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顧左進宮後,朱厚照沒有在乾清宮里召見他。

而是選擇了湖邊的涼亭,也帶著他走了走。

「近來朝廷主要是三件事,其一揚州抓了些鹽商,其中一些人需要檻送京師,不過這件事朕已令韓、閔、王並英國公共同審理,之後依律定罪即可。癥結之處,便是朕這個皇帝能不能堅決的推行。」

「這第二件。」皇帝轉身面向顧左,並做了個‘二’的手勢,「就是朝廷抄沒了許多不法鹽商和官員的貪墨之財以後,一下子抄得的銀兩便太多了。原先朕預估是要五百萬兩,現如今看來是小瞧了揚州、也小瞧了那些鹽商和貪官,實際上應有八百余萬兩之巨。」

真是把他們養得夠肥的。

光是弘治十八載那寬、軟、松的官場氛圍就豢養出了不知道多少巨富。

「……有些話,其他人听了不懂。但你顧禮卿應當明白。」

「是。」顧左拱了拱手,「朝廷所聚集的銀兩太多,弄不好會使民間出現銀荒。」

朱厚照露出贊賞的眼神。

其實這件事的確可以排得上三件大事之一。

其他的如藏書園、京師規劃都不是影響全局的大事。

甚至賑濟灶戶,這個事情楊廷和總辦,拿了銀子把糧食發到位就行。作為皇帝他會去仔細督查其中的問題,但也不會多要他耗費多少精力。

「一旦銀荒,便會引發無法預料的後果,所以銀子還是要盡快花出去。況且第三件事一動,又要有銀子進來了。」

朱厚照提醒了一句,「便是鹽場拍賣。」

顧左若有所悟,他是完全听得明白的,「……朝廷如今抄沒了許多大鹽商,拍賣拍給誰?」

朱厚照卻不這麼想,「這些鹽商實力過強,拍賣場上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反而不美。兩淮鹽場是天下鹽業之首,害怕拍不掉?」

這倒也是。

顧左再問道︰「現如今不夜城已接近尾聲,不知陛下欲要將銀子花往何處?」

朱厚照坐了下來,語氣輕松的說︰「你以為修路如何?」

「修路?」

「不錯,修一條又寬又直,又盡量平坦的大路。這樣促進貨物流通,南北往來。山東巡撫劉希賢曾經與朕說過,他說東三府交通不便,糧食、作物無法及時運出,外面的商人也不願意進去,導致長期貧窮。但西三府則不一樣,因京杭運河經過,人員密集,商貿繁華,比之東三府就富裕的多。」

這是個生動又準確的例子,

其實不難理解。

「所以朕想著要修一條大路。先將兩京連接起來。從京師而下,過濟南、徐州、淮安、揚州到達應天。」

這一路都是比較繁華的大城。

「這麼遠的距離,必定是一項大工程了,且必定會征調很多百姓服役。朝堂上,也會有反對之聲。」

朱厚照則說︰「一,修路朝廷也要參照不夜城,選擇雇佣的方式,雖然會耗費很多銀兩,但這些銀子都歸到了百姓手中,不加重百姓負擔,這有何不可?二,若朝堂上反對的人多了,朕便用這八百萬兩去擴軍,打得韃靼人西遷,打得民間十室九空,當一個好大喜功之君。」

「陛下說笑了。」

顧左是不信的,因為皇帝的理念就是花出去的錢要回得來。

打下一大片草原、戈壁在政治上的效能是巨大的,在經濟上則屬于純花費。當然,作為天子,這兩者是要平衡的。

所以朝廷也在往邊疆撥銀。

而既然要平衡,又哪里有把銀子都花到哪里的道理?

再說復套的軍需還有開海支撐。

「微臣只是預感。但最後施行,應當不會阻撓太大。只是還有一個問題。」

朱厚照有足夠的耐心,「你說、」

「這也是當初微臣做不夜城時就遇到過的難處——難以管理。一個不夜城需要招募兩三萬人,這麼多人如何管理確實頭疼。不夜城還好,就在這麼一處地方,修路則不同,南北距離遙遠、所需人員也更多,怎樣如何有效管理,這會非常難。」

朱厚照听了進去,他點點頭,也開始思索。

「……書院、不夜城再加上民間商人所投建的那麼多建築物,現如今有沒有人專門帶著一群人做活的作坊或是商鋪?」

顧左想了想,「有是有的,不過不是商鋪。大多數是以同鄉為紐帶建立的。譬如一個人做到了活,覺得好,之後便有許多老鄉一直投奔。所以漸漸就會有幾百人一並從這個場地整體轉移到另外一個場地的事情發生。」

朱厚照心想原來是這樣,

看來這種現象是一種自發性的。還沒有哪個人會進行思考,以整體的名義統一承接工程。

但這也不是問題,作為官府做好引導就好了。

「禮卿,你回去以後在少府當中建立一個白名單。這份白名單不是個人的名單,而是作坊的名單。而之後的修路工程,少府不再直接招募人員,變為從白名單中挑選多家專門承接。比如這一段一百里路,少府全權委托于‘梅記’實施,」

「由‘梅記’自己招募人員去干活,而少府則負責監督、管理、驗收,最終付給梅記一個總價格,比如八十萬兩。且分批次付,一直到路完全修好再將錢付完。」

顧左眼楮一亮,他忍不住站起了身,「這樣一來,少府便只需管理好沿線的幾家或十幾家‘梅記’,一層一層往下,梅記本身也可以再將活分解。」

「不錯。這樣還有一個好處。便是少府可以針對白名單提一些具體的要求,譬如用工管理不能夠太具壓迫性,還有工程的質量、速度,甚至包含價格。所以另外一個目的,也是要促進這些老鄉帶老鄉的松散團體更加規範。往後我大明朝除了鏢局、酒樓、茶樓也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商業組織,姑且可以稱為營造隊。」

「更關鍵的是,少府可以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比如修路所用的材料。誰的材料配方好,修出來的路質量就好,往後少府便委托其干更多地活。」

從直接雇佣,到間接雇佣。這其實也是朱厚照這個後來者一步一步扶著它們長大了。

至于說會不會出現水泥,什麼時候出現,那誰也不知道。

但是朱厚照建立了一套讓他們相互競爭、不斷改進的機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其實更重要。

不是說有了混凝土技術,就能把道路修的到處都是的。道路是個大工程,又不是氣球,吹一下就成。其中的工程組織、資金來源、矛盾化解都是很大的問題。從幾鏟子混凝土變成上千里的道路,這哪里是帶幾個人干一下就隨便能做好的事。

說到底人的問題解決不好,光有一堆混凝土,它一樣給你搞出一腳踩兩下就有裂縫的路。

到時候再怎麼辦?這種資金量,再來一遍?哪有那麼多錢。

朱厚照的這種超前想法,顧左已經漸漸習慣了。就好似皇帝在引導著他前進一樣。

通過白名單,少府還是掌控著一切,誰不按照上面寫的做,那就剔除出去,到時候上哪里去找得到活兒?

「有了陛下這個辦法,各個老鄉隊便會按照朝廷的意思改造,朝廷也可以如臂使指,毫無牽制。」

「恩。這件事你便去考慮考慮,朕知道,少府中藏龍臥虎,等思慮的具體了,你再遞條子進宮。」

「微臣遵旨!」

顧左這次進宮,先前的事一個字沒提。

其實朱厚照本來想說點什麼,但後來覺得沒必要。

而顧左也只是說了些謝恩的話,至于皇帝今天這樣務實坦誠的政務,也是他最為喜歡的。

大明,是要在這樣的努力中才能一天天強盛起來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