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五章鹽

劉知足能做出這樣的舉動,並不出乎裴小二的預料。嚴格來說,按照裴家軍的規定。仗打完之後再殺人的話,屬于政事,應當由知縣做出判決才行。劉知足未經知縣判決而私自處置那幾個大戶,從根本上算是是違反了裴家軍的規定的。

不要小看這幾個規定,正是這幾個規定有力的保證了裴家軍的軍官們,不會發展成,像唐末藩鎮那樣的一方割據勢力。裴小二也不想自己被架空了,他必須要保證裴家軍永遠姓裴。

不過今天裴小二卻不準備在這件事上過多糾纏,第一就是那幾個大戶膽敢挑釁裴家軍,他們也死有余辜哦,第二就是今天劉知足很是配合自己,裴小二自然也會投桃報李,網開一面了。不知不覺裴小二已經從一個活生生的小人物,徹底變成一個鐵血冷靜的政治人物了。

「知足哥,快起來,十幾個人罷了,殺了也就殺了」裴小二扶起劉知足,感嘆道︰「什麼時候你我二人都已經變得這麼生疏了。」

劉知足笑道︰「公是公,私是私。這兩者豈能混為一談?我隨意殺了那幾個大戶這是公事,既然是公事,就要安規矩來辦。又怎麼會變得生疏了?」

哈哈,裴小二也笑了起來,「知足哥說的也是。」

次日,裴小二就在劉知足、秦羽明的帶領下出安邑一路向西,來到了整個安邑最核心的地方,司鹽城。

司鹽城顧名思義,就是產鹽的地方,距離安邑不足三十里,乃是一個用夯土堆起來的小城,規模其實比一個莊子大不了多少,但是此地卻絕對是整個安邑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整個安邑幾乎所有收入都出自與此,所有的富庶繁華也都由此產生,失去了這里,安邑的重要性可以說直接降低一半。

如此重要的地方,自然也早早就被裴家軍掌握了。駐守此地的守將名叫張邦楚,張邦楚其實是也是一個老人了,當初在裴小二大破郭家莊的時候,第一批封賞的人中就有此人,不過此人性格老成,不輕易冒險自然升遷的較慢,到了心在也才是一營的千總。不過此人這樣的性格倒是用來守城的話就再合適不過了。

等裴小二帶著劉知足等人來到司鹽城的時候,已是中午,守城的官兵們正在吃飯,張邦楚更是剛剛端上了飯碗。張邦楚出身貧寒,從小到大幾乎從來沒吃過一頓飽飯,等到了十幾歲父母去世的時候,年幼的他更是差點被餓死,所以等他當上了千總,他最為看重的就是士兵們的伙食,在他看來沒什麼能比吃上一頓飽飯來的實在,其他的都是虛的。

所以每當吃飯的時候,他都是等所有的士兵都吃得上飯,他才會去吃,按他的說法,將士們什麼時候都能吃得上飯了,我就什麼時候吃。

听說大將軍裴小二來了,張邦楚趕緊將碗筷放下,跑到城門口去迎接裴小二一行。

「見過大將軍」張邦楚站在城門口,全身緊繃給裴小二行了一個軍禮。

裴小二也微笑的回了一個軍禮,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張千總,好久不見,近來可好啊。」

「好,謝大將軍關心,我最近好著呢。」說著張邦楚還用錘了錘胸膛,笑道︰「您看我現在壯的能打死一頭牛。」

裴小二再他胸膛上錘了兩拳,笑道︰「好,果然跟以前瘦的跟麻桿似的大不一樣了,有這樣的身體,以後才可以殺敵建功啊。走吧,來到你的地盤了,我听你安排,咱們去看看鹽池。」

「是,大將軍,這邊請。」張邦楚說著,讓出了道路。

裴小二也不客氣,大步向前,朝著鹽池走去,身後劉知足,秦羽明,張邦楚等人緊緊跟上。

鹽池,其實古稱解池,自古以來就是華夏大地重要的產鹽地,根《孔子三朝記》記載,「黃帝殺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異處,而且血化為鹵,既解州鹽池也」

春秋時期,此地屬于晉國,正是有了這處鹽池,晉國才能壓著關中大秦國;三國時期,佔據北方的曹操正是佔據此處產鹽地,便有了雄踞北方,虎視孫劉的資本。而現在,兜兜轉轉治下,這處生財寶地歸屬了裴小二了。

裴小二站在解池邊高地上遠眺,只見百里鹽湖,浩浩蕩蕩,十分壯觀,猶如一顆燦爛的明珠,瓖嵌在巍巍中條山下。可惜的是裴小二文采實在不行,要不然此時賦詩一首,將來未必不能成為佳話。

繞著解池緩步前行,腳下就是已經從湖水中析出白色的食鹽,只是雜質太多,跟記憶中雪白的食鹽相比差了點意思。

「此地的灶戶呢?」裴小二開口問道。

灶戶就是大明時期開采食鹽的人員,跟其他戶籍一樣也是世代相傳,不得改籍,大明正是通過對灶戶的控制,從而來控制食鹽的生產。不過比較坑爹的就是,老朱好像特別喜歡定額,官員的俸祿是定額的,一省的錢糧賦稅是定額的,就連灶戶們生產出來的食鹽都是定額的。

這就造成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完全鹽廠的官員完全沒有擴充產量的心思,每年上交完自己的差事也就行了,多一點都不願意,因為生產的多了就是盤剝灶戶,到時候不但無功,反可能而有罪。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官員怎麼可能會有增加產量的動力?

食鹽產量不增加,但問題是人口卻是在增加的,那多出的人口肯定也是要吃鹽的,是有旺盛的需求的。于是就在這種條件下,一個行業日益興盛,那就是走私食鹽。

私鹽販子們將手中的白銀直接去找灶戶們去購買灶戶手中的余鹽,因為灶戶們日常生產食鹽的時候,會額外多生產一點,以防止官府收鹽的時候不夠,等交完正鹽之後,剩下來的食鹽就是余鹽。

由于正鹽相當于一種稅收,需要白白交給官府,官府甚至不用付出一分錢,而賣給私鹽販子則可以收銀子,換成你是灶戶你會怎麼想?肯定是官府的正鹽能拖就拖,而賣給私鹽販子的余鹽肯定是越多越好。

在這樣的條件下,官府還想收到鹽稅?做夢去吧,能一年收個一百多萬兩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那還能奢求更多。

「回大將軍,那些灶戶們在張獻忠來的時候都跑了,是不是派兵把他們抓回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