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64章 暗示

此言一出,滿場皆驚。

鎮民們很高興,會試三年才一場,無論狀元還是探花,對他們來說都是高不可攀的對象,結果因為小仙師的緣故,頭三甲接二連三的出現了。

當然,現在還只是預言,但上虞小仙師金口玉言,整個紹興府都是有口皆碑的,不消全中,只要中了一半,就足夠異乎尋常的了,要是都中了,更是足以震驚天下的大事。

古往今來的算命先生多了去了,可又有幾個敢斷言別人鄉試折桂?會試金榜題名?更別說直指三甲這種逆天之舉了。

士子們也激動了。

他們辛苦奔波,所為何事?還不是求劉同壽一評?這段時間劉同壽一直沒作點評,結果一開口就是這麼勁爆的消息。

狀元,探花都有了,看小仙師這架勢,似乎是只打算點評三甲啊!那麼,接下來還有個榜眼的名額,會**呢?

士子們的心思都熱切起來,無數艷羨的目光投向了劉同壽,又轉向了吳山,幾乎凝成了實質一般。

但當事者吳山的心情並不好。

首輔門生的名頭听起來響亮,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在京城連一號人物都算不上,平日在張孚敬身邊,也都是充當著文書幕僚這樣的職司。類似眼下這種情況,他很少遇到。

當然,只要有出仕的心思,被人圍觀這種事遲早都要經歷的,觀啊觀啊的也就習慣了,他頂多是有些不自在,心中的郁悶另有其因。

從奉命出京那一日開始,他的郁悶就已經開始累積了,在劉同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他真心搞不懂老師的心思。

如今朝中形勢嚴峻,張孚敬已經在蓄勢奮力一搏了,這種時候,哪怕多一分助力也是好的。吳山認為,劉同壽的性子雖不好,但他還是可以帶給嘉靖一定的新鮮感,從而為張孚敬多爭取一點聖眷的。

最低限度,可以用小道士來牽制邵元節,使其多少配合一下自己這邊的行動。可每當他一提起此事,張孚敬的態度就變得曖昧起來,只是不肯點頭。

另一方面,偏偏張孚敬對小道士又非常關注。將李崧祥送去的情報看了數遍不算,還遣了自己來江南,說是觀察劉同壽的情況。

這不是笑話麼,一個只會裝神弄鬼的小道士有什麼可觀察的?能用就用,用不了就丟,若是怕他轉投別人,那就直接解決了便是,現在這算是怎麼一回事?讓自己來觀其言行,難不成還要大用,讓他入朝為官,甚至接老師的班嗎?

這個認知讓吳山感到茫然。

沒錯,嘉靖朝的道士地位高,可以做官,還能做大官,比如邵元節就有個禮部尚書的頭餃。但是,這就是個頭餃而已,邵尚書從來就沒踏入過禮部衙門半步,更別說上朝參政了。就是個有名無實的虛餃而已。

想正經當官,還是得走科舉正途,靠歪門邪道是不成的。

這道理人盡皆知,只有張孚敬像是不知道似的。他不但讓自己來觀察,還寫了私信給按察使李崧祥。具體說了些什麼,還不清楚,但從李崧祥的安排中,卻可以解析一二,分明就是要自己提點小道士啊!

嚴格來說,張孚敬的勢力,恐怕是有明一代的所有首輔中最弱的,因為他出仕的時間太短了,從新科進士到文淵閣,他只用了區區六年時間而已。

升官快其實也是有利有弊的,平步青雲的背後,他的人脈和根基都非常淺薄,壓根就當不起引領大明走向的重責。否則也不會在桂萼死後,立刻就露出頹勢了。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麼樣張孚敬也是個首輔。

想推舉出個接班人,接收他的權力和班底,繼承他的政治理念可能很難,如果只是想留點余萌還是可以做得到的。在劉同壽出現之前,吳山就是眾所周知的接班人。

對于明年的會試,吳山信心十足,他本身才華就高,再加上有這麼一層身份,落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對劉同壽,他已經隱隱有了競爭者的意識,所以他剛剛才顯得有些咄咄逼人,把好好的台詞說得雲山霧罩的。

出門之前,他還在暗爽,琢磨著是不是可以讓小道士疑惑個三五日,直接導致他在水陸大會上發揮失常,或者干脆疑神疑鬼的退縮了就更好了。

可沒想到,轉個身的功夫,小道士就已經有所發現了,而且還給了自己頗為強力的一擊。

如果說是狀元,倒也算是善禱善頌了,可他說的是什麼?探花郎?

去他娘的探花吧!以自己的才華身份,考個第三名有什麼好得意的?只要不是淪落到同進士出身的地步,進士及第和探花能有多大區別?

好吧,必須得承認,頭三甲和普通進士還是不一樣的,但問題不在這里,讓吳山不爽的是,劉同壽先前已經點過一個狀元了。現在點了他做探花,不是擺明了有倆人比他強麼?這還沒考呢就淪落到第三了,讓心高氣傲的吳才子如何能夠接受?

這還不算完,最憋屈的是,萬一被小道士說中了,自己還得承人家的情,而且還是好大一個人情,自己若是不認,就得做好被天下人戳脊梁骨的準備!

老天,這叫什麼事兒啊!果然不能隨便得罪神棍,尤其是這種時不時就靈驗一把的神棍。

在一片熱切的注視中,吳山緩緩轉身,抽動著僵硬的臉部肌肉,勉強露出了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多……謝小仙師賜教,在下來日必當十倍報之。」

這大概是劉同壽穿越以來,接受過的最沒誠意的道謝了,換給一個不知情的,準會認為吳山是要報仇,而不是報恩呢。

將他神態看在眼中,士子們都大是不平。

這是什麼?得了便宜還賣乖啊!別人哭著求著想要小仙師給個評語,結果卻求之不得,你吳山多什麼?不就是有個首輔老師嗎?那也不至于得了個探花還不知足啊!真是人心不足,得隴望蜀啊!這種忘恩負義的人,小仙師就應該把他給拿下,換個知情識趣的上。

劉同壽卻是一副甘之如飴的模樣,他笑吟吟的擺了擺手︰「好說,吳先生,咱們將來要多多親近才好啊。」

「小仙師真是大度啊!對這等狂生,居然也能以禮相待。」

「那當然了,小仙師可是咱們東山人的驕傲,別說區區狂生,就算是謝家那種喪盡天良之輩,若是幡然悔悟的話,小仙師也一樣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誒,梁兄,你這話就不在理了。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仙師這等人品道行,實乃人中龍鳳,又豈是東山這灘淺水能容得下的?要我說,應該說是紹興小仙師才更上口。」

「照祝賢弟你這麼說,將來小仙師若是去了京城,難不成還要換個名號,叫江南小仙師不成?」

「梁兄,你又錯了。小仙師若是去了京城,那就是大明的天師了,或者應該說是國師才對,哪還需要什麼名號呢?」

「有道理。」

士子們紛紛贊嘆起來。

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他們唯恐聲音不高,稱贊的水平不夠,一個個扯著脖子就開始引經據典,將劉同壽那一笑中的意義無限拔高,嚷嚷得整個鎮子都清晰可聞。

為了最後的那個榜眼的名額,這幫人什麼都不顧了。

「……」吳山的臉色更差了,有心再交代幾句場面話,可思來想去,卻不知如何開口,最終只是拱拱手,然後頭也不回的閃人了。

望著吳山的背影,劉同壽若有所思。

仔細想想,這人應該來的目的,應該暗示自己的,而且暗示的規格還很高,八成涉及到了嘉靖,不用說,吳山的背後,肯定就是那位張閣老的意思了。但這個吳山對自己態度又很別扭,像是很不情願似的,這里面又有什麼玄虛呢?

「我說同壽,這吳山鼻孔都快翹到天上去了,你干嘛還這麼看重他,給他點評呢?要我說啊,你這胳膊肘不能往外拐啊,多照顧照顧鄉親們才是正理……」吳山走了,梁蕭腆著臉湊了上來。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梁叔,你想當探花,唉……就算是太上老君下凡,也難啊。」劉同壽犯了個白眼,他要真有點誰誰就中的本事,那還當哪門子道士啊?直接連點三次,一路點成新科進士不就結了?那還用得著象現在這麼辛苦啊?

吳山的暗示他算是想明白了,眼下嘉靖同學最關注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沒有後嗣!二龍不相見給出了皇子夭折的原因,但卻沒提出解決方案,所以,嘉靖雖然心動了,但離行動卻還差很多。

這就是剽竊太早的後遺癥了,箴言謁語這些東西,必須得在特定的時刻,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張孚敬想告訴自己是,民間的聲望再高也沒用,想有所作為,還得是撓到皇帝的癢處才行,而目前皇帝的癢處就是下一代的問題。

這場水陸大會就是最為恰當的時機。

一切都想通了,可到底要怎麼辦呢?劉同壽犯起了愁,原本他想的倒是簡單,無非就是魔術表演罷了,只要能出彩就行,可現在隨意發揮變成了命題作文,這就困難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