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

「一二三……好了!」

清晨,當相機聲在一個繁忙港口響起,取景框背後的十幾名青年男女也紛紛松懈了下來。

他們一股腦圍了上來,想看看自己在相機中長什麼樣子。

確定相片沒問題後,他們歡聲笑語的上了車,而客車則是啟動帶著他們離開了這個港口,而港口入港的左右,則是兩尊高大的銅像。

兩座高達百米的銅像分別是一個中年模樣,身著天子冕服,表情莊嚴,手握腰間長劍的天子像。

與之對立的,是一個青年模樣,身著甲胃披風,不苟言笑,對著天子像作揖的將軍像。

望著海港上的兩座凋像,車上那群身著圓領袍、馬面裙的青年男女不免詢問︰

「曹教習,為什麼文王像要作揖?」

「是啊!文王憑什麼要給武帝作揖?」

「書上不是說,是文王幫武帝治理的天下嗎?兩人應該平起平坐才是啊?」

車上,這群來自齊國的學子十分不滿,而不等教習開口,車上的司機就笑道︰

「文王殿下是很了不起,但那畢竟是臣子,給武帝作揖也算正常。」

司機的話一說出來,車上的許多青年男女就有些不自然了,而教習也尷尬笑道︰

「這……雖然文王殿下有功,但他也是武帝的弟弟,給哥哥作揖倒也沒什麼。」

顯然,教習不太滿意司機所謂「君君臣臣」的說法,因此給出了一個「長兄如父」的說法。

不過即便如此,車上的齊國學子還是不滿意,而司機也看了一眼,沒有說什麼。

他加速開車駛離了海港,而道路的一端則是粉刷著「慶賀隆武十五年」的字樣。

如今是隆武十五年,距離曾經的武狩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八年。

這批齊國學子,則是被學校安排前來大明,完成中學畢業旅行的。

很快汽車抵達了一處景區並停下,車上的齊國學子也紛紛下車,來到了景區門口的一塊石碑面前。

過往旅客並不少,來來往往的,都穿著圓領袍,亦或者曳撒,只有少部分人穿著比較前衛,穿著「齊式」的長褲窄衣。

一名景區的導游在這里為來往的行人講解這塊石碑的歷史,齊國教習也帶著齊國學子在這里安靜听著。

「這塊石碑是武狩十五年為戰死安葬在這里的齊國遠征軍立下的,武狩二十年齊憲王訪問國朝後,玄宗又加以修繕。」

「到紹武十七年,哲宗皇帝又將方圓二十余里劃給了陵區,重新修葺了這里的烈士陵墓。」

「此後的平宗、康宗也在在位期間多加修繕,因此現在國內像這樣保存完好的烈士陵園有大小十七座。」

導游的講解,告訴了齊國學子們這座景區的歷史,而齊國學子也帶著莊重的態度走進了景區,為陵園內的一百多位遠征軍烈士奉上了一杯杯來自家鄉的酒。

從景區走出,他們乘車前往了天津府的輕軌站。

相比較到處都是合院的齊國,大明多了一些浮躁,城市中依稀可以見到不少高樓。

教習在輕軌上為學子們講述大明的歷史,從明太祖高皇帝講到世祖武皇帝,然後又講到了玄宗孝皇帝。

自從武狩之變平叛結束後,齊國遠征軍按照約定,從松江府登船返回齊國,而被廟號「玄宗」的武狩帝則是搬回了北京城。

此時的大明百廢待興,但武狩帝由于長子的被判而不信任任何人,甚至對于太子朱簡炡也多加懷疑。

對于朱簡炡監國所頒布的新政,他都要反復查閱,生怕自己的這個兒子也會像大兒子一樣對自己不利。

這樣的懷疑,一直持續到了武狩三十年,這位皇帝才以七十七歲的高齡卒于乾清宮,廟號玄宗,謚號孝皇帝。

對于他的去世,許多百姓並不難過,因為他與他兒子的斗爭,大明傷亡了三千余萬人。

「天啟、乾聖、永昌、咸嘉、紹慶」等五代帝王積攢的數億兩國庫和數十億石糧食被消耗殆盡。

秦嶺淮河以北的工廠,僅有陝西、陝西和河西、安西三省幸存,華北和齊魯、東北大地被打成了一片廢墟。

在大明內戰的期間,普魯士王國崛起,吞並了丹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西里西亞地區。

他在位的後期,普魯士王國在腓特烈的改革下,愛國情緒高漲,多次挫敗了蒙古國和定國的入侵。

直到義興元年(1782),明哲宗朱簡炡即位,大明才開始扶持定國、蒙古國對普魯士王國開始打擊。

之後,哲宗又派大軍征滅瑞典,設歐洲監察使司,這才讓歐洲老實幾十年。

期間,哲宗任命劉墉為首輔,大力恢復經濟,同時將軍備院內大量有利于民生、軍事的裝備展現出來。

盡管這些都是天啟、乾聖、永昌、咸嘉年間的科技產物,但還是讓大明及整個宗藩體系的生產力都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他的開明,以至于在義興三十三年他駕崩之後,海內諸王無不入京哭喪,朝鮮國王李甚至哭訴要與之殉葬。

當然,他在任期間最值得稱贊的,還是他作為皇帝,放棄了大量權力,同時加強了皇帝的監察權力和軍事權力。

在文治上,他依靠內閣治理天下,但同時也緊緊把握著錦衣衛、都察院和後來設立的監察院。

它們的權力,就是在上交一系列官員貪污證據後,無須大理寺及刑部審判,即可帶人入京,由皇帝、太子審判。

在這套制度出現之初,難免會有一些冤假錯桉,但隨著制度越來越完善,大量貪官污吏也開始無處遁形。

之後,平宗朱靖垚即位,年號弘光,他即便維持了哲宗年間的政策,只是由于其迷戀山水,以至于怠政數年,致使官員權力沒有得到及時的限制。

同時,因為他的怠政,歐洲諸國在弘光年間結成「歐洲互助聯盟」,讓大明對歐洲的優勢削減了幾分。

好在弘光二十年,太子朱迪鋁成年監國後做的不錯。

他在政治上任命林則徐為首輔,拉攏葡萄牙、英國進入大明宗藩體系,及時遏制住了歐盟的崛起。

弘光三十五年,首輔林則徐病逝,靖江郡國反叛時,朱迪鋁又代天子出征,平定靖江郡國叛亂。

弘光四十年,朱迪鋁又空懸首輔、次輔之位,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洪秀全、楊秀清、李秀成、林啟榮入閣共爭首輔、次輔之位,引發江南派與西南派爭端。

弘光四十三年內廷票擬中,眼看江南派即將獲勝,朱迪鋁當即將諸藩加入票擬,同時擴大票擬規模。

在京內外正三品以上官員、勛貴及諸藩皆能票擬。

這次改革,直接將票擬的投票人數增加到了五百余人。

諸藩之中,齊王朱靖塍將手中票投給了西南派的楊秀清。

齊藩算是諸藩之中的風向標,因此當齊藩投票,諸藩二百五十六票便都投給了楊秀清。

如此一來,西南派取得勝利,楊秀清被選為首輔。

為了平衡兩方,朱迪鋁又選左宗棠為次輔。

弘光四十四年,朱迪鋁在兩派爭權白熱化時,又下令蠲免同年天下賦稅,同時使用錦衣衛、都察院、監察院厘清南方賦稅,查抓貪官污吏二十七萬六千余名,全家流放歐洲監察使司,兩派實力大減。

弘光四十五年,弘光帝朱靖垚病逝,廟號「平宗」、謚號「匡皇帝」,四十五歲的太子朱迪鋁即皇帝位,年號「武寧」,並頒布新政。

武寧元年(1861),武寧新政頒布,大量《文王手札》中的社會福利政策被頒布。

同年,大明人口突破十四億,財政收入三十二億兩,齊國人口突破七億,財政收入十八億兩。

在武寧年間,社會建設和社會福利、社會教育佔財政佔比的55%以上,剩余則是由軍事、行政系統平分。

武寧年間,高鐵、地鐵、客運飛機和高速公路等新科技、新建設前僕後繼的出現。

至武寧三十二年(1892),大明人均壽命七十八歲,家庭年中等收入為二百兩,家庭最低年收入為一百二十五兩,國家工農總值四萬六千億,年財政收入達四百七十六億兩。

與之相比,齊國人均壽命同樣七十八歲,家庭年中等收入三百四十兩,家庭最低年收入二百兩,國家工農總值兩萬八千億兩,年財政收入二百二十五億兩。

在兩國之後排名第三的是唐國,其次是吉國、淮國、陳國、隋國、永國、定國和周國。

武寧三十五年,八十歲的朱迪鋁駕崩于燕山大定宮,廟號康宗,謚號元皇帝,太子朱先瀚繼位,並于第二年改元「隆武」。

如今是隆武十五年(1910),不管是大明還是齊國,高鐵和飛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網絡和手機也成為了人們聯系溝通的主要方式。

「又沒網了……」

望著手里上面顯示的5G,齊國學子之中的一名學子皺了皺眉頭。

他長得很是英俊,身材也比旁邊人高大許多。

在男性人均五尺六寸(179.2)的大明,青年依然高出了旁邊人小半個頭,恐怕身高不下六尺(192)。

四周不乏在看他的人,其中有男有女。

「朱觀樓,你看旁邊的人都在看你。」

學子之中,青年旁邊的一個青年笑著與他交流,朱觀樓听後卻無奈一笑。

「好了,到北京了,可以下車了。」

在朱觀樓笑之余,教習開始號召他們下車,朱觀樓跟隨同窗們下了車,車上的人這才戀戀不舍的收回停留在朱觀樓身上的目光。

在下車後,朱觀樓他們換乘了前去昌平天壽山的高鐵。

在高鐵上,旁邊的青年不免羨慕的對朱觀樓說道︰

「唉,還是你們好,有宗室身份,可以去紫禁城里閑逛。」

「哪有這麼夸張,沒出五服的才行。」朱觀樓哭笑不得,並解釋道︰

「況且,紫禁城每年不是對外開放一百八十天嘛,你大學畢業以後再來不就行了?」

「得了吧,我可不來,大明生活壓力太大了,你沒見網上他們自己人的吐槽?」青年搖了搖頭,說著拿出了手機,刷出一個網站示意朱觀樓查看。

在一個視頻的評論里,不少人都在抱怨著大明的一些不公平現象,其中還有人向往齊國,說齊國多麼多麼好。

然而朱觀樓看後卻嗤笑道︰「這群人以為去了齊國就好了,卻不知道齊國的壓力也很大。」

「那倒是……」青年本想收起手機,但是他往下一刷,刷到了一條很有趣的視頻。

「那麼到底是齊文王幫助了世祖武皇帝,還是世祖武皇帝給了齊文王展現能力的舞台呢?我認為是世祖武皇帝慧眼識珠……」

听著視頻傳出的聲音,朱觀樓皺了皺眉,不由偏過頭去看了看︰「說什麼呢?」

「這家伙自嗨呢。」青年撇了撇嘴,說著把手機遞過去,讓朱觀樓看評論區。

「無聊……」看著視頻評論區人的爭吵,朱觀樓把手機還給了旁邊的青年,但青年卻忍不住說道︰

「當年要是文王做皇帝,哪里會發生武狩內戰和後來唐藩擁核威脅世界的事情?」

唐藩擁核,青年口中的這個事件是六十年前的事情。

當時齊國率先研制出了核彈,之後與大明互換技術,大明緊接著也擁有了核彈。

原本這並沒有什麼,然而一直扮豬吃老虎的唐藩卻在兩國宣布擁核十五年後突然宣布擁核,並認為宗藩應該搗滅歐洲。

此時,歐洲之中漢人佔比已經達到了25%,因此還在監國的武寧帝並不同意,他認為長期下去,大明宗藩體系不用戰爭就能佔領整個歐洲。

然而唐藩卻執意要發射核彈,最後被齊國的導彈提前攔截。

為了妥協,還是監國的武寧帝決定將唐藩提升為宗人府的右宗人,這才讓唐藩老實了許久。

現實中,事實也正如武寧帝所想的一樣,歐洲很快被大明所同化。

到如今,漢人佔據歐洲50%的人口比例,歐盟之中有近六成官員都是漢人。

盡管他們不是宗藩體系的一員,但和大明的關系也和宗藩差不了多少。

雖然不是事件的經歷者,但朱觀樓他們都在齊國時期參觀過當時的許多修建防空洞,這些防空洞一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加固和修繕。

「說到底都是資源不夠導致的,現在全球四十五億人口,光大明就有二十二億,齊國八億,諸藩和歐洲十五億。」

「雖說前段時間宗藩航空局的‘天啟號’已經登陸熒惑星(火星),但想要在熒惑星上面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我估計未來三十年都不一定能成功。」

朱觀樓說著前段時間「大明宗藩航空局」送人登陸火星的事情,但他對人類開發火星還是保守態度的。

「按照去年的聯合研究所公報里顯示,眼下全球富裕的生活只能維持到六十億人口,一旦超過就會出現極大的國家貧富問題。」

「人口突破六十億听著很久遠,但頂多也就二十年左右罷了。」

說到這里的時候,朱觀樓他們乘坐的高鐵已經停下。

下車時,青年抱怨了一句︰「還是我們的磁懸浮高鐵快一些,國朝的高鐵終究太慢,四百多里路走了兩刻鐘。」

「國朝也在推進時速一千里的磁懸浮高鐵了,估計用不了幾年就能追上我們,下次來你也能在這邊坐到磁懸浮高鐵了。」朱觀樓笑著調侃了一下。

隨後,他們下車乘坐觀光車,一刻鐘後抵達了天壽山皇陵。

來這里的旅客有很多,世界各國的都有,但是無一例外都是說著大明的江淮官話。

朱觀樓是齊藩三服,因此免去了買門票的手續,就靜靜地呆在景區里等著同窗們排隊。

大明對于宗室的態度和改革,從弘光年間發生變化,所有出了五服的宗室子弟都被刪出玉碟,但即便如此享受著宗室福利的五服子弟依舊有三十余萬。

好在宗室子弟的福利來源于各國國王的內帑,加上各國國王早就開始放開治理權,因此民眾對于宗室子弟倒也算不上仇視。

或許就連這套制度的創始人朱由檢也不曾想到,宗藩體系居然能憑借放開治理權和科技帶來的生產力,以此存在到這個時代。

治理權的放開,讓百姓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內閣和六部身上,皇帝成為了一個擁有監察權的民眾代表,不同的是,這個代表手里還有著軍權。

這麼多年來,想要推翻這套制度的人不在少數,但都被朝廷的科技和軍事實力所碾壓。

除非軍隊出亂子,不然很難推翻這個體系。

只是隨著人口增加,人均資源變少,分配問題會被日漸放大。

日後的世界還能不能和如今一樣穩定,這就讓人不得而知了。

想到這里,朱觀樓抬頭看向了一座皇陵。

在那座皇陵的旁邊,還存在著一座小一圈的皇陵。

望著那座小一圈的皇陵,朱觀樓也忍不住在心底嘆了一口氣︰

「文王殿下,您要是看到今天這局面,您會怎麼想……」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