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張耀芳的年紀擺在那里,又做了幕僚多年,已沒什麼傻乎乎的書生氣。

他明白,商賈無利不起早,鄭海珠特意替張家來送一趟賀禮,不會僅因為張岱和張燕客兄弟給她的義塾出錢,她定還想結交王府成員。

所幸巧遇朱以派。

既然小殿下發過話,他這個王府長史就好將人往里頭帶了。

于是,請鄭海珠三人在自己的值房飲杯熱茶後,張耀芳便主動開口,提出領他們往存心殿瞧瞧,看看驛站里那三四十盞山陰花燈,怎麼懸掛。

存心殿並非內廷後宮,王府外臣可以進。

張耀芳來到門口,指指許三手中提著的一只網花孔雀燈,言明這是江南來送燈的貴客,小殿下已見過。

守衛驗看張耀芳的腰牌,將吳邦德與許三身上細搜了,便予放行。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鄭海珠立即恭維道︰「張伯伯在王府真是暢行無阻。」

張耀芳也不在小輩面前裝謙虛︰「呵呵,平日里除了南邊公廨里的政事,魯王常召我細論醫家養生之法,有時還試些醫方,我來北邊確實勤了些。」

鄭海莞爾︰「那可太好了,晚輩還想著,我們‘濠明商社’要在濟寧的運河邊盤個鋪子,主營藥材。屆時定要常來請教張伯伯。」

張耀芳滿面舒展的慈和之色︰「老夫公務繁忙,回頭給你們引薦幾個學生,去店里幫忙。」

鄭海珠心道,懂,安排你的門生故吏來領錢。

這有什麼問題,帶資進組、帶人脈進組的,盒飯都要加雞腿,而且盡量安排出現在字幕里。

「許三,」鄭海珠回身叮囑,「回杭州後,準備一批上好的浙八味,呈送張伯伯掌掌眼。」

浙八味,是杭白菊、白術、浙貝母等八種生長于浙地的藥材,自漢代起,杏林高手就常在所著醫經中提及。

張耀芳笑著道聲「好」。

張耀芳沒中過進士,因弟弟張聯芳精研收藏古玩字畫、在京中與吏部主事官員交好,才把只有舉人功名的張耀芳,運作來魯王府做屬官。

這位具有紹興師爺天賦的張長史,自己年輕時,性子靈透機敏,如今也喜歡有悟性、一听就明白對方意思的聰明孩子。

是以今日見了鄭海珠,幾個回合後,他對這位被兒子、佷兒都稱贊過的自梳女,印象頗佳。

到得存心殿前,只見不少內廷派出來的小火者,正在擺放絹花、扎制彩綢。

張耀芳喚過一個管事的,領著許三去試掛孔雀燈,又指指存心殿,對鄭海珠和吳邦德道︰「屆時,魯王、王妃和各位郡王,還有兗州知府,會坐在內殿,我們一司八所的堂官,都會在殿外廊下開席。二位就與老夫坐在一處吧,看燈、看焰火。魯府焰火,可是山東一絕。」

……

出得魯王城,鄭海珠吩咐許三︰「你依著張長史和小火者的說法,去御街西頭那個役夫店雇三四個人,明日到存心殿掛我們的彩燈。再貴也雇,那肯定是王府的親卷開的,只有那里頭的人,才能進宮干活兒。」

許三應聲而去。

吳邦德與鄭海珠並肩走了幾步,忽然開口道︰「若兗州真的有煤,你不想找張長史來介入了嗎?」

鄭海珠駐足,饒有興致地問他︰「你怎麼看出來的?」

吳邦德道︰「我方才偷偷問許三,他說不知道濠明商社要在濟寧開藥材店。你對張長史的許諾,是臨時起意,以你的性子,不會、也不敢給長史吃空心湯團,而昨日你還與我說,想拉他開礦,可你今日,問他兗州風物,獨獨不提煤礦。所以我猜,你半道改主意了,看中了旁人,又怕真的做起來,張長史分不到羹、會對你怨懟,就把藥材鋪子的好處,先塞給他,也算回報他的子佷照拂你松江的義塾。

鄭海珠听他一番推測,很滿意。

自己和人打交道時,吳邦德在一旁能如此留心地揣摩,說明他處于工作狀態,沒有上班模魚。

挺好,就喜歡工作量飽和的合伙人。

鄭海珠遂盯著吳邦德笑問道︰「你覺得,我另外看中誰了?」

「那個小殿下。」

「對,有更粗的大腿,為什麼不抱。」

吳邦德嘴角牽了牽。他一個古人,對于這句現代人習慣的俚語,是第一次听到,覺得從女子口中說出來,忒粗俗了些。

鄭海珠兀自繼續︰「你是不是也察覺,那小殿下,不像個只知道遛狗斗雞的逍遙王爺?他連壽宴大彩燈的錢,都想省一筆。你听他從工正所出來說的那番話,也是圍著一個字︰錢。人都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多少豪門紈褲的眼里,一千兩銀子和十兩銀子,沒區別。」

吳邦德點頭︰「嗯,他眼里有個錢字,說明想當家,或者說,想做一番事。」

卻又沉吟道︰「可是,人家堂堂郡王嫡子,當今親王寵愛的小殿下,就算對你從善如流,並且真的探到了礦,自己開采不就行了,憑啥和咱們捆在一起?最多就是你問他買煤的時候,他的管事給你每斤少算幾個銅板。」

鄭海珠認真道︰「憑他開礦需要人,而我這次,正好能去弄人。」

「此話怎講?」

「歷代君王,以農為本,厭棄開礦經商,是怕壯勞力都不種地了。兗州一旦開礦,宗藩若雇佣大量農人,必被山東的巡按御史告到京師去。而流民中頗多鬧聞香教的,他們也不敢雇。所以邦德,你覺得,我們能從哪里給小殿下弄來幾百上千的安妥的礦工?」

吳邦德盯著鄭海珠。

他很喜歡猜她的心思,因為有點難,但不是很難。

她的想法,就像布陣一樣,是有套路的,既不浪漫也不古板,既不束縛也不瘋狂,巡著套路走,就能看到指引牌。

吳邦德于是在朔風中搓搓自己的手,呵口氣暖一暖,驀地了然道︰「你想去遼東毛文龍那里,招募遼民給魯藩?」

鄭海珠拍拍吳邦德的肩膀︰「知己。」

……

翌日,許三去王府掛燈,鄭海珠則向驛長打听清楚後,叫上吳邦德,走訪兗州城的各大民營驛站,尤其是各商幫的會館,看看這些地方如何取暖。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半天跑下來,在府城東南的泗河邊,有家規模不小的驛站後頭,二人看到了煤渣,還有明顯的車轍。

守得片刻,出來個伙計,拿著苕帚清掃煤渣。

吳邦德上前拱拱手︰「小兄弟,勞駕一問,哪里能買到煤?」

伙計警惕地盯著二人︰「做甚?」

吳邦德撓撓頭︰「我們從順天府剛搬來,家中原是燒煤的,沒想到此處買不到煤。」

鄭海珠在他說話時,笑眯眯地塞給伙計一錢銀角子。

伙計得了這「咨詢費」,臉上立刻陰轉晴,朝身後院門看看,見沒有旁人,才客氣道︰「咱東家,是博山過來的,也曉得燒煤。今歲找老家的煤工過來,在柴炭山可不就找著了礦苗。因那柴炭山,乃魯王府遣人砍柴燒炭的地方,我家是偷偷地挖一點兒。」

吳邦德假意皺眉道︰「那麼麻煩,我們還是買柴禾算了。」

鄭海珠假裝嫌自己丈夫沒出息,作勢白他一眼,仍拉著伙計熱情地請教︰「小兄弟,我多付你些銀子,你帶我們去那柴炭山有煤的地方,如何?」

伙計連連擺手︰「哎,使不得使不得,你們自己去吧。」

又見鄭海珠粉面微沉,目光從自己揣進銀錢的袖子轉向身後的客棧大院,不知怎地,有些害怕這婦人變臉叫嚷起來,忙陪著笑臉道︰「阿姐,阿哥,其實不難找,你們到了柴炭山,會看到南坡有條河,往上游走,經過砂石攤和青岩,林子的東邊,有數石,尋那黑墨似的坑窪之地,拿磁棍探探,多半就探著了。」

鄭海珠不知道啥叫「數石」,啥叫「磁棍」,只感到同樣凝神聆听的吳邦德在輕輕拉她的袖子,估模著見識過京師西山煤礦的吳公子應是挺明白了。

鄭海珠面色一松︰「行吧,謝謝你小兄弟。」

走回大道上,吳邦德告訴鄭海珠,數石,就是一層層片狀的岩層,磁棍就是在木棍一頭綁上磁石礦,京郊的探脈者,拿它來尋找露在地表的煤苗。

「果然和你估模的差不多,」吳邦德道,「兗州的煤,在柴炭山,因是魯王府的禁苑,兗州城又不太冷,百姓生火做飯的薪炭也不貴,所以這里的煤,一直沒有像博山那樣開采。」

鄭海珠也很高興︰「待棗花和大牛他們探路回來,咱們再親自去一趟。」

此際天色尚早,日頭只是略偏西,還有些暖意。碧空如洗,映在泗水河中,藍瑩瑩的特別好看。

二人望見遠處的河面上,有長橋如白練橫空,一排漂亮的拱型橋墩又被陽光染成了金色,甚為壯觀。

鄭海珠道︰「那應該就是驛站管事說的泗水橋,走,去看看魯藩賢王的功業。」

到得橋頭,但見石獅子邊豎著塊大碑,上刻「魯國長虹」四個字。

再細看橋體,青石板寬闊又厚實,十五個孔洞弧度漂亮、磨堪細致,拱頂離河面也極高,每個橋墩的石柱,形制統一,粗壯扎實如百年喬木的根基。

鄭海珠走上大橋,咂舌道︰「怪不得要修好幾年,要花上三十萬兩白銀。」

吳邦德也拍拍橋上欄桿道︰「沒想到,魯藩的頭一位親王,那般昏聵無德、殘害百姓,後世子孫倒賢者輩出。」

鄭海珠輕嘆︰「莫說隔代之間,便是同一個人,隔了一陣時日,心思也會不同。」

她發了這句感慨後,忽地想起一事,望著吳邦德道︰「你覺得,穆棗花怎麼樣?」

吳邦德面無波瀾︰「是個可造之材,不輸男子。你是對的,情報員應當招些婦人。」

鄭海珠意味深長地抿抿嘴。

吳邦德眸光一閃︰「怎麼了?你覺得那日在途中,她發了惻隱之心去救流民母子,我訓斥她過于嚴厲?」

鄭海珠搖頭︰「你的屬下,怎麼管教是你的事。不過,我直說吧,這姑娘,好像對你吳局座,動心了。」

吳邦德皺眉,須臾嗤笑道︰「你戲本子看多了。」

鄭海珠收了面上的戲謔之意,正色道︰「你現下不信,無妨。若時日既久,你們朝夕相處生了情愫,我可以安置她去商社。」

吳邦德略帶怔忡。

鄭海珠補充道︰「我的意思是,不希望情報局的活計,耽誤你喜歡上一個好姑娘。就算時常要上陣拼命的戰兵,也得有個家不是?」

吳邦德面上浮現出一絲嘲諷︰「鄭姑娘,鄭東家,自離開鎮江,我也與你朝夕相處,你覺得我們互生情愫了麼?若談成家,你怎麼不成家,要做自梳女?」

鄭海珠一時被噎住。

她心中有些惱火,惱火吳邦德搶白自己的好心,又惱火自己終究還是帶著那種婆媽的作媒本能,以至于似乎冒犯了伙伴。

很快,她從吳邦德的眼中,捕捉到了一絲陌生的哀慟。

鄭海珠意識到,吳邦德突然表現出的具有攻擊性的搶白之辭,是有緣由的。

她猜測,吳邦德此前提過的未婚妻,與他的感情,絕非他當時描述得那樣淺澹無痕。

吳邦德見鄭海珠愣怔無措的模樣,也有些後悔自己語帶刀鋒,遂移開目光,望著水波滔滔的河面,片刻後沉重地嘆口氣。

「阿珠,我不想成家,是因為,我已經遇見過最好的女子了。」

鄭海珠輕聲道︰「對不起。」

吳邦德擺擺手︰「回吧。」

二人在沉默里走了一段,忽听背後傳來孩子的哭聲,夾雜著成年人的喝罵聲。

他們回頭看去,只見橋那邊,也走過來一男一女。

女人手里抱著個孩子。

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鄭海珠與吳邦德不由放緩了步子。

待那一家走近、交錯之際,二人看清了,男子二十來歲,鷹鉤鼻,顴骨下一坨橫肉,抱娃的女人則是個胖婆娘,肯定過了四十,發髻里白發明顯。

她手里的女圭女圭,則是個一歲出頭、扎著小辮子的女孩兒。

女孩兒說話早,這一個也是,邊哭邊伊里唔嚕地說著「克歸,克歸」。

肥胖婆娘虎起臉道︰「薅哭,薅哭!」

鄭海珠疑雲頓起。

她當年從福建北上江南,穿越江西,听得懂「克歸」就是「去歸」,「回家」的意思。

而那婆娘說的,分明是魯地方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