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六十章 轉世為人,便是人;西洲離大亂不遠矣

比丘雖然是西洲小國,還稱不上天子,但也算的人君,身負紫薇帝氣,自然不可輕易傷之。

傷之則天有感應,必有顯靈。

何況這三藏法師竟手持軒轅劍氣,將這昏君一劍梟首。

咕嚕嚕,首級在地上滾動。

轟!

紫電狂襲。

重擊于法海手中尚且未曾散去的軒轅劍影,卻見山河涌現,四瀆九江化神龍奔涌,三山五岳做玄獸嘶天。

軒轅劍上四重異象,此刻只有一面放光,便將雷霆吞沒。

隆隆隆!

劫雲似有不甘,因為 死這昏君本應該是它的任務,現在卻死在了軒轅劍的手上這是人王退出三界舞台之後,又一次在人間顯靈。

軒轅劍。

乃是人族三皇五帝之中,人皇軒轅黃帝的佩劍,即便是降下一道虛影,也絕對斬得區區一個西洲的無道昏君。

紫薇帝氣也保不住。

別說是軒轅劍,即便是沒有軒轅劍,以三藏法師的法力,手持禹皇開山勢,眾人毫不懷疑他能破開紫薇之氣,讓昏君授首。

縱然這劫雷與三藏法師的目的都是要斬落昏君,可當真被一個凡人和尚斬了算怎麼回事?

尋常來說,人間天子亦或是人君更替,除了血脈繼承之外,便是改朝換代。

而改朝換代,乃是國運之爭,亦是紫薇之氣之間的相互侵奪,或是以大吞小,亦或是隱龍蠶食,但終究逃不月兌逐鹿中原、成王敗寇、問鼎天下這幾個字。

簡單來說,即便是天子昏庸無道,也只有天子能殺天子。

若天子死于亂臣之後,則亦有天譴降世。

至于說如何分辨亂臣與天子死了的是亂臣,當上新皇帝的自然就是天子。

要不然說三藏法師入了三皇五帝的眼,否則人皇軒轅黃帝,何必降下軒轅劍來護犢子?

三皇五帝乃是三界人族的祖宗,而對于人族來說祖宗更大于天,何況軒轅黃帝親自為法海護法站台,即便是紫薇大帝在遇見人族三皇五帝的時候,也得禮敬三分。

紫薇大帝依稀記得自己的化身第一次輪回降世時,就被人王直接斬了如若不然,大周第一任天子或許是伯邑考,而並非是武王姬發。

似乎也正是此舉,導致神仙始終不能將人族完全馴化甚至于神仙有時候竟然成為了天子維護自身統治,駕馭萬民的工具。

不論是天子,還是人王,其實都是人類族群的統治者,對于普通人類大眾來說,是感受不到其中的差異的。

真正的差別是在于,天子在法理上稱君勸神受,而人王並非如此。

且在人王時期,不說尋常人族,只說那些有修為的人類,其地位其實跟仙人是等同的。而強大的人王,即便是仙人也會在其麾下效忠。

而天子時代,神仙與人平等的格局打破了,神仙的地位已經遠高于人類了。

故而才有諸多人間宣揚之「得神仙庇佑,才可保安寧」,這是香火願力。

只是中原人族畢竟炎黃血脈,天生堅韌自強,何況代有才人再加上修行者得了地位上的尊昂,絕大多數又久居深山不問世事自然也難掩人族崛起。

自中原人族百家爭鳴時孔聖出世,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又經始皇帝嬴政之大一統,出一個千古一帝,竟有掀翻仙人格局之相。

可人王不得永生,天子亦如此。

即便嬴政雄才大略,合舉國之力凝聚人王血脈,欲重復人王盛世,最終也因此而隕落。

這才有了紫薇大帝第二次化身下界,並且伴有諸星下界,得了大漢江山。

後雖有罷黜百家,儒門大興之兆,但終究難復往盛。

至此多年,中原戰亂雖有如漢武氣吞萬里,但人之氣數終有盡,強漢分崩離析,三國亂戰,五胡亂華,南北分立直到隋唐再行一統,才有盛唐氣象。

李世民是紫薇大帝第四次化身輪回;而第三次,則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有二十八星宿下界隨行。

而此刻,比丘國御花園中。

軒轅劍綻放金光,直接沖散了劫雲,叫高坐九天之上的紫薇大帝心中一顫。

不為別的,只為了軒轅黃帝那一句「持朕人皇之劍,可斬人族昏君。」

這是真的能斬,以人王之力,直接斬斷了由自己賦予的紫薇之氣。

麾下眾神也面面相覷,他們也萬萬想不到事情的發展竟然會有這樣的一個轉變,實在是出人預料。縱然三皇五帝礙于天條,輕易不能離開火雲洞,但只要一柄軒轅劍下界,甚至還只是一道虛形,似乎也足夠攪動三界風雲。

劫雲被摧散,挎著玉麒麟的聞太師自然就被展露出來。

雷府天尊顯靈按說是要受眾生跪拜的,但現在比丘國的臣民根本顧不上他

雷府天尊?

沒听說過。

有三皇五帝大麼?

別說來的是雷府天尊今天就是玉皇大帝來了,他們也得先拜軒轅。

三皇五帝可沒一個善茬,尤其是現在諸聖退出三界,人族天皇伏羲大帝一手先天八卦就是玉皇大帝,若非是在天庭之中,他見了也得退避三舍。

此時此刻。

兜率宮中,老君揮手招攬一片雲,雲中凝霧成鏡子,顯現了火雲洞中之場景,上首有三尊皇位,正是人族三皇。

而在兜率宮中的,則是老君、玉帝、東華帝君以及聞訊而來的紫薇大帝,其余四御對此並不感興趣,並沒有到場。

東華帝君,純粹是來的巧趕上來,順便湊了個熱鬧。

雙方互相打過了招呼之後,便進入正題。

「金蟬子乃佛門弟子,本體乃是洪荒靈獸想不到卻得了三位陛下如此厚愛。」

說話的是紫薇大帝,雖然事情已經發生了,但他依舊想不通這是為什麼。

為他解惑的是伏羲大帝︰「轉世為人,便是人。」

見識伏羲大帝開口,紫薇大帝自然就不說話了,畢竟伏羲大帝本身就是先天生靈轉世成人,有他做榜樣在前,也沒有什麼可辯駁的。

老君笑呵呵︰「陛下先天卦數,包羅萬象,可知過去,能算未來值此天機混沌之際,莫非是從此子身上探尋到了一二機緣?」

伏羲大帝性情一向溫潤,並不似軒轅與大禹一般行事霸道,見老君詢問,便笑道︰「老君數術之道,亦獨步三界」

說到這里他就閉口不言了。

但眾位神仙都知道伏羲大帝是什麼意思,無非「天機不可泄露」這五個字。

也是老君提點,才叫他們恍然大悟有伏羲大帝在,火雲洞頻頻出手,自然不會沒有緣由。

紫薇大帝看向了老君,又看了看玉帝。

老君一向清靜無為,平日里只在兜率宮煉丹,自太清老子離開三界之後,老君唯一一次出手,便是在那猴子跟楊二郎大戰的時候,丟了一只金剛鐲下去。

而玉帝紫薇大帝始終看不透這位三界至尊,听聞他上次下界時,還特意去了火雲洞若說他們私下里沒有達成什麼協議,他是不相信的。

而這期間,正是他在臨時監朝。

「天子治世,乃是大勢所趨。」這時候最具慈悲心腸的神農大帝開口,「但有為明君,終一朝所舉,也不過寥寥數位,百姓何其苦,又何其辜?」

軒轅皇帝手中的人皇之劍還沒有歸鞘,甚至時不時就在自己身前揮舞兩下,此刻听了神農大帝之言,便緊跟著說道︰「皇兄之言有理,下界人君皆受紫薇之氣庇護,做下無道惡行,卻不受天罰須知當年人王無道,輕則失民心而退位,重則引民怨受天下共剿人族區區百年壽元從不怕死,怕只怕渾渾噩噩,終一生而不知所求也。」

雖然三位人皇陛下性情各異,但態度顯然是一致的,作為老祖宗現在要站出來為後輩謀福利了。

最終,三皇從天庭處將監察人君之權要到了手中而手持軒轅劍,代表三皇五帝的火雲洞三界行走,由火雲洞三皇五帝提名,但最終要得到天庭的敕封。

對此三皇五帝並沒有異議,這本就是商量好的事情,而且也需要這一道手續,得到天道的認可。

天庭與火雲洞這一場隔空會晤,會對日後的三界格局造成怎樣的影響,在如此晦暗不明的天機之下,恐怕就老君與伏羲大帝等寥寥數人才能窺視一二。

在眾人沉吟之間,伏羲大帝忽然看著東華帝君說道︰「帝君亦是先天之靈,吾見帝君修為停滯不前,或見瓶頸,不知可否換個心情身份,往人間下界一游?」

東華帝君一時有些意動。

老君听了,也笑道︰「不過區區百年時間,帝君不妨也親歷一番人族風情。」

玉帝更是笑道︰「听聞一位花仙子早對帝君暗生情愫,只是礙于天條天規深藏于心前番二郎神上書,言說神仙動情之利害,暫理了一個轉世歷劫的條規,帝君不如代為試行,以便真君神殿積累辦桉經驗」

東華帝君︰???

伏羲大帝與老君之言都沒什麼問題,怎麼偏偏到了你玉帝這里,就變成了這一套?

紫薇大帝也跟著笑道︰「孤之紫微宮眾位星君,也是跟隨吾之化身三次輪流下界歷劫,雖歷劫是封閉記憶,但復歸神位之後,自有一番生死體悟。」

剛才的話題顯然有些過于嚴肅,即便是站在三皇五帝的角度,他們其實也並不願意真正跟仙神以及天庭鬧翻,畢竟雙方撕破臉皮,受災的乃是下界百姓。

這時候東華帝君,變成了一個潤滑劑。

再加上東華帝君確實跟人族還有一番因果緣分,他本人對此更沒有什麼抗拒之心,便直接點頭應下,「此事吾記在心上,等了卻一些手頭之事,便去人間走一遭」

說罷還看著玉帝說道︰「至于那花仙子之事,還請陛下高抬貴手,莫要亂點鴛鴦譜,吾修行數萬年,修的便是這一身純陽元氣吾轉世歷劫,當封存記憶,但元陽之氣不會因此消散,吾擅行人倫,即便是花仙子,也難以承受這般因果。」

玉帝聞言,忽笑道︰「原來帝君早知她心意。」

「無量道尊。」東華帝君拱拱手,道︰「貧道告辭了。」

東華帝君離去,老君向火雲洞三皇淺談幾句之後,便也散了雲氣。

玉帝與紫薇大帝也不在兜率宮久留,比丘國失了人君,若不能妥善處置,恐要引發國亂。他二人商議了一番,干脆遣了伯邑考下界,轉世比丘國,又遣左輔右弼化身下界,輔左朝政。

定策之後,紫薇大帝卻嘆一聲︰「西洲離大亂不遠矣。」

玉帝對紫薇大帝的話非常認同,點頭道︰「西洲幾國之君皆為強主,天竺之大也受佛門洗禮,只是它雖然在靈山腳下,但愚僧之輩甚眾,看似繁華,卻全然不得佛法要義似那幾國人君發奮圖強,更知中原大一統之盛景天竺危矣。」

火雲洞中。

「這軒轅劍主,可有人選?」神農大帝看著軒轅黃帝問了一句。

「可惜了。」軒轅黃帝長嘆一聲,「若是三藏法師不是佛門弟子,吾便能將此劍真正傳授于他他雖身負凶性,但畢竟沒有人主氣相,缺了幾分相性相比軒轅劍,倒是開山斧與他更契合。」

下首的大禹听了呵呵一笑,道︰「這開山斧身負治水功德,殺人不沾因果此等功德神兵,即便是吾有心相贈,也不為天道容忍何況吾已經有一根定海神針鐵在下界了。」

軒轅黃帝忽想到了一事,向著伏羲大帝問道︰「皇兄,那金蟬遺褪可曾轉世?」

「正是第一次轉世輪回。」伏羲掐指一算,笑道︰「也是巧了,跟文殊菩薩的化身轉世在一處,只是他晚出生了幾年咦,他當真未曾拜入佛門。」

伏羲大帝頓了頓,見諸位人王皆好奇看過來,他這才笑著說道︰「是個乞兒文殊菩薩化緣,他行乞。」

「乞兒?」

伏羲大帝掐指一算,早已明白事情緣由,向眾人說道︰「只因他入輪回時許下願望,說不願轉世入大富大貴之家,家境越貧寒越好故而這一世,他在寒風雪地里出世,出世就被母親丟棄在山神廟中然後被路過山神廟的文殊菩薩撿走了咦,他死了。」

眾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