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66、商人的打壓

在古代,士農工商,商賈的社會地位最次,這個沒什麼好疑問的,歷朝歷代都是這麼認為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封建社會,以農為本,農民靠耕種生存,靠的是體力活,就算養不活自己也要供養貴族,為社會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商賈則是搬運貨物,賺取差價,並不直接參與勞動,然賺取的利益卻遠遠高于農民。

在古人看來,這是極其不合理的,若是不打壓商人的地位,長此以往下去,農民就不耕種了,都去行商,糧食不夠就會引得社會動蕩。

其二,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有了錢,下一步必然要謀權,因為錢可富己,卻不能護己,甚至有時候,錢多了,又無保護它的能力,那麼就會招來殺身之禍,非福乃禍,故商人有了錢之後,謀權護命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古代地域廣闊,通信不便,地方有事,朝廷不能及時得知,一旦商人有了錢,又有了權力,便可招兵買馬拉大旗,極容易造成藩鎮割據的現象,在封建統治者看來,這是絕對無法容忍的,必須要打壓商人的地位。

其三,商賈這個群體給人留下的印象太差勁了,人們想到商賈的第一印象便是「唯利是從」,能夠為了利益將社會道德踩在腳下,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富商叫猗頓,這人與秦相張儀私交不錯,他干的是販賣軍火的買賣,七國都是他的生意伙伴,秦需要兵器時,他就將兵器賣給秦,楚需要物資時,他就將物資賣給楚,就算兩國劍拔弩張,將要開戰,他的軍火生意,依舊照做,而且越是四處開戰,他的生意越是昌隆。

在大一統時代,商人也不安生,特別是王朝末期,商人最是不安生的群體,明末,吳三桂開山海關迎清軍,崇禎皇帝自裁,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順治在紫禁城擺設宴席,宴請了八位晉商,這八個商人何德何能,竟能讓皇帝宴請呢?

他們就是著名的八大皇商,明末之時,東北女真族建立的後金野心越來越大,但東北相比中原地區物資相對貴乏,而他們所需要的軍事、生活物資都需要通過張家口的貿易市場獲得。

在國家動蕩的關鍵節點,晉商在正常的貿易外,竟然暗中向清軍走私軍火和糧食,同時提供關內外的各種軍防情報,其行徑與叛國無異。

就是在現代社會,依舊有許多商人不顧國家利益,為了一己之私,竟向國外暗自遞交情報,苟且營生,美名其曰赴國外上市,在此,筆者就不點明了。

一個群體,不能一棍子打死,有好的就有壞的,但又有一句話叫「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恰恰是這些不法商人,敗壞了商人這個群體的整體口碑。

這些商人「趨利」的行徑,與傳統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多方因素下,久而久之,造成的一個結果便是,歷代王朝都從思想與現實兩個方面,給予商人嚴苛的打壓。

筆者窮盡思緒,中國歷代王朝中,開國之君為商人的是一個都沒有,貌似唐末,有個叫黃巢的私鹽販子,參加科舉,屢第不中,回家就扯旗造反,不過沒成功。

至今,這一政策依舊被執行,商人可以有錢,但想要染指權利,第一個就干掉你,沒商量,所以有錢的商人都跑國外了,資本社會,有錢才是大爺嘛,他們在我國當不了大爺,只能屈尊去國外當個二等大爺。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一個有錢的商人,安穩的享受生活,絕不搞事情,誰又會無端找你麻煩呢?

所以他們為什麼要跑國外呢?

這個問題很值得思索。

扯了這麼多的,回到本書,晉朝對商人打壓冠絕于任何一個朝代,黃巢這個私鹽販子還能參加科舉,而在晉朝,就別痴想妄想了。

首先商人是單獨造籍的,但凡家中有一商籍者,全家禁止從政,想混個小吏都不可能,趙芸菲那個是因為花了大價錢,托人改了戶籍,故能入仕,但經不住查。

在晉朝,商人甚至不能與農戶同席而坐,就更別提士族了,故蕭欽之請趙芸菲兄弟同席入座,給趙雲龍激動的不行了,在路上,若是商人與農戶發生了口角,是絕不能還嘴的。

在日常衣飾上,商籍也有特殊要求,所穿衣服只局限于幾種顏色,衣服還不能昂貴,更不能佩戴華飾,否則便是逾矩,是要遭難的,不過一般都是王朝開始抓的很嚴,後期就慢慢放松了。

蕭欽之如今名氣之大,天南地北,鮮有人不知,在建康,蕭欽之與刁騁去私人會所學習外語被人發現了,大家也只會說此子少年風流,不算個什麼,但要從商被人發現了,那是要被戳 梁骨唾罵的。

所以徐邈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首先徐邈是可以信的過,其次徐邈目前名氣還不大,做事不惹人眼,不像蕭欽之,去哪兒一報名字,立馬一堆腦殘粉就堵上了要瞻仰面容。

故這件事可以假借徐邈之手,聯系江左的那一幫商賈干,嚴格意義來說,是徐邈告訴了趙芸菲,由趙芸菲告訴趙雲龍,然後趙雲龍自發的組織一批商賈來蘭陵,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把這件事干成了。

虛偽吧,事實上,就是這麼的虛偽。

東晉的這些名門望族,家家都干的是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活計,虛偽的很,不信你翻開史書,把冠冕堂皇的正義面具撥開,剩下的全部都是虛偽的現實。

他們一面享受著虛偽帶來的舒適,又一面痛罵虛偽,然後他們所罵的那些人被冠上了虛偽,被他們親筆寫進了史書,永世不得翻身,而罵人者就理所當然的成了高尚者,被後世人景仰。

但他們忘了,虛假的往往是經不起推敲的,有時候,編的毫無破綻才是最大的破綻,就像是一個人說他沒有一絲缺點,這就是最大的缺點。

隨意翻開史書,到處都是這種「完美」的破綻,秀智商下限的破綻,例如秦朝律法嚴苛,秦始皇施暴政,導致民怨沸騰,民不聊生,于是有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秦二世而亡。

在筆者看來,秦始皇的這頂暴君的帽子大抵是永遠都摘不掉了,但筆者十分懷疑,為何一個雄韜武略的始皇帝會意識不到秦國的弊端?

漢武帝後期都能從巫蠱之禍中醒悟過來,下了一道罪己詔,開華夏之先河的始皇帝怎麼會意識不到呢?

既然秦朝施行的是暴政,那麼漢朝完全繼承秦法,怎麼就不是暴政了呢?

時至今日,事實真相已無法考證了,但史書就是這麼記載的,我們只能從古人記錄的只言片語中,艱難的去推斷真相,從而得到一個殘缺的事實。

後來,我想明白了,我們如今能看到的,大抵只是某些人想讓我們看到罷。

話又扯遠了,下一章就不扯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