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三十一章 拈花一笑;凡心見佛心,則成佛道

阿儺、加葉一去不回。

他們的小心思自然瞞不過諸佛與菩薩,心說︰好兩個奸猾之輩。

正有一尊佛要出列告發,卻見觀音菩薩先一步起身,更見其雙手拈著楊柳枝,嘴角微含笑意,對著三藏說道︰「三藏,你前世本是我佛如來門下二弟子金蟬子,因汝不能悟出佛祖拈花一笑之意,又在大殿之中于眾僧面前頂撞佛祖,此後擅逃靈山歸桉後,佛祖判汝不听說法,輕慢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

觀音菩薩稍頓了頓,向著法海笑道︰「如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取得真經,當成正果可喜可賀。」

法海雙手合十,念一聲︰「阿彌陀佛。」

「早聞你才出大唐地界,便真靈復蘇卻不知你是金蟬子,還是唐三藏?」

大殿中的眾僧听了菩薩這一問,才回味過來,原來菩薩已經開始同三藏法師辯經了。

只是觀音大士你乃是我教有名高德,怎能這般出功不出力?

問他點刁鑽些的問題啊!

這問題簡單到有些敷衍了。

果然傳言不假,觀音大士待三藏當真是一向親厚他們竟一時有些想念被送去輪回的文殊菩薩了。

若是文殊菩薩此刻在大殿之中,想必定有一場好戲看。

眾僧心里怎樣是另一說,況且即便如此,他們也想到听听三藏如何應對。

「金蟬子是我,玄奘是我,取經的唐三藏也是我。」當然了,法海心里還說了一句話︰「法海亦是我,我是我。」

此類詢問「我是誰?」的哲學問題,在法海這里幾乎是沒有什麼挑戰性的若他現在連這個問題都沒有想清楚,也走不到靈山來。

若說得再露骨些,他甚至還有一句話可言︰成佛是我,入魔是我,三界一個凡僧也是我。

「既然都是你」觀音菩薩出的題,顯然不會那麼簡單,否則不僅僅是對這一場辯經的負責,更是對三藏法師的不尊重,因此她還有一問︰「那麼如今你可悟了佛祖‘拈花一笑’之意?」

眾僧頓時駭然!

菩薩不愧是菩薩!

適才是我們錯怪您了。

其實在場不少僧人還是有所預判的,畢竟菩薩前言中還是提到了這件事情

但若當真說起這佛祖「拈花一笑」之寓意,眾僧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別說金蟬子想明白,當年一同在場的僧人可不少他們也不明白。

甚至不敢與佛祖目光對視。

唯獨摩訶迦葉與佛祖相視一處,而後會心一笑。

然後佛祖便說摩訶迦葉悟了。

金蟬子就不服氣了。

憑什麼就說他悟了?

且讓他說出個一二三來。

但摩訶迦葉只是笑而不語。

金蟬子就說他是在不懂裝懂結果被佛祖訓斥,說他擾亂佛堂,金蟬子一怒之下,頂撞了佛祖幾句,然後一甩衣袍,就此跑出了靈山,最後還是被觀音菩薩抓回來的

不過這「拈花一笑」之事,自當年金蟬子引起騷亂之後,靈山眾僧便少有提及畢竟他們也是真想不太明白,即便是到了如今,也還是一樣。

雲里霧里,不明所以。

甚至有些僧人還頗為贊同金蟬子的話,認為摩訶迦葉就是在附和佛祖,學著佛祖的樣子笑了笑,其實他本人就是什麼也不懂。

這會兒听到菩薩舊事重提,雖然是在向三藏法師詢問,但絕大多數僧人心里也發虛,生怕佛祖又借題發揮,另生波折。

法海稍沉默了一陣。

此事他也只是有所耳聞,具體情形究竟是怎樣,他還真不太清楚。

而菩薩的這個問題,讓他忽然想明白了一個事情,那就是自己雖然是唐三藏,但似乎並不是金蟬子

至于金蟬子真靈復蘇,更也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因為自己是法海,並沒有金蟬子的記憶。

念及此處,法海微微皺眉,顯然陷入了沉思之中。

眾僧見狀,紛紛向菩薩投去「不愧是菩薩」的目光,一擊便中要害甚至有些心念不堅定,心中還在默默祈禱,希望三藏答不出來,這辯經之事便能就此告一段落,大家伙兒全都能解月兌。

可正此時——

卻見緩緩抬頭,他看向了菩薩,眉頭漸漸舒展,一手也呈拈花之狀,而後嘴角微含笑意。

「不太對!」

有僧人看出了不同,觀音菩薩身邊的普賢菩薩忽小聲說了一句︰「這並非是佛祖當年‘拈花一笑’。」

眾僧聞言紛紛仔細觀瞧,頓覺怪異

然後眾僧再看看觀音菩薩,便又覺著不奇怪了。

因為三藏法師這會兒的拈花手勢,是學菩薩拈楊柳枝來的跟當年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時,自然有所不同。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見了,便收起楊柳枝,向著三藏笑道︰「三藏,想不到你與貧僧果真心意相通。」

適才菩薩拈枝,法海從中看到了菩薩對世間眾生的憐愛之心,以及菩薩對普渡眾生的堅決之態。

故而會心一笑。

普賢菩薩一旁小聲說道︰「是了,佛祖當年之笑意,意態安詳,寧靜、澹然而適才觀音大士與三藏之笑,皆見悲憫。」

普賢菩薩與觀音菩薩的話,聲音雖然不大,但大殿中的僧眾們听得是清清楚楚一時心情復雜,不知究竟算不算難住了三藏。

便有大日如來看熱鬧事大,好奇問了一句︰「當年佛祖拈花時,貧僧已在浮屠山閉關,卻是未曾見到三藏,菩薩問你可悟通了當年佛祖拈花一笑之意,卻並非問你是否看懂菩薩拈枝」

說罷,大日如來又看向了佛祖︰「佛祖,不知可否重現‘拈花一笑’,讓貧僧也見識一番?」

大日如來不愧是當年跟多寶如來爭過靈山之主的人物,即便是彌勒與藥師兩位佛祖在面對如來佛祖的時候,也一直禮讓三分。

但他就沒那麼客氣了。

最讓大日如來有如此底氣的,其實也還是前不久他成功邀請孔雀大明王菩薩加入密宗他們兩位聯手之下,這靈山之中還當真就沒有幾個能打的。

佛祖看向大日如來之時,好似山岳一般的氣勢,便瞬間橫貫了過去。

但對方毫不示弱,一輪紅日燃起熊熊熾熱烈焰轟轟轟!

氣勢對沖之下,一些根基淺薄的僧人,已經稍有些承受不住了,一個個面色蒼白,東倒西歪十分狼狽。

反而是把三藏法師晾在了一邊兒。

大聖見了這般情況,心說︰這個靈山怕也算不得什麼佛門清淨之地,還挺熱鬧。

幾個弟子也都是喜歡湊熱的,如今看到兩位佛祖針鋒相對,似乎沖突將起,內心深處還有些小興奮,畢竟這樣的場面可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

「阿彌陀佛。」

大尊者摩訶迦葉念了一聲佛號,緩緩起身︰「我佛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傳至貧僧處。」

「貧僧得此法,全因當年一笑。」

他說完這些話之後,也不管如來佛祖與大日如來氣勢對沖,卻將當年那一朵金婆羅花取出,做拈花一笑之狀,看向三藏︰「金蟬子,何解?」

大尊者摩訶迦葉向三藏發問,佛祖與大日如來,便齊齊收了氣勢。

而孔雀大明王菩薩卻向大日如來傳音道︰「你何必如此?太過莽撞了。」

大日如來還音曰︰「本欲尋個緣由,惹怒如來佛祖,好就此離去不料他能坐得住。」

孔雀大明王菩薩聞言好奇詢問了一句︰「此等盛會,道友為何要先退席?」

大日如來︰「佛曰︰不可說,稍後自見分曉,明王且做好心理準備,別怪貧僧沒有事先提醒。」

大日如來畢竟耳聰目明,他當年剛月兌困的時候,是听到過孫悟空念經的之前沒有反應過來,是一時疏忽直到剛才菩薩與三藏問答時,他才 然想起這件事情來。

而且他們師徒幾個離開靈山,將經文送去大唐的時候,菩薩更是說了一句,等他們回到靈山之後,會考校大聖的「經文」功課。

法海看過去,也不回答,只問了一句︰「佛祖既然傳尊者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尊者為何還未成佛?」

眾僧听了此言,也忍不住向摩訶迦葉看過去,心說︰三藏法師之言有道理啊,當年他展顏一笑,勘破佛祖「拈花一笑」之意,眾人問他緣由,只說心有靈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可為什麼這都快一千年了大迦葉還是大尊者,依舊未曾成佛呢?

當然了,靈山之中不止一位迦葉,過去七佛之中還有一位迦葉佛他這會兒也饒有興趣的在看摩訶迦葉與三藏法師之辯。

摩訶迦葉听了金蟬子之言,也不惱怒,笑道︰「我得法而習之,非必成也。」

法海听了,頓時學著他拈花而笑,笑道︰「已解之。」

眾僧︰??

摩訶迦葉也一愣,有些不太清楚這位三藏法師的路數,怎麼就解了?

然後他跟三藏對視一處的時候,尤其是看到三藏的雙眸時,忽忍不住相視而笑。就好似當年自己見佛祖拈花時,能夠明白佛祖的心意一樣如今他也看明白了三藏之心,可謂是意會于心,笑顏自破。

就在眾僧回味他們兩個這數言交鋒時,還是大日如來開口詢問︰「三藏,何解?」

法海雙手合十︰「如是我聞,心有靈犀,小僧已有意會。」

「貧僧不信。」說話的是過去七佛中的迦葉佛。

「凡心見佛心,則成佛道。然成佛者,心境自達,是為無相涅盤,然其妙境,非言語可描萬一。是故,有佛心者,見之自悟。所謂拈花一笑,正是大迦葉見了佛心。」法海對著迦葉佛說道︰「不知迦葉佛,以為然否?」

迦葉佛听後點點頭,雙手合十,閉上雙目,再不言語。

顯然是他認同了三藏法師的話。

而此時,法海才看向摩訶迦葉,禮敬之後才道︰「尊者之所以見佛而不成佛,想必是認為佛心不如本心。小僧也碎過成佛舍利,只願為凡僧只是與尊者獨善其身之清淨苦修而不同,小僧行于紅塵,降妖除魔,斬業護生。」

「不知尊者,可還有指教?」

三藏之言,他並沒有什麼可反駁之處,或許可以針對「斬業護生」做些文章,但這不是他的風格。

況且適才三藏做出「拈花一笑」時,摩訶迦葉也是看到了獨屬于三藏的那一顆「佛心」的。

正如三藏適才所言︰見佛心而不成佛,只是他單純的不願意拋去本心。

況且能成佛者,對于成不成佛,反而沒有那麼大的執念追求,一切遵循本意,順心而行。

該念經時念經,該悟時自悟

只是三藏那一句「尊者獨善其身之清淨苦修」,讓他頗為在意。

摩訶迦葉眉頭稍稍皺,他自得道上了靈山之後,確實已經很久沒有出過靈山了。

又想到當年佛祖當年曾經說過「這部心法沒有文字,以心傳心」,自己還得肩負起給這部成佛心法尋找傳人的責任便回身向著佛祖拱手道︰「佛祖,三藏既解,可傳心經。」

別說是在場的眾僧了,摩訶迦葉這一句話,就連佛祖都沒有預料到。

一旁的法海就更有些發懵了,但想到適才「拈花一笑」時,兩顆佛心之間的交匯,法海便也能夠理解對方做出這個決定的緣由。

佛祖在金蓮之上笑道︰「心經已傳于你,你可自行處置。」

「阿彌陀佛。」

摩訶迦葉雙手合十,念了一聲佛號之後,身上金光綻放,向著三藏說道︰「三藏,可敞心扉否?」

法海亦雙手合十,對其並不設防。

兩股金光交互不斷,種種梵音妙樂,在大雄寶殿之上響起,又見此二人身邊金蓮朵朵,尤其是那唐三藏胸月復之間,竟然再次顯現出許多舍利碎片,隨著摩訶迦葉的傳經,舍利碎片正在緩緩復合。

眾僧見之,皆紛紛感嘆

不禁想起當年三藏超度子受時,將已經成型的虛形舍利,直接破碎的場景。

若是雙方互換,他們自問難以做到這一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