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零一章 齊國繁華

「算了下,已經有八十七個部族歸降了。」

二月末的西京城衙門內,當夏允彝拿著手中各軍軍報向金鉉回稟的時候,聞言的金鉉也接過看了看。

「按照這情況,國內土民應該已經不下五十萬了,我估計齊水(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東岸三府兵馬,應該也受降不下這個數才對。」

「北亞墨利加的土民沒有殿下估計的那麼多,看樣子眼下只有不到一百五十萬了。」

「按照這情況來看,南亞墨利加和兩州中部地區的土民應該數量要在殿下的判斷上打六折。」

「南邊的土民數量估計有兩千萬到三千萬之間。」

金鉉以自己所得的數據判斷出了中美洲和南美洲上面生活的土民數量,不過他並不擔心,而是對夏允彝說道︰

「土民民族澹薄,尚未沒有成熟的文化,極易被朝廷吸納。」

「雖說可能會有三千萬土民,但我估計只需要千萬移民就能同化他們。」

一千萬人同化三千萬人口,這听上去很不可思議,但對于金鉉來說卻極有可能。

在他看來,齊國未來的這三千萬土民沒有自己的民族觀和價值觀,科技還僅僅停留在了部落和石器、銅器的階段。

這樣的文化,是很難用中原歷史去評價的。

中原歷史中有少民漢化,也有漢民少化,歸其原因是因為靠近中原王朝的勢力和民族都會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自己的文化。

這麼一來,一旦中原王朝的漢人移民無法形成壓倒性的數量,那當地的漢人就會被數量眾多的少民給同化。

但問題在于齊國境內的諸多部落幾乎沒有自己部落的太多文化,他們的文化和齊國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更何況金鉉發現了當地土民的內斗文化十分嚴重,因此他們即便被齊國統治,也還是有可能和其它部落發生沖突。

例如眼下齊軍過境之後,明明已經算是基本征服了這八十七個部落,但他們還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發生了三場爭斗,戰敗部落的男人紛紛被斬首,這讓金鉉他們也是尤為吃驚。

他們的觀念里,似乎成為齊國的村莊就是依附了齊國這個大部落,因此覺得膽氣十足,便去挑戰其它部落,征服他們來獲取齊國劃給其它部落的獵場。

齊國官員前去質問他們時,他們也不覺得沒有什麼不對的。

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根本就理解不了村莊、集鎮、縣城、府城、省會、京城這一套中原王朝已經玩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手段。

在他們看來就是齊國作為大部落統治他們,齊國需要的只是在某些時候讓他們派出人去幫忙,其它時候他們還有自己的自主權。

他們和其它小部落的沖突,齊國這樣的大部落也不會管。

這樣的理念一開始讓金鉉很是頭疼,但到後面便是他都懶得再管了,干脆讓土民們自我內耗。

北亞墨利加的土民如此,想來南邊的土民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金鉉覺得齊國如果統一南北亞墨利加,那不僅不會讓土民人口增長,反而會導致最先得到齊國鐵器的部落去對其它部落屠戮。

這才是金鉉認為這三千萬土民到最後可能只會剩下兩千萬的原因,也是他不想管的原因。

因為眼下的他,還有更多的正事要去忙。

「西京鐵路眼下已經從安陵府安陵縣,經過京兆府西京城,通往南邊的平陵府淄博縣了。」

「接下來就是最為困難的安陵縣到金山府金山縣了,五千公里里有三千八百公里都是山區。」

金鉉略微頭疼的開口,而他口中的鐵路,就是從北部阿拉斯加到南部洛杉磯的一條太平洋鐵路。

整條鐵路一共七千里路,眼下經過六年時間已經修了兩千里,人口最為稠密的安陵府到平陵府都已經鐵路通車,而接下來要前往的就是北方的金山府。

眼下這條鐵路被八十萬瀛洲勞改工修建,預計還需要二十年才能完工。

不過,由于眼下齊國有了蒸汽輪船可以幫忙運送物資去北方,因此金鉉不想在此刻修建這條鐵路。

「我準備在一年後鐵路修抵高密府時就停工,金山府的物資還是靠海路比較節省。」

「煉鋼廠的年產只有三萬噸,鐵產量只有二百萬噸,鐵軌得用在值得用在的地方上才行。」

「我準備向殿下上疏,修建一條從西京城橫穿北亞墨利加的鐵路,直抵東邊京畿府的東京城。」

「相比北方盡是凍土層,這條鐵路對齊國來說更重要。」

「我去年就已經讓人前去勘探過了,這條鐵路最少七千五百里。」

「不過在八十萬人的動工下,加上絕大部分地方都是平原地帶,因此只要鋼鐵跟得上,八年我們就可以通車!」

「只要這條鐵路通車,那東西兩京的路程將會被縮短到九天時間,商貿將更加發達。」

金鉉的話令人神往,夏允彝也沒有懷疑的點頭︰

「八年……那確實不如修建這條鐵路。」

夏允彝沒有懷疑齊國的基建能力,大明每條鐵路只能每年進修四百多里的原因是大明是多條鐵路開工建設。

如眼下大明是九條鐵路開工建設,每年鐵路里程都新增接近四千里。

齊國沒有那麼多鋼鐵產量,但每年八九百里的推進速度還是有的。

「雖說這條鐵路很重要,但眼下國內一百二十幾萬勞改工里,有近三十萬已經快要服役結束了。」

「這點你得考慮進去,以免誤了工期。」夏允彝對金鉉提醒了一下,金鉉也笑道︰

「我想過了,瀛洲勞改工眼下即便是最年輕的,也差不多三十二三歲了。」

「他們的勞改服役的這十年時間里,雖然攢下了二十幾兩銀子,但根本不夠租借拖拉機來耕種朝廷發給他們的那一百畝生地。」

「他們最少還得工作十幾年才能攢夠將生地開墾為熟地的銀子,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將他們用作負責後勤的工人,工錢從每日五文漲到十文便可。」

由于齊國勞改工不能享受拖拉機政策,因此即便齊國發了一百畝生地的指標給他們,但他們想要把這一百畝生地開墾為熟地,只能去租借拖拉機。

拖拉機租借一日是二十文錢,並且一個人無法操控,雇人的話,每個人是十文一天的工錢。

想要開墾一百畝生地為熟地,最少需要租借五台拖拉機,十五個工人來開墾一年,才能把生地開墾為熟地。

這費用算下來就是九十一兩二錢銀,普通勞改工根本沒有那麼多資本來開墾這一百畝熟地。

或許有的勞改工會因為渴望自由而不管不顧,先開墾十幾畝來安居樂業,但即便那三十幾萬勞改工里有三萬人願意留下,那齊國也是賺的。

「我會向齊王殿下上疏,殿下應該會同意的。」

金鉉最後交代了一句,隨後便示意夏允彝繼續說其它的事情。

對此,夏允彝也是從自己帶來的文冊堆里拿出了另一本文冊︰

「去年齊國的匯總已經出來了,金銀增長了不少,加上移民到來,商業得以建立,朝廷的鹽酒茶三司也開始運營來獲得商稅。」

「匯總下來耕地總數四百三十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一畝,田賦糧五十八萬六千余石。」

「礦課司開采金銀為黃金十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銀銅價值一百七十六萬四千余兩,合計約三百零三萬兩。」

「加上其它三司、國店的稅收,合計是三百四十九萬六千余兩。」

「按照殿下的規矩,黃金留下,除去支出外的銀子和銅錠都會運往大明,換拖拉機和其它機器回國內。」

「今年我們支出八十二萬三千余兩銀子,因此可以運送一百四十幾萬銀子前往大明。」

朱由檢制定的「金本位」一事已經被夏允彝、金鉉二人得知,因此對于運走白銀和黃金他們並不奇怪。

齊國這邊實際上也已經準備開始使用紙幣了,但處于同一個宗藩體系下,齊國使用的紙幣自然也是大明通寶,不過紙幣的面額暫時只有一百文。

之所以不準備發行一文和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的紙幣,是因為現在百姓還沒有接受這種紙幣的習慣。

齊國暫時還需要用銅幣的大小平錢來過渡,但這個過渡時間不會很長。

從明年開始,齊國官員和士兵們的俸祿都會用紙幣來進行發放。

願意來齊國的官員和士卒、百姓,無疑都是對齊國有信心才會來的。

《齊國周報》里也解釋了紙幣的構成,以及和寶鈔的區別在哪里。

對于在齊國發行紙幣,金鉉還是比較有自信的。

只要官員和士兵們接受,那老百姓接受也就是幾年的時間罷了,屆時就可以使用更小單位的紙幣了。

一百文的面額,這已經是百姓們日常中所能用的最大面額,如大明發行的十兩和一兩面額紙幣,主要還是用來收割士紳。

畢竟對于家庭年收入只有十幾兩、二十幾兩的大明百姓來說,十兩銀子他們基本用不到。

相比較大明百姓,齊國的百姓的家庭年收入也不過只有十二三兩罷了。

齊國是低物價,低工資,大明則是由于旱情的原因,屬于中等工資,高中等物價。

等旱情過去,大明會保持中等工資和中低等物價的水平。

平均日工錢十文是低工資,二十文算是中等工資,三十文就算高工資了。

齊國的優點在于不那麼依賴谷物,因為北美大陸還有上千萬野牛和數十億旅鴿。

《皇明齊國律》里規定了野牛和旅鴿,只能由齊國官署衙役、兵馬司、軍隊來圍剿,個人雖然可以狩獵,但不可以出售肉食。

也就是說,野牛群和旅鴿是受到齊國管控的,它們的數量多寡基本處于齊國的監督下。

之前齊國只有幾十萬勞改工和兩萬軍隊的時候,齊國對野牛群和旅鴿的狩獵次數還不算頻繁,基本也就是每日三四百頭的規模。

但隨著移民到來,以及土民增加,齊國對野牛群的狩獵也就達到了一千頭的規模,每年最少要擊斃三十萬頭野牛,以及捕獵五十幾萬只旅鴿。

這個數量已經不算少了,朱由檢規定的是每年的野牛狩獵不得超過五十萬頭,旅鴿不超過五百萬只。

這樣齊國可以靠著野牛群和旅鴿來渡過前期,撐到後期本國的畜牧業起來。

總之,齊國的整體國策,都是依托朱由檢發給金鉉的《五年計劃》所制定的,也是按照《五年計劃》所進行的,不帶有任何刪改。

不過,這其中的一些旁枝末節還需要金鉉和夏允彝二人來完善,例如眼下夏允彝拿起了一本文冊道︰

「六部分別上疏,需要加派人手和官員來預防今年的移民的安置。」

「兵馬司需要招募一營兵馬,衙役需要招募兩營衙役,官員則是需要增設六千三百名官員。」

「都督府那邊倒是沒有提出擴軍的計劃,而是覺得北亞墨利加和南亞墨利加的四萬軍隊已經夠用。」

「按照這個情況來看,今年過後,文武官員和衙役士卒的數量會達到七萬人,朝廷支出會從原本的八十幾萬兩提升到一百一十幾萬兩。」

「這件事情,你也得同殿下說一聲,不過應該不會影響財政,畢竟新移民也會帶來新稅收。」

夏允彝交代著齊國需要改動的變化,金鉉聞言也頷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不過在夏允彝說完後,金鉉也拿出了都督府的一份軍報說道︰

「楊總兵傳回了消息,南邊的弗朗機人又抽調三千人前往了歐羅巴,眼下他們只剩下八千駐軍和二十幾萬居民。」

「我感覺這是收復失地的一個好機會,你覺得呢?」

「不行……」夏允彝搖了搖頭︰「目前我們還在開拓北亞墨利加的中部和北部,物資基本也用來安撫當地的一些土民村莊了。」

「最少從今年來看,朝廷不足以供給軍隊對南邊的弗朗機進行征戰,哪怕從海上補給也不行。」

夏允彝頓了頓,又從其它方面說道︰

「現在國內每年所產的糧食不過在六百萬石左右,供養的國民、土民、勞改工卻已經達到了二百四十幾萬。」

「加上今年有可能要遷移而來的四五十萬移民,糧食已經是有些捉襟見肘了。」

「除非移民人口降低到每年三十幾萬人,而耕地每年增加一百來萬畝,不然無法供養軍隊來收復失地。」

齊國的資源是有限的,目前又是移民,又是開拓中部、北部地區,可以說已經將整個國家動員起來了。

如果不是肉類、油類供應足夠,讓每個人每年只需要吃兩石米,齊國根本就供應不起這二百多萬國民、土民和勞改工。

本來齊國移民每年也就十幾二十幾萬,但大明江南遭了災,大量江南百姓涌入移民齊國的行列中,因此去年齊國差點崩潰。

如果不是背靠海洋捕魚,面朝內陸狩獵,那齊國根本就抓不住去年的移民潮,只能把移民拱手讓給其它藩國和省份。

今年大明的情況再度傳來,北方旱情稍微減退一些,但南邊的旱情卻是加重了。

在夏季到來前,誰都不知道大明今年的旱情會不會持續惡化。

如果持續惡化,那齊國就會迎來一個新的移民浪潮。

抓住這個機會,齊國的國力能再次實現翻倍。

相比國力和人口的增長,土地對于眼下的齊國來說並沒有太大誘惑,不然齊王早就下令收復失地了。

「好……」听到作為齊國戶部侍郎的夏允彝這麼說,金鉉也很配合的點了點頭。

他並非不懂這些道理,只是齊國的盤子越來越大,他很難看過來了。

如果他一直呆在齊國的戶部,那他也可以把戶部的事情和齊國的國力做出一個了解,但他需要做的不是這個,而是統籌齊國全局。

想到這里,他捏了捏自己的眉心,夏允彝見狀也知道沒有什麼事情了,因此作揖退出了長史府。

也在他走出長史府的那一刻,朱由檢也將手從《皇明齊國西京繁繪圖》的長史府上收回。

「如何?齊國沒有讓你失望吧?」

朱由檢轉過身去,但看圖的人已經不是滿桂和孫應元了,而是朱由檢的表弟劉文炳。

已經二十五歲的劉文炳長得相貌堂堂,在他畢業之後,他選擇在地方為官。

眼下的他是廣州府的知府,而他今日出現在這里,是因為今年是他回京述職的一年。

三年前,朱由檢的舅舅劉效祖去世,劉文炳就成為了劉府四十五口人的主心骨。

劉效祖去世後,劉文炳的母親杜氏便常對劉文炳說「我們家本無功德,只是因為殿下的緣故,才受此大恩,你應當盡忠報殿下,不要結黨營私。」

受到父親和母親的教導,劉文炳在劉效祖去世後更加謹慎厚道,也不隨便交結朋友,從不貪污受賄。

即便隨著劉文耀和劉文照的長大進入仕途,劉文炳也沒有來找朱由檢,而是讓他們憑借自己本事為官。

因此眼下劉文耀二人還只是北直隸宛平縣的兩個從八品官員,每年俸祿八十兩。

劉家怎麼做,朱由檢是看在眼里的,他沒有追贈自己舅舅劉效祖什麼爵位,是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

劉家和他牽扯過深,日後肯定要遷移齊國,追贈爵位只會讓他們一家人卷入齊王府的內部矛盾中。

這次劉文炳前來齊王府,也是朱由檢讓他來,他才會來的。

朱由檢叫他來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讓劉家早早遷移齊國。

他給劉文炳介紹了齊國眼下的情況,然後才說道︰

「我準備改一改《大明會典》和《皇明祖訓》,讓藩國有封伯爵和散階的權力,然後為你覓個伯爵。」

「大兄萬萬不可如此……」听到朱由檢的話,劉文炳連忙躬身回禮拒絕道︰

「眼下劉家之所以尚能進步,便是因為生活所致。」

「家中四十五口人,憑我兄弟三人近一千八百兩俸祿已經足夠養家。」

「日後子孫為了養家,也必然上進,而不會因為家有余財而為非作歹,荒廢度日。」

「若是大兄給了我爵位,先不說二弟三弟是否會因此失落,單我這一脈,日後恐怕就會因為爵位而變得跋扈。」

劉文耀拒絕爵位的理由讓朱由檢意想不到,他沒想到他這個表弟能看的這麼遠。

「既然這樣,就為文耀、文照上兩個散階吧。」

朱由檢對劉家沒有太多感情,但畢竟有血緣關系,劉府的老太還活著,她也是朱由檢的外祖母,朱由檢自然不可輕慢。

劉文炳當年受了一個正五品驍騎尉的散階,因此每年有八百兩俸祿。

現在他不受爵,朱由檢想的便是為劉文耀、劉文照兩個兄弟也授兩個散階。

散階無法世襲,這對劉家來說也能接受。

「就授他們二人正六品的雲騎尉吧。」朱由檢給出了散階的品級。

正六品雲騎尉的散階,代表劉文耀二人每年能各自領五百兩俸祿,相比較他們和朱由檢的關系,這其實也不算多。

「我會讓吏部在明年把你們三人算到齊國官員中,今年旱情看樣子是不會消減了,移民還有很多,你們此時移民不算太好。」

「休息一年,明年再前往齊國吧,另外明年開始,你們的俸祿也由齊國發放。」

朱由檢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了劉文炳,劉文炳聞言並沒有什麼不滿,他很早就知道自己一家人不可能再大明久留,除非朱由檢做上皇帝。

因此,面對朱由檢的安排,他表現的很冷靜。

「謝大兄照拂……」劉文炳畢恭畢敬的回禮表示感謝,朱由檢見狀也微微頜首︰

「回去後代我向外祖母問好。」

「是……下官告退。」劉文炳聞言也退出了承運殿內,而朱由檢看著他離去的背影,轉身也看向了那幅《皇明齊國西京繁繪圖》。

「讓黃龍也早早準備明年遷移吧,告訴那混廝,他總不能在我後面才去齊國吧?」

朱由檢背對著王承恩等人開口,話里有幾分調侃。

王承恩等人聞言,也紛紛跟著笑了起來,確實黃龍這厚臉皮待得時間有些長了。

憋著笑,王承恩畢恭畢敬的作揖回禮︰

「奴婢領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