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14 袁紹︰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諸位都是蠢貨!

在華雄率軍趕到虎牢關的時候,盟軍先鋒孫堅也率一萬兵馬來到了關前。

兩個均以勇 著稱的 人一見面便直接開打,連斗將環節都省略了。

第一日,孫堅自恃勇武,先勝一小陣,但也因此被華雄看穿了虛實。

第二日,華雄仗著人多兵精,且麾下都是騎兵,趁孫堅再來挑戰的時候突然殺出,一頓 沖,把孫堅打得大敗而逃,兵馬折損大半。若不是眾部將奮力拼殺,祖茂舍命相救,孫堅就要喪生在五萬鐵蹄之下。

另一邊,袁氏三雄斬殺了董卓派來的使者後,各自回轉大營,整點兵馬,擺出一副誓不罷休的姿態,打算來日進軍虎牢,與董卓決一死戰。

至少表面上看,袁氏擺出來的態度是這樣子的。

但李風深知,袁遺或許會和董卓拼命,但袁紹和袁術絕對不會——兄弟倆甚至連最得力的戰將都沒帶來,如顏良文丑,紀靈等人,統統都被兄弟倆放在老巢渤海郡和南陽郡。

更因為,讓叔父一家人去死,本來就在袁紹和袁術計劃之內。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看清楚是誰顛覆了大漢(東漢)二百年江山。

有人說何進,有人說是董卓,但實際上都不是,真正把漢家天下給顛覆的人袁紹和袁術。

歷史上,劉宏駕崩之後,袁紹先是攛掇著何進誅殺十常侍,又不斷在雙方中間拱火,成功讓十常侍狗急跳牆殺了何進,然後又帶兵誅殺了十常侍,親自斬斷了皇帝的左膀(外戚)右臂(宦官),讓皇帝劉辮徹底成為一個吉祥物。

甚至,在何進臨死前,袁紹還慫恿前者召來了做事霸道,面善心狠的董卓入京。

第一步計劃非常完美,所有的炮架也都架好了,就等董卓大權在握,禍亂京師了。

果然,董卓自從率兵進入洛陽後,經歷了短暫的安穩期後,忽然發現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皇帝不足為道,完全是個擺設。于是董卓終于原形畢露,為了樹立威望,控制大權,果斷選擇廢立皇帝。

董卓的為所欲為被袁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讓各路英豪忌憚不已,紛紛棄官,逃離洛陽這個是非之地。

袁術、曹操、鮑信、袁紹等先後逃離洛陽。不過相比于其他三人的狼狽逃竄,袁紹更聰明和更有底氣的反噴了董卓一句︰「汝劍利,我劍未嘗不利。」一句話把自己的聲望提了上去。

董卓顧忌到袁紹的聲望和家世沒敢殺他,放他離去後又加封為渤海太守,袁紹的聲望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袁紹激動的離開了洛陽,跑到了渤海郡,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文武班底。與此同時,袁術也依靠家族的勢力,佔據了人口足有二百多萬的天下第一大郡,在南陽站穩腳跟。

自此,袁氏雙雄的格局正式建立,當然,初期袁術要更強大一些,畢竟他拿到了袁家大部分資源,而袁紹是白手起家。

兄弟二人的野心也自此顯露出來,袁術佔據「光武帝鄉」南陽郡,袁紹則想從光武帝稱帝的河北發家,想要日後能攜勢南下以圖霸業。

作為袁氏一族最為杰出的兩個青年豪杰,袁氏兄弟起步發展就可謂羨煞眾人,一個軍事強大,一個坐擁富庶之鄉,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如兩人聯手即可重掃天下,如此形勢讓董卓忌憚不已,稱「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可見二人之能。

在董卓大搞一言堂,推行「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白色恐怖下,關東諸侯業聯合在一起,形成伐董聯盟。袁紹由于聲望最高,被推舉為盟主,袁術則屯兵魯陽。兩兄弟引導的這次伐董之戰給了董卓很大的壓力。董卓一怒之下,在此時將聲名遠揚的袁隗及其宗族全殺了。

消息傳來,盟軍中的袁紹和袁術痛哭流涕,大罵不已,誓與董卓不兩立。

但這兩人是真的為袁隗和袁氏一族的死而真心傷心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那麼就需要介紹一下兩人了。

袁紹是袁逢的庶長子,作為庶出,早期時候他在袁家並不受喜歡,過得很艱苦,後來被過繼到早逝的伯父袁成一脈成為繼嫡子。等逐漸長大後,才干逐漸顯露出來,得到了父親袁逢和叔父袁隗的一致喜愛。袁術是袁逢的嫡次子,也是整個袁家的嫡次子,自然受到了家族的大力支持和培養,這也造成了袁術先天的自我優越感。

袁紹作為庶子,為了能有一個好出路,自然是受了很多袁術沒有受過的苦,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交了很多朋友。而袁術卻不用為此感到頭疼,他作為嫡次子,始終會有家族和長輩為他打點好一切。但是,袁家並不是只有袁紹袁術二子,袁逢還有一個嫡長子袁基,也就是袁術的親哥哥,如果不出意外,袁基以後便是袁家的接班人,順位在袁術之前,將會比袁術拿到更多的袁家資源。

在討董聯盟組建之前,袁紹袁術兩人的親生父親袁逢已經去世,袁家此時的話語人是袁隗。袁隗是袁逢的弟弟,也是大漢官場上的大人物,他在熹平元年首度為司徒,後三起三落,始終佔據著三公的位置,影響力巨大。

關于袁逢被殺一事,有一點可以肯定,袁隗之死是受袁氏兄弟起兵連累。

袁氏兄弟從準備到起兵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想要通知袁隗及家人,這個時間是完全夠的,但是兩人到最後一刻也沒有說只言片語,這不可能是簡單的忘了而已。因為如果袁隗想要逃,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即使有董卓的明監視暗防範,以袁家的能量,想要逃離洛陽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所以,以結果反推,足以說明兄弟倆起兵壓根沒通知袁隗。

那麼兩人為何不通知袁隗?這就涉及到家族內的爭斗了。

袁隗作為袁逢之後的袁家掌門,行為做事不僅會考慮袁家的利益,更會考慮自己這一脈的利益。哥哥袁逢的三個兒子都是一時豪杰,老大袁基作為嫡長子,雖然名聲不顯,但各方才能也不差,另外兩兄弟就不用多說了,所以在袁逢死後,袁隗和袁逢這一脈的沖突會越來越大。

據《三國志》轉錄《英雄記》記載,袁紹年輕時代屢受朝廷征闢,袁紹不受,中常侍趙忠對袁隗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意思是說,袁紹沽名釣譽,不受朝廷號召,暗中蓄養死士,難道是想謀反嗎?

袁隗聞言汗如雨下,連忙招來袁紹責問他,難道是想讓袁家被滅族嗎?袁紹無奈,被迫應征。

在古代,很多名人高士會用推辭朝廷征闢來提高自身知名度,拒絕征闢可謂是刷聲望的一道利器。古人為了刷聲望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在察舉制盛行的東漢,士子們為了刷聲望,手段可謂五花八門。所以袁紹為了刷聲望而不接受朝廷的征闢也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卻遭到了袁隗的制止。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但袁隗的存在卻是給袁紹造成了很大的掣制。對于早有野心的袁本初來說,叔父的存在只會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並且,一旦袁隗死了,那麼身負天下名望的袁紹就會自動繼承袁家的人脈和名望,如果正常發展的話,這些是輪不到他繼承的,上面還有嫡長子袁基和嫡次子袁術。

所以對于一手導演了董卓入京大戲的大陰謀家袁紹來說,他是樂于見到袁隗去死的。

相比于袁紹,袁術更受叔父待見一些,但這更多也是因為他的嫡子身份,雖然只是次子。

但是嫡長子袁基可是一直在側,這些足以讓他以後去佔據南陽,繼承袁家大部分家產。

袁隗死後,袁術就可以得到了袁家的一部分人脈名望和袁家嫡系的支持,以及袁氏的絕大部分家產。袁氏的老家在汝南,離南陽非常近。在講究血統尊卑的古代,袁術自然就會得到袁家的一切。畢竟除了袁隗,嫡長子袁基也被董卓殺死了。

由此可見,袁隗和袁基的存在已經影響到了兩人的利益,雖說最後動刀的是董卓,但仔細推敲其死因,其中少不了兩人的推波助瀾。在袁隗被殺之後,兩人也很快將袁氏遺產瓜分完畢。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記載,「是時,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袁紹得到了袁家門生故吏們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擁戴。袁術則得到了家族的支持和大部分家產,這也為兄弟二人一個坐擁北方四洲虎視天下,一個日後僭越稱帝提供了足夠多的底氣。

袁隗被殺之後,兩人也未有只言片語記載于史。當然痛哭流涕肯定是有的,畢竟大漢以孝為先,做做樣子,哭給別人看還是要的,但兩人對于袁隗的死都心知肚明。

在切身利益面前,袁氏兄弟都拋卻了親情。

基于以上這些信息,李風敢篤定,袁氏兄弟絕不會與董卓決戰,而是會借盟軍來消耗董卓實力,同時又借董卓來消耗盟軍勢力,然後二人躲在後面 刷聲望,漁翁得利。

雖然這個時空由于劉備的橫空插入,奪走了袁紹的盟主之位,,但這並不會動搖袁紹的既得聲望。明面上,他還是那個誅殺宦官的勇士,對抗董卓的急先鋒,且因為對抗董卓而全家被誅的袁本初。

因為李風本身就是個善于算計他人的人,所以天生對袁紹這種老銀幣沒有好感,每次看到袁紹微微翹起的嘴角,和那視眾人為蠢豬的眼神,心里就格外不爽!

為了讓袁紹在此次討伐董卓之戰中大出血一次,他決定做點什麼。

李風抬手叫來兩個親兵,對他們耳語一番,看著他們分別策馬奔向渤海郡和南陽郡,然後站在自己的大帳外,「桀桀桀」怪笑起來。

「袁本初啊袁本初,這次不斬斷你雙臂,我李風名字倒過來寫!」

不遠處,踫巧走過來的劉關張趙黃太史幾人,恰好看到李風癲狂大笑這一幕。

張飛納悶的看向劉備,甕聲甕氣的說︰「大哥,四弟這笑聲太人啦,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一旁的關羽、黃忠、太史慈 點頭,深有同感。

趙雲默默補充道︰「誰要是得罪了從虎,那可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霉,我親眼看見他有一個小本本,上面記載著每一個得罪過他的人…上個被記在本子上的人是張舉…」

張舉後來被李風剁碎了。

眾人恍然。

「……」

劉備扶了扶額頭,還是有些不太相信,「不能吧,四弟向來沒心沒肺,豁達樂觀,不會如此小心眼吧?」

話音剛落,就見李風從懷里模出一片木牘,捏著一根炭筆,朝上面記載著什麼,一邊寫,一邊喃喃自語道︰「中平六年十二月初一,袁本初在我面前裝了個杯,自認為他的高深計謀無人能看穿,哼∼我偏要戳穿他!」

眾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