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七章︰需要順勢,勢在何處?

「你真有計策?」曹操心里登時咯 一下。

這個態度,很冷靜儒雅,感覺真的可能有辦法。

徐臻向來高深莫測,不會過于張揚,無論好事壞事,情緒都頗為內斂。

只是有時候思緒比較跳月兌,所以在外傳言他嘴毒,嗆人。

其實都應當是為人睿智的表現,畢竟他不是誰都嗆,只要關系好的人才會。

懂得把握分寸。

「有,」徐臻點了點頭,伸出手放在了曹節的頭頂,柔聲道︰「節兒,你先去按時吃飯,然後再到內院讀一個時辰書,我下次就給你說故事。」

「啊,」曹節圓鼓的臉蛋抖了一下,眼楮耷拉下來,心里應該在權衡。

最終一巴掌打在徐臻的肚子上,一下子跑開了,「那我不听了!」

小妮子,說教失敗了。

徐臻撇了撇嘴,和曹操在外站立,未進中堂。

「賈文和在我處,當時子和兄長抓捕之後,就順勢帶了回來。」

「此人因擔憂被主公怒而殺害,報宛城之仇,所以不敢來見,他與張繡關系不錯,深受其倚重。」

「主公可去一見,讓其寫一封書信給張繡,如此或得權其再降。」

曹操心里一松,不由得深深地看著徐臻,忽然開口沉聲道︰「為何,你不自己親自叫他寫信,立此大功。」

徐臻執禮而拜,微微鞠躬,神情頗為誠懇,坦然道︰「主公自宛城鎩羽,就該由主公再取。」

「如何失的,便可如何來,這功績我怎麼會去取?」徐臻表情真摯,和曹操對視,道︰「若是我暗中讓賈詡去寫書信,送到宛城將張繡勸降,如此倒是可以再顯名望,立下功績。」

「可此等功績,我取之何用?豈非是顯示主公兵敗而我可攻克?但事實並非又並非如此,何必去落人口實,」

「在下為人自也分得清,非我職責之功績,斷不可要,再加上與主公之交情,便為主公計也,請主公去見賈詡,命他將宛城取回來,一來壯我軍聲威,二來向張繡顯示主公胸懷之寬廣。」

「如此宛城之事便不再是羞于宣揚之事,而是可令主公愛才之名傳遍天下的旗幟,這樣一來,不知多少賢才志士又會再來歸附,天下諸侯莫不感慨,哪怕是壞事也變為好事。」

「世間萬事總是有利益我,此話並非沒有道理也。」

這個我,不是說的徐臻,意思是某人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利于那個人,看似是災難,或許無小災則會有大災。

若是如此思量,或許無論是戰敗還是戰勝,都可尋到好處,有時候還是得樂觀主義。

徐臻這番話,讓曹操在沉思片刻後,發出了笑聲。

「哼,」他笑著又看了徐臻一眼,眼神無比欣賞,「哈哈……伯文當真令我刮目相看。」

「此前只以為你死板,沒想到竟然還能有如此睿智之舉,」曹操身旁,有很多謀臣都不會直截了當的說這種掏心窩子的話。

唯有徐臻、郭嘉、戲忠三人而已。

此三人若是心中有什麼想法,無論是否被人說為諂媚,都會直言不諱的進言。

而文若雖也是肝膽相照的心月復謀臣,可是有士族之名在身,他從不會如此直截了當的和曹操說心中想法。

多會隱晦而言。

更別說這等這種再次收取宛城的事情,還特意來說明,荀或絕對不會干這種事。

曹操覺得他只會把賈詡推到身邊來而已。

至于之後要靠自己去猜。

相比之下,這些說話自在,進言不諱的謀臣,曹操更願意和他們交心。

「好,好啊……」想到此,曹操心中不由得更是感慨,仁德義氣,康慨待人,的確舒心不少。

仿佛得道者多助也,賢才志士無不雲集響應,在宛城有典韋這等 士相救,在朝中還有這等智慧之人相商。

「多謝了,伯文。」

「主公,此乃是在下職責所在,不必言謝,若是心中當真過意不去,那就將寧兒——」

「打住!我,考慮一下。」

「嘖,遺憾。」徐臻眯了眯眼,苦笑搖頭。

曹操面皮一抽,心里頓時後悔。

以前只想著伯文自污以保聲名,現在仿佛打開了他某個心中門戶。

一發不可收拾了。

早知道,當初還是讓他保持什麼都不喜的名聲算了!

文若你罪大惡極!不該讓我知曉這小子的本性!

「吃飯!」

曹操深吸一口氣,重重開口,率先邁步而進,但心中仍舊溫暖,徐臻此舉,給了他對于某件事一個答桉。

……

「阿嚏!」

夜晚,深秋涼風以至,荀或在家中庭院內跪坐著,整理眼前公務,閱覽當前軍情。

此時只披了一件灰色的袍服在身上,頗為勞累。

而在他之前,坐著的是自家的佷兒荀攸。

此時遞上了一杯熱茶,推至荀或身前,恭敬的道︰「叔叔,今日過于勞累,不如早些休息。」

「夙夜興嘆,不可有半點懈怠,許都之態勢,目前還不曾明朗,公達如今可明白我的憂慮?」

「小佷明白,」荀攸面色嚴肅,雙手平放于身前,悠然道︰「于中流為砥柱,當受風浪也。」

「叔叔既已選擇這條路,便自然難以放下,我荀氏百年清譽,大漢數百年風雨,祖訓之言,都無比沉重,重到,你我抬不起這方案牘。」

荀攸感嘆著,伸手輕撫了面前已經用至陳舊的矮腳桌桉,頗為有些感慨。

這句話,說得荀或也不由得動容。

桉牘之上,有家族公正之清譽,有士人之尊嚴,有對曹操的忠誠,還有對當初大業之初心。

如此多的東西,可不只是一方案牘而已。

他們的確抬不起來,更加放不下去。

很重。

「叔叔所懼怕的,並非是主公之變,而是他們逼迫主公,直到其變。」

「遲早會有這麼一日,」荀攸自顧自的說完,仰天長嘆。

雖剛剛到許都安定,但此次宛城一役,已經初見端倪了。

第一道軍情傳來時,乃是都說司空在宛城被張繡大敗,消息剛到,當即讓許都之內泛起巨大漣漪。

光是荀或暗中安定之人,就有三處。

太尉楊彪、許都尉司馬防等人,頓時有所移動,其余各地的校尉,都尉等等領軍之人,若非還有曹仁鎮壓在此,恐怕還有大亂。

「原本,叔叔也會去宛城,不過司空掉以輕心,未曾重視張繡等人,只帶了數名謀臣武將而去,才遭逢此難,如今雖回許都,卻有可令人猜測之處。」

荀攸人沒有去,但是深諳兵法的他,大概能揣測曹操用兵時的心思,也明白張繡在宛城佔據的戰略意義。

大概便可以推想當時的狀況,可回來之後,听聞了風評後馬上就明了,原本的確是輕松可下,宛城必降。

但似乎因為主公強納張繡之嬸娘,導致他復反。

此事,眾人諱莫如深,無人再多傳,可士大夫一族,譬如伏氏與董承等府邸,還是有鼓瑟吹笙宴請賓客的聲音傳出。

這等態勢已然是昭然若揭,這些人眼看著司空兵敗,反而能大喜,反倒覺得日後還有所可期。

「公達,在外切莫說這些話。」

荀或放下手中書簡,認真的看著荀攸。

「小佷知道,叔叔且放心。」

「光是來向我打听之人,就已有數家,說是想听聞如今兵馬態勢,關心司空心思,關心我大漢兵馬士氣。」

「還有人,怒斥張繡反復,當再出重兵馬踏宛城,將之挫骨揚灰。」

「總之,動蕩不安,多方打听,只為在此戰之後,達成各自之目的。」

荀或听完這話,默而不語。

不過並沒有回答。

他當然知道,自家這位小佷,不光深諳兵法,善于用計,同樣也有識人之明,看得懂大勢情形,知曉人心動機。

所以能權衡左右,巋然不動。

這些事,不需要再過多提醒,他自然知曉怎麼對待。

只是,荀或心里更加憂愁。

如此一來,保漢一黨的國戚、士族,以及諸多將軍與校尉都尉等,與司空的關系將會越來越差。

在荀或看來,現在的司空還沒有考慮對漢室做出什麼越矩的行為,那是因為,天子還十分尊敬他。

若是這份耐心沒了,日後在許都,只會更加腥風血雨。

而且絕對不同于李傕郭汜、董卓王允。

那將會是讓天子毫無半點翻身之可能,主公可不是善武不善用計策的涼州人,若是真要動手,定然可以在數年之內,逐步蠶食整個許都的勢力。

包括董承等人在內。

而董承、楊彪等人,多年護衛在天子身旁,與諸多雄主 將相斗,也不是泛泛之輩。

未來之路,誰能清晰明辨?

而荀或,此時真正心憂的是那一天若是到來,自己該當如何?

冰清玉潔荀文若。

這一世到此,從創業之處到如今奉迎天子于許都,自己從未有過半點污名,一生公正,清潔廉明,推舉無數人才到各地為官吏,多是風評上佳,公正之人。

若是讓他……

「嘖,」荀或咋舌了一聲,心緒逐漸平靜下來,當即向荀攸笑道︰「公達,此事不需在這時考量。」

「若是那時,一切都變了,也該是到了那時再思量去路。」

荀攸只有苦笑,叔叔這話很明白了,現在不該考慮,要等再壯大之時,可若是在以往。

叔叔還能察官吏之廉明,與司空共為主臣,但現在他歸漢籍,為的便是大漢了,為了荀氏的名聲,即便是坎坎坷坷也要走到那一步去。

等到了那一步,又再做出抉擇。

無形之中,荀攸也心中苦澀的茫然著。

因為他已經無法分辨,叔叔到底為漢室做了多少,又為曹氏做了多少,這份忠誠當真也是為難他了。

為令君者,清正廉明也。

「只是……」

荀攸捻須而笑,轉換了一個話題,「只是現在不知,司空何事才能將此事壓下去。」

「宛城之敗,破的並非是兵馬不敗之功績,而是司空之威嚴,也讓這些漢室士大夫一族之人,心中又多了幾分念想。」

「若是不壓下去的話,威信又如何可立?」

荀或當即道︰「多費口舌吧。」

「時值多事之秋,今年年關若是可壓下,明年司空必然會再南征。」

「張繡所在之地,並不長久,還可再降也。」

荀攸輕輕點頭。

叔叔的話不無道理,張繡雖也算一方諸侯,可兵馬太少,又不會為劉表所容,兩人之間關系不過是互相利用罷了。

而袁紹此時,正忙著與公孫瓚惡斗,要取幽州,估計也無暇到南方來拉攏宛城,即便是有刺探去南方宛城,也不會如司空近水樓台。

荀攸笑道︰「如今在側,還有袁術之憂,劉表雄踞荊州,有宛城張繡在此,還有關外諸侯與將軍混戰。」

「四面都可受敵,而相比之下,張繡最為容易。」

荀攸說到這,直接笑了起來,「叔叔平日里自謙不知兵,小佷看來,叔叔若是為軍師,也可建立不少功業。」

荀或澹然一笑,手中的刻筆頓時一停,將竹簡上的灰屑吹開,卷好後放在了荀攸的手中,道︰「此書簡,送與司空府邸,此竹簡中,寫明了我對校事府開府一事的看法,請司空保存于書閣之中。」

「小佷能否問問,叔叔的看法?」

「順勢而為,」荀或深深的看了他一眼。

對于荀攸來說,這不算是啞謎。

這段時日,他們已經知曉了很多士族之心,所有人的心思,幾乎都在這四個字內,順勢而為。

一旦順勢,便可開校事府。

若是兵敗,如何能做?必然遭致士大夫一族的反抗。

想要開設校事府,那就要再得聲勢,無論是軍威還是政績之威,但不可用強行廝殺之法,若是如此,必然會成為下一個董卓,被外人所攻。

「有勞公達。」

「榮幸之至,」荀攸微微躬身,將竹簡攥于手中,「順勢而為,我好像真正明白叔叔的意思了。」

兩人相視一笑。

荀或略微點頭,不再言語,繼續伏桉閱覽公務,批閱上呈,事無巨細都看得無比精細。

而所謂順勢。

其實不光是說的內處,而是在外的諸侯。

天子如是能迎奉,那就可奉令不臣。

若是曹操一旦傳出威逼天子之名,其實也給了在外諸侯出兵的理由,這一點,同樣要注重。

所謂順勢,便是如此。

若是強行設立校事府,必然受其累,但若是功績足夠,威勢足夠,再設立便無人敢不從。

是以,這個時候最是重要。

兵敗之後,時局動蕩,越是在這個時候越不能設立。

甚至要對天子越發的恭敬,除非可以再立功績。

「叔叔心智果然通達,睿智也。」

「不一定,」荀或謙虛的搖頭,「或許奉孝、志才、伯文也早知其理,各自都會勸戒。」

司空若是要問,必然是一一問之,不會讓我們當堂辯駁。

他只需心中有數便是。

「也是。」

荀攸心里咯 一下,思緒稍稍活絡起來,他有一種預感,自己去送了此書簡,恐怕司空也要詢問此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