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奏折發往京城洛陽的時候,已經是中平三年三月(186年)。

此時天色漸暖,萬物復蘇,劉備率領凱旋歸來的遼東遠征軍回到襄平城中休整,耐心等待朝廷回復。

在世人的印象里,距洛陽四千里之外的遼東是偏遠之地,鞭長莫及。

但實際上不然。

「遼東偏遠」僅僅是指陸路。從遼東往返洛陽,走陸路來回需百余日;但若是走水路,從營口乘船穿越渤海,順黃河逆流而上,則直線距離僅有一千多里,來回只需二十五天,去時逆流而上,需二十四日;回時順流而下,只需一日。

這就是走水路和走旱路的區別了。

旱路干澀難行,水路又潤又快。

而且,走水路優勢不單單是快,還不需經過任何勢力的地盤,不需經過關卡,不必擔心山匪路霸塞道。

想著這些,劉備轉而思索起此次的收獲。此次遠征不但將高句麗國土納入了遼東版圖,還白得億萬財產和三萬精銳士卒。

得此橫財,遼東郡的基本盤愈發厚實,勢力更加強盛。

這本是好事,但劉備開心之余,臉上忽起憂色。

隨著他統治的地盤越來越大,需要的對口人才也越來越多,但麾下卻沒有多少可用之才。目前遼東四郡一應官職,還有許多空缺。

按理說,他已貴為遼東太守,聲名顯赫,應該有很多大才來投奔才對。

可真實的情況是,沒有!

一個主動前來投奔的名士大才都沒有!

即使是那些無家可歸,避難遼東的士子大才,也需親自上門去請好幾趟,人家才會不情不願的答應為之效力。

這一點,一直讓劉備疑惑不解。因此一回到襄平城,他就把李風帶到議事廳,神色焦慮的望向後者,「四弟,為何沒有大才主動來投遼東呢?」

「為兄自認為這個遼東太守做得還算禮賢下士,溫良敦厚,為何他們一個都不來投奔我呢?」

「大哥莫急,這個問題我略懂一二,你讓我想想…」

突然听到這句話,李風也是一愣。

對啊,大哥都兩年沒賣草鞋了,怎麼天下大才還是看不上他呢?

雖說大漢現階段不同階層的群體涇渭分明,互不往來,但劉備現在已是太守,打破了階級壁壘,不至于還被士人看不起吧?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桉,李風捏著下巴開啟頭腦風暴,從記憶里搜尋起來。

歷史上,曹丕在《典論》中,曾將漢末諸多軍閥分為四類;即名豪、大俠、富室、強族。

此四類軍閥的倚仗,各不相同。

諸如袁紹、劉表、劉章等人,主要以「名豪」、「強族」為依托。

與此相對,孫策、劉焉、公孫度等人,對「流寓人士」有著特別的偏愛,而對「名豪」、「強族」則有著天然的憎惡,他們甚至「誅戮名豪強族,威行鄰國」。

而公孫瓚、陶謙、以及早期的劉備,主要依托于「富室」與「大俠」。與上述兩類諸侯又有不同。

公孫瓚集團的典型特點就是交結豪商。

這種特征不僅出現在公孫瓚身上,劉備身上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宗法社會下的「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商人的政治地位最低;因此商人階層通常都會尋求「政治強人」來保護自身利益。

然而,具備「名士」色彩的政治人物,如袁紹、曹操、劉表那一類人,為了維護自身名分,天然會與商人保持距離;只有公孫瓚、劉備這類出身貧寒的人,想要增強勢力,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與商人密切往來。

公孫瓚對「富室」的寵愛,幾乎無以復加,他不僅給予富商極高的政治地位,甚至通家聯姻,歃血結拜。

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三人,皆與公孫瓚「定兄弟之誓」。

據《英雄記》記載,公孫瓚自號為伯,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

與公孫瓚至交的劉備,早年的個人氣質與統治手段,與公孫瓚高度相似,對商賈也有特別的偏愛。

中山大商蘇雙、張世平;徐州大豪糜竺、糜芳;均是富甲一方的巨賈。

在宗法專制社會體系中,「財富體量」與「社會地位」並不掛鉤。想要在大漢獲得一席之地,其家族或「通經(儒教經典)」,或「仕宦」。

簡而言之,想要獲得政治地位,要麼得是「學閥」,要麼得是「門閥」。類似糜竺那種「單純有錢」的商人,嚴格意義上屬于富有的賤民,政治地位極低。

如果糜竺生在河北,無疑會被許攸、袁譚等「貪鄙之徒」吞沒家產;如果糜竺生在中原,又有曹洪、劉勛等「豺狼無厭之輩」在磨刀霍霍。

商人階層的社會地位,與財富多寡無關,與州郡的直屬上司有關。如果沒有公孫瓚、劉備、陶謙等人的庇佑,糜竺等人的命運,大抵是家破人亡。

于是,商人只有依附公孫瓚和劉備這類寒門軍閥自保;反過來,劉備和公孫瓚通過庇護商人,拓展統治基礎。

按《後漢書》記載,公孫瓚「母賤」。按《蜀書》記載,劉備「家道敗落,織席販履」。

雖然公孫瓚掛著「家世二千石」的名號,但因為母親卑賤,而幾乎沒什麼地位;劉備自詡「漢室宗親」,實際卻是冢中枯骨。二人都不得不奮起自強,結交一切可結交的力量,

劉備的公孫瓚的出身,很難獲得世家大族的擁戴,因此不得不另闢蹊徑,尋求豪商富賈的金援。

同時,有錢而缺乏社會地位的商人,在亂世中無力自保,也正巧需要公孫瓚、劉備這類「寒門軍閥」的庇佑,雙方遂結成利益共同體。

因此,這四類軍閥(名豪、大俠、富室、強族)之中,「名豪」與「強族」屬于陽光下的強權,被世家大族所承認;「大俠」與「富室」則屬于陰影中的力量,被世人所鄙視。

嚴格來說,劉備和公孫瓚是同一類人,都對「大俠」和「富戶」有著特別的偏愛,他們麾下充斥著武勇之徒與亡命之徒。

公孫瓚奉行「打擊豪強」的統治方針,因此他的統治基礎,主要由「商販庸兒」組成。除了商販之外,公孫瓚手下還有大量能征慣戰之士,有田楷、嚴綱、單經、趙雲、田豫、牽招等人,甚至劉備三兄弟也曾效力過公孫瓚。

劉備亦喜好交結俠客,與公孫瓚類似。如關羽、張飛,便屬于典型的「俠」。其中關羽還屬于外州俠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威名赫赫。

至于河北 士牽招、田豫等短暫效力過劉備的人,與劉備也有「刎頸之交」;屬于典型的大俠,甚至還包括趙雲,陳登。

陳登是門閥子弟,但具備了濃郁的豪俠色彩,被名士許汜稱作「湖海之士」,可以歸入「公族豪俠」一類。亦被劉備深相拉攏。

比較可惜的是,牽招、田豫、陳登等人因為具備了一定的宗族勢力,能被「名豪」和「強族」所接受,于是見勢不妙,改弦易轍,歸屬曹魏,不再跟隨劉備流浪。

當然,「拉攏大俠」這一行為,並非公孫瓚和劉備獨有;曹操、袁紹、袁術、孫策亦有類似行為。

但由于劉備和公孫瓚的出身、名望、學術背景等因素,難以得到「名豪」與「強族」的支持,因此才特別需要倚仗「富室」與「大俠」的力量。

曹丕《典論》中的四類人物,「名豪」與「強族」屬于豪門軍閥的附庸;而「富室」與「大俠」則成為寒門軍閥的倚賴。

這便是此時的政治風氣。

在「學閥」與「門閥」壟斷地方察舉的情況下,寒門子弟很難得到出仕機會;地位卑賤的商人,與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的俠客,天然具備結合的條件。

漢末軍閥中,類似劉虞、劉表、袁紹等「公族」或「宗室」建立的政權中,很少能找到「大俠」與「富室」的蹤影;他們甚至會放縱手下的「名豪」、「強族」對富戶進行掠奪,以收攬人心。

「豪強擅恣」的情況出現在袁紹、劉表、劉焉治下,絕非偶然。

而在公孫瓚、陶謙、劉備等寒門軍閥集團中,「大俠」與「富室」的地位則頗高,與士族政權大大不同。

一言蔽之,各個諸侯能招攬到什麼樣的人才,由他的出身和政治風格決定。

也就是說,劉備想要獲得世家大族的認可,首先需要改掉身上的游俠風氣,然後沉澱幾年氣質,養一養名望,就自然會有人來投奔了。

想到這里,李風說道︰「大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有我們幾個兄弟,便很難招攬到士族啊…」

劉備一听,瞬間明白了李風的意思。

沒錯,哥幾個是游俠啊,在士人眼里完全就是「一言不合就砍人」的莽夫,異類,人家避都不及,還來投你?

想通了這茬,劉備不再糾結這個問題,大手一揮,

「好!那就不要士族支持,等咱們遼東攢出百萬大軍,席卷中原,看天下誰敢不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