,架不住,在新都縣丈量土地的時候,楊沛遵照金玨的吩咐,一次性培養出來了更多熟練掌握了丈量技術的黃巾軍軍屬。

這些軍屬不是益州本地人,與益州人沒有利益上的沖突,故而,他們在丈量的時候,只需要完成手中的任務即可。

在他們丈量各郡縣各鄉里土地的時候,順便也都一直跟著那些在‘撒豆成兵分計劃’當中就是因為土地而主動應募到金玨軍中的蜀兵保護,基本人身安全自然是無虞的。

事實上,這些蜀兵對于丈量隊隊員們的安危,看得比他們自己的生命都還要重要的多,因為,他們心里面都非常清楚,按照金玨在招募蜀兵參軍之前所立下的承諾,戰後,金玨會分給所有應募士兵相對于功績的土地或者其他財務。

這些丈量隊隊員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手,真正得力的還都是他們自己。

這還只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丈量完全境可用于耕種土地的種類和數量之後,就涉及到分配問題了。

在此,金玨就做出了一類非常特殊的規定。

一鄉之中,一個家族哪怕是分了家,其家族當中直系親屬不得保有超過超過三百畝土地,而在一縣之中,一個家族不得保有超過十頃,也就是一千畝的土地。

這個決定換個說法,就是,在金玨之下,那些個想要效仿這種源自金玨對張家的處理方式,以取巧分家的方式來避免家族中的土地官府強行用錢收購。

可以,不過,凡是這樣做的家族,就要做好被官府強行將之分家的風險。

在古代華夏,不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是不主張分家的,像西漢時期的萬石君石奮,所謂萬石君,指的就是整個石姓家族,算上石奮,三代人坐上兩千石的官員加起來,至少超過五個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