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自從兩年多之前下山,孟修遠的目的便是這《九陽神功》。

兜兜轉轉,期間歷經了這麼多的事情,終于將其拿到手中。

孟修遠若說是心中不激動,那必是謊話。

和楊姑娘贈他的那《九陰真經》殘篇不同,這《九陽神功》真真是孟修遠辛苦勞碌所得,多了一份不一樣的意義。

于是,孟修遠拿到這四本經書之後,自然是忍不住立馬就讀了起來。

他定一定神,從頭細看,這神功從一開始記載的就是練氣運功的精妙訣竅,慢慢誦讀下去,逐漸出現了許多孟修遠熟悉的經文,與他印象中的《武當九陽功》確實一模一樣。

要知道,孟修遠雖主修的是《純陽無極功》,可師父張真人早年間其實還是把《武當九陽功》也傳給他了,用以開拓武學上的眼界和認知。

現如今看著正本的《九陽神功》,發現確實是比《武當九陽功》要高明上不少。

雖說確實有些經文內容確實是一樣的,但是這部分內容只佔整本《九陽神功》的十分之一左右。

余下內容,要麼是《武當九陽功》有所缺漏,要麼是兩者的解釋截然相反。

而以孟修遠此時的眼界修為大略看去,這兩篇功法中互相違背的內容當中,明顯大多都是正本的《九陽神功》講的更加玄奧精深、符合法理。

非是妄自菲薄,貶低自家師父張真人。

實在是那斗酒僧創這《九陽神功》時,已經將功夫練至化境,且還受了《九陰真經》的啟發。

而張三豐改編續寫這《武當九陽功》時,不過是十幾、二十多歲的年紀,憑著腦中殘存的那點《九陽神功》的經句,結合自己的一點實踐經驗,能編寫成這樣已經算是實屬不易了。

雖然後來張三豐自己的功夫成了之後,返回來幾次重新編寫、刪改《武當九陽功》,可由于是在《九陽神功》這儒釋道三家合一的理論體系之下進行創作,終究是達不到原版的高度。

張三豐和斗酒僧都算是不得了的高人,甚至以武學貢獻來說,張三豐或許地位還能更高些。

可是他專研道學,對儒家、佛家的許多理論不算精通,自然是在這些方面比不上三家合一的斗酒僧的。

舉例來說,就好似都是科研大老,張三豐整體科研水平還比斗酒僧高些,可到了人家專研的領域里,論文質量和科研成果自然是比不過人家的。

所以《武當九陽功》不如原版《九陽神功》,也是情有可原。

想來師父張三豐就是明白這點,才在中年之後結合道家理論自創了《純陽無極功》,另闢蹊徑,跳出了《九陽神功》體系對他的制約,真真走出了自己的武學道路。

……

于此時,孟修遠見識到了其中的差距,心中自然不免心生向往。

他雖已經將《純陽無極功》練到了大成,未必就弱于同樣將《九陽神功》練到大成的人,可是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一個全新領域中的神功妙法,對他用處極大。

《純陽無極功》是張三豐的路,《九陽神功》是斗酒僧的路,都不是孟修遠自己的路。

作為後來的學習者,孟修遠雖出身于武當,前面已經練了十年的《純陽無極功》,可他依然不願意小瞧全本《九陽神功》的作用。

自從創出《健體術》之後,孟修遠嘗到了甜頭,對于武學的態度便已經改變了。

原本他只覺得,自己內功已臻至當世之絕頂,再多些什麼神功秘籍,對自己助益也不大,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可現在,他卻只覺得自己所知之功夫太少,全然不夠

因為他最終的目的,是結合百家之所長,最終走出最適合自己的武學之路,而不只是單單重復學習前人之理論。

于是,飽含前輩先賢之智慧的各種神功秘籍,自然成了豐富他武學知識、開拓他思維眼界的重要資糧,來得越多越好。

這《九陽神功》,正算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

孟修遠捧著這經書潛心閱讀,時而歡喜、時而皺眉,完全沉浸到了這博大雄奇的九陽理論體系當中去了。

待他再回過神來是,便見得天色已經全完暗了下來,整整一個白天的時間已經過去。

那白色老猿和猴群早已不見了蹤影,只留下地上星星點點的血跡,和整整一大堆新鮮采摘來的野果、蟠桃。

顯然,是這些猴子感念他的療傷恩情,趁這一白天的時間采摘送來的。

孟修遠此時已經頗為饑餓,自不會辜負它們的這番好意,隨手抓過一顆蟠桃便啃了起來。

但覺得一股鮮甜的汁水緩緩流入咽喉,隨機很快化作一股暖流灌入胃里,最終消散于四肢百骸。

無論是口味之甜美,還是功效之神奇,都還勝過其他普通野果。

原著中說,這白猿本就只是一只普通的猿猴,之所以能活到近百歲高齡、身體中一直存有異物卻還沒有因為傷口發炎而死去,就是因為吃了這昆侖山中的「仙桃」、得了天地間的靈氣。

現如今孟修遠一嘗這蟠桃,不由得為之贊同。

雖說這桃子離神話中真正的「仙桃」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但是其中確實頗有神異。長年累月地經常食用,延年益壽、強筋健骨肯定還是可以做到的。

回想這些天在谷中轉悠,孟修遠好像沒有見到生長這「仙桃」的桃樹,想來應該是生在其他隱秘之處了。

再看那白猿的表現,好似對這桃子十分珍重,想來是產量並不多。

思及此處,孟修遠也就沒想著去尋這蟠桃的來源,畢竟他就算多吃幾顆,助益也算不太大,不如敞開了肚子吃這谷中的野果、白魚來得方便實惠。

沒必要跟人家老猴子搶東西,做那缺德的事情。

不過,眼前這幾顆蟠桃孟修遠倒是沒有放過,幾口一個,都給啃了個干干淨淨。

而後他便捧著這些吃剩下來的桃核兒,到水潭中將其仔細清洗,再擦干水分。

直至桃核在風中被完全晾干,孟修遠倒空了身上一個原本用來裝銀子的布袋,將這些桃核全都收入了這袋子中,貼身小心地收藏了起來。

他想著,是不是可以將這些桃核帶回武當山,也種出些桃樹。

雖然孟修遠也明白「橘生淮南則為橘,生為淮北則為枳」的道理,但既然踫上了,總要試試。

畢竟自己吃了一肚子的好東西,又怎能不想著武當山上的師父和師兄們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