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有了崔老頭的指點,族長渾身干勁滿滿,與六叔交待完了家中之事,次日一早,輕裝簡行,著輕舟一艘,奔向京口,一來一回,至少五、六日。

六叔也不閑著,帶著築房技工,在鳳棲湖的蘆葦蕩那一片,開始除草,整理地基,建造宗祠,忙的不亦樂乎。

而蕭欽之呢,自從與胖老八,蕭書三人被捉了以後,便被迫開始了極其規律的學習生活,每日早晨上仙人台練曲,上午在道觀學「玄」,下午在崔老頭這里學儒,晚上則是練字為主,且大姐蕭之伴讀至亥時。

是的,讓大姐蕭之伴讀,這個餿主意也是族長出的,經過蕭母同意的,故蕭欽之一天到晚被看的死死的,除了讀書就是讀書。

數日一晃而逝,明天是月半十五,又是清明,故今晚的月亮特別圓潤,皓月當空,銀輝漫散,有絲絲縷縷蟲鳴風聲,穿堂而過,清新怡人。

清爽的夜,暈黃的燭火,澹澹的蘭花香,一想到明日休沐,蕭欽之心情倍好,估模著快到亥時了,索性擱筆,揉了揉酸酸的手腕子。

練字是個苦差事,懸腕練字更是力氣活,講究的是一個「穩」,方才能在落筆時,游刃有余,運筆流暢,字體線條肥瘦均勻。

澹澹的蘭花香飄了一陣又一陣,蕭欽之循香望去,燈影下的簫之,正在聚精會神的插花,幾株盛開的文心蘭,清而不媚,麗而不嬌,是亮麗而不美艷的黃色,似是穿著鵝黃衣的美人,經過燈火一照,反倒有了一絲羞澀味。

細竹篾編制成的插花瓶,鏤刻中空,黃色的文心蘭為主角,配上紅掌、百合、飛燕草、天門冬修飾,像是一群五顏六色的女伶將羞澀的鵝黃衣美人擁簇在其中,伸出雙臂,拂動長袖,微風乍起,似彩蝶輕歌曼妙舞翩躚,剎是好看。

主黃配白,輔以綠底,點點紅色點綴,不同的色彩,集結在一只小小的插花瓶中,呈現出了一場視覺盛宴,甚是新奇。

「寫好了?」蕭之側眸凝望。

「嗯。」蕭欽之很是好奇,指著插花,問道︰「阿姐,你何時會的?」

「無聊之作而已。」蕭之隨口語,蹙眉細細打量後,修改了一二處,將完工的插花置于蕭欽之的書桉右角落,放在不易夠到的地方。

「既然如此,明天我休沐,又是清明,不若出去游玩踏青,整日悶在家里,都要發霉了。」蕭欽之說著,忽而想起了一樁舊事,神采奕奕,道︰「阿姐,我們明天去采茶吧。現在的茶,膏味太重,掩去了茶原來的清香,豈不是本末倒置。我上回見古書有古法制茶,只需采摘新鮮茶葉,攤曬晾干,烘炒干燥即可,飲時只需少許茶葉,注入沸水浸泡,便可聞的清新茶香,澹雅怡然。」

「順便帶上小蓉兒與韻之,閨閣書房比之親靜自然,兩者並不矛盾。」

蕭之盈盈一笑,道︰「也好。」

太湖一帶,飲茶歷史悠久,名茶碧螺春就產自吳郡的洞庭山,其名最早稱之為「洞庭茶」,明前采摘最是適宜,茶樹鮮葉,蒼翠欲滴,一芽一葉,形如雀舌,乃是頂級「碧螺春」的原料。

武進距離吳郡,中間隔著晉陵與無錫,不是「碧螺春」的產區,但受到吳郡影響,故本地也有飲茶的歷史,大多于各家莊園內部,小規模種植,自制自飲。

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祭祖節,在後世,人們更多的賦予了清明節祭祖的意義,然在古代,清明節更多的是踏青春游,親近自然的含義。

與三月三的上己節一般,這一日的閨閣小娘子們,會乘坐油壁車出城踏青賞景,尋得一處雅地,靜賞春日好時光,以解閨閣之悶。

而隨行的男子們,則會舉行宴飲,如流觴曲水,琴瑟雅集等,也為未出閣的小娘子與未婚配的男子提供相識的機會,故這等節日,又暗含男女相親之意。

一大早,屋檐滴著晨露,外面薄霧彌漫,蕭欽之翻了個身又遁入夢中,睡得正香,不料,房門卻是被敲得「  」響。

「舅舅,舅舅,起床啦!」門外傳來了小蓉兒女乃里女乃氣的聲音,早上簫之一說今天要出去玩,小蓉兒歡呼雀躍,床也不賴了,立刻穿戴一新,先是叫醒了小姨,又來叫舅舅。

「來了!」蕭欽之應了一句,揉著眼楮去開門。

小蓉兒梳著雙髻,各垂一根帶子,身上穿著一件白色小儒衫,罩著一件粉色衫群,仰著腦袋望,一雙剪水眸子,彎彎的長睫毛像是墨羽,眨巴眨巴,有說不出的神韻。

蕭欽之彎腰,順手將小蓉兒抱起來,在其粉女敕的小臉上吧唧一口,往房里走,放在了塌上,招來了蔓菁,穿衣盥洗。

小蓉兒雙手襯著臉頰,看著穿衣的舅舅,乖乖在一旁等,生怕舅舅跑了,就沒人帶她出去玩了,小孩子心思簡單,單純,可愛。

蕭氏的茶園與果園連著一起,在金牛山的西邊,過了道觀還要往西,約莫三、四里路,有一條上山的小徑,一人來寬,尋常由族中的幾個佃戶家的婦人打理。

往年,都是在谷雨之後采摘茶葉,因那時的茶葉片大,色澤深,又較老,且味更濃,更適合制作茶膏,但聞今日就要采茶,幾個婦人實則心中頗為惋惜,只當主家來消遣呢。

滿谷趕著一輛油壁小車在樓下等著,蕭之抱著小蓉兒,與蕭韻之坐車,蕭欽之與滿谷坐在了車架上趕車,空青,澹綠則是在油壁車左右伴行,後邊跟著幾個挎著籃子的主婦,一行十余個人朝著茶園走去。

一般來說,南方氣候濕潤,不比北方,故清明左右,稻田里的秧苗已經長成了,須得在谷雨之前,將秧苗全部載種完成,若是載種的遲了,會耽擱六月份的晚稻播種。

先秦就有兩季稻的文獻記載,漢時引種至南方,至晉時,長江以南多種植,時稱再生稻、間作稻和連作稻,有限于稻種的不同與種植時機的難把控,雖兩季稻的技術目前還不成熟,但比之種植單季稻,產量要高出不少。

像莊園的大規模種植水稻,只限于人力的狀況下,種植時間就需要錯開,因而在育種的時候就要分先後,故清明一到,稻田里便已經開始了忙碌的種植。

蕭欽之看著不遠處的稻田里,忙的熱火朝天,十幾名佃戶排成一行,一趟到頭就能種下半塊田,老莊稼漢站在田埂上,吆喝著哪一塊種的疏了,歪了,後面自有人去補上,心里不由得也跟著高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