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79章 明荷海戰之十(戰爭部分完結)

越是收到顏思齊從澎湖傳來的捷報,鄭海珠越是急促地請求俞咨皋,馬上派船去澎湖。

「總爺,突圍逃走的兩艘紅毛戰艦,右舷的炮彈沒有發射過。倘使顏宣撫在澎湖嶼只是慘勝,正好踫到逃回澎湖基地的那兩艘戰艦的話……」

俞咨皋擺擺手︰「鄭姑娘所慮,本將明白。」

他這個水師宿將,雖贏了料羅灣海戰,但整夜的指揮作戰中,畢竟親眼見識過荷蘭大型五桅帆船上巨炮的威力,不敢托大。

俞咨皋于是命人將參戰船只上的弗朗基大炮,運到港內備戰的四條福船上,由參將鄭益,率領兩百本就駐扎過澎湖嶼的汛兵,趁西北風轉向前,鼓帆東行。

此際恰是卯末辰初時分,朝暾已躍出海平面不少,萬條金線破雲而出,撒向東方的萬頃碧波,造出一個輝煌耀目的世界。

鄭海珠立于船舷一側,回望西邊,料羅灣海面余煙未散,盡顯殘船浮尸、滿目瘡痍的畫面。

但在朝陽的順光中,金門島衛所卻頗顯壯美的氣勢。

鄭益走過來,彬彬有禮道︰「姑娘莫慮,我們必可與顏宣撫合力驅逐,逼他們一口氣都歇不得,滾回滿喇加一帶的老巢。」

鄭海珠並不在福建官軍水師的將領前,避諱與顏思齊的莫逆之交,忙向鄭益笑著附和。

她哪里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鄭參將,竟會是自己原身鄭小姐的堂叔,惟覺得俞咨皋手下一眾將領里,只這個鄭益,于武將的殺伐果決之外,又頗有幾分沉穩謙和的氣度,不似尋常起于行伍的大老粗。

鄭海珠遂主動鼓起談興道︰「鄭參將,我是漳州龍溪人,不知尊駕籍貫何處?」

鄭益笑笑︰「家在福寧州,寧德縣。雖也算得閩人,但我當年,入的是浙營。」

「哦,」鄭海珠驚喜道,「我在松江十分敬重的一位前輩,尊姓繆,乃城中賢達世家的女卷,也是寧德人。」

鄭益微微點頭,和言道︰「外人看我們福建有名的州縣,要麼是商賈熙攘的漳泉兩地,要麼是兵家必爭的金廈、海壇、澎湖四島,殊不知,寧德才是個藏龍臥虎的所在。鄭姑娘去過寧德嗎?」

鄭海珠面露遺憾︰「我雖生于閩地,卻只在北上江南謀稻粱時,經過福州,不曾往海邊去游訪寧德。」

鄭海珠這份惋惜,倒並非出于寒暄客氣。

作為明清史專業的現代人,她當然知曉,史學界有一派相對主流的觀點認為,明初靖難之役,朱棣攻下南京城,佷兒建文帝扮成和尚出逃後,與鄭洽等大臣和親軍,藏在浙江與福建交接的山區中。考古顯示,寧德上金貝的一座形制明顯超出普通高僧的明代古墓前,舍利塔上的碑文離奇地沒有鐫刻朝代年號,附近的古寺中則發現皇室專用的緙絲金襴袈裟。

史學家查閱正史,並沒有發現明代有獲得御賜袈裟的高僧,圓寂于福寧州,而當年建文帝出逃南京時,帶走了一件由祖父朱元章傳給他的金襴袈裟。如此再看那年號空白的舍利碑,難免叫人聯想到,墓穴主人鐫刻年號「建文」,無異于暴露身份,若鐫刻年號「永樂」,無異于莫大屈辱,故而干脆什麼都不寫。

對于史家的這一推斷,鄭海珠大感興趣,銘記于心。只是穿越來後,睜眼一看,身在漳州,也就並未將自己這個「鄭」姓,與鄭洽後人聯系起來。

此刻,一听鄭益竟來自寧德,鄭海珠未免起了探究之心。

當朝的萬歷皇帝已為方孝孺等臣子平反,並恢復建文帝年號,江南一帶的文士們,特別是東林學派,已能議論這樁前朝舊事。

鄭海珠遂也不怎麼避諱地,向鄭益道︰「參將若是寧德人,當年又入的浙營水師,不知有沒有听過建文朝的賢臣鄭洽鄭公?鄭公本是浙江人,听說隨建文帝到了閩浙地界,就渺然無蹤了。」

鄭益心里一格愣,沒想到眼前這個不好相認的堂佷女,竟突然提到先祖鄭洽。

難道當年發過毒誓才被允許遷出鄭氏的大伯,其實已將身世透露給子佷輩?

鄭益有意試探,便羊作一怔,繼而現了冷冽之色,低聲道︰「鄭姑娘,某是募兵出身,粗通筆墨,文史之事知之甚少,沒听過你口中的什麼鄭公,但這建文年號還是曉得的。先祖肯定不是建文帝身邊做官陪駕的。哎,鄭姑娘,你也姓鄭,莫非你家是……」

鄭海珠本就當個史學探秘之類的好奇一問,見鄭益不悅,估模著軍中將官還是保守些,忌談此類秘辛,遂也連連擺手,誠然道︰「不不,我家也不是。不瞞將軍,只是當今萬歲聖心寬宏、在南京建起表忠祠後,我听江南士子議論過鄭公忠勇又多謀。咳,我們經商之人嘛,就是這麼個愛打听的性子,將軍莫怪莫怪。」

鄭益卻暗自冷笑。

什麼表忠祠,什麼聖心寬宏!

還不是鄭閣老和繆郡主所說的,乃因為如今龍椅上那個廢物萬歷,最初被張居正拿捏,後來又被諸臣群黨拿捏,在立儲之類的事上沒有一件順心的,便翻出方孝孺來,告訴那些個文官,你們看看人家當年,對君王多麼誓死效忠,堪稱萬世純臣的表率。

虧得世上竟有那麼些二愣子,會將此視作朱棣那個賊子的後代的仁義之舉,會以為建文血脈和靖難遺孤應該自此泯卻恩仇、感恩戴德。

當真是活該做一輩子當牛為馬的順民。

但鄭益,此番見識了鄭海珠的所作所為,著實也不再相信這女子是二愣子一路頭腦,當下判斷不出她言語里幾句真幾句假,便緩和了神色道︰「姑娘哪里話,鄭某自己打仗出身,更不會瞧不起商人和手藝人。若沒有你們,我們水師用得趁手的刀槍鉤索和火器,自何而來?」

鄭海珠想著,回頭造出重型火繩槍,供貨給福建水師的話,自己要常來廈門調研、詢問鄭益這些將領的操作體驗,交情能攀就攀,便把話題轉到了自己的火器廠上,繼續聊天套近乎。

【鑒于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盡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 】

如此趕了大半日海路,待能遙遙見著澎湖嶼北邊群島的輪廓時,鄭益舉起望遠鏡,先月兌口而出︰「看不到硝煙,沒在打了。」

再屏息細觀後,補充道︰「岸邊有兩艘白帆洋船,桅桿都沒了。其他皆是明船。顏宣撫聲勢不小吶,帶了那麼多船來。從我們料羅灣逃走的那兩艘大家伙紅毛船,不在澎湖。」

鄭海珠了然。

澎湖的現狀說明,魯芬的旗艦和另一艘大蓋倫船,要麼是與顏思齊再次交火後仍不敵明軍而潰敗,要麼是發現澎湖也被明軍控制,干脆直接逃回巴達維亞了。

鄭益的艦隊靠近白沙島時,打出旗語,果然得到了明船旗手的立即回應。

艦隊進港,鄭海珠與福建水師官兵坐著柴水小船登陸,一上岸,顏思齊就迎了過來。

「大哥,瑪貝爾呢?」鄭海珠急促地問道。

顏思齊面上湖著煙火黑漬與汗漬,鐵制背甲的前後也沾了血污,但他眼中盡是勝利者的興奮。

「莫慮莫慮,瑪貝爾沒有受傷,她很機靈,我們捆綁俘虜時,她才從林子里鑽出來,估計擔驚受怕得筋疲力盡,現下在帳篷里睡著。」

鄭海珠終于徹底松口氣,又往四周張望,在尋找楊天生和其他扮作華人奴工的明軍。

不待顏思齊再開口,楊天生已啃著干糧,大步流星地走到鄭海珠面前。

鄭海珠一瞧他腰間變得特別細的麻繩,就莞爾笑道︰「瞧你這模樣,我就曉得,你們的戲法,也變成了。」

楊天生也暢快地指著山腰處道︰「對,鄭姑娘教的好戲法,原本要折我們顏家軍不少人的地方,果然倒成了荷蘭人自己給自己掘的墳堆。走,帶你瞧瞧去。」

眾人來到荷蘭人造了一半的碉堡前,但見零星幾個尚算完整的大竹簍外,滿地破碎的竹片,深紅的血水,焦黑的爆炸痕跡。

鄭益盯著眼前景象,又回身遙望戰艦停泊的海面,奇道︰「顏宣撫船上的火炮,打不到這麼遠吧?」

他話音剛落,鄭海珠已捂著嘴,急步避開去。

顏思齊曉得她依然會見血就吐,忙吩咐親兵道︰「引著鄭姑娘去瑪貝爾的帳篷里休息。」

楊天生則興致勃勃地與鄭益解釋︰「鄭將軍,是鄭姑娘出的主意。她在台灣見我們用竹簍裝泥土,堆築工事,就出了個計策。我們上島後,誆騙荷蘭人讓我們也做這般工事。因本就砍伐竹子,我們能在竹簍的泥球中間埋進空心竹節,塞進碎石。黑火藥怕潮濕,我們手里又沒有銃管,荷蘭人就放心地讓我們從船上搬火藥桶到島上。瑪貝爾哀哭去牽制水兵的注意力時,我們藏下一桶火藥。小部分火藥磨碎浸水,泡了我們扎衣服的麻繩,晾干後作為引線,剩下的火藥則倒進竹管里,以土摁實。竹球本來為了移動便捷,也會編麻繩穿成把手,所以荷蘭人不會對引線起疑。」

鄭益听他比劃到此處,已然明白。

顏思齊的炮船,以多欺少打垮了荷蘭人的兩艘留守戰艦後,登陸時卻難免遇到來自工事後的百余火槍兵的抵抗。

然而火槍兵在竹球堆的胸牆後頭發射彈藥,必定會產生密集的火花,點燃到楊天生他們所做的引線。

「鄭姑娘,那一刻,碉堡前好比點了一個巨大的爆竹,那些抽打了明人半個月的荷蘭壞蛋們,被炸得哇哇亂叫。」

帳篷里,瑪貝爾繪聲繪色地向鄭海珠描述。

緩過勁來的鄭海珠,卻很快注意到,瑪貝爾鄰近的帳篷外,怎麼坐著一個閉目念經的僧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