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37章 大力出奇跡

……

進入夏天之後,窯廠一直處于停工狀態。

三天兩頭下暴雨,柴草已經無法供應,另外和泥制坯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主要還是需求不足,養不起窯廠。

除開去年巫主大會之後幾個部落前來交易了一波之後,陶器對外就沒有了任何銷路。

加起來攏共也就近千人規模的幾個原始部落,財富積累幾乎為零。

任何商業的發展,必須要有需求和同等的財富支撐,才能活躍起來。

眼下巴族一家獨大,獨自霸佔了陶器和麻布兩樣最貴重的財富,而其他的部落窮的吃土,根本就拿不出來任何巴族需要的東西前來置換。

他想要銅礦石,烏族有,但眼下沒辦法弄。

急缺的鹽,更是連影子都沒有,就算是有鹽,巴族區區五十人的需求,量也不可能太大,完全支撐不起來商業交易的規模。

關于商業興族的計劃眼下進入了死胡同。

雖然其他部落肯定還有需求,但這種需求無法滿足窯廠的持續運營,而且持續幾個月的燒制,如今窯廠已經積累了不少陶器,繼續浪費人力燒制更多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因此在故母節大巫她們來參觀之後,窯廠就徹底停產了。

而進入五月盛夏之後,徐晨弄完幾壇果酒之後,再也不願意出門受累了。

烈日暴雨交替,氣候反復無常不說,白天氣溫已經攀升到至少四十度左右,完全不能大負荷運動,幾身汗流下來,人感覺都要虛月兌了。

修養了好幾天輕松下來,又開始感覺無聊,于是他決定重啟窯廠,不過不是燒制陶器,而是想試試煉銅,再次點開一項新技能,把自己的身份升級到煉銅氏。

金屬冶煉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

如果說刀耕火種標志著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那麼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青銅器的出現,幾乎就標志著人類文明徹底擺月兌了野蠻原始的部落氏族階段,進入了真正的王權文明時期,而且後世特別命名為青銅器時代,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進入文明時期。

在中國,青銅器的出現大致就在夏朝末期到商朝初期。

而這正好是王朝初期,國家雛形開始出現。

炎黃部落崛起,驅逐蚩尤佔據黃河流域,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正統源頭,但那個時候還並沒有文字,也沒有任何記錄,所有關于這些戰爭的記錄,都是後世根據民間代代相傳的語言信息加工而成的,規模、時間、大小甚至真實性都有待商榷。

因為這些記錄描寫的太過籠統而且不符合實情,帶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

但青銅器的出現,就讓這些歷史考證有了一定的權威和基礎。

比如外國人都不承認中國夏朝的存在,但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就可以將中華文明存在的時間上推到公元前三千年到兩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末期。

因為這個遺址的時間段是連續的,從石器遺址到青銅遺址分不同區域和階段存在,可以完整證明中國祖先從新石器時代往青銅器時代的過度。

徐晨雖然可以熟練辨別大量的礦石類型,但冶煉金屬卻是一項單獨的工藝,而且他所知的金屬冶煉都是大規模成體系的高科技設備,還分為干法和濕法兩種,和這種原始的土窯絲毫都不沾邊。

更重要的是光有銅礦石沒什麼鳥用。

金屬銅質地很軟,純度越高越沒用,必須將其熔煉成青銅才能提高硬度和強度。

但青銅屬于合金,還需要加入鉛和錫兩種金屬,而且比例還得合適。

但眼下他從交換和收集到的礦石中並沒有發現這兩種重要礦石的存在。

也就是,就算他把銅冶煉出來,也絕對搞不出來青銅。

只不過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人類文明通過幾千年漫長的時間才最終冶煉出青銅,他眼下也急不來,只能先一樣一樣的慢慢攢家底。

何況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

最近天氣炎熱無聊的一批,總是需要搞點兒事才能顯得不是個穿越廢物這樣子。

眼下煉銅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干法土高爐。

自從有了第二口大窯之後,第一口實驗性質的小窯就用的很少了,容積太小浪費柴草,已經變得有些雞肋。

冶銅的溫度和燒制陶器差不多,但過程卻要復雜的多。

陶器並不像金屬存在所謂的熔點或者嚴格的成型溫度,只需要窯溫達到一定範圍,泥坯就會慢慢進入硬化成型階段,實際上就是將陶土中的 鐵等元素燒融在一起形成琉璃化的過程,而琉璃並沒有固定的熔點,根據所含元素的不同會有極大的波動範圍。

但冶煉金屬完全不一樣,達不到需要的臨界溫度,根本就無法冶煉成功。

而且在冶煉過程中,要保證金屬銅融化聚集不和礦渣混合在一起,就必須有出渣的方法和分離銅的方法。

這些過程遠比把陶坯丟進土窯里面用火干燒復雜多了。

因此眼下先要把小土窯改造成一個能夠用來冶煉金屬的小高爐。

這對徐晨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不過好歹是受到過十多年高等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雖然與金屬冶煉絲毫都不對口,但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冶煉銅鐵這兩樣人類應用最廣也最古老的金屬並不需要太高深的技術,全靠是大力出奇跡。

他相信只要高爐設計的差不多合理,然後用大火猛燒就完了。

簡單粗暴而且好用,就是有些費柴。

而眼下,柴草最不值錢。

雖然是草木最為繁盛的盛夏時節,但去年造房子砍倒幾百顆樹,山腳下遺留下了大量的樹枝,經過幾個月的風吹日曬,早就干透,正好拿來當柴燒。

至于撿柴燒窯這種苦力活兒,他自然不會干的,四個窯工最近也閑得一批,明顯長白胖了一圈,需要干活兒這樣子才能保持體形和體力,不然養一身肥膘,不符合野人的審美情趣。

你說熱,抱歉,野人都不怕熱,他們只害怕打雷。

拿著陶板仔細研究兩天之後,徐晨決定剛開始動手。

先讓窯工把小土窯扒掉一部分,重新設計新的爐膛。

因為沒有煤和碳,全部依靠木柴加溫,因此這個高爐被設計成內外兩層。

外層是小土窯,內層是用火磚和黏土砌起來一個直徑兩尺左右的內膽,就像一個坩堝一樣。

為了獲得比較干淨的銅,還要設計一個出渣口和一個排放銅汁的出口。

因為是第一次設計土法高爐,因此就算是徐晨心里已經有了一些粗淺的想法,但在實際制作的過程中,依舊還是會面對不少實際困難,因此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四個窯工反反復復的修改,用了足足四天時間,才終于將土窯改造完畢。

高爐修好之後燻爐用了一天,然後就是準備木柴和礦石。

木材雖然山腳下不少,但弄回來還是廢了不少功夫,要先砍成一根根大小合適的背回來,這是四個窯工的任務。

徐晨自己則帶著古和舉把從烏族換到的幾百斤銅礦石清理出來,用石頭砸碎之後裝入內膽之中。

礦石處理完全部入爐之後,就是將干柴在內膽和外爐之間一層一層填滿。

為了保證木柴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燃燒加溫,放進去的木柴盡量選擇粗大一些,並且為了充分燃燒,在堆放的時候還要架空露出空氣通道,保證氧氣的供應。

高爐冶煉,無論銅鐵最基礎的原理就是高溫下的氧化反應。

利用氧氣將礦石里面的硫磷等元素通過燃燒釋放出來,剩下的就是金屬成分。

因此保證充足的氧氣供應是冶煉成功的關鍵。

土窯重新封閉爐門,爐膛塞進干草點燃。

隨著滾滾濃煙再次在窯廠升起,徐晨終于是松了口。

成與不成,全看運氣。

而且這也是一錘子買賣,所有的銅礦石他一次性都用完了,雖然說起來有幾百斤,但實際上放進去內膽也就填了三分之一的樣子。

這種土高爐也是他近乎于臆造出來的,完全是瞎搞。

但他眼下也只有這一個方法。

而且他堅信大力出奇跡。

只要火力足夠猛,沒有什麼是燒不化的。

反正自己是野人,莽就完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