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銅錢澆鑄略顯麻煩,不過徐晨從最開始澆鑄銅器就已經在慢慢積累了。

每次用燒融的銅汁澆鑄器具,總不會恰好用完,多少都會剩下一些,這些銅汁就被他鑄成了銅錢。

最開始幾次是用簡單的泥範,但大小不一看著有些不爽,于是便挑選了一枚自己最滿意的翻砂做了幾個陶範,每個陶範里面可以澆鑄四枚銅錢。

這些銅錢大小都一模一樣,每一枚重半兩左右,上面還有陽文「一文」字樣。

這樣的銅錢陸陸續續積攢下來兩百多枚,眼下方雲都收在自己的房間。

按照徐晨制定的價值,這樣一枚銅幣可以購買一斤銅。

眼下烏族旺季每個月能冶銅五百斤左右,從采礦到運送、處理、砍柴、冶煉諸多環節進行統計,整個烏族參與的人數大概在四十人左右,每個人每天按照一斤糧食半斤肉分配,一個月消耗一千二百斤糧食和六百斤肉。

如此折算下來,一枚銅幣的購買力大概是五斤糧食或者兩斤半肉。

不過這還沒算工具損耗和時間消耗等各種因素。

另外這是貨幣,並非真正的等價財富,購買力也只是一個虛數,因此這一枚錢的購買價值並不穩定,各部落可以根據交易的貨物進行討價還價。

徐晨只需要按照一斤銅一枚的價格兌換給烏族,然後烏族拿去能夠換到自己覺得夠用的食物就行了。

當然,為了銅錢購買力保持穩定,徐晨需要對巴族自己出售交易的貨物進行定價,比如一文錢換購一個陶碗或者五斤麥豆粗糧,兩文錢換一張普通獸皮等等。

至于魚肉等食物,價格並不固定,眼下食物並不算充足的情況下,夏秋季肯定便宜,冬春季肯定貴,而且有錢也並不一定就能夠買到,畢竟除開巴族之外,大部分部族的糧食儲備不足以滿足一年的消耗。

而銅錢能夠兌換的貨物器型越大,工藝越復雜,自然價格也就越貴。

一把中號斧頭重五斤,其中還要用到鉛和錫等其他金屬,冶煉還需要用木炭、安裝木柄、打磨等等工序,這把斧頭絕對就不能按照銅的價值來衡量,以前徐晨都是按照十斤銅換一斤的青銅器,那麼這把斧頭就價值五十文錢。

按照正常折算成糧食至少就值兩百五十斤,大概是七八畝田一年的產量,夠一個人吃近一年。

要說貴那的確很貴,但一把銅斧保養好了能夠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加上銅斧提升的生產和工作效率,算下來卻又合情合理。

至于車那就更復雜更貴了,獨輪車少說也得上百文,人力板車兩百文,馬車三百文往上,烏族煉一個月的銅,大概也就能換幾輛獨輪車或者兩輛板車馬車的樣子。

另外,徐晨暫時也不會對大型物品進行專門定價,只需要大致規定一文錢可以從巴族買到多少糧食就行了。

畢竟糧食眼下才是硬通貨,陶器銅器車馬可以沒有,但卻一天不能吃飯。

所以,眼下將銅錢大致錨定糧食,就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其他的物品,都可以用糧食去折算價格,這樣就能大致保證銅錢價值的穩定。

烏族冶煉的銅越多,自然兌換的銅錢也就越多,能夠購買的東西也就越多,等他們習慣用錢之後,貨幣就能取代眼下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真正的商業也才能夠慢慢發展起來。

不過眼下方雲手上只有兩百多枚錢,要想保住巴族烏族胡族這三個部落小圈子足夠的流通性,至少需要一到兩千枚才夠用,因此徐晨必須趕緊澆鑄一批銅錢出來。

接下來的幾天,徐晨早出晚歸的忙碌。

每天除開巡邏正在擴建的故母神廟和山谷口小山頂上的神靈之眼祭壇,還有河對岸的堤壩溝渠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泡在冶煉工坊鑄錢。

鑄錢很簡單,就是將融化的銅汁澆入陶模之中,冷卻幾分鐘打開,趁熱用銅鉗夾斷連接的毛刺丟入水盆中降溫,再拿出來讓人將邊緣打磨平滑,這樣一枚銅錢就做好了。

眼下只有三副陶模,一次只能鑄造十二枚,每鑄造一輪時間大概十分鐘左右,因為速度慢,所以坩堝一次也就熔煉十斤左右的銅錫合金,一天也就只能做兩百枚錢的樣子,不過澆鑄不是最慢的,而是打磨處理,每一枚銅錢都要用磨刀石仔細磨圓,還有些鑄壞的還要回爐重鑄。

因此這錢雖然可以讓交易變得簡單方便,但對于巴族來說,卻又是一個耗費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工程。

六天之後,徐晨看巴族冬季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都逐步走上了正軌,銅錢也已經鑄出來上千枚之後,估模著拱火聯盟的人應該也都已經回歸各部落,已經開始打探連接各部落之間的路徑,因此也就不在耽擱時間,帶著一支十余人的隊伍騎馬出發去巡視各族勘察修路計劃。

眼下巴族已經有了大小近五十匹馬,有了充足的馬力之後,出遠門就再也不用走路了,不過原來不少馴服的馬都已經被交換出去,多了十多匹還不能騎的野馬,因此隨行的人數也就不能太多。

隨行的除開古舉兩個貼身號官和旗官之外,還有風這個上尉大統領和九位騎射實力最強的獵人跟隨。

莫、句、告三位首領留下來負責狩獵和鎮守巴族,同時監督擴建故母神廟、神靈之眼祭壇和河堤溝渠工程,另外還要負責巡邏巴烏大道沿途,保證胡族伐木燒炭和部落之間來往的安全。

另外每個月莫都還要帶隊發去一次蒙族把鹽取回來,順便還要去雷族把各部落換取鹽和陶器等的皮貨、五鬼族冶煉的鉛、有窮族冶煉的錫都運送回來,這已經成了例行公務,他來往很多次,走水路十分熟悉。

徐晨到達的第一站就是烏族。

而兩天前烏族就已經收到了徐晨今天會來的消息,因此龍已經帶著幾位全副武裝的騎手做好了準備,匯合之後簡單交流幾句,就趁著天色還早往季族而去。

烏族到季族這條路當初徐晨救援蒼族的時候來回走過,有很多地方都在河谷山林之中,崎區難行,不過幸好這些原始部落之間來往為了安全,一般不是直接翻山越嶺,而是沿著河谷和植被稀疏寬敞的地方行走,因此路徑十分清晰,倒是符合修路的地形特征。

這條路龍最近已經帶著一群獵人來回跑了三趟,加上有馬之後,他們與季族木牙族之間的來往也略微頻繁一些,因此對這沿途的路況還是比較熟悉。

至少這些人能夠走的地方,大多騎馬都問題不大,而且很多地方直接是從河谷之中穿過,秋冬季缺水,通行狀況還算不錯。

不過河灘秋冬能走,但春夏肯定不行,一到雨季,大部分山谷河道都會被水淹沒,因此要想保證四季都能通行來往,這路就必須修在水淹不到的地方,就像巴烏大道一樣,砍伐林木挖掘路基,從山坡之中穿過。

但哪些地方水淹不到還需要仔細觀察以前流水沖刷之後留下的痕跡。

因此一群十多人舉旗鳴號騎馬沿著莽莽蒼蒼的峽谷山林之中曲折前行,遇到一些狹窄或者看起來比較復雜的地方,還需要下馬仔細觀察商討,同時還要在一卷新繪制出來的路線圖上做好標記,遇到有些懸崖突兀或者巨石攔路看起來根本無法修建的地方,還需要用朱砂重點標記,讓龍等人最近安排人打探附近更大範圍,尋找一條更加簡單合適的道路。

實際上從烏族到季族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十五里,若是不怕原始山林之中的狼熊虎豹等 獸,抄近路翻越兩座山嶺就到了。

不過那只能用腳走,騎馬都不行。

更何況一般部落獵人也不會冒險去爬這些人跡罕至的山嶺。

因此這些山區部落之間的來往,都是沿著山谷河流曲曲折折交通往來,這路便也就走的遠了。

一路走走停停用了近兩個小時左右,一群人來到一處山谷交匯處。

再往前再過走十里左右,就到達季族,基本這里上已經算是季族的狩獵範圍。

不過到了這里,一群人停下來了。

因為這里是兩條山谷交匯的岔路,往西北可到達木牙族,往西可徑直去季族,往東則去胡族。

前方直通季族方向是一道略顯低矮的馬鞍形山崗,比附近的山都要矮許多,形成了一道埡口剛好可以通行。

毛公嶺,這是徐晨在地圖上標注的名稱。

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上次救援蒼族的時候在這里獵殺過一頭 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