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39章 永恆的話題

熱熱鬧鬧之中兩天時間一晃而過。

新一屆巫祝大會如期開幕。

雖然有窮族依舊還是沒來參加,但五大族群三十余個部落三千余人聚集的熱鬧場面,已經讓這一屆大會從一開始便讓人振奮期待。

在巫祝大會之前,徐晨已經招募眾巫和各部落族長軍官將大會安排和議程布置停當。

因此大會第一天,吃完早飯等到太陽升起,徐晨就在拱火族山坳召集所有部落,為去世已經一年的拱火族大巫舉行了一場巫祝儀式,安排人將打造好的石碑抬上山,栽在了山洞附近的墳冢之前。

老巫婆去世已經一年,拱火族新巫繼任。

雖然許多人都還記得老巫婆,但這種記憶也在飛快的消散。

不是不想記得,而是這一年發展太快,記憶趕不上變化快。

自從老巫婆下葬之後,從去年秋天到眼下,整個拱火盆地兩岸都在如火如荼的發展,開設各種工坊和窯廠、建造浮橋、定居點建設、王城建設和農田耕種收獲,一件事接著一件事。

修路、挖渠、伐木、搬石、燒炭、鑄造、燒石灰、燒磚瓦、造車、造石磨、捕魚、狩獵、畜牧、養殖……

所有部落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勞動任務,就算是暴雨連綿的夏天,各種建設和發展都沒有停下。

因為巫王陛下引領他們創造了這麼好的生活,所有部落都不想落後,充滿激情投入拱火盆地的生產建設之中,每天都精神抖擻。

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會這麼多部落聚集在一起,如此熱鬧的生活。

老巫婆雖然值得尊敬,她也為拱火族和聯盟的發展付出了所有精力,但畢竟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巫王陛下的指引才代表著未來。

任何一個單獨的族群和部落,都再也無法獨善其身置身事外,而是會被這種熱火朝天的發展氣氛帶動,互相追趕,若是有人偷懶,那麼很快就會被拋在身後,最終被所有部落遺棄。

因此關于老巫婆的記憶,也在這一年之中飛快的消失。

除開拱火族之外的部落,幾乎都已經快要把她忘記了。

但巫王陛下卻還記得她的功勞,對她的離世感覺到很傷心和悲痛。

去年不僅為她舉辦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盛大葬禮,今年還記得要給她的立上一塊碑。

拱火族昔日居住的山洞前面。

一群身穿巫裙的女巫,手持各種不同形狀長短的傳承權杖,頭上插滿五顏六色的錦羽,正看著徐晨指揮一群年輕精壯的獵人將重達千斤的石碑抬上山栽好,培上磚石泥土夯緊,然後再砌上台沿和護坡,並且還從附近山坡挖來幾顆松柏植物,在墳冢四周栽上一圈。

現場靜悄悄的,除開徐晨指揮的聲音之外,幾乎听見任何其他聲音。

忙忙碌碌近兩個小時之後,所有工作完成。

高達兩米的黑色玄武岩石碑方方正正,立在墳墓前面,上面有用銅鑿敲打的細密痕跡,雖然看起來十分粗糙,但整體透著一股莊重和大氣。

仿佛這塊墓碑立起來之後,這座看起來已經長滿荒草的墳冢一下就變得肅穆無比,帶有了一種神聖莊嚴的氣勢。

墓碑正面正中,篆刻著拱火藍衣大巫之墓幾個尺余大小的象形文字。

左邊銘刻著老巫婆的一些功績,以前的不知道,但徐晨還是盡量通過拱火族人的講述,整理出來幾條比較值得銘記的事情刻在上面,另外記錄了關于修建拱火大道和帶領族人建房種田的事情。

因為誰都不知道老巫婆年齡多大,生辰和年齡自然就無法寫了,于是徐晨就在右邊記錄了她成為藍衣大巫的時間和去世的時間。

而這個時間都是以他穿越之後記錄的晨王XX年為時間表計算的。

雖然這個時間定的很隨意,但徐晨相信,以後等到編訂成熟的紀元表,這個時間也是可以追朔的,而不再是像以前沒有紀年時候的樣子,所有人對自己的年齡都完全一塌湖涂。

有了時間記錄,實際上人類可以算是正是進入可以考證的文明時代了。

墓碑立好之後,上山的各部落族長首領和男女老少全都密密麻麻蹲滿半座山腰,一群巫則圍著老巫婆的墳墓載歌載舞的舉行了一場巫祝儀式,然後這場活動也就宣告結束。

以前各種巫祝儀式雖然都很嚴肅,但卻沒有什麼章法。

而且各族群因為大巫傳承不同,各種祭祀時間和儀式活動也有很大差別。

但自從徐晨崛起之後,就將以前烏族留下來的故母節和巫主大會當成了兩個法定聚會節日,也利用造神的機會,來規範這些巫祝活動,讓其變得更加具有章法和儀式感。

老巫婆的葬禮和立碑,就是徐晨對于葬禮儀式的一種規範。

隨著生活中各種規範越來越多,人類便就會慢慢拋棄原始野蠻的習性,習慣這些規範,然後演化出一種道德約束。

但道德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慢慢去發掘和培養。

人類繁衍傳承,有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

那就是生和死。

生是延續,是傳承,充滿喜悅和希望。

死是終結,是消亡,充滿未知和恐懼。

好生而惡死,野獸都是如此,因此人類對于死亡充滿了未知和恐懼,關于死亡,也就會慢慢演變成為一種類似鬼神的理論。

眼下的蠻荒時代,正是這些最原始的神鬼理論開始形成的時間。

徐晨雖然不信這一套,但就像他生造故母神廟來形成一種儀式化的神靈崇拜一樣,他希望通過這種更加嚴肅的儀式化的葬禮,減弱人類對于死的恐懼,甚至形成一種對死者的崇拜。

同時,以這種祭祀活動來加強對死者的記憶,加強對祖先的認同感,這樣就算族群分散,彼此之間也會具有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血緣紐帶。

就像曾經的中國社會一樣,家族宗祠幾百上千年延續下來,無論後代身在何處,只需要憑借自己的姓氏和祠堂,就能找到一種潛意識的歸宿,遇到同姓,也會不由自主的多一分親切感。

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觀念,深刻影響中國人的生存觀。

而未來,隨著種群加入的越來越多,部落交流越來越復雜,混居形成一種新的潮流,則眼下這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緣部落傳承關系將被打破,各族群就需要有一個更加廣泛的血緣認同感,那就是姓氏和祖宗。

中國上古母系社會傳承下去九大姓,那就是最古老的九個部落,此後到了父系氏族時期,籍此演變出來上千個氏族。

而在發展過程中,這些氏族部落為了不忘記自己的根本,便一直以姓來記錄自己的血緣傳承,以氏來記錄自己的出處,直到秦漢時期,姓氏合流之後,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古老傳統才被終結。

姓氏在眼下,還並沒有形成。

但也已經開始有了雛形,各部落以有巫的部落為核心,形成一個龐大的族群,族群內部,又以各種部落狀態獨立生存發展。

部落和部落之間,以各自的部落名稱作為區分,甚至細化到每個族人,都會有一個簡單的名字,只是眼下還沒有任何意識將族群名稱、部落名稱、人的名稱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便于區分的姓名而已。

如果徐晨不去推動,那麼這個過程或許需要數千甚至數萬年時間才會慢慢形成。

但徐晨肯定等不了那麼久。

隨著他大力推動各部落定居融合,部落和部落之間從原來的數十甚至數百里距離突然拉近到幾百米或者幾里的距離,相互來往交流時間也從往日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突然一下變成每天。

這種突然被打破的時空壁壘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管理混亂,因此徐晨希望以隆重的葬禮和祭祀活動讓各部落銘記自己的老祖宗,加強族群內部的凝聚力,同時,也想通過這種方式推廣姓氏,便于區分各部落族群的身份。

而這樣做的最終目的,也是讓血緣關系區分的更加清楚,盡量防止近親繁殖帶來的各種遺傳疾病和社會問題。

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得結婚的傳統,後來演化成同族不得結婚,再演化成直系三代血親不得結婚。

雖然這個範圍在不斷縮小,但都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

這種事人越多容錯率越大,眼下總共才幾千個人,互相來往婚配交流,十年二十年之後,各部落都互相有不知爹的兒女長大成熟,然後又開始婚配交流,彼此之間是姑表堂親甚至同父異母的概率非常大,若是不盡早杜絕,未來可能會帶來很大的社會隱患。

就好比古和舉兩個家伙,每次跟著徐晨出門,幾乎每個部落都會打樁留種,等這些孩子出生長大,以後各部落之間又互相通婚,情況就一塌湖涂了。

因此徐晨需要防患于未然,提前開始布局把姓氏推行起來。

而有了姓氏,就能追朔自己的族承和祖宗。

比如拱火族,以拱火為姓,以後每年都前來祭拜拱火族老巫婆,就算那些通過婚配出去的男女,也能找到這種血緣上的歸宿,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和認同感,然後慢慢梳理出來族親圖譜,讓婚姻變得更加安全合理。

這也是道德約束的一種形式。

因此,以死人為紐帶,以祭祀為儀式,以姓氏為區分,將陸續混居的族群和部落分清楚,增強凝聚力的同時,盡量減少近親繁殖的可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