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章 民貴君輕

「冬!冬!冬!」

在三道鐘聲敲響以後,文院中的官吏發下試卷。

試卷共有三十二張,前面十五張考的是填空,在試卷中摘取部分原文,去掉其中一部分內容,讓考生根據上下文默寫出空出的部分。

還有的題目則是要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來闡述其中的大概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後面十五張試卷考的是默寫,基本上都是大段或是整章的儒家著作,極其考研學子的記憶力。

即便是默寫錯了一個字,也會有被篩選下去的可能。

最後兩張考的是經義,以著作中的文句為題,考生作文章闡明其中義理。

這就有點像是論文,給你一句話的意思,你用自己的理解來把他解釋出來。

可以引經據典,也可以舉例說明。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得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獨特見解。

這個考的才是真才實學!

假設在科舉的時候,即便是有厲害的考生能將一些內容帶到考場以內,填空題可以抄,默寫也可以抄,但是這論文可怎麼抄?

畢竟作為一個考生,你是不可能知道經義的題目。

因此經義的存在,完全就是杜絕了考生舞弊的可能性。

因此,即便是前面兩科考得並不是很好也沒有關系,那些都是前人的智慧。

儒家的經典,不在乎你能夠記多少,而在于你能理解多少。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知識也總是日新月異。

但若是經義差了,其他的科目就算寫得再好也沒有用。

考官在審核試卷的時候,通常都是先審核經義,以經義排名。

經義排名最靠前的人,金榜題名的幾率是很大的。

經義較差的人,分數就會直線拉跨,即便是其他試卷無一錯漏,也很難將分數拉回來,估計考官都可以不用看後面其他的試卷了,直接省去不少工作量。

也就是說,只要將經義寫好,就等于是贏了一半。

只要在經義之中寫出極佳的文章,就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一錘定音!

可見經義的重要性。

杜寧突然想起自己在藍星上的語文考試,沒有任何一個題目的分數,能夠比得上最後的作文。

調整好狀態之後,杜寧開始考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後面有一段空白。

杜寧立即補上︰「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學而篇》第一節,也是必考的題目。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後面依舊有一段空白。

杜寧心念一動,文宮中閱讀過的《論語》自行翻開,乃是「里仁篇」的內容。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杜寧輕松就將後面空缺的部分填上,同時也在心里想道︰「書籍來自于文宮,文宮存在于自身,我這算不算是作弊?」

填空後面還有一段空白,要求考生闡述大意。

這就得用白話文回答,而不能用文言文。

這一則的大意就是,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月兌它,就不會擺月兌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就不能稱之為君子,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杜寧認真考試,遇到不懂的,直接翻看文宮中的書籍。

「大膽狂徒!竟敢將書籍內容帶入考場之中,違反文院科舉規定,不尊眾聖,來人啊!將此人重打三十大板,轟了出去!」

「大人!大人!學生再也不敢了,求求您從輕發落,不要要將我趕出去!我上有老下有小,他們要是知道我被趕出考場的話,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

「夠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本官可不管你有什麼理由,總之作弊就是作弊,誰也保不了你,帶走!」

「不!大人!我求求你!我給您跪下了!不要……」

考場內突然想起一陣喧囂,但很快就被堵住嘴巴,被士兵攆了出去。

顯然,有人在考棚里作弊,被巡視的監考發現,然後趕出了府文院。

「哼!居然敢在本官的眼皮子底下抄襲,可笑!你們這些考生進入文院的時候,誰有帶東西進來,本官早已心中有數,你們以為就憑你們那些小手段,就可以瞞過本官的搜查麼?本官這是欲擒故縱!」

監考得意洋洋的聲音再次響起︰「這位考生,你是自己滾出文院,還是本官助你一臂之力呢?」

「大人在說什麼?學生不懂……」

「你的袖子里,敢不敢翻出來讓我看看?」

「這……大……大人……學生一時湖涂,學生今後再也不敢了,求求你……」

「來人啊!將這考生給我轟了出去!」

「大人冤枉!我還沒開始抄呢!你不能……」

那考生正欲哀求,就被士兵堵上嘴巴帶走了。

「好厲害的監考,居然一抓一個準!」杜寧心里很是佩服的想道。

許多考生嚇得面色發白,看向監考的表情充滿了驚恐。

「諸位考生,收起你們那些歪心思,就算你們能夠欺瞞本官,也難逃眾聖的法眼!」監考提高音調說道。

「哎……」

一個學子突然站起來,面向聖廟方向作揖︰「學生有錯,不該將文章帶入考場,心中有愧,放棄科舉。」

然後捂著臉面,十分羞愧的離開。

杜寧听到自己附近也有考生站起,一邊哀嘆,一邊離開考場。

科舉作弊,這件事要是被抓個現行,文名就毀了。

對于這個世界上的讀書人來說,文名就是行走天下的通行證,也是最好看的一張「臉」。

監考路過杜寧考棚的時候,向杜寧這邊投來目光。

杜寧沒有理會,甚至沒有半點緊張,當作他是空氣一般,繼續認真答題。

監考滿意點頭,快步離去。

不知不覺,前面十五張的試卷全部答完。

後面的十五張試卷,考的是默寫,也是讀書人的記憶力。

每一張的試卷只有一篇文章的標題,然後就是讓考生將這篇文章的全文給默寫下來。

杜寧看了眼題目,是要默寫《中庸》的第一篇文章。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乃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科舉的考題內容之一,杜寧早有讀過。

心念一動之下,文宮中的《中庸》翻開,其中的內容呈現在了腦海里面。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杜寧繼續答題。

…………

下午,杜寧默寫完了十五張試卷。

「就算是抄寫,也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這縣試不僅僅考研腦力,也很考研耐心和體力。」

杜寧擦了擦汗水,稍作休息之後,拿起了最後的兩張試卷。

最後這兩張試卷便是經義,乃科舉重中之重,也是無法抄襲的科目,佔據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分數。

經義只有一個題目,卻多了一張白紙,是因為擔心有的考生文章不夠寫,所以額外添加。

文章不在長短,而在其意,在其精。

杜寧看了眼題目,上面寫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

從字面上去理解,大意指的就是百姓是最為重要的,然後是國家,而國君是最為不重要的。

因此,「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

所謂「社稷」,乃是古代帝王和諸侯建國時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後來作為國家的代稱。

杜寧心念一動,文宮中的《孟子》翻到《盡心章句下》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認為人民最為貴重,其次是國家,君王為輕。

得到百姓認可的人做天子,得到天子認可的人做諸侯,得到諸侯認可的人做大夫。

諸侯危害社稷的時候,就改立諸侯。

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這便是孟子提出來的思想。

作為一個擁有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杜寧深知「民」這個字的含義。

一個「民」字,代表的是集體。

這篇經義,便是要讓考生以自己的文章,圍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來闡述自己的主要觀點。

杜寧想了想了,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

「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是華夏文明中最為精髓的一句話,可見「民」這個字的重要性,得不到民心認可的君王,他的王位是無法長久的。

杜寧打算以此為破題思路,引經據典闡述經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