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三十章 競爭伙伴

「面食面食!好吃的面食 !」

「剛出爐的熱饃饃,柔軟好吃的緊 !」

「走走瞧瞧,給女圭女圭買幾個玩具不是壞事」

「客官……」

四川,作為後世的西南大後方,它在明代的作用也是如此。

作為四川的省會,成都府成都城佔著成都八百里平原,不管時代如何更迭,它的經濟依舊是大明較好的城池之一。

盡管由于天啟年間移民,疆域拓展,導致其經濟更迭、並成為了王朝疆域的月復地,但它依舊承擔著支援西北、烏斯藏等地百姓糧食的重要責任。

農民種糧食、官府買糧食……

這樣的一種簡單經濟結構讓四川百姓受益,成都府的農民一旦有了銀子,想到的也自然是在成都消費,讓成都變得更為繁華。

朱由校和朱由檢在李邦華的帶領下,在成都城內穿梭,感受著成都百姓的生活。

站在城樓上,朱由校和朱由檢向下眺望,看到的是街巷中稀稀疏疏的人流。

相比較宋代的成都城,元代的成都城實際遭受了許多破壞,這其中尤其以人口為主。

這個時期,整個四川的人口遭受屠戮,城池被隨意推倒,傳統漢文化一度消弭于四川。

元朝滅宋前,由于蜀中承平日久,人口驟增至一千六百余萬,同樣因為承平已久,所以四川各地的城池防務根本無人過問。

因此,當蒙古軍即將深入蜀境時,川西平原的防務之松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號稱成都「外蔽」的綿州(綿陽),由于長期城池不修,導致「頹墉壞塹,若有若無,三尺之童牧可挑而逾」。

號稱「東西之沖」的懷安軍,當地防御工事也不復修葺,以至于「歲月既久,漸以頹塌」,「人皆可逾」。

至于號稱「西南大都會」、四川制置司駐節的成都城,原本無險可守,城防部署薄弱,在端平三年蒙古兵臨城下之時,城內所管之軍,總數不過七百,其城郭樓堞形同虛設,由此可見一斑。

宋元戰爭中,成都城是蒙古軍最先攻取的目標,早被焚毀一空。

雖然南宋四川制置使陳隆之曾經于淳祜元年,在成都、漢州舊城的基礎上「復立其城」,但很快又遭破陷。

鑒于在蒙古鐵騎的沖擊面前,川西平原無險可守,南宋不得不放棄包括成都在內的平原郡邑,設在成都的軍政機構也相繼搬遷到金堂雲頂山上築城據守。

在成都城被宋軍放棄十余年後,當地基本依舊成為廢墟,而蒙古軍隊直至于十二年後才進駐成都平原,重新修葺宋軍廢棄的成都城的「樓堞皇塹」,由此奠定了有元一代蒙古統治成都的城防基礎。

不過,在之後的拉鋸戰中,蒙古人也認為成都平原更適合養馬放牧,因此對成都城的建設往往只在意內城,而無意外城。

這樣的局面,直到洪武四年明夏政權被大明覆滅,曹國公李文忠奉明太祖之入蜀撫綏軍民,修築成都新城才宣布結束。

從明初洪武年間增築成都外城開始,成都城歷過多次浚修,分別是洪武二十二年、宣德、嘉靖三次浚修。

因此,盡管成都城內的百姓換了一遍又一遍,但成都城依舊保留了明初的原始風味。

成都城內,那四座高聳的城樓上插有一面大旗,在月城的空間,各繪有一座小廟。

東門是五顯廟、南門是關王廟、西門是溫帥廟、北門是玄壇廟。

朱由檢他們此刻站在北門玄壇廟的上方,站在這里可以將成都城一覽無余的盡收眼底,而在這其中,最顯赫的是居于城中心位置的一圈府宅。

「那里是哪里?怎麼佔據了那麼大片位置?」

看著那佔成都近三分之一的建築群,朱由校皺眉抬手,指著那片建築群詢問李邦華。

對此,李邦華有些猶豫,但片刻後也老實作揖回答道︰

「萬歲,那是是蜀藩王居住的蜀王府,那里是一座城中之城。」

「在它四周的建築則是若干郡王府第,其中屬南川郡王府、慶符郡王府、德陽郡王府、太平郡王府、富順郡王府等郡王府面積最大。」

「……」听到李邦華的話,朱由校老臉一紅,屬實沒有想到蜀王府一系藩郡王居然佔據了成都城那麼大的面積。

由于蜀王眼下依舊遷移印度廝當就藩,因此眼下的這些藩王府,郡王府都是內廷派人來管理,支出不小。

「這蜀王府和郡王府,眼下留作何用?」

朱由校詢問李邦華,李邦華聞聲作揖答道︰

「府中物件早已經被諸位王爺搬走,眼下留下的只是一座空宮,因此現在是百姓們游玩之處。」

「只需一文錢,百姓們就可以游走其中,不過基本只限于主要的宮室,一些偏僻的宮室還是被人鎖起來的。」

「蜀王府苑每年歲入不下二千兩銀子,收入基本也都被當地衙門和內廷的官員用作修葺保養宮室的費用。」

「據臣所知,這是齊王殿下的主意,國朝各地王府基本也是如此,每年歲入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是嗎,弟弟?」听到李邦華的話,朱由校好奇轉頭看向了朱由檢。

「是臣弟的想法。」朱由檢微微頷首,並交代道︰

「這些事情以前是交給王安去辦的,去歲國朝天下諸藩王府作為別苑供百姓閑逛,歲入七萬余兩銀子,基本填補了王府保養費用的大半。」

「王安走後,這事情交給了若愚,皇兄回去後可以問問若愚。」

朱由檢解釋著,朱由校听後也點了點頭,表示這主意不錯,並不再糾結蜀王府的事情,而是指著蜀王府不遠處的大片建築詢問道︰

「那邊又是什麼地方?」

「回萬歲……」李邦華作揖回答︰「那邊是整個四川及成都府、成都縣、華陽縣的官署。」

李邦華這話一經說出,朱由校就很在意的往那個方向打量了一下。

官署是歷代統治者發號施令之所,對于控制城市關系極大。透過對歷史時期衙署建築格局與布局的分析,可以折射出當時州縣政治體制的演變和城市發展的趨勢。

在李邦華的解釋下,朱由校也漸漸明白了各個官署的位置。

四川承宣布政使布政司在成都城西北隅五擔山的南麓,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和西軍都督府在東門內正街。

這三個主要衙門周圍依附著許多下屬衙門,仔細算來,成都城二十六萬人口中,有近三萬便是官員、衙役、士卒,其中有一半人馬是西軍都督府的官員。

這樣的發展有些畸形,但卻令人無可奈何。

對于軍事上,朱由校有自己的見解,雖然不如朱由檢,但也能感覺到西軍都督府繼續放置在成都有些不妥,因此他偏過頭去詢問朱由檢︰

「弟弟,這西軍都督府,是否需要搬遷了?」

「自然,我準備將其搬遷前往安西行省安西城,將北軍都督府搬往北庭行省北庭城,南軍都督府則是搬遷前往雲南昆明,東軍都督府保持在沉陽。」

朱由檢說出自己的安排,其中將西軍都督府搬遷前往安西(尹犁)也是出自他自己的考慮。

首先現在的安西城只有百姓不到六萬,如果搬遷西軍都督府前去,單單官員就能讓安西人口數量增加到九萬,算上他們的家卷,恐怕能突破十五萬。

安西城如果有十五萬人口,那開發整個尹犁河谷就容易許多了。

至于南軍從廣州搬遷到昆明,他也是有自己考量的。

南軍都督府最開始放在廣州,是因為從這個地方不管是直接支援交趾還是舊港、南州,這地方都比較容易,可以乘船渡海。

不過,隨著麓川行省、底馬撒府、孟加拉府的相繼收復,南軍都督府需要馳援的地方就遙遠了許多。

加上現在舊港、南州兩個行省的漢家人口依舊達到了當地人口的六成以上,基本不會爆發大的民族叛亂,因此麓川、交趾、底馬撒、孟加拉等地反倒是成了最容易爆發民族叛亂的地方。

如果說將西軍都督府安置在安西是為了鞏固大明在西域南疆以及河中地區的統治,防備波斯,將北軍都督府放置在北庭是為了鞏固嶺北和西域北疆,以及防備沙俄的話,那南軍都督府放在昆明就是為了防備莫臥兒和印度廝當的諸藩。

眼下昆明才是大明西南的交通樞紐,首先它位置居高臨下,其次就是它有直通四川、麓川、交趾這三個大明糧倉的鐵路,未來還可能會修通貴州、廣西、暹羅的鐵路,這就代表了它將是大明在西南的重中之重。

從昆明前往麓川最西端的孟加拉地區只需要三天,前往交趾最南端的佔婆只需要兩天。

如果要前往舊港和南州,也可以花費六個時辰前往交趾的交趾港,乘船十日抵達舊港,二十日抵達南州。

除了這些,南軍都督府設立在這里也是有內部原因的,那就是防備麓川和交趾的九百多萬少民作亂,同時威懾人口合計有一千萬的暹羅、南掌、甘孛智三國。

一個民族問題捆綁了大明朝二百六十余年,而往後的日子里,它還是將繼續捆綁大明朝。

除了民族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正在捆綁大明,那就是宗教問題。

就好似眼下的成都一般,在朱由檢和朱由校在李邦華帶領下繞著成都行走的時候,他們也注意到了成都城內的一些公共建築十分顯眼。

在成都城內,一些宗教性質十分顯著的建築眾多,其中包括昭覺寺、大慈寺、金像寺、青羊宮、真武宮、重陽觀、寶光寺、白雲庵等七十二座佛寺道觀。

除了這些,還有供奉俗神的建築,諸如城皇廟、火神廟、關王廟、溫帥廟、玄壇廟、老鬼廟、八蠟廟等二十六座廟宇。

最後,成都城內還有祭祀聖賢的廟祠,例如禹王廟、諸葛祠、武侯祠、射洪祠、鄉賢名宦祠、六賢祠、趙公祠、喬公祠、大儒祠、潛溪祠、文昌祠等等。

《三國演義》的爆火從明初就開始,不過三國的許多故事卻從東晉開始就流傳,其中威名最勝的便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與成都淵源頗深,原本他的武侯祠只是漢昭烈廟西側的一個普通祭祀祠,不過明洪武二十四年蜀獻王朱椿對武侯祠和漢昭烈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和整合。

他在廢除原在漢昭烈廟西側的武侯祠的同時,又將諸葛亮像移入漢昭烈廟內劉備像東側,將關羽、張飛像排列于西,以此將廟、祠合並。

到了後來,四川的官吏將北地王劉諶、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和鎮守關口格斗而死的傅僉也陪祀廟內。

諸葛亮的成名不是偶然,哪怕到了天啟年間,作為皇帝的朱由校也在走到漢昭烈廟的時候停下了腳步。

他帶著隨行官員一起走進了漢昭烈廟,對漢昭烈帝劉備,朱由校並不感興趣,或許他認為劉備的功績比不了自己。

但到了諸葛亮面前的時候,他卻指著諸葛亮說道︰

「弟弟對我,如孔明對後主……」

「萬歲!」

听到朱由校的話,李邦華忍不住小聲提醒,因為朱由校這樣的比喻就好像是把自己比喻成了後主劉禪一樣。

不過對此,朱由校卻哈哈笑道︰

「只是可惜,孔明只能幫助劉家父子三分天下,弟弟卻能助我開創盛世,古今若論名臣賢王,弟弟當屬第一。」

說著,朱由校對朱由檢放輕語氣︰「孔明輔左劉氏父子二十七載,弟弟輔左我不過二十三載,還需勤勉。」

「……」

一時間,四下無人發言,因為誰都能听出來,皇帝在挽留齊王。

對于皇帝的挽留,不管是守舊派的李邦華等人,還是齊王府陸文昭等人,他們的心紛紛懸在了嗓子眼上。

他們都害怕齊王一時心軟,答應了下來。

「霸業已成,便是孔明也應該歸居南陽耕種了。」

朱由檢的回答,讓朱由校眼中的精光一瞬間收斂,四周官員更是紛紛松了一口氣。

「去蜀王府休息吧……」

朱由校似乎來了脾氣,不準備再看成都的景色,而是轉身讓李邦華帶路。

李邦華見狀,連忙上前帶路,而守舊派的諸多官員也紛紛跟上。

到最後,漢昭烈廟內僅剩下了朱由檢、陸文昭,以及十來名錦衣衛。

「殿下……」

陸文昭想要上前說些什麼,不過朱由檢卻澹然的走上前,從香櫃里抽出長香,對漢昭烈廟的主人劉備點燃長香,畢恭畢敬行禮後,這才退出了漢昭烈廟。

他並沒有自戀到認為自己可以比擬劉備、諸葛亮,因為活人不與死人比。

活人能說死人,只是仗著死人不會說話罷了。

他朱由檢不管是出身還是背景,又或者是經歷,都比二人領先太多,能完成如此偉業,也不過是仗著自己穿越而來的經歷罷了。

帶著這種想法,朱由檢走出了漢昭烈廟,來到了漢昭烈廟背後的錦里長街上。

作為諸葛亮時期就已經出名的長街,錦里的名氣沒有隨著原住民離去而沒落,反而愈發出名了起來。

況且,當初朱由檢安排四川百姓遷移時,也並未遷走所有四川百姓,因此成都還是有原住民居住的。

不過讓朱由檢沒有想到的時候,在他走進錦里的時候,出現在他面前的並不是傳統的明代建築,而是一座具有西亞風格的清*寺。

「這是怎麼回事?」

朱由檢回頭看向陸文昭,顯然他沒想到成都居然都有這些存在。

對此,陸文昭也只能作揖道︰「殿下,四川的色目人有很多,前元屠川後,軍中隨軍征戰的色目人大多都被留下。」

「他們有的留戍成都,有的從政任職,還有的經商貿易往來成都。」

「此外,元末諸多軍閥圍剿色目人,而國朝平定天下後,由于河西和陝西色目人過多,因此不得已遷移了大部分前往江南和四川、湖廣等地。」

「太祖高皇帝責令他們不得違反《大明律》後,也便沒有再管他們。」

「眼下雖然還有這等寺廟,但實際上他們與漢人已經無異。」

再陸文昭的解釋下,朱由檢微微頷首,不由得對朱元章曾經制定的律法感到由衷欽佩。

如果明清皇帝都能連續的使用朱元章對民族的政策和態度,那恐怕許多民族問題都將消弭。

「大明律里,關于少民的政策,稍後備份送往我休息的地方,我篩選過後,命人在齊國執行。」

「是!」听見朱由檢的話,陸文昭老老實實的作揖回應,不過在回應結束後,他又抬頭小心翼翼的試探詢問道︰

「殿下,夏長史的奏疏,您還沒有批回呢。」

「眼下您又惹得萬歲不高興,恐怕想要抽調二十萬教習有些困難。」

陸文昭聊起了齊國的事情,朱由檢聞言也略微皺了皺眉,隨後才道︰

「哥哥只是一時生氣,休息一會兒便好了。」

「抽教習的事情可以早早準備,不可能一次性抽調二十萬教習。」

「這麼做不下于遷移百萬人口前往齊國,所以只能一步步的來。」

「齊國人口不足,四夷館學習的學子也不過數千人,讓夏允彝派兩千懂得南方少民語言的官員前來大明,大明四夷館有學子十數萬,哪怕只有部分人對此感興趣,也夠加強我齊國對南方統治了。」

「另外……」

朱由檢說這話的時候,他已經上了自己的馬車,馬車向著蜀王府開去,同時朱由檢也從自己熟悉的書架上拿出了齊國的地圖。

他在地圖上涂涂畫畫,片刻之後將地圖遞出來︰

「將齊國設為三都二十五府,在原來京兆、京畿、中都三京,金山、高密、安陵、平陵、成山、河間、寧海、文登、靖海九府的基礎上增設十三府。」

「原來的海陽府裁撤,新設平陽府,增設高唐、東陽、曲阜、衛丘、陶丘、重丘、楚丘、株林、昌衍、曲池、瑯琊、無終。」

「從天津船廠遷移熟練的三千戰列艦船工前往齊國,並在京兆、京畿、安陵、文登、平陽等五府分別修建齊國五大船廠。」

「此外,招募順天、應天兩大兵工廠六百熟練工匠及其家人前往齊國,在京兆府籌備西京兵工廠。」

「從順天府學、應天府學等兩大府學招募學子、教習及其家人前往齊國。」

「再告訴夏允彝,接管弗朗基人留下的礦場後,立即組織開工,大明急需諸多金銀,齊國急需人口,雙方各取所需,人錢兩交。」

「拖拉機的購買不能停,如果銀兩不夠就找大明銀行借貸,我需要在天啟二十四年抵達齊國時,看到齊國耕地突破四千萬畝,齊國人口突破兩千萬。」

朱由檢一開口,便從大明輸送了許多物資給齊國。

盡管齊國會用銀子來購買,但世界上有銀子的不只是齊國,還有許多國家都有銀子。

那些國家即便有銀子,卻也根本花不出去,有銀子也買不到技術。

齊國的工業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從天啟十二年開發,到天啟十五年第一批工業區成功投產,現在的齊國已經開始第四批工業區的建設了,而第四批工業區也將在天啟二十四年全部投產。

齊國自己的工業區,已經能年產五萬多台拖拉機,算上大明支援的,齊國每年產出、獲得的拖拉機能增加三百萬畝耕地。

如果再加上之前已經生產出來的二十余萬拖拉機,那齊國每年能開墾五百余萬畝耕地。

以眼下的速度,只要工人足夠的情況下,齊國完全可以在天啟二十四年完成四千萬畝耕地的壯舉。

朱由檢知道自己在創造一個有能力挑戰大明宗主國權威的藩國,但他更知道一件事。

大明如果沒有強敵,那它自己也會停滯不前。

齊國和大明,不僅僅在未來是競爭關系,也是合作關系。

兩國的資源,足夠他們各自和平百年,乃至二百年。

他們真正需要關心,是那些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的其它國家。

齊國的崛起,最少在未來百年來說,對大明都不是一個壞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