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番外篇(十) 叔佷

「您是……」

當朱慈烺上了馬車,並見到一個年近六十,身著正三品官袍的官員坐在車上時,他頓時愣了愣。

「下官齊國長史夏允彝,參見郡王殿下。」

見到朱慈烺上車,夏允彝起身作揖,這才讓朱慈烺知道了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玩伴夏完淳的父親,齊國的長史。

「見過夏長史……」

朱慈烺作揖回禮,但又好奇的看著夏允彝。

顯然,他在想夏允彝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里,另外他為什麼會在進宮的馬車上。

朱慈烺雖然歷練的幾年,但畢竟是年輕人,藏不住想法,因此夏允彝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他的想法,作揖回應︰

「今歲是齊國三年入朝,今歲齊王派臣入朝,向萬歲回稟齊國事宜。」

「萬歲得知,將臣進宮的日子安排在了今日,應該是想讓殿下您一起了解。」

「原來如此……」听到夏允彝的話,朱慈烺這才反應過來。

他算了算時間,確實也差不多了,因此在安心過後,也坐在了夏允彝的對面。

「父親還好嗎?」朱慈烺詢問了朱由檢的身體情況,但夏允彝卻表情復雜,不知道怎麼說。

這讓朱慈烺的心懸了起來,而夏允彝也在片刻後說道︰

「還是當年「掃套之役」的老毛病,每到換季時候都有幾天覺得胸悶難受。」

「太醫院的張院使說,這是當年風寒未愈,留下的後遺癥。」

朱由檢的身體是很好,但架不住他當年上戰場時年紀太小了。

十二歲就上馬打仗,十五歲進行掃套之役,十七歲第三次北伐……

雖然當時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年紀到了之後,各種傷病就會接踵而至。

「……」听著夏允彝的話,朱慈烺感覺有一口氣堵在了胸口,十分難受。

「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夏允彝見朱慈烺這樣,不免安慰道︰

「除了這些,殿體還是比較健康的,按照張院使的話,活到六七十應該不成問題。」

六七十……听起來似乎還有很久,但今年的朱由檢已經四十有八,說到底也只是十幾年了。

「此事過後,我也該和夏長史一同回齊國了。」

朱慈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夏允彝听後也點了點頭,松了一口氣。

其實以朱由檢的身體狀況來說,如果能有一兩個人輔助,那也不至于那麼勞累。

他雖然處理政務很快,但他性格就在那里。

在大明時,他的精力可以供他將府一級的奏疏全部處理。

去到齊國過後,盡管齊國只有二十五府,但朱由檢卻將奏疏處理的權限下放到了縣一級。

改來改去,其實他的負擔一點都沒有減輕。

不是夏允彝不想減輕,而是朱由檢就是不信任官員們,他要自己看過所有奏疏,才能下決斷。

可以說,如今齊國百姓之所以過的那麼輕松悠閑,是離不開朱由檢事無巨細的。

所有縣官都知道,齊王會翻看自己奏疏,對每個縣都做出細致的規劃。

這種情況下,哪怕有人想要貪腐,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脖子硬不硬。

雖然夏允彝覺得,哪怕朱慈烺和朱慈烜、朱慈炯三人都回去了,那也僅僅能讓朱由檢休息幾個月罷了。

等過幾個月後,朱由檢恐怕要將奏疏和對下面的處理下放到鎮一級了。

有這樣的君王是百姓的福分,夏允彝也很是高興。

可是,他也很清楚,朱由檢再這樣繼續高強度的工作下去,恐怕真的會和太醫院說的一樣……

「唏律律……」

「到了。」

就在夏允彝心里躊躇的時候,馬車停了下來,朱慈烺也起身說了一聲話,隨後走下了馬車。

夏允彝跟著下了馬車,出現在他們前面的是紫禁城的東華門,以及東華門下的皇城三衛兵馬。

不過,在甬道口下,一輛象輅停在那里,顯然是供朱慈烺乘坐的。

在旁邊,還有一輛露天的車輿,顯然是朱由校為了照顧年紀大的夏允彝準備的。

二人分別上了象駱和車輿,並在其後被接入宮中。

當他們穿過長長的東華門宮道,來到東宮面前的時候,便已經可以看到不遠處的文華殿了。

文華殿門口,站立著許多眺望此處的官員,顯然都是在好奇朱慈烺的去處。

「人到了?」

听著殿外的嘈雜聲,文華殿後殿的主敬殿內傳出了一道聲音。

听到這聲音,門口的翰林學士朝里作揖︰

「回稟閣老,應該是來了。」

「嗯……」

洪承疇沉吟著應了一聲,卻又開口道︰「孫閣臣的身體怎麼樣了?」

「太醫院說,情況不太好,孫閣臣自己也準備上疏致仕了……」

「嗯……」翰林學士這話說完,洪承疇居然覺得有些遺憾。

他在廟堂之上的三個對手,唯有孫傳庭讓他覺得有些棘手。

現在孫傳庭年老致仕,僅剩下金鉉和顏胤紹這兩個人,著實讓他難以提起興趣。

「奏明萬歲,別讓孫閣臣太過心寒。」

洪承疇想讓皇帝給予孫傳庭一些賞賜,不然別人看到孫傳庭致仕後日子過的清苦,還以為是自己針對他。

「是……」

翰林學士應下,轉身辦事去了。

瞧著他離去,同樣六十有五的洪承疇撫了撫長須,似乎是覺得有些高處不勝寒。

倒是比較他悠哉,前往乾清宮路上的夏允彝和朱慈烺卻心事重重。

朱慈烺擔心朱由檢的身體狀況,夏允彝則是在想怎麼和皇帝匯報齊國的事情。

匯報這種事情得講究技巧,不能把齊國說的太強大,也不能說的太弱小。

說的太強,哪怕皇帝不在意,群臣也會在意。

現在可不是十幾年前了,現在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是東宮的人,效忠的人都不是一個。

哪怕朱由校和朱慈燃不覺得齊國有威脅,但難保百官會這麼覺得。

至于說的太弱,那就有點藏拙了。

因此,夏允彝還是準備把齊國一些增長的情況說的委婉一些,避免朝中官員對齊國上心。

就在他這麼想著的時候,象駱和車輿也停下了。

朱慈烺和夏允彝各自整理了一下衣物,隨後下車走進了乾清宮門。

穿過長長的乾清宮道,當他們來到宮殿門口的時候,站在門口的王體乾已經請示過了皇帝,笑著作揖︰

「郡王殿下,夏長史,里面請進……」

「多謝王掌印……」朱慈烺和夏允彝作揖,隨後跟著王體乾走進了乾清宮,並來到了偏殿主敬殿。

當他們走進這里,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頭戴翼善冠,身穿紅色皇帝常服的朱由校,以及站在他身旁,身高五尺六寸,身著紅色圓領袍的朱慈燃。

已經五十四歲的朱由校看起來紅光滿面,雖然留著胡須,但看起來只有四十五六歲的模樣。

倒是站在他身邊的朱慈燃,雖然今年才三十四歲,但看樣子卻和三十六七一樣。

「臣朱慈烺、夏允彝,參見萬歲、千歲……」

朱慈烺和夏允彝先後行禮,按照道理來說,這個時候朱由校應該關心齊國的國事,但他卻滿臉憂慮的對夏允彝問道︰

「我听說弟弟年初咳嗽不止,現在可曾好些?」

「回萬歲,齊王殿下是舊疾了,身體無礙。」夏允彝似乎已經習慣了,回答的滴水不漏。

「若是齊國那地方不適合養病,可以讓弟弟回京城來。」

朱由校滿臉擔心的說著,但似乎又怕自己這話被人曲解為其它,因此又補充道︰

「又或是從京城調李中梓前往,為弟弟診脈。」

李中梓是現在太醫院的院使,也是朱由檢為朱由校選上來的名醫,在治理內疾上和已經去世的王肯堂不分上下。

如果李中梓去,那麼齊國那邊放心,朱由校也能放心。

不過听到他這話,朱慈烺卻無奈作揖道︰「萬歲,李院使如今已經八十歲了,舟車勞頓恐怕不好。」

「萬歲,烺哥兒說的有理。」朱慈燃也無奈的勸解著。

「朕倒是忘記這事了……」朱由校也才反應過來,李中梓年紀太大,估計是去不了了。

「萬歲,殿下無恙,來前便對臣說過,讓萬歲您不用擔心。」

夏允彝說著,同時也作揖從袖中拿出奏疏道︰

「這是過去三年齊國情況,請萬歲閱覽。」

旁邊的王體乾見狀,接過奏疏送了上去,但朱由校卻不以為意道︰

「不著急,我有事情問問烺哥兒。」

說罷,朱由校看向朱慈烺︰「烺哥兒是準備回齊國?」

「回萬歲,正是如此……」朱慈烺不卑不亢的作揖回應,這讓朱由校眼底閃過一絲遺憾︰

「弟弟身體不好,你早些回去也好,只是你這一走,不知道會不會和弟弟一樣十幾年不回來看朕了。」

「請皇伯父放心,佷兒若回去,日後每三年一朝便由佷兒親自前來。」朱慈烺做出了保證,這讓朱由校稍微好受了一些。

「你若是去了,讓你父親閑暇時來京城看看我,往返畢竟不過兩個月。」

「若是拖得太久,我不一定還能活到那時候。」

朱由校這話說的十分嚴重,如果不是朱慈烺就站在他跟前,瞧著他紅光滿面的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已經危在旦夕了。

「咳咳……」朱慈燃也被自家父親的話說的無語,不由咳嗽幾聲,隨後拿起夏允彝的奏疏看了看。

夏允彝見狀也知道朱慈燃的想法,于是配合他一起岔開話題︰

「過去三年,齊國新增人口六百七十二萬四千有余,其中有九十余萬是國朝遷移而去。」

「此外,過去三年齊國也新增耕地六千五百余萬畝,農業和商稅……」

夏允彝說著齊國的進步,朱由校也認真听了起來。

總的來說,眼下的齊國已經成為了一個耕地兩億多畝,人口三千多萬的國家。

如果不討論科技,單純以紙面人口和耕地來說,齊國是眼下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三大國,僅次于大明和血條極厚的莫臥兒。

如果再討論科技的話,那齊國無疑是眼下的第二科技大國和綜合實力的第二大國。

「這次齊王叔有帶來什麼話嗎?」

朱慈燃看過了齊國的實力後,並不覺得有什麼威脅。

以他對自家齊王叔和自家烺哥兒的了解來看,最少未來四十年,兩國不會爆發什麼矛盾。

「齊王殿下說,大明已經休養了十幾年,眼下百姓安康,國力強盛。」

「因此,對莫臥兒可以進一步的壓縮空間,同時準備移民。」

「不過,具體的情況,還是需要萬歲和千歲自己定奪,例如眼下百姓的遷移如何?生活如何,內地人口稠密如何?」

夏允彝說完,朱慈燃也微微頜首,隨後示意夏允彝道︰

「齊國就按照齊王叔自己的想法來吧,至于齊王叔所說的這些,我會讓都察院和錦衣衛去調查的。」

朱慈燃這話的意思就是送客了,夏允彝沒有不識抬舉,而是很識大體的作揖離開。

朱慈烺見狀也想走,卻被朱慈燃叫住︰

「烺哥兒你留下,有些事情你得知道。」

朱慈烺停住了腳步,而夏允彝也只能去乾清宮門等待朱慈烺了。

在夏允彝走後,朱慈燃這才對旁邊的朱由校開口道︰

「爹,戶部今年統計了一下,國朝十四億畝耕地,人口兩億六千七百余萬。」

「這其中,東北四省人口為三千七百六十萬,西北七省人口為一千九百三十五萬,西南三省為兩千八百萬……」

「海外三省兩司人口為三千九百二十七萬,而中原兩京十三省的人口為一億四千二百七十八萬。」

朱慈燃大體說了大明兩京三十省兩司的人口分布情況,不難看出,大明的人口依舊是以中原為主。

「近一億四千三百萬百姓擠在兩京十三省內,而兩京十三省近年雖然增加了不少田畝,但耕地也不過九億四千余萬畝。」

「以一人五畝來算,似乎還能撐二十幾年,但二十幾年後恐怕兩京十三省的人口會突破到兩億。」

朱慈燃並不是危言聳听,而是近年來由于中原少有災情,因此許多人口都回流到了中原兩京十三省。

這樣下去,根本用不了二十幾年,只需要十幾年,中原兩京十三省的人口就會突破兩億。

雖然大明也可以不斷開發耕地,但耕地是有限的,不進行移民的話,恐怕等到朱和垠長大,大明的人口稠密問題就很大了。

「十幾年的太平安康,江南和各省有頭腦的富農也漸漸成為了富商。」

「這些富商與地方官員肯定是有關聯的,因此兒臣的意見是……」

「你放手去辦便是,這種事情不用告訴我。」朱由校打斷了朱慈燃的話。

朱慈燃的意思很明顯,無非就是借著反腐,然後抓捕天下與官員有不法勾結的富商,波及其三族、乃至九族,然後批量遷移。

這樣雖然短時間破壞了地方經濟,但遷移過去其它地方的商人卻可以在當地繼續從事商業,而被遷移的地方經濟,也會被新的商人所填滿。

朱慈燃敢于這麼做,原因是眼下大明的商稅,主要還是由皇店上繳。

例如去年天啟三十七年,大明商稅二千六百七十萬兩,僅皇店就上繳了二千一百三十五萬兩。

余下天下海內外行商不過上繳五百三十五萬兩。

這固然有皇店壟斷各行各業所致,但也說明了能交稅的民營經濟在大明佔比是很小的。

對于大明來說,遷移他們只是陣痛。

「我听聞莫臥兒已經編練了六萬燧發槍兵馬,如果要收復恆河以北的所有土地,你以為要出兵幾何?」

朱由校不在意商賈的死活,他只在意要出多少兵馬,花費多少銀子。

對此,朱慈燃也早有準備。

「眼下莫臥兒有耕地四億余畝,人口經歷戰亂和內亂而僅有六千余萬,兵馬不過三十萬。」

「兒臣詢問過李定國,若是李定國掛帥出征,只需要調動西軍二十營六萬兵馬,就可以將恆河以北的數千里疆土收復。」

「所需時間不過半年,所花費銀兩預計不超過五百萬兩。」

五百萬兩奪取恆河以北的數千里疆土和數千萬畝耕地,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劃算的買賣。

不過,大明想要的只有耕地,而上面居住的人口……

「對于此地的南虜,你有何想法?」

朱由校詢問,朱慈燃不假思索的回答︰「效彷當年齊王叔著洪承疇所做便是。」

朱慈燃所說的,就是洪承疇把孟加拉府百姓驅趕到莫臥兒地界上,讓他們因為糧食問題在莫臥兒內亂。

這樣可以削弱莫臥兒,還能強大大明,減少地方的民族問題。

「既然你都想好了,那你去做便是。」

朱由校知道了這買賣不會虧本後,便也不再擔心了。

只是朱慈燃聞言,卻繼續道︰

「事情倒是不用擔心,但拿下恆河以北的剩余地方後,是否要將此地與孟加拉、底馬撒兩府合並設省?」

「若是真的要設省,還得請父皇賜名。」

「嗯……設省吧。」朱由校的心思已經飛到了九霄雲外,應了一聲後稍微思考片刻便回答道︰

「設恆河省,節制恆河府、孟加拉府、底馬撒府。」

「是……」朱慈燃不再說話,而朱由校也將目光放到了朱慈烺身上︰

「烺哥兒這三年辛苦了,近些日子先不要著急去齊國,每日時常進宮來陪陪我,臘月再走也不遲。」

朱由校的話讓朱慈烺哭笑不得,只能無奈作揖︰

「佷兒……領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