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在遙遠的漢北邊境,馬邑戰役的爆發,可謂是拉開了漢-匈這兩個政權,乃至是農耕-游牧這兩個文明之間的新篇章。

而在華夏中原,乃至已知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戰爭的氣息也同樣相當濃厚。

倒也不是說,車騎將軍郅都在馬邑和匈奴人干仗,漢天子劉勝在長安也和人干仗;

而是在馬邑戰役爆發的時間節點,整個長安的輿論,都幾乎完全被戰爭相關的話題所充斥。

比如朝堂之上,丞相府說了︰于每年冬天舉行的冬訓,過去只包含十五到十七歲的少年,且每年只受訓短短一個月。

連續三年,每年各為期一個月的冬訓,並不足以讓適齡青年的戰斗技藝、技巧達到合格線以上;

所以丞相府提議︰將每年的冬訓,從過去的一個月延長為三個月,將受訓範圍擴展到十四至十九歲之間。

初聞丞相府這個提議,朝堂之上本還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大家伙基本都是抱著‘好像這麼搞也行’的心態,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支持。

但很快,隨著丞相府蹬鼻子上臉,提出冬訓所需的耗費全部由相府國庫來出,整個長安朝堂便立時炸開了鍋。

——開什麼玩笑!

冬訓,尤其是關中的冬訓,那可是自太祖高皇帝以來,便一直延續至今的政治活動!

沒錯!

政治活動!

冬訓的目的,不單是讓關中的適齡、準適齡男性具備一定的戰斗素養,同樣也是為了讓劉氏天子的威儀更加深入人心。

怎麼做?

當然是每隔三五年,在冬訓期間進行演武、閱兵,順帶賞賜下酒肉吃食了!

如此重要的政治活動——漢天子大範圍邀買人心的政治活動︰冬訓,由丞相府出錢?

那成什麼了?!

實際上,真正讓長安朝堂炸開鍋的,也並不是‘這錢不能讓丞相府出’,而是丞相府這個舉動的表面下,所深埋的真實意圖。

冬訓,是為劉漢社稷培養棟梁,也是為漢天子邀買整個關中的人心,所以冬訓的耗費,無論如何都不能從相府出。

那這個道理,丞相劉舍,能不知道?

坐在丞相這麼敏感的位置上,尤其還是有漢以,來第一位憑 須拍馬坐上丞相之位的人物,劉舍能不知道避諱、避嫌?

很顯然︰劉舍並沒有這麼傻。

表面上,劉舍嚷嚷著‘這錢就由我相府國庫出吧’,可實際上,劉舍卻是想要通過此舉,迫使劉勝上頭,再一時氣急說出一句︰不行!

這錢必須要朕來出!

這樣一來,劉舍的相府什麼也沒損失,便能讓天子許下‘擴大冬訓規模,並由少府內帑承擔所需耗費’的諾言。

這,才是長安朝堂炸開鍋的原因。

——關中的冬訓,大概是什麼規模?

按關中民百萬戶,平均每三戶有一位十五到十七歲的少年要接受軍事訓練,每次為期一個月來算,關中每年會有大致三十萬人受訓;

按照如今漢室‘每人每月粟米二石’的口糧標準,單只糧食這一項,每年便是六十萬石的支出,折錢三千萬左右。

除了糧食,再算上場地調動、軍械轉運、住宿、協調等等方面,漢室每年花在關中冬訓上的錢,便大致會在一萬萬錢左右,且基本上能控制在一萬萬錢以內。

那按照劉舍的冬訓規模擴展建議,少府又需要花多少錢呢?

——十五到十七歲的範圍,被劉舍擴大到十四到十九,直接翻倍!

年齡區間翻倍,基本就可以等同于受訓人數翻倍,這便是每年六十萬人受訓。

六十萬人,受訓三個月,每人每月粟米二石,便是三百六十萬石糧食,較原先翻了足足六倍!

折算成錢,光是這筆糧食的支出,便是一萬萬八千萬錢!

再按照過去,糧食要花三千萬,總共大概要花一萬萬錢的比例推算,按照劉舍這套法子,光糧食就要一萬萬八千萬錢,總支出怕是要六萬萬錢,甚至都很可能打不住!

或許有人要感到奇怪了︰劉舍打起了少府內帑的主意,長安朝堂為什麼要炸毛?

少府內帑本就是天子的私人錢袋,賺了虧了,都和外朝毫無關聯才是?

——帳不是這麼算的~

誠然,比起作為‘年光族’的相府國庫,還有余力每年攢點錢的少府內帑,確實算得上是手頭比較寬裕、來錢的路子比較多。

但和相府國庫一樣,少府也同樣是有計劃、有規劃的財務部門。

就好比每年秋天,農稅都還沒收上來,相府就已經計劃好要怎麼花出去一樣︰少府每年的入項,也都是有去處的;

而且也同樣是入庫之前,就已經定下了去處。

像相府國庫,農稅還沒收,就已經定好了俸祿要發出去多少、行政要預留多少,允許地方截留多少等等。

少府內帑也一樣,每一筆錢在還沒收入囊中之時,也已經定下要花多少、存多少,或者是往哪個市場投多少。

說得再直白點便是︰少府確實有的是錢,且依舊在源源不斷的賺錢,但少府是有存錢任務的,並不是說想多存點就多存點,想少存點就少存點。

錢的總數一定,要存起來的數一定,冬訓所需要的錢莫名其妙從一萬萬錢以內變成六萬萬以上,這多出的五萬萬該從何而來?

還不就是從其他地方摳?

這里摳一點,那里摳一點,到頭來,還不就是在摳朝中百官公卿、朝外功侯貴戚的福利、賞賜?

「劉舍沐猴而冠,為相不數日,便已為權柄昏了頭!」

對于相府的提議,反應過來的長安朝堂嗤之以鼻。

但鄙夷劉舍歸鄙夷劉舍,各有司部門在各自提出意見的時候,卻也沒比劉舍好到哪里去。

太僕就說了︰這場仗拖到現在才打,甚至至今都沒有畢生的把握,完全就是因為戰馬不夠;

為了產出足夠的戰馬,就應當迅速針對馬政建設進行大量投入。

說到底,還是伸手向劉勝要錢。

相府伸手都被罵,太僕伸手的下場,自然也沒好到哪里去。

也就是袁盎自帶的交際花屬性,讓太僕稍免于唇槍舌劍,卻也沒能躲過一陣明嘲暗諷。

不過再怎麼說,太僕伸手要馬政經費,也總好過劉舍提出相府要自掏腰包,在整個關中蓄養死士;

最終,袁盎還是得了個安慰獎︰太僕明年的馬政經費加三成,出少府內帑錢。

見袁盎得手,其他有司衙門自然就坐不住了。

最先是內史,表示近些年來,治理關中的行政成本原來越高,許多水渠水利、軍營校場、官署衙門年久失修,都需要朝堂撥款;

之後便是廷尉,以陳年老桉堆積多年,人手嚴重不足為由,伸手要了一百個四百石左右的編制。

乍一眼看上去,趙禹要的是編制,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一百個四百石級別的編制,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為朝堂每年多出四萬石糧食的俸祿,好供趙禹在廷尉邀買人心。

見局勢愈發不可控,劉勝也終于做下決斷︰大戰在即,諸般瑣事滯後再議。

有天子拍板叫停,又由東宮兩位太後默認,朝堂這才算是停止了這場極具魔幻色彩的爭執。

但沒有人注意到︰在幾乎整個長安朝堂,都在忙著借戰爭的名頭伸手要錢、要經費、要編制、要權力時,縮在未央宮的天子勝,卻正慢條斯理的伸出手,從棋簍中抓起一枚白棋••••••

「一直以為條侯是武將,只熟稔于軍陣之事,倒不曾想條侯的棋藝,竟也如此精湛?」

「可惜嘍~」

「若是早些知道——在先帝尚在之時知道,朕肯定會請奏父皇,讓條侯平日里多往宮中走走。」

「可惜啊~」

「可惜••••••」

滿是隨和的說著,劉勝手中棋子落下,心不在焉的觀察著面前的棋局,一邊不忘抓過手邊的茶碗 灌一通。

而在劉勝對側,正將手伸向棋簍的周亞夫听聞劉勝此言,伸出的手只陡然滯在半空,久久都沒能回過神。

良久,反應過來的劉勝也面色一滯,端著茶碗的手,也同周亞夫一樣滯在了半空。

——先帝。

在這一刻,一老、一少,一君、一臣,都因為劉勝這一句無心之語,而思念起了那位威嚴的帝王。

漢孝景皇帝,劉啟。

當今天子勝的父親,條侯周亞夫的半個伯樂。

曾幾何時,天子啟提‘棋’而天下驚,還是長安街頭巷尾的大忌諱;

便是後來,劉啟自己主動不再提及,朝野內外也都是戰戰兢兢,生怕同這位有惡劣前科的帝王對弈。

只是現如今,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明明是一句本該讓人心驚肉跳的話,卻惹得此刻的周亞夫,一時有些慌了神。

是啊••••••

若先帝在就好了••••••

若先帝在••••••

「陛下說的是啊~」

「沒能和先帝對弈一局,實在是臣畢生之憾。」

「只是不知,陛下是否也有這樣的遺憾呢?」

听聞耳邊,傳來周亞夫滿是感懷,又隱隱帶些追憶的語調,劉勝也終是從短暫的神游中緩過勁來。

微咧嘴一笑,將茶碗輕輕放回面前的桉幾一角,深吸一口氣,便開始故作澹然的回憶起那段往事。

「朕,沒有這樣的遺憾。」

「自朕記事的年紀,先帝就已經找不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對弈了。」

「早年在太子宮,朕每每都能看到尚還是儲君太子的先帝,在半夜自弈——自己同時執黑、白,自己和自己對弈。」

「後來,太宗孝文皇帝駕崩,先帝即位,自更找不到人對弈,甚至就連自弈,都很少能抽得出空了••••••」

•••

「再後來,大哥獲封為臨江王,七哥也過繼到了薄夫人膝下,朕得立為儲。」

「從朕得立為儲,先帝才總算是找到了一個可以對弈的人。」

「只是當時,朕還因為先帝早年間的往事而戰戰兢兢,根本不敢全力以赴。」

「每每惹得先帝不盡興,對弈一局又一局,最終,也只能憋悶的將朕趕走••••••」

故作澹然的說著,劉勝終也不忘嘿然一笑,下意識伸手抓起一枚棋子,便在面前的棋盤上落下。

待周亞夫也本能的伸出手,才又再道︰「和先帝對弈,朕總是能學到很多東西。」

「——當然不是棋藝。」

「而是在對弈時,先帝總是會同朕說起許多事。」

「有些是先帝早年的所見所聞,也有些事過往的故事,還有一些,是還沒有發生,但先帝卻篤定必定會發生的事。」

「說起這些事時,先帝總是會在最後問朕一句︰听出什麼道理了?」

「朕听得出來,先帝並不會多歡喜;听不出來,也並不會多麼惱怒。」

「若真答對了,先帝便會點頭不言,打錯了,也只是漠然指出個中緣由,再訓戒朕日後當如何。」

•••

「嗨~」

「搞得朕都習慣咯~」

「下棋的時候听不到先帝的嘮叨,實在是有些無趣。」

「什麼也學不到,這棋下的,也著實太沒意思了些?」

默然听著天子勝這少有的碎碎念,直到听到最後這句‘下棋真沒意思’,周亞夫才終是會心一笑。

將手輕輕一松,棋子便‘啪嗒’一聲落回棋簍,便見周亞夫含笑昂起頭,對劉勝緩緩點下頭。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

「只是戰陣之事,並非是照本宣科,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的。」

「——就如那馬服子,明明熟讀兵法、飽讀詩書,終也難逃一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這是因為戰陣,向來都是瞬息萬變,一個不小心,甚至是太小心,都很可能會導致令人始料未及的變故。」

「所謂無論是為帥還是為將,首先需要培養的,都是戰時的應變能力。」

「在變數出現之後,能盡快做出反應、盡快做出正確決策的,才能算是好的將、帥。」

•••

「此戰,郅都為帥,所以臣並不很擔憂。」

「——過去這些年,郅都已經逐漸精熟于用兵之道,更在背景闖下了‘戰克之將’的名號。」

「旁的不說,單論應變能力,郅都是完全挑不出任何問題的。」

「至于程不識,雖呆板了些,但也恰恰是因此,才能成為郅都的副帥。」

「這二人一人心思活泛,一人按部就班,可謂是相得益彰。」

言罷,周亞夫終又是笑著搖搖頭,再意味深長的將眼皮往上一番。

「再者說——就連‘那’群人,陛下都派去支援郅都了;」

「如果這樣,郅都都還要在代北打一場大敗仗出來,那臣這張老臉,恐怕也就沒地方放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