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59章 刺叉族的財富

就在徐晨帶著各部落大搞綠化的時候,東方有一支上百人的隊伍正翻山越嶺而來。

來者正是去年剛剛歸服的刺叉族。

領隊的是他們的年輕大巫,隨行的有幾位部落族長和一群精壯獵人,另外還有五十余位參加婚配的年輕男女,這些人背著背簍挑著藤筐,還扛著成卷的獸皮等貨物。

刺叉族的到來,標志著今年的故母節已經正式拉開序幕。

徐晨在忙碌之中接待了刺叉族一群人。

而刺叉族所有人看到這一座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恢弘建築群,一個個惶恐不已,全都趴在地上對著王宮神殿方向磕頭。

他們去年十月臣服,當時王城才剛剛開始建設,他們這一去一來不過五個月時間,這里竟然完全大變樣子,幾乎差點兒認不出來了。

對于他們這種千百年都沒有什麼大變化的原始部落來說,眼前的一切完全就像神跡一樣,只有神靈的力量才能做到。

對于刺叉人的表現,王城附近的部落已經司空見慣,許多圍觀的男女老少都只能得意的大聲笑著喊幾聲野人嘎嘎來表達對這些山野偏遠部落的鄙視和嘲諷。

就好比城里人嘲笑鄉下人,以證明自己的尊貴,僅此而已。

刺叉族這次帶來的交易的東西不少,但大部分不過是獸皮、野果、錦羽、骨牙等在巴盟已經快要拿不上台面的東西。

不過他們卻有徐晨眼下最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樹漆。

刺叉族這次一共帶來八筒生漆,都是保留兩邊竹節,然後用刀具在一段中央開孔做成的容器。

竹子的用處巨大,特別是大湖附近都是那種很粗的大竹,用來制作容器更是簡單方便,碗碟杯盤甚至水桶水罐,只要一切想得到的生活器具,竹子幾乎都能做。

得益于徐晨去年的指導,另外又送給他們一些鋒利的青銅刀斧等工具之後,刺叉族回去很快就開始學會了用竹子搭建房屋和制作各種簡單的生活器具。

竹筒不僅可以出門攜帶食物干糧之外,還能攜帶飲水,存儲樹漆。

而正是有了竹子的這些妙用,刺叉族在漆樹林采割生漆的時候,才能夠更加保護自己不被漆樹林的水土毒素影響,再加上其他一些防護措施,刺叉族采割生漆幾乎再沒有中毒,就算皮膚略微瘙癢,但回去仔細清洗很快也會解決,這也使得刺叉族對視若禁地的漆樹林的恐懼也很快蕩然無存。

不過不怕歸不怕,但生漆采割就和橡膠、松脂類似,產量極低。

這八筒樹漆加起來也不過七八斤的樣子。

而這已經是刺叉族好幾個月的產量。

雖然徐晨微微有些遺憾,但有總比沒有好,何況眼下是冬春時節,溫度低樹木都沒有進入生長季,肯定產量也低,等到夏季估計產量會高不少,想來一年弄個二三十斤應該問題不大。

眼下桐油一年也就這個產量。

看起來,這些純天然的工業原料的確采集都很麻煩,在沒有培育起來成規模的種植園和采收隊伍之前,很長時間這些東西都還是極度的奢侈品,只能用在最緊要的地方。

鑒于生漆的稀少和貴重,徐晨按照五十文錢一碗進行收購,而徐晨這一碗大致也就是一斤左右。

從當前的實用價值來說,生漆不如銅器,甚至不如陶器,但對于未來發展來說,生漆又是不可或缺的極度稀缺物品,未來在實用和藝術領域需求量巨大,特別是木器家具和造船業更是如此。

徐晨之所以願意用這麼高的價格收購,就是要刺激刺叉族對采收生漆的興趣,把這個副業慢慢變成主業。

等到刺叉族也開始耕種造房解決溫飽之後,他們就會源源不斷的為徐晨提供大量生漆,最終像烏族一樣,變成一個原料供應商。

當然,那片漆樹林,也將會像一座寶庫一樣,源源不斷為刺叉族提供數不清的財富。

八筒漆,徐晨湊了個整,按照八碗收購,總共付給刺叉族大巫四百枚嶄新的銅錢。

而這四百枚銅錢價值四百斤銅,兩千斤糧食,而且本身重量也不輕,足有二十斤重,足可以購買一大批日常用的青銅刀具。

拿到這些金晃晃的小銅錢,頓時把刺叉族大巫和一群族長激動的差點兒集體腦溢血了,一個個捧著銅錢集體打擺子,滿眼都是金光燦燦的小星星。

「¥%#@……!」

一群族長快活的說話聲音都在打顫,然後集體看著徐晨。

「巫王陛下,他們說想現在就換成銅器、陶器和鹽,還想換一些鴨子帶回去養。」五鬼族的族長充當翻譯解釋。

徐晨笑著擺手說︰「不著急換,可以留到故母節交易大會再說,說不定交易會上他們還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五鬼族族長翻譯之後,刺叉族女巫和一群族長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徐晨讓人收好油漆之後,帶著一群人去刺叉族定居點查看水稻種植情況。

眼下剛進入三月,溪流中的水還不是很大,開闢出來的一片水田,實際上一直都是半干半稀的那種泥灘狀態,和後世的水田差別很大。

不過因為都是野生水稻,實際上都算是野草類型,因此適應性很強,眼下早已經長到兩尺多高,把高低錯落的三塊水田都長滿了。

因為是直接撒播的種子,因此有些地方很密集,有的地方又稀稀拉拉,中間徐晨安排刺叉族人移栽過兩次,但看起來還是疏密不一,而且其中還長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草和水草,整片水田看起來完全和懶漢種田一個情形。

這倒不是刺叉族不肯除草,而是根本除不掉。

大家都是野草,水稻在這里算是外來戶,嚴重水土不服。

而且這片泥灘之中常年春夏野生水草長得密密麻麻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因此刺叉族在徐晨的要求下每隔幾天都會除一次草,但依舊跟不上趕趟的生長,幾天時間便又是密密麻麻滿田的雜草。

而且不斷有人在里面除草走來走去,最後大量秧苗也被踩踏的不成樣子了。

于是徐晨也只能將就,讓刺叉族盡量把一些長得快而且個頭大的野草拔掉,如此幾輪下來,這片稻田雖然看起來依舊目不忍睹,但實則水稻長的比雜草還是好那麼一丟丟,至少放眼望去大部分都還是水稻,還有一種後世稻田的樣子。

「這是水稻,味道比麥豆要好很多,產量應該也大一些,我試著在這里栽種,若是能夠成功,以後這片河灘上也能大規模的開墾水田進行推廣種植!」

站在水田旁邊,徐晨指著里面的秧苗解釋。

身邊五鬼族的族長不斷比劃翻譯,刺叉族女巫和一群族長首領全都明白過來,興奮的開始討論起來。

刺叉族去年冬天剛搬遷過來兩百多人,分別所屬七個部落,房子都還是徐晨讓人臨時趕工搭建的,糧食和生產生活工具也是巴族征調幫忙解決,幾個月過去,一群人已經都慢慢習慣了這里的生產和生活,每天都在跟著修建王城和修路挖渠照顧農田,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這片水田,一直都是徐晨重點關注的對象,每隔幾天就會騎馬來看看,同時也叮囑刺叉族人除草和灌既。

因此刺叉族開闢出來的幾百畝旱天麥豆長的一塌湖涂,但這片水稻看起來卻還是強差人意。

刺叉族人對水稻看起來都很熟悉,由此也能看出,水稻在當地分布的還是比較廣泛,各部落應該都有采集食用。

實際上根據地域環境,徐晨覺得在拱火盆地應該也有野生水稻分布才對,但卻沒有人發現過。

唯一的解釋就是這里環境不適合水稻大規模生長,還有就是各部落常年都在靠近山林的居住地附近生活,一般不會到水草太過茂盛的泥灘采集食物。

只有刺叉族這種靠水吃水的部落,才會把更多的食物來源放在河流湖灘上。

就好比刺叉族的日常食物中竟然有蓮子,他們這次就帶來不少。

而大湖之中蓮藕特別多。

徐晨雖然還沒有春夏去過大湖,但當初他在湖灘泥淖之中看到大片大片凋零的荷葉,也采挖回來幾根藕栽種在巴族池塘,幾年過去,如今已經長滿,一到盛夏便荷香滿塘。

不過刺叉族知道采摘蓮子,但卻不知道泥巴里面還有更加飽肚子的藕。

而人類要真正發現吃藕,一直要等到商周時期。

可見原始人采集食物的進化方向是從山坡到平原,再到湖泊,他們在山林之中采掘植物根睫的歷史就要漫長的多,可以追朔幾萬年甚至幾十上百萬年,但把食譜發展到水生植物,可能要進化到學會造船之後才出現。

至于稻谷,人類的食用歷史就要漫長的多,從史前文明就開始,甚至在母系氏族階段,就已經開始有目的撒播種植。

要不是刺叉族在這里撒水稻種子,徐晨都還不會發現。

可見眼下的這個時代,人類已經有了種植這種意識行為,只是還無法形成農耕概念。

包括巴族以前也是一樣,女人們會有意識的在山坡上保護一些可以采集的野果和植物,山腳下的麥豆同樣也會保護,會有意識的將里面的荊棘灌木除掉,為麥豆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

這些保護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會升級成為有目的的栽種,再然後慢慢模索積累經驗傳承下去最終進化到農耕階段。

不過這個時間會很漫長,至少是成千上萬年時間。

因為原始人類的生活發展的實在太緩慢了,和樹懶一樣緩慢,前進一步需要及時甚至幾百年。

但現在不一樣了,徐晨的出現,讓這種進化速度從幾千上萬年縮減到短短幾年時間。

只要這次水稻種植成功,產量只要也能達到野麥或者野豆的水平,他就可以接受,因為這樣就能因地制宜,讓刺叉族開始在大湖四周開墾泥灘種植水稻,解決他們的糧食問題,另外拱火盆地流水充沛,低窪湖泊分布廣泛,若是能夠開墾出來種植水稻,那麼農田規模還會翻倍擴大不說,食物品種也更加豐富。

而且大米要比麥豆更加方便食用,味道也更好。

徐晨是南方人,因此從小習慣吃稻米,對于面食實則並不算特別喜愛,當做主食眼下是迫不得已。

因此在視察水稻田的時候,徐晨便不斷對刺叉族女巫和一群族長傳授水稻的種植方法,讓他們回去之後可以同樣尋找合適的地方開墾水田種植,另外他還要求刺叉族明年幫忙收集更多的水稻種子送來,巴族可以用麥豆面粉甚至是其他任何東西交換。

這個消息又讓刺叉族人興奮不已。

樹漆的收獲已經讓她們欣喜若狂,而水稻若是也能交易的話,那麼刺叉族所有部落邊就能富裕起來。

稻谷雖然不好采集,但所有部落加起來,一年收集幾千斤沒有問題,畢竟大湖實在太大了,四周溪流眾多泥灘面積無邊無際,只要不怕辛苦和危險,一個秋天下來能夠采集不少。

刺叉族的到來,也立刻刺激到王城附近所有部落都紛紛開始準備出發去巴族參加新一年的故母節。

徐晨也感覺到差不多該回去了,于是傳令各部落暫停植樹活動,準備一番之後,親自帶著一群剛加入巴族的塌革族女人乘船離開拱火盆。

而其他參會隊伍,則匯聚之後在拱火族小女巫的帶領下,數十個部落上千人組成聯合參會大軍,在各部落獵人隊伍護送下,騎馬坐車、背筐挑擔、舉旗鳴號,浩浩蕩蕩沿著巴拱大道去巴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