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四十一章 金蟬子!爾難免也太囂張了些;動作雖小,但嘲諷極大

整個大雄寶殿之中鴉雀無聲。

甚至諸佛與菩薩們的臉上,也絕算不上好看。

佛祖之前說要跟三藏論法,他們還沒有放在心上,總覺著天塌下來會有高個子頂著。

但是現在那些個子高的佛祖與大菩薩都被三藏的佛法與法力先後折服,而後這位三藏法師開始向整個大雄寶殿中的僧眾挑戰了。

可他是怎麼敢的啊?!

但事實就是「真唯識量」這四個燙金大字還在大雄寶殿的半空中的漂浮著,而且在絕大多數僧眾,還沒有在「三藏欲以一人之力挑戰整個靈山」這件事情中反應過來,便已經有十幾位菩薩與四佛怒而出班

卻不料他們敗的更快,甚至幾位菩薩上場之後,只說了一句話,便再也辯不下去

噗——

有些羅漢更是只是在心中暗自推演了幾句,便已無法承受,吐出一口逆血來。

而後又有一些佛眾出列,只是他們並沒有要辯三藏立下的「真唯識量」,而是各自拋出了以他們本身佛法為基的「論點」,邀三藏破論。

法海自然一一成全他們。

轟——

一佛坐下蓮台,轟然碎裂。

竟然是他「佛論」被三藏破之,就此壞了心境,墮了佛果。

而靈山眾僧對此,也並不意外。

若是他們能破了三藏的「佛論」,三藏也會同樣如此但三藏的身姿,愈發挺拔,任憑他們舌燦蓮花,竟絲毫不可撼動。

原本也有幾個佛眾,想要以自己之「佛論」下場,可見了此等場面,也只好作罷。

若是辯不贏三藏法師拋出來的「佛論」,那是三藏法師佛法境界高深,他們自己的修行還不夠但若是自身的佛法被破去,那可就是損壞根基的大事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他們可沒把握自己的「佛論」毫無破綻。

尤其是在這位學究天人的三藏法師面前而且在剛才佛辯的時候,對方的很多論據,都是他們此前沒有听說過的,但又是確鑿存在的。

一時間,場面再次冷了下來。

「阿彌陀佛。」法海見久沒有後續僧眾出列,便念了一聲佛號,卻把目光看向,上首的幾位佛祖。

那神情就仿佛在說,尋常菩薩與佛眾不是小僧的對手,還是你們來吧。

彌勒佛老神在在,笑呵呵的把目光看向了佛祖。

剛才他已經同三藏便過了「唯識論」,知道三藏在「萬法唯識」的境界上,更要強過自己此番自然不必再下場。

大日如來也很慶幸自己早早就出過場,以密宗教法同三藏論道一番,總也好過如今敗在三藏手下。

而當三藏的目光,在藥師佛身上稍作停留的時候——

「金蟬子!」

呼听一怒聲高呵,卻見是藥師佛門下法海雷音如來,見三藏如視諸佛為無物,忍不住顯露佛忿,「爾難免也太囂張了些!靈山乃佛門清淨之地,豈容而這般放肆?」

法海向這位法海雷音如來看去,心說一聲有緣,但他自己的神情並沒有因為法海雷音如來的怒氣,而有什麼變化,就好似大海之下早已經浪潮洶涌,但海面上卻依舊風平浪靜。

說來也是巧合。

藥師七佛之中,正有兩位佛眾以法海做號,其中一位便是這位法海雷音如來,另一位則是法海勝慧游戲神通如來,七佛常在東方琉璃淨土,尋常不入靈山。

而今也是得了靈山如來佛祖的法旨,才跟隨藥師佛一同到場,否則他們輕易都是不出琉璃淨土的。

「不知雷音如來,有何教我?」法海伸手一引,示意他若要辯佛,便請下場。

法海雷音如來見狀卻冷聲道︰「貧僧不與你逞口舌之利,區區詭辯之術,實乃小道,怎得慈悲正果?」

法海一听這話,更是面露笑意,道︰「既然如此,小僧三藏,領教尊佛法力。」

不動口,便動手。

否則,就老老實實道一聲服氣。

法海此行,本也沒想著善了,只是此前的幾位菩薩與佛眾太過客氣,才讓原本就應該是劍拔弩張的場面,竟還生出了幾分和氣。

但這往後,自己立下「真唯識量」的四字招牌之後,火藥味便一觸即發。

斗法是難免的,只是少一個挑頭的,如今法海雷音如來站了出來,對于靈山眾僧來說也算是一種解月兌。

「貧僧讓你先出手!」

法海雷音如來本也是打得這個主意,不過他還是要維持住自己的真佛風範,雖然沒膽子讓三藏法師三招,但也還是讓三藏先出手。

也是三藏立下的經論幾乎無懈可擊,或許此論另有破綻,但顯然也不是他們一時半刻就能想出來的。

法海雷音如來的脾性,算不得好,再加上他是學了西方教二聖之淨化,立宏願成佛相對于佛辯,還是在法力之上更為自信一些。

他們幾個都是當年西方教的教眾,但卻不算聖人門徒,只能稱呼西方教的兩位聖人為教主。

自如來佛祖佔據靈山,立下大乘佛教之後,他們便跟隨藥師佛一同在東方立下了琉璃淨土,成為藥師七佛之一今日也算是故地重游。

想當年這靈山,那可是他們西方教的道場。

當年我們西方教的兩位教主,聯合闡教二聖滅了截教本以為就要翻身當家做主,成為三界第一大教,卻沒想到還沒高興幾天那太清聖人就把多寶道人送到了靈山,立下了大乘佛教。

原本就是被拐帶來的那三千紅塵客,直接反水

一時導致靈山,寫作「佛門」,卻讀作「截教」。

這讓他們這些西方教的教眾,去哪兒說理去?

接引聖人的修為到是比準提聖人強上一大截,但架不住元始天尊親自前來靈山相謝當年封神大戰時,西方教出手相助之情,而後兩位聖人便聯袂離開了三界,去往混沌之中。

可他們能有什麼辦法呢?

人家太清聖人仗著修為最高深,能留在最後一個走,他們家準提聖人則是第一個就無奈退出洪荒的,即便是留下了優婆羅陀佛與接引佛祖的化身,其實對于大局也無關痛癢。

尤其是準提聖人的化身優婆羅陀佛,說是聖人化身,其實還能保留幾分水準,還當真難說。若當真斗起來,別說是玉帝了,恐怕便是如今的如來佛祖,都不見得能勝之。

也就是他圓寂的早,否則等魔界大聖無天魔祖修成圓滿重返三界時,還不知道會是怎樣一副景象。

想來三界各路大能也只會稱贊一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前排觀看靈山師徒相愛相殺。

三界常有一個心照不宣的說法,那就是六位聖人中,準提聖人修為最弱。

對此,準提聖人本人也實在沒有什麼反駁余地,畢竟三清與自家師兄他是真斗不過,而女媧娘娘一開始沒交過手,二來,準提聖人也十分忌憚女媧娘娘的眾多法寶。

相對于他們貧瘠的西方,出生于不周山的女媧娘娘,顯然氣運深厚,眾多靈寶那是琳瑯滿目,讓人眼饞。

即便是從手指頭縫中流出的一盞寶蓮燈,便足矣讓三聖母一躍成為三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若非楊戩兄妹實在是身份特殊,準提聖人當年也是當真想要將他們兩個渡來西方。

畢竟他們的父親楊天佑的前世,還是他們師兄弟兩個的關門弟子 。收兩個徒孫回來,那還不是天經地義?

可萬萬沒想到,這小徒弟是一去不復返,說什麼了既入輪回了,又何必貪戀紅塵?竟然不願意真靈復蘇,硬是把一身的佛性法力全都成全了楊天佑。

現如今,這位暫時以大聖國師王菩薩的身份,參加這場盛會的楊天佑,不也正在靈山大雷音寺的大雄寶殿之中?

或許是因為前世成全的緣故,他對于佛門的感情始終復雜看著此刻在大殿之中舌辯群佛的三藏法師,心中一時也起了些羨慕之意。

他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叛逆」,但今日見到這等場面,才知道自己還是低估了這位三藏法師。

此刻正見得法海雷音如來生了怒,還不知道三藏法師要如何應對之際,卻見一道金光閃過,正橫在了法海雷音如來的面前。

「師父,您適才連辯十數場,這一陣不如就讓弟子接下,您好修養心神。」

听到這一聲尖細的聲音,眾人才看到竟然是大聖橫欄出手,那金光正是他自東海龍宮取來的定海神珍鐵,等他的視線離開他師父三藏法師,轉向法海雷音如來之後,適才之恭敬登時消散一空,所展露出來的盡是桀驁不馴。

靈山大雄寶殿,怎能讓師父一人對敵?

大聖早就忍不住了,正見得這位法來雷音如來要斗法,便直接越眾而出,其速度之快,便是連他身邊的幾位師弟都沒有反應過來。

小白龍更是大呼師兄狡猾!

然後便也開始向四周不住的打探,似乎在尋模著究竟哪些是自己能夠斗得過的。

「大膽潑猴!」

法海雷音如來畢竟久居琉璃淨土,跟三藏師徒全然沒有什麼交情,大聖的名頭即便是在三界再敞亮,在他眼中,也不過就是一個毛猴子,「休要攪鬧,還不速速退下!」

大聖也不說什麼別話,只說一句︰「想要同我師父斗法,且先過了俺老孫這一關。」

「潑猴好膽!」

既然決定了要動手,法海雷音如來自然更不再留什麼顏面,先罵大聖一聲「潑猴」,然後便運轉法力,催動神通,響動雷音——轟轟轟!

大殿之中,眾僧齊齊皺眉,似乎在說︰你能站出來強出頭,我們很高興;但你的動靜太過吵鬧,我們很不喜歡。

大聖會怕這個?

自從自己念經差點把自己送走之後,大聖私下里沒少練習,這一路西行之間,大聖從來沒有懈怠過,故而對于音波向的攻擊,顯然已經有了非常深厚的抗性。

任憑法海雷音如來佛音鳴耳,大聖自站定原地巋然不動,甚至還伸手扣了一下耳朵。

動作雖小,但嘲諷極大。

法海雷音如來的佛法修為本就有限,若是在琉璃淨土自然還能端著些真佛氣度,如今被大聖這一番嘲弄,更是氣上心頭。

撥撩人的怒火,這也算是大聖的看家本領了當年他的那些對頭們,就沒幾個能受得了他三言兩語刺激的。

這也是自從拜在了師父門下,一路跟著師父修身養性,也沒有什麼出手的機會,這口舌上的能耐,多少還是放下了些。

適才見師父獨辯群僧,更是心癢難耐如今見了法海雷音如來要斗法,便以弟子替勞的名義,搶在了師父前面。

法海也並沒有阻止悟空,也正如悟空適才所言,他適才與二十多位佛眾菩薩們辯經,說不耗費心神那是假的。

如今,法海雷音如來直接將程序推進下一道,法海也能趁著悟空與對方斗法時,稍稍回緩一些。

而一旁悟淨與小白龍也對視一眼,二人齊齊起身走到了大雄寶殿的門口,小白龍召出了銀槍,而悟淨則是席地而坐,向著門外的加葉與阿儺說道︰「勞煩兩位尊者向外知會一聲,就說三藏法師門下沙悟淨,向靈山眾僧討教佛法。」

小白龍將銀槍一挺,也道一聲︰「西海敖烈,願領教佛門金剛護法高招。」

師父與師兄師弟們都入場了,唯獨剩下了一個八戒,坐在戒律院中一時還有些局促。

他想了想,最後還是在原地坐下,並沒有擅自行動。

木吒與八戒是老相識了,便順口問了一句︰「豬兄怎麼又坐下了?」

「論武藝,我比不上小白龍;論神通,我不如大師兄;論佛法,更是差了沙師弟十萬八千里」八戒實話實說,也並沒有因此而妄自菲薄,反而顯出幾分豁達之相,「倒不如安安靜靜的坐在這里,還能給師父他們少添些麻煩。」

師徒五人之中,最屬八戒有自知之明,而且他的佛法修為雖然比不上悟淨,但也絕不在大聖之下尤其是他時不時的靈光一閃,與禪宗教法簡直最契合不過。

只是礙于八戒的形象,以及他一向「懶憊」的作風,故而才一直被人忽視

這不,八戒這話才剛說完,戒律院的僧眾們便覺著他說得十分有道理可他們不知道,若是當真辯論起佛經來,他們還真不一定是八戒的對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