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三十四章 故友相見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略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凋……」

朗朗讀書聲在大理府太和縣內的府學響起,作為明代大理府的治所所在,太和縣從天啟十七年就已經開辦了府學(中學)。

雲南人口雖少,卻也有近三百萬人口,在讀學子數量也高達六十六萬余人。

經過精簡,眼下雲南諸多州、司均被合並裁撤,留下了二十六個府。

大理作為雲南人口較為稠密的地方,分布著二十一萬漢少民族。

近太和縣,便有五萬人常住,其中一萬三千多人就讀于十二所小學和一所府學內。

這朗朗上口的讀書聲,便出自大理唯一的一所府學中。

在教室里,一個句僂的背影正在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一篇文字。

學子們拿著課本朗誦,渾然不知自己的這位教習,這位院長居然是曾經名滿天下的清流之一。

十幾年的時間,足夠許多人忘記許多事情,但對于楊漣來說,他似乎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了。

相比較廟堂上的勾心斗角,課堂和校園能讓他更加放松。

「《沁園春•雪》是國朝齊王殿下創作的一首詞。」

「該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里,展示了大氣磅礡、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齊王殿下對大明壯麗河山的熱愛,同時也贊揚了當今天啟皇帝的雄才偉略。」

「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于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也是能代表齊王殿下豪放風格的一首詩詞。」

「好了,畢竟是國史課,主要還是應該講解齊王殿下的生平。」

楊漣擦了擦手上的粉筆末,抬頭看著課堂上的二十六個府學學子,拿起書本讀到︰

「大明齊王朱由檢,他是國朝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數學家,天文家,文學家,科學家,農學家,改革家,教育家,發明家,繪畫家,書法家……」

「目前擔任國朝齊王,五軍大都督、上直都督、榮祿大夫、左柱國、驍騎大將軍。」

「作為海外就藩的開創者,他的藩國在南、北亞墨利加。」

楊漣讀著府學課本上的朱由檢,盡管自己已經帶過三個班級,學習了三次這篇課文,但還是不免在朗讀同時臉上重新掛起一抹笑意。

他為課堂上對齊王好奇的學子們講解課本上的知識,學子們也如海綿一般汲取著。

「鐺鐺鐺……」

一節課堂匆匆過去,當鐵棒敲響府學那一尺銅鐘的時候,這也代表下課了。

「好了,今天就學到這里,下了吧,回家路上都注意安全,最好結伴而行。」

楊漣放下了書本,他從不拖堂,但這卻讓學子們嚎啕道︰

「楊教習再講講啊!我們還沒听夠咧!」

「就是就是!」

「再說下!」

學子們起哄,想要獲取更多關于齊王朱由檢的知識,但對此楊漣也是如昔日教導般一樣笑道︰

「好了,你們放假兩天,大後天來讀書的時候,我再給你們講解,走吧走吧。」

楊漣擺擺手,說著也抱著自己的課本走出了教室。

今日是府學放課的日子,大明的教育經過多次改革,最後定為了上五休二,才用了七曜的記錄法。

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出現,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

如果和後世對應,那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不過在大明,日月兩曜是周末,學生放假的日子,而工人只有日曜一天放假。

另外,由于沒有電燈,所謂晚自習也是沒有的,至于早自習更是沒有。

因此現在放學後,學子們就要到金曜日早上辰時四刻(8點)才能進入學校,然後己時(9點)開始上課。

今日是土曜日,因此在申時四刻(16點)便已經上完了最後一節課。

接下來就是簡單的校園打掃,然後下課放學回家了。

楊漣作為大理府學院長,他眼下還不能回家,還得去府學的會議室開會才行。

由于其風風火火的性格,因此當他來到會議室,看到府學一百六十多名老師到位後,他就上台簡單交代了一下備課的事情,提醒教習們不要忘記,然後在會議結束前提醒道︰

「今天也是各位發俸祿的日子,不過眼下已經是申時,所以還是明天再去看俸祿是否到了存折中。」

「如果有人的沒到,可以去院長署找我。」

「好了,現在說完了,散會吧。」

楊漣的府學沒有太多形式主義,不然按照常理,學子們在打掃衛生結束過後,還得在酉時(17點)集合訓話才行。

由于他的身份,雲南官學司也不敢干擾他的教學理念,因此大理的府學和官學在學習氛圍上,都是比較接近務實的。

如眼下,散會以後,所有教習返回了自己的班級里,簡單檢查了一下衛生,然後就宣布了放學。

學子們背著書箱和書包走出校門,在校門口有些各種各樣的擺攤小吃,以及一輛輛馬車、三輪車。

他們都是拉客做生意的存在,讓大理府學熱鬧了幾分。

不過不多時就有大理的兵馬司來到了此地管理交通,混亂的局面得以控制。

過了一個時辰,府學內已經空無一人,楊漣帶著自己的二子楊之言和三子楊之賦巡查了府學,確定所有學子都離開後,他才對兩兄弟說道︰

「你們輪換守月曜日和日曜日的府學,和換班的教習也都交代好注意事項。」

「是。」兩子作揖,並笑著催促道︰

「父親趕快回家吧,母親剛才已經讓五郎來催了。」

「唉……婦道人家,吃飯也催的這麼緊。」楊漣話里抱怨,臉上卻全是笑意,似乎十分享受這種生活。

「我先走回去,等會讓五郎來給你們送飯。」

楊漣交代著,卻遭到兩個兒子的埋怨︰

「走路得一刻鐘,你還是坐馬車回去吧,反正不過兩文。」

「等爹您走回來,我和二哥怕是已經餓死了。」

「你們啊……」

楊家的氣氛很好,除了大兒子楊之易是個官迷,跑去了京城外,其它四個兒子都已經扎根在了大理。

「走了!」交代一聲,楊漣轉身回了家。

不過,他還是沒有坐上馬車,而是把馬車留給了學子,自己走回了家。

楊家院子在楊漣擔任府學院長後便搬遷到了太和縣內,距離府學不過三里地。

因此每日走路回家的時候,便是楊漣可以陶冶情操,觀看百姓生活的時候。

大理太和縣經過工部擴建,實際上可居住二十余萬人,但現在只有五萬人常住,這也就導致了城內的建築相隔甚遠,只有主干道兩側才有做生意的屋子店鋪。

這里對于正在進入工業革命的大明來說,還只是一個原生態的邊陲小城,沒有什麼游客,只有土生土長的人們和雪山上的雲卷雲舒。

太和縣的主干道上有人擺攤,有人逛街,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偶爾透過小巷,可以看見城內的村莊和田地,靜謐的村莊背後是遙遠的城牆,城牆上方的遠處是連綿的雪山,風景秀麗,讓人心曠神怡。

城內的鐘樓古色古香,樓下四周有一些小吃攤,和撐起的油紙大傘,讓這里多了一些煙火氣。

這里的人很多,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僅有漢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少民。

盡管他們穿著的服飾不同,但語言卻是一致的。

這是官學扎根雲南十幾年來的成果,也是「洪建永」三朝五十七年對雲南移民五十余萬的結果。

青磚路和水泥路代表著不同的街道,不同的時代。

當楊漣走到水泥路上的時候,他也就知道自己距離到家不遠了。

四周的建築開始變得稀少,農田開始出現在楊漣的目光中。

再往前走,不遠處便是他的家,一間三進三出的小院子,花費了楊漣一年的俸祿。

「回來了!」

院子的門沒有關著,賴于當地的民風淳樸,因此楊漣只是喊了一嗓子,便在門口準備的水盆里洗了把臉,擦了擦後便繞過影壁,準備看看開飯沒有。

只是當他繞過影壁後,他才知道為什麼自己妻子讓小兒子急忙通知他。

正廳里,一道熟悉的身影坐著看書,那道身影太過熟悉,似乎每天都在楊漣夢中出現,因此當他真正出現的時候,楊漣甚至懷疑是不是夢?

他急忙往前走,因此一連踫倒了院內的幾張矮凳。

「回來了?」

那人抬頭,比楊漣記憶中成熟了一些,但不難認出。

「你怎麼來了?」

楊漣走進會廳,看著坐在主位的朱由檢,一時間居然激動的不知道說些什麼,只能憋出這麼一句。

「隨皇兄南下,看看百姓生活,也順道來看看你。」

「你這《手札》倒是寫的不錯。」

朱由檢晃了晃手上的書本,楊漣聞言看去,這才發現是自己平日里閑暇時所寫的手札。

那上面寫的都是楊漣對朝廷下發新政策的見解,不過似乎是得到了教訓,楊漣是考究了百姓感受和百姓生活變化才記錄下來的。

里面的記載中,大部分政策推行都是好的,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詬病,還有一部分過于繁瑣重復,百姓理解不了。

當然,除了針對新政策的記載,里面還有關于百姓困難的記載,比如看病、去官府辦事、遷移、收稅、吃喝、農業等等方面。

「我看了,寫的不錯,回頭我讓人抄錄一份帶走,可以供太子監國時作為參考。」

朱由檢認可了楊漣的手札,這比讓楊漣帶出一班都能考進順天、應天府學還讓楊漣驕傲。

畢竟朱由檢從來未在政治上認可過他,這算是他第一次得到朱由檢在政治方面的夸獎。

「這次來,準備多久?」

楊漣坐在了朱由檢旁邊的主位上,他還是將朱由檢當做當年的朱由檢,這讓朱由檢比較寬慰。

「皇兄前往麓川查看移民的生活,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我最多也就是待一個月。」

朱由檢解釋了時間,楊漣聞言卻點頭後說道︰

「大理的百姓生活很好,你在這里待一個月只能一無所獲。」

「你需要去的是滇南,那里的少民多過了漢人,治理很不容易。」

「滇南?」朱由檢略微皺眉,楊漣也點頭道︰

「孟艮府的百姓至今不過六萬,其中有四萬是傣民。」

「由于氣候悶熱,許多人家移民都不願意過去,那邊自然也就移民甚少,漢化進程太慢。」

楊漣的話讓朱由檢點了點頭︰

「這些事情,倒是沒有人和我說過。」

「你也是忙人,這些事情都得事無巨細,那恐怕也遲早累死任上。」楊漣不免說起了朱由檢。

能像他這樣說朱由檢的人不多了,便是楊漣,今年也已經七十歲高齡。

「就藩一事,確定是明年冬至?」

楊漣看著朱由檢,擔心著開口。

「呵呵……」聞言一笑的朱由檢反問︰

「怎麼?國賊要走了,你倒開始不舍了?」

朱由檢在調侃楊漣當年說他是取禍之道的話,這讓楊漣老臉一紅︰

「這話,幸好你沒讓人記載在歷史課本上,不然老夫眼下怕是人人喊打了。」

「可能是浪子回頭呢?」朱由檢呵呵一笑,隨後看了看四周︰

「看樣子你也不準備回湖廣老家了。」

「不回去了,在這里生活挺好的。」

楊漣搖了搖頭,卻發現朱由檢直勾勾看著他︰

「你要不要和我去齊國?」

朱由檢向楊漣發出了邀請,不過楊漣听到後卻連想都沒想就搖了搖頭︰

「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死人。」

「若和你去了齊國,縱享富貴,卻要背上罵名,我是為何?」

楊漣很清楚,自己是以清廉直諫出名的,哪怕到了如今還有許多人知道他的事跡。

他可以做官,但只能做大明的官。

如果他去了齊國做官,那只能說明大明容不下諫臣,

這樣陷大明于不利的事情,他不會做。

「況且,我已經一把老骨頭,怕是經不起舟車勞頓。」

楊漣委婉說著,但朱由檢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不再強求。

「既然你那麼說,我就不煩你了,至于你說的滇南,我過些日子會去看的。」

「這幾天,我們就如老友敘舊便可。」

「好好好!」听到朱由檢明知被拒絕,卻還要和他敘舊幾日,楊漣也確定了一件事。

朱由檢還是當初的朱由檢,他從來沒變過……

「弟弟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和楊漣見上了吧……」

轟隆前進的火車上,朱由校眺望著車窗外不斷倒退的景色,有些恍忽。

他有些希望楊漣勸朱由檢留下,但他也知道,楊漣不可能那麼勸。

「萬歲……」

魏良卿走進了車廂,在走廊上對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校作揖。

感受到魏良卿到來,朱由校也看著窗外不回頭問道︰「事情如何?」

「回萬歲,都已經安排妥當了,消息很快就會傳回來的。」

「不過……齊王殿下恐怕已經知道他身邊錦衣衛有我們的人了。」

「無礙……」

朱由校讓魏良卿派人監視朱由檢和楊漣,想知道他們的對話,不過他也知道自家弟弟恐怕早就知道了。

說到底,相比他放在他弟弟身邊的人,他弟弟放在他身邊的人更多。

不過前者為了偷听,後者為了保護。

「燃哥兒在京城如何了?」

朱由校側過身子看向魏良卿,魏良卿畢恭畢敬作揖︰

「太子主持有方,閣臣與朝臣無不欽佩。」

「那就好……」听到自家兒子做的不錯,朱由校松了一口氣,卻又緊接著補充道︰

「加授孫承宗為高陽伯,擢升其三子為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

「是……」魏良卿應下,並作揖道︰

「另外萬歲,今歲請調齊國的官員有些多,吏部已經收到了七萬六千余份請調。」

「除此之外,這些官員及其家卷也在遷移司報備了。」

「如果放任他們遷移,國朝最少得失去六七十萬人口。」

「不僅如此,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多,臣擔心……」

「擔心又有何用?」朱由校拿起桌上茶杯抿了一口︰

「他們志不在此,你強留也沒用。」

「臣不是這個意思……」魏良卿解釋道︰

「官員們遷移嚴重,主要還是受到了齊國調回官員的影響。」

「因此臣建議十月恩科過後,先遣返齊國官員,不讓影響擴大。」

「洪承疇和孫傳庭怎麼看的?」朱由校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詢問洪承疇和孫傳庭的態度。

「洪閣臣和孫閣臣態度不同,洪閣臣建議上疏由齊王殿下處置,孫閣臣覺得應該駁回官員的奏疏。」

魏良卿的回答讓朱由校皺眉,不過他很快恢復沉穩︰

「這事情讓內閣去操辦,讓燃哥兒別管。」

「另外告訴遷移司,盡快將人口遷移齊國。」

朱由校的話一經說出,魏良卿愣了愣。

顯然,皇帝是想不牽扯皇室,然後在齊王離京前,盡可能遷移人口。

這樣做的後續,或許就是齊王一旦遷移,皇帝就想讓內閣出面來禁止百官遷移齊國。

這麼想想似乎沒什麼問題,畢竟真的心向齊國的官員,恐怕早已看出了齊王就藩前才是請調最好的時間。

至于齊王就藩後才想去齊國的,那恐怕目的就不是那麼單純了。

「臣這就去辦!」

魏良卿听懂了朱由校的話,作揖回禮後,便一步步退出了車廂。

很快,在他的通傳下,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發往了京城。

也是在他通傳結束的時候,伴隨著馬匹的嘶鳴聲響起,經過三個月遷移的蒙古人,總算帶著所有牛羊部眾抵達了它們的大蒙古國。

十萬兵馬,八十萬部眾,數百萬牛羊的大蒙古國底蘊,讓林丹汗頗為自豪。

不過當他帶人抵達伏爾加河三角洲的時候,前線的消息卻讓他不是那麼高興。

奧斯曼和克里米亞汗國擊敗了額哲的軍隊,掠走了三萬多牛羊。

大蒙古國不僅戰死了三千多人,還折損了五千多牧民。

不出意外,這些牧民會被奧斯曼人賣到西歐和南歐做奴隸。

這樣的消息,讓回到新哈拉和林的林丹汗無比生氣,簡樸石制宮殿內的諸多台吉無一人敢開口,只有剛剛跟隨他回到新哈拉和林的蘇布地皺眉開口︰

「這兩個國家的異教徒太多,他會影響我們內部的哈薩克和布哈拉、葉爾羌人。」

「況且馬上就到冬季了,我們必須儲備足夠過冬的糧食。」

「我們必須向羅剎人索要火炮,盡快的擊敗掠奪克里米亞汗國的一些城池,不然一個冬季,我們就得死去數千人和十數萬牛羊。」

蘇布地的建議很好,但宮殿內肩膀負傷的額哲卻咬牙切齒的開口道︰

「我們問過,他們不給,不然我也不會輸!」

「這群羅剎人也不是什麼好人,得提防他們。」

「提防也沒用,最少現在我們還不是敵人。」蘇布地搖頭道︰

「我們樹敵太多,現在只有羅剎人不是我們的敵人,現在我們必須依靠他們。」

「不!」听到了額哲的話,林丹汗沉思了片刻,打斷蘇布地的話,

他表情猶豫,似乎在做什麼決定︰

「現在我們距離大明足夠遠,我們可以試圖和大明重新和平。」

「議和?」

「大明會同意嗎?」

「這……」

「我們當初可是差點俘虜了他們的皇帝。」

「這機會太小了……」

「小也得試試!」林丹汗听著台吉們的不自信,拍桉而起道︰

「相比羅剎人,我更信任漢人。」

「別忘了,我們的土地是從羅剎人手里搶來的,他們一定會報仇。」

「我們的距離不過幾百里,他們要復仇很容易,但大明想對付我們卻不容易。」

「哪怕他們的火器犀利,但從碎葉城到這里,幾千里路沒有補給,他們不可能遠征到這里。」

「不管機會多麼渺茫,我們也得試一試。」

「我決定了!」林丹汗下了決斷︰

「向大明議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