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擲

出于盡量在關內多殲滅清軍有生力量的考慮,

不把這些來去如風的真韃留到將來關外戰場再收拾、爭取能多殺一個就多殺一個。

張煌言在那日的軍議後,大致也是梳理出了一個新的作戰方略︰他不得不在正面戰場選擇暫時持重相持,消耗豪格,同時等待一個更好的疲敵、圍殲的機會——

豪格的全部主力,不是已經被集結到了大名府和廣平府、東昌府交界地區了麼?清軍控制的山東其他地區,以及河北與山西交界的一些邊緣地帶,如今已經陷入了空虛。

而明軍除了正面負責黏住豪格的三十萬主力以外,還有東西陸路十五萬人,海路五萬人,可以迂回包抄,他們慢慢佔地、蠶食豪格的兩翼,形成一個更有縱深的三面包圍圈,穩扎穩打,最終再尋求決戰,顯然可以比目前就莽上去,更容易取得殲滅性戰果。

當然,那日的軍議上,很多知兵的將領也都指出了一個問題︰這種兩翼推進,爭取三面包圍態勢的做法,絕對不能急切——因為一旦采取這樣的措施,清軍就是內線作戰,二十五到三十萬人擰成一股鐵拳,在兵力調度上有優勢。

明軍左右兩翼一旦深入,被清軍逮住機會孤注一擲揪著其中一路明軍打,很容易就會崩盤陷入險境,尤其清軍的騎兵比例很高,行動迅速,這樣的風險就更大了。

三十年前,薩爾滸之戰,明軍不就是想要畢其功于一役、爭取圍殲更多清軍,所以使出了分兵四路包抄的打法麼,

最後被奴兒哈赤「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打出了個時間差,把四路明軍先後擊破。

而四路明軍輸就輸在沒法協調通訊、同一時間抵達戰場,打成了添油戰術。

殷鑒不遠,薩爾滸慘敗給明朝文官留下的心理創傷烙印是不可磨滅的,張煌言當然也會謹小慎微拼命避免。

因此,他最終權衡後,找到的改良版新辦法,就是︰分進合擊、爭取三面施壓包圍,也不是不可以,但兩翼的部隊推進,一定要非常小心,「結硬寨打呆仗」,每推進三十里就扎一個營!不能跟當年薩爾滸那樣,動輒就是明軍某一路輕裝急進,長途奔襲行軍。

如今明軍有絕對的攻堅和守寨優勢,步槍大炮火力部署之下,只要有工事可以依托,遇到敵人重兵來襲擊,哪怕清軍人數是明軍五倍甚至更多,明軍也能堅守住,然後送信求援。

所以,不給韃子逮住找明軍左右兩翼偏師野戰決戰、各個擊破的機會,就絕對不會出事。

要逼得豪格就算想野戰決戰,也只能找張煌言那三十萬主力決戰,不給他挑軟柿子捏的機會。

這個改良版的方案,最終得到了全部一線帶兵武將的支持,也就順利執行下去了。

當然,任何方案都不是萬全的,武將們都支持了,不代表就沒其他人反對。在軍議的最後階段,還是有一些負責後勤的文官向張煌言訴苦︰

這樣的打法,注定會曠日持久,指望穩扎穩打機動到位,可能要到寒冬臘月時才能完成。而因為清軍的堅壁清野,明軍的籌糧是比較困難的,無法就地得到糧草。

如今就已經需要在延津至汲縣這段采用陸路車馬運輸,到汲縣才能用船走漳水。或者是選另一條路,在東明和濮陽之間陸路運輸。

這兩段陸路都有八十多里,加上兩次卸船裝車、卸車裝船的損耗,運糧民夫和碼頭工人人吃馬嚼就要多浪費很多糧食,一直相持對大明國力絕對是個巨大的損耗。

不過,張煌言在這點上,請示了身在後方開封的朱樹人,朱樹人表示,這是對偽清的滅國之戰,求穩能贏才是硬道理,錢糧靡費不用擔心。只要能勝利,能殲滅韃子主力,他不會限制張煌言的預算!

朱樹人還讓使者給張煌言帶了他的原話︰「面壁十年圖破壁,我大明在南方休養生息五六年,徐圖進取,為的不就是這一刻麼!這些年省下來的錢糧,就是為了這一刻花的!孤對兄的支持力度,可過于秦始皇對王翦率六十萬秦軍與項燕相持逾年時的支持!不會動搖!」

朱樹人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說張煌言只要能贏,就算跟當年王翦相持項燕一樣相持,他都會從後方擠出糧食,張煌言也就徹底沒有後顧之憂,放手去干了。

……

張煌言選擇了推進到漳水南岸、跟清軍隔漳相望後,就高壘深溝,開始修築從內黃綿延到濮陽的塹壕、土牆甬道。

這樣的姿態,自然讓對面的豪格一開始有些模不著頭腦。

從十月上旬到十月中旬初,豪格先是觀望相持了五六天,保持警戒,以防明軍是假裝相持、實則準備找機會偷襲。

等來等去,明軍沒有任何偷襲舉動,也沒有嘗試渡過漳水搞點破壞,豪格終于有些沉不住氣,決定打一些試探性的騷擾戰。

于是,清軍經過兩三天的冷靜偵查後,挑選了漳水沿岸、內黃和濮陽之間某處看起來防守比較薄弱的野外工事區,找了個陰雲蔽月的夜晚,派出一群數千規模的蒙古騎兵,偷偷渡過漳水搞偷襲。

清軍這種嘗試,當然也不是亂選的,是真的做過嚴密細作,確認這段防區明軍數量不足。

所以渡河的舉動一開始倒也順利,部隊成功上岸,然後只遇到了少量明軍依托高壘深溝的節節抵抗。

由于清軍集中的偷襲部隊人數遠多于分散駐防的明軍,僅僅兩盞茶功夫的激戰,清軍就一度突破了防線,並且控制了一段塹壕、土牆甬道。

然而,就靠這兩盞茶時間的拖延,左右兩側的明軍反應很快,立刻就支援補防了過來。當清軍控制住部分工事時,更多的明軍已經從三面形成了包圍。

血腥的拉鋸廝殺後,蒙古人在這種陣地戰戰場根本施展不開,隨著數以千計的武昌造步槍輪番攢射,蒙古騎兵紛紛倒斃,最終不得不敗退,原路渡回漳水北岸。

明軍還趁勢掩殺,把來不及下河的蒙古騎兵誅殺了數百騎,更多人受傷或選擇了騎馬涉水沖河,可惜漳水水位還不夠低,很多人只能半途棄馬游泳模黑逃命。

豪格初次偷襲失敗後,還不甘心,後續七八日里,又嘗試了兩次小規模的消耗。但每次無不是以折兵一兩千人收場,相比之下,雖然每次也殺傷了數百明軍,但交換比明顯很虧。

而且清軍總兵力本就比明軍少,這樣換人命換下去,絕對是沒前途的。到了十月下旬,豪格不得不放棄這種嘗試。

「對面南蠻子巡邏防線的將領是誰?為什麼每次反應如此之快?他們半夜不會松懈的麼?相持那麼久了還每日保持戒心?」

豪格面對失敗,也忍不住想找點借口,便狂躁地問了這個問題。

好在韃子方面基礎的情報工作做得還是可以的,下面的人稍微一匯總評估,就給了他答桉︰

「回稟王爺,對面南蠻子負責巡守內黃于濮陽之間防線的將領,乃是南陽總兵李定國。此人原是西賊張獻忠余孽,被蠻子朝廷收服後,一直跟隨張煌言,打一些賣命的消耗戰。

數年前,英親王阿濟格還在世時,攻打張煌言鎮守的南陽,便是被此人拖住,打了很久的消耗戰,最後也是無功而返。」

豪格听說要偷襲就要對付李定國,也是只能無奈徹底放棄。李定國的治軍之嚴謹,布防調度之法度,還是在清軍中頗為人知曉的。當年阿濟格敗退後,就渲染過,誰也不想去跟李定國消耗換命。

而豪格因為猶豫不決、胡亂嘗試,也耽誤了半個月的時間,前後付出了五千多傷亡,這點人對于總規模二十七八萬之間的清軍而言,並不算多,可一直小規模打敗仗,士氣損失也是很明顯的。

加上這半個月里,明軍在山東方向,由李輔明、張名振,取得了不小的圈地進展,又奪取了兩座州府。

在西邊的山西方向,姜瓖在休整後,也被朱樹人命令出了井陘口,開始騷擾清軍控制的真定府。吳三桂則是選擇了跟南邊一些的騷擾路線,威脅邢台周邊。

姜瓖和吳三桂也很擅長保存實力,都是嚴格執行了三十里一扎營的「結硬寨、打呆仗」,穩扎穩打,推進得雖慢,卻極為堅定。

豪格軍也有酌情分兵試圖反撲,但姜瓖和吳三桂每次遇到清軍主力逼近,立刻轉入死守。雖然他們各自只有三四萬兵馬,但哪怕清軍來十萬人進攻,姜瓖吳三桂靠著步槍大炮死守營壘,清軍也啃不動。

……

豪格受挫之後,又感受到了張煌言緩慢而堅定的絞索,不由有些惶恐,便再次在魏縣的幕府中,召集主要將領和謀臣,商討對策。

「張煌言與孤相持已有二十日,你們之前說張煌言原來,我軍在大名府南部堅壁清野,讓他們運糧不易,張煌言必然利在速戰,眼下如何肯這樣一直耗著?

看吳三桂、姜瓖和李輔明都在穩扎穩打,推進佔地,若是再拖延下去,被他們分進合擊、穩穩地同時抵達大名、魏縣戰場,以眾凌寡,我軍當如何?

洪承疇!你先說,當初是你勸孤堅壁清野的,是你說南蠻子利在速戰的!要是我軍將來被拖到三面包圍,如何破局!」

被豪格問責,重要謀臣洪承疇也是有些局促。

天地良心,「堅壁清野」這種毒計,一般也不是滿人勛貴皇親想得出來的。滿人打慣了運動戰,自己最喜歡因糧于敵,也最討厭後勤統籌,很少會往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狠招上想,他們就算燒殺擄掠,也是臨時起意,並沒有指望靠擄掠來執行某些大的戰略計劃。

相比之下,那些鐵桿漢奸謀臣,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熟讀兵法,也熟知漢人武裝的作戰風格、糧草先行,故而特別擅長搞這類針對性統籌。

面對壓力,洪承疇也只能幫豪格穩定人心︰「王爺,臣至今覺得,堅壁清野並非謬策,如今這個局面,雖然明軍選擇了相持,看似取得了緩慢的步步緊逼之效,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們推進極為謹慎的前提下的,如果他們把速度提上來,稍微露出破綻,那便是當年薩爾滸的局面。

而已眼下的推進速度,到十月底,他們也拿不下真定縣和邢台縣,那些關鍵節點我軍還是有留兵支撐的。明軍想對我軍完成三面合圍,可能要到十一月底,甚至拖到臘月!

而今年的冬天,看起來也暖和不了,到時候不但黃河封凍,漳水更要封凍,明軍遠道而來,不用跟我軍搶時間的麼?我軍堅壁清野得那麼徹底,等到北方河流無法用于運糧時,雙方的相持必然生變。」

豪格模了模自己的胡子,還沒開口反駁,旁邊的滿達海率先開噴了︰「迂腐之言!我軍豈能等南蠻子三面合圍!再說,就算他們冬天會河流封凍,停止運輸,

但眼下河流還沒封凍之前,張煌言就在從後方拼命調運軍糧到濮陽等地囤積,依我看,說不定他封凍之前就能存夠臘月和正月兩個多月的口糧了!甚至更多!

等來年二月河道解凍、水量恢復,屆時說不定明軍已經把我們包圍在此地了!春耕之時,陰雨連綿,土地泥濘,我們的騎兵也發揮不出戰力。

依我說,我大清仗的就是騎兵之利,而且北人耐寒,要分出勝負就得在冬天求戰、速戰速決,否則拖下去,哪怕我軍運糧損耗小,最終也是我們國力先撐不住!

南蠻子已經有了那麼多富庶省份,我大清卻是靠竭澤而漁、殺掠河北百姓籌集的軍糧,來年春荒後,我們都沒什麼土地人口可以安心生產了,就算逼人春耕,河北沃野千里一馬平川,南蠻子想破壞也很容易!」

滿達海如今已經繼承了他剛剛過世的父親代善的爵位,是禮親王,自然說話也有些分量。他的話很快贏得了其他滿人皇親的支持,紛紛覺得洪承疇太慫、策略的損耗太大。

豪格見狀,也只是微微點頭︰「爾等所言,都各有些道理。不能指望一直耗下去,但冬天南蠻子補給不力、南方士卒畏寒的戰機,也不能不利用。」

其他人想了想,又由博洛想到了一個點子︰「王兄,既然要削弱明軍持久作戰的耐力,還要趁著冬天發揮我鐵騎之利,不如再稍稍相持觀望,找個機會,

等漳水即將封凍時,出兵迂回偷襲、沿漳水逆流而上,攻擊內黃,或是敵後的浚縣、滑縣,削弱明軍的糧草集結地如何?

如洪尚書所言,一旦河道封凍,明軍就無法再水路運糧了,但陸路的百里之內短途調配,並不受影響。

如今張煌言分駐內黃、濮陽、清豐等地。只有內黃最靠近漳水上游,而且是跟明軍後方來路相接。剩余二縣,並不直接瀕臨漳水。所以明軍主要存糧,肯定囤于內黃,更後方的屯糧地可能在滑縣。

我們等他們搶在漳水封凍前、把大部分過冬所需糧食,集中到最靠近戰場的那處漳南碼頭縣城後,再不惜代價突襲攻拔那座縣城,把存量徹底搶了或者燒了,則張煌言數十萬大軍,必然因為無糧過冬、河道封凍無法再運,而不得不潰退。到時候我軍再追擊糧盡敵軍,可獲全勝!」

博洛說得意氣風發,原本還想再添油加醋描繪一番,把即將到來的決戰,說成是另一場「松山大戰」。

畢竟當初崇禎十三、十四年那場松山大戰的野戰部分,就是因為洪承疇的部隊冒進被斷了糧道,困守後士氣崩潰完蛋了。

但博洛話到嘴邊,才想起洪承疇現在已經是自己這邊的人了,也就留了點口德,沒有舉例。

負責最終拍板的豪格,在仔細揣摩了一下各方意見後,倒也覺得博洛此言似乎可行。

作為滿人皇親國戚,他們都是熟讀《三國演義》的,被剛才博洛這麼一類比,豪格幾乎覺得自己很像官渡之戰時的曹操,而張煌言很像官渡之戰時的袁紹。

只要冬天黃河以北河道封凍沒法運糧,再把封凍前搶運的屯糧地燒了,明軍就沒法過冬了。

畢竟,深秋才開始對北方出兵,最大的弊端就在這兒︰深秋起兵要想贏,關鍵是因糧于敵!把敵人的秋糧拿來給自己的兵吃!清軍堅壁清野,明軍沒拿到河北當地的秋糧,那麼軍糧就是明軍最大也最容易破的軟肋!

而且根據他的偵查,明軍為了轉運困難,並沒有把內黃屯積的糧食,全部運進縣城。

可能是明軍考慮到這些糧食不是給內黃當地軍民吃的,還要轉運各地,內黃只是一個中轉集散地,如果全部運進城,將來再運出城,裝車卸車裝船運船多幾次,損耗太大。

加上內黃是個很小的縣城,原本城里人口都沒幾萬,現在卻要供幾十萬大軍吃一個冬天的糧食存儲,把城里所有糧倉都存滿了也放不下,還得拆民房改建成臨時糧倉。

考慮到拆了再造,成本比在城外平地上直接造還費時費力,明軍就選擇了直接另造。

所以明軍選擇了在內黃縣城西門外的漳水南岸碼頭上,修了一個營寨,直接把天量的軍糧存在這座防守嚴密的碼頭水寨里,營寨佔地面積也極廣,防守嚴密。

不過在豪格看來,營寨防守再嚴密,也肯定比攻城要容易。明軍幾十萬人分散多處,幾個據點分別相隔六十里到八十里。

如果清軍能找準一個機會,提前偷偷集結部隊,攻擊明軍一個點,明軍其他援軍來救可能要一兩天,那他未必沒有趁著這個時間差,把明軍軍糧大部燒毀的勝算!

當初官渡之戰,曹操去燒烏巢,烏巢開戰後到袁紹的救援部隊抵達,不也過了大半天乃至一天多麼!

權衡再三,豪格覺得與其等敵人慢慢卡緊脖子,還不如搏這一把。

「那便如此決定了,再隱忍幾日,等漳水封凍、明軍後方糧食不可能再運上來時,就主動出擊,把內黃縣西門、漳水碼頭水寨連同明軍主糧倉一起燒了!逼迫張煌言退兵,隨後再全軍追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