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92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戰火燃遍南陽北4

听完傅彤的話,張應聞之色變,剛想發怒,卻不想,被他的父親一把拉到了身後。

此時此刻,張安的面色很是沉靜。

他想都不想立即回答道︰「啟稟傅太守,你說沒錯。這樣的人,下官倒是認識兩三個。不過,您現在提起這兩件事,就有些問題了。

首先、當年袁術禍害我們南陽郡的時候,距離現在畢竟已經過了這麼長時間。而下官離開魯陽山已經很久了,並且,還與山中斷了聯系。再加上這些年南陽郡北境一直戰亂不斷,下官的幾個好友現在是否都還活著,確實是不太清楚。

其次,傅太守,即便下官的幾個好友都還活著,可單憑你我二人,想要說服他們出山並歸降,實在是有些困難啊!

最後,傅太守,我軍攻城那麼大的動靜,近在咫尺的曹軍會給你我上山勸說魯山中各個勢力歸降于我們的時間嗎?」

張安的話雖然說得很是委婉,並列舉了不少其中的難點,但是,傅彤一下子就听出了其中的關鍵。張安是擔心,勸服山中的各勢力歸降他們,不但需要時間,而且,以他們兩人的名聲,即便派人進山,勸降張安的幾個好友下山歸降,他們也未必會听從。

自黃巾起義在南陽郡內連續三次佔據宛城叛亂以來,有很多的百姓逃入到魯陽山中,有的人是同同鄉們聚在一起互保,在山中躲避戰亂,而有的人,靠著個人武勇,帶起一支隊伍當起了山賊。更有一些南陽郡本地的黃巾軍潰散到了魯陽山中。

金玨給傅彤制定的計劃中,為了能夠增強傅彤本部的軍事實力,同時多為曹軍添一點堵,他自然打起了這些有過作戰經驗、算是地頭蛇的小部隊的主意。

傅彤和魏延年紀都小,即便有同鄉躲避戰亂的時候,逃進魯陽山中入伙到那一支山賊或者義軍的隊伍里,一則,他們極有可能都是其中的小人物,根本就做不了主,二則,即便有人真的做了首領,可他們也未必會記得魏延或者傅彤。

而張安則不同,金玨安插在襄陽城里的暗探已經查明,這個張安年輕的時候,就曾經在魯陽山中停留過幾年,並且還是一支人數只有一百多人的小隊伍的首領。後來,當他得知自己的佷兒張允居然成了劉表手下的大將,張安這才主動帶隊離開了魯陽山,從良去了。

也正是因為傅彤提前知曉了張安的出身,他才會這麼問張安的。

不過,傅彤主公提出這個話題,當然是提前就有所準備,而且,他已經實現安排好了後手。

這些年,張繡與曹操之間,打了好幾仗,來來往往互有勝負,因為張繡本人的態度反復,到了近一兩年,劉表對張繡軍的支援,尤其是糧食方面的支援已經變得很少了。故此,除了之前派給魏延和傅彤那三千南陽籍兵之外,他離開南陽的時候,宛城也就值留下了一萬掛零的南陽籍士兵,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一還是從軍不到一年的新兵。

如何把這一萬名新兵編入到自己的麾下,又不會引起劉表和他屬下任何一個人的猜疑,金玨替他想到的辦法,就是借著招降魯陽山中的山賊、義軍或者黃巾軍殘部等等,來個魚目混珠,讓金玨身邊的三大護衛馬漢、張龍和趙虎各領三千多人,趁著傅彤去襄陽城這段時間,偷偷潛入到山中。

一方面,他們打探山中各個勢力首領的趨向,也就是還準備投靠誰,一方面,就等著傅彤來,他們裝成是傅彤的好友,直接帶兵投靠于他。

剛才,傅彤當著身旁眾人的面,點破了張安的身份,可張安為什麼沒有生氣呢?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傅彤自己向劉表報家門的時候,雖然說自己是義軍的首領,可實際上,那個時候,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傅彤就是個打家劫舍的盜賊而已。不過,他這個盜賊首領做事還是比較講究,起碼,他沒有代辦進入荊州劫掠當地的百姓,就很得蔡瑁和張允的賞識。

「呵呵呵!」傅彤聞言,輕笑了三聲,搖著頭回答道︰「張縣令,你真是糊涂了。本太守什麼時候說過要借用你我的名義,去勸降魯陽山中的那些軍隊了。就不提主公,你想,如果我們派去的使者,打著是你佷兒,張允張將軍的名號,他們又會如何想呢?」

「這……」傅彤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張安听完後,一時語塞,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

張安自己和傅彤個人的名望,別說在荊州了,就是在家鄉南陽郡都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于,張安從良當官兵的這幾年,他的名望變得還不如在魯陽山中那幾年更有名呢?

可張允卻不同,作為劉表軍中排名第二的將領,張允能夠走到今天這個地位,相較于蔡瑁而言,相當的不易。張允既不是劉表初到荊州時的從龍之臣,也沒有蔡瑁那種淑房之寵,完全是憑借著他自己個人的能力和政治手腕,做到如今這個地位的。

在三國演義中,蔡瑁和張允,被周瑜借著蔣干盜書這個事件,利用反間計,讓曹操親手將他們二人殺了。顯得他們二人既無能又窩囊。

可實際上,‘蔣干盜書’只是一個後人為了凸顯周瑜的偉光正,故意編造出來的一個故事而已。蔣干在投靠曹操之後,也許派人送信想要勸降周瑜,可是,他本人卻並未盜過書,也沒有傻乎乎地成了周瑜實施反間計的幫凶。

不過,赤壁之戰後,蔡瑁和張允二人的確是從曹軍的戰斗序列中徹底消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而曹丕更是在他的《典略》中寫過︰‘……劉表昏于蔡瑁、張允。匡、璋、配、圖、瑁、允之徒,固未足多怪,以後監前,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

這句話的大意是,劉表被身邊的近臣蔡瑁和張允說迷惑,舍棄長子,同袁紹一樣,專寵幼子。結果,像蔡瑁和張允這樣的人,無一不身死族滅,其結果足以給後世人臣的警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