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三十一章 數學建模

既然趙賢才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數學建模,分析相關數據並利用程序預測理論上他們的實驗最後結果能實現的光電轉換效率。

那麼,趙賢才也就不用天天往他們實驗室跑了,只需要趙賢才弄清楚各種數據之後,讓他們把數據發送給自己,然後趙賢才在電腦上輸入數據,進行預測就行了。

不過這些實驗數據都是十分機密的存在,至少在沒有公布相關結果和論文之前是十分機密的,所以趙賢才還得和他們簽訂一份保密協議,不能將其中的數據泄露了出去。

在和龔齊院士交流了大概有一個小時之後,他們的交流這才結束,龔院士在和趙賢才與楊院長道了個別後,便離開了這里。

而趙賢才,則是等他將龔院士交給他的U盤里的那些基礎書都看的差不多之後,就可以聯系龔院士了。

至于楊院長這邊,則是又和趙賢才說起了關于科研經費的事情。

「你別看我們研究數學的就沒有用錢的地方,那是你現在還只是一個學生,沒接觸過太多這方面的事情。

像給研究生發工資,這研究生的獎學金中也有一定比例是由導師提供的;

國內差旅費,這是課題組成員,包括導師和研究生去外地參加學術會議的費用;

國際交流費,這個則是用于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以及報銷邀請國外同行訪華的相關費用。

另外,還有買書、買辦公用品,以及學校收的管理費等等。

至于能申請到的經費額度,一般也就幾十萬,少的話也有個一二十萬,多的話能有個六七十萬。

相對于物理來說,我們數學能申請到的經費的確要少許多。

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數學研究不像物理研究那樣,需要那一大堆的儀器和實驗物……」

楊院長對趙賢才說道。

這次從楊院長這里,趙賢才也算是知道了一些關于數學經費的事情了,為他以後畢業成為導師奠定了一點基礎。

從楊院長這里離開之後,趙賢才每天的生活從之前的上課和研究數學問題,變為了上課和看龔院士提供的相關書籍。

好在趙賢才現在的學習速度和效率已經非常快了,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他便完成了那些書籍的閱讀,對于龔院士他們的研究以及太陽能發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 太陽能電池的原理都差不多,都是在有陽光照射時,內部的電子因受到能量激發逐漸月兌離束縛,產生空穴。

而全球各地都在進行關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則主要是因為晶 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已經快要達到飽和了,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使用低成本工藝相對容易制造和沉積到表面上高功率轉換效率的潛力可調諧帶隙。

也就是說,鈣鈦礦太陽能可以制造為幾乎非常適合太陽能發電生產所需的材料比 電池少 20倍,並且不使用稀土金屬,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相比,制造過程的能源密集程度要低得多。

畢竟 這玩意,可不只是太陽能發電能用,它主要還是用來制作高純半導體、耐高溫材料、光導縴維通信材料和有機 化合物還有合金等的,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子電氣、建築、運輸、化工、紡織等行業了。

高純的單晶 還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因此計算機產業對于 的消耗也是大量的。

在這種情況下, 的價格就不可能太低。

只不過鈣鈦礦在暴露于水分、光、熱還有氧氣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解,鈣鈦礦中不穩定性不僅縮短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使用壽命,它其中所分解出來的鉛也是一種神經毒素,對環境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所以對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還需要開發額外的技術來穩定電池,這樣才能廣泛使用。

這也是現在市場上的太陽能電池依舊是以 為基礎,而鈣鈦礦依舊處于實驗室的原因。

「現在看來的話,龔院士他們對于這個所謂的基于醋酸鉛前驅體的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就算後面有了不小的成果,想要從實驗室走出去,沒有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使用壽命的技術出現,恐怕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啊。」

在平板電腦上看完了龔院士U盤里推薦的最後一本書之後,趙賢才便在心里這麼想著

既然書都已經看完了,那麼他也該聯系龔院士了。

很快,趙賢才便給龔院士打了個電話,和他說了這件事。

在得知趙賢才這麼快就看完了他推薦的那幾本書之後,關于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趙賢才也算是加入其中了。

也是直到這個時候,趙賢才才知道龔院士他們這個實驗團體是開發了一種通過在醋酸鉛和H3I(甲胺碘)前驅體液中添加微量H3Br(甲胺臭)來提高器件性能的方法。

通過之前的實驗和優化以及表征,他們發現,適當添加微量的H3Br不僅可以有效改善鈣鈦礦薄膜的表面形貌、提高薄膜的結晶度,還可以調控薄膜的光學和電學性質,尤其是加強了各界面層處的電荷提取。

但是,所謂的「適當」和「微量」這兩個詞,是需要不斷的通過實驗來分析結果,才能知道怎樣的量才叫「適當微量」的,才知道添加多少H3Br,才能最大幅度的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而趙賢才要做的,就是使用他之前所設計的程序,或者是根據他們經過不斷實驗得來的結果,來建造數學模型,並設計新的程序,來預估達到最大轉化效率時所需添加的微量H3Br是多少。

在給龔院士打過電話的當天,趙賢才便收到了他們的發過來的數據。

經過兩天的建模和設計程序之後,趙賢才也根據他們提供的數據,推測出了用此種方法制備的正式器件效率最高可以達到多少。

「19.55%?這倒是和我們預測的一樣。」

在得知趙賢才這邊的預測結果之後,龔院士說道。

他們已經根據之前的一些實驗結果,對于用這樣的方法制備的正式器件效率最高可以達到多少有了一些大概範圍的推測了。

在他們的推測里,根據這種方法制備的正式器件效率最高大概是在19%到20%之間。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