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九十五章 今歲打老虎

「走?呵呵……我徐家田地數千頃,奴僕上千,豈是一時便可變動的?」

「沒錯,我就不信朝廷會不念及我祖先為朝廷出力之功,禍害我等功臣之後!」

南直隸蘇州城內,當一道道聲音響起,一座規模宏大的府宅之中卻也聚集了數百男丁。

雖說是一座私宅,但該宅佔地面積近八十畝,整處建築分東、中、西三部分。

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

中部為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

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

雖說看似面積不大,但其規模卻已經比得上一些小的郡王府了。

至于此地是哪里?恐怕那牌匾上的「拙政園」三個字已經足以解釋。

作為後世聞名的蘇州四大園,拙政園由正德年間官場失意的御史王獻臣擴建暫居,隨後其子將其園輸給了徐家,徐家因此入主拙政園。

這一入,便是足足百年時間,而同為四大園之一的留園,也是同宗另一徐家的私產。

雖說主次有序,但也看得出徐家的財力充足,不然不可能一下子購入兩個名園。

只是從萬歷年間起,徐家便已經開始衰老,究其原因是朝中無人,日漸可欺。

到了天啟年間,齊王主政,徐家才有了一些機會,在朝中有了幾個六七品的子弟為其撐腰。

邑陵的事情一經傳開過後,徐家依仗著自家的幾名官員,並沒有選擇變賣奴僕、家產,遷移海外來保命,而是選擇了負隅頑抗。

他們倒是要看看,如果他們不遷,那齊王是不是真的會將他們遷往昌平,為先代皇帝守陵!

「我徐家的田畝,若是朝廷能吃下,那我們便遷移,若是朝廷吃不下,那也不是我們的問題。」

坐在主位,徐家家主徐績老神在在的說著,似乎他們家的家產已經到了連朝廷都無法收拾的地步。

可面對他的桀驁,下面的徐家子弟並不覺得奇怪,而是覺得很正常。

徐家盤踞蘇州數百年,其田產數十萬畝,奴僕上千人,佃戶十數萬人。

除此之外,其家還有蘇州城內兩條街道的店鋪,以及為其工作的數百伙計。

這麼一看,徐家簡直比新政前的許多藩王府還要強勢。

這還僅僅只是徐家主家,分出去的旁脈也在江南各地混得風生水起。

主家、旁脈的家產加在一起,徐家上千子弟佔據的,是江南二百余萬畝耕地,而他們的奴僕佃戶也多達數十萬。

這里的奴僕和佃戶並不一樣,明代的奴僕主要由官賜奴和官奴所構成。

如明太祖賜李善長卒百二十人為奴軍﹐後賜以鐵冊﹐又謂鐵冊軍。

永樂時,凡從建文不附燕兵者多被殺,被害者的親屬全淪為樂戶,編入奴籍。

嘉靖以後,江南經濟發達,富戶尤多,有的富戶蓄奴多達一兩千人。

凡此類奴僕都立有賣身契約,子孫累世不得月兌籍。

因此只要一個人犯了罪,成為了士紳的奴僕,那他的生生世世,子子孫孫都將是士紳的奴僕,除非有人廢除這條律法。

徐家的桀驁來源于他家中那千余奴僕,而江南各地士紳的桀驁也來源于此。

他們自然不是想依仗奴僕和朝廷對抗,而是想的很清楚。

既然朝廷選擇田畝互換,那就拿出足夠多的海外田地給他們,讓他們把田地心甘情願的交給朝廷。

這樣一來,不管是朝廷還是士紳,大家都高興。

徐家的想法如此,蘇州城內的彭家、宋家、沉家、士紳,還有松江徐家、杭州孫家、錢家……

這些各大士紳豪強在大明的歷史進程種不斷兼並土地,豢養奴僕。

到天啟時期,僅江南說得上名字的一城大家,其麾下土地便不少于十萬畝,這數百大家加在一起,江南三省那一億六千余萬畝土地,有大半都被其所兼並,千萬百姓都是他們的佃戶。

日前朱由檢和洪承疇所獲的士紳田畝,不過是許許多多中小士紳地主遷移後交出來的耕地罷了。

真正的大頭,還是得是看這些盤踞地方數百上千年的家族。

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不僅僅在于土地兼並的問題上,而是在于賦稅的問題上。

土地兼並在一定程度上對封建王朝來說不是壞事,例如歷代土地兼並之最的宋代便是一個例子。

雖然百姓已經被土地兼並和朝廷賦稅弄得活不下去,但宋朝不管百姓死活,對士紳的兼並土地行為也熟視無睹。

士紳兼並的土地越多,朝廷收起稅來也就越方便,鎮壓起農民也就更得心應手。

宋明兩代的士紳區別在于,一個能收得上稅,一個收不上稅。

天啟初年他們不讓朱由檢兄弟二人好過,朱由檢自然不可能讓他們好過。

徐績的話雖然說起來振奮人心,但誰都知道,只要主政的是齊王朱由檢,他們的大部分反抗都會迎來鎮壓。

因此即便主家表現得很有底氣,但一些旁脈還是早早變賣了家產,遷移到了南州、交趾之地。

江南的士紳中,在走與不走的浪潮中猶豫,但猶豫往往致命。

「過去兩個月,江南之地又遷移走六十余萬人,其中三分之二皆為百姓,三分之一為士紳豪強。」

「殿下、朝廷需要兌給士紳的土地達到四千二百余萬畝了……」

七月中旬的齊王府承運殿內,洪承疇拿著遷移司的文冊向朱由檢詢問,他眼底滿是焦慮,而朱由檢手中則是拿到了去年由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派人送出的信件。

一封信,內容同樣關于商貿,不過主要還是關于英國境內皇店稅收的事情。

查理一世的想法就是讓大明將倫敦,愛爾蘭兩地皇店的稅收直接上繳給英國王室,而不是交給財政大臣。

對此,朱由檢沒有拒絕的理由,讓歐洲繼續君主制下去,比讓他們立憲制,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因此,朱由檢沒有率先回答洪承疇的話,而是看向了曹化淳並說道︰

「讓南昆侖監察使司向四國及葡萄牙派出官員,促成五國同盟對抗弗朗機(西班牙)。」

「如果五國同盟可以成立,那大明承諾各國王室,將各國皇店的稅收上繳給各國王室,並向各國王室提供每國二十萬兩天啟通寶的低息貸款,用于購買大明商品。」

距離就藩的時間越來越近,朱由檢這次走了,日後也就不打算再回來了。

因此,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事情必須盡快解決。

眼下的矛盾點在于,這次的宗教戰爭必須以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勝利告終,不然無法引發第二次宗教戰爭。

可如果要西班牙獲勝,那就得支援西班牙來遏制其它諸國。

一旦支持西班牙,那齊國收復西班牙在美殖民地的計劃就很難成功,這就是大明和齊國兩國之間的矛盾點。

朱由檢想的很簡單,那就是大明唱黑臉,齊國唱白臉。

大明這邊中斷西班牙和各國的貿易,但齊國支持西班牙擊敗各國,但條件是出讓美洲殖民地。

具體怎麼做,實際上很簡單。

齊國可以以藩國身份低價購入大量明軍淘汰的燧發槍和火繩槍,然後出售槍支、火炮、火藥來支援西班牙。

為此,齊國可以負債幾千萬兩,畢竟大明退役軍火的庫存還有幾十萬支,幾次貿易就能讓齊國的負債降低到幾百萬兩。

反正日後齊國也要靠販賣糧食從歐洲賺取被他們掠奪過去的金銀,負債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不過,即便朱由檢已經做出這麼大的讓利,西班牙的費利佩四世卻還是不舍得放棄美洲的殖民地。

既然是這樣,那朱由檢只能采取武力手段來收復中美洲了。

想到這里、朱由檢也開口對遠處坐在椅子上辦公的王承恩詢問道︰

「承恩,已經遷移齊國的人口有多少?」

朱由檢一開口,王承恩立馬翻找起了遷移司遞給齊國的遷移文冊。

他看了看文冊內容,隨後抬頭對朱由檢隔空作揖道︰

「殿下,文冊上去歲開始,今歲七月以前十七個月合計遷移五十八萬六千余人,今年年末應該能突破到七十萬。」

齊國的移民要突破到七十萬了,這速度是朱由檢自己都沒想到的。

「看樣子江南的旱情,比我想的還要嚴重……」

略微皺了皺眉,隨後朱由檢又看向了洪承疇,繼續他的話題說道︰

「你背後的……遷移了沒有?」

朱由檢詢問起了洪承疇背後的南安洪氏,但洪承疇搖了搖頭,卻又作揖道︰「下官並未關注他們……」

洪承疇為了保命,早早就和洪氏斷了聯系,至于供養他讀書的洪啟胤則是被他安排進入了麓川任職,也算是報恩了。

對此,朱由檢並不覺得意外,而是詢問起了洪承疇一件事情。

「你以為,眼下各家士紳的奴僕是誠心效忠于他們嗎?」

「……」一句話,洪承疇瞬間沉默了起來。

誠心效忠?

哪有人會願意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給一家人當奴僕?

他們不過是不敢反抗罷了,畢竟大明是承認主僕關系的。、

「我知道了……」見洪承疇這模樣,朱由檢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他要對付士紳,但不是自己出手,更不是出兵鎮壓,而是發動百姓的力量來懲治士紳。

大明的江南十分復雜,朱由檢來到這一世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江南的矛盾了解也逐漸加深。

加上前世了解的「江南奴變」,朱由檢心里早就有了不動兵來對付士紳的辦法。

在之前做主要遷移士紳的時候,朱由檢就說過士紳力量不足為懼,原因在于他了解歷史。

在歷史上的明末農民戰爭中,各地富戶的奴僕乘勢暴動並不少見。

江西永新等地,奴僕佔據主家田產,散發主家糧食,並捆其主人,斥問「奈何以奴呼我?」的場景在江南各地皆有發生。

前世一些人說崇禎可以開放民間團練來維持大明壽命,結果是即便崇禎沒有下旨,但地方士紳早就已經編練民勇團練了。

之所以讓他們不顧朝廷,做出如此大膽的事情,是因為江南起義的奴僕們所提出的綱要。

他們提出「鏟主僕、貴賤、貧富而平之」的口號,直指壓迫了他們數百年的富戶和地主、官員。

等崇禎自縊,弘光南渡的消息傳到江南後,北方農民起義的滾滾浪潮也開始不斷刺激著南方奴僕們的神經。

隨著局勢動蕩逐步加劇,南方各地的家奴們聞風而動,伺機發動起義準備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清軍南下的前夕,江南蘇州、松江、嘉定、無錫等地的奴僕操戈索契(賣身契文),踞坐索身契的奴僕多達數萬余人,聲勢浩大。

奴僕或佃農,將之前的主人捆綁起來,對之前主人施加的刑罰,他們都要加倍奉還,導致南方的士紳們惶恐不安。

當清軍開始南下時,為了保命的大部分士紳開始主動投靠清軍,捐銀捐糧來表忠心。

清廷為了安穩江南局勢,追擊大明殘余勢力,因此開始陸續剿滅各地的奴變和佃變。

在當時江南地區的奴變隊伍中以「削鼻班」和「烏龍會」最為勢大,尤其是興起于金壇、溧陽地區的「削鼻班」最為突出。

這些人打出「我輩何必長為奴乎?」的口號,希望能夠擺月兌永世為奴的命運。

他們自稱「削鼻班」,而所謂削鼻,並不是說他們要通過削去別人的鼻子來進行報復,而是因為明末江南為了避諱通常以鼻指代家奴。

因此起義家奴們所謂削鼻,是要削掉他們奴僕的身份和世籍。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們以削鼻為名,力圖擺月兌賤籍,最終卻被入關的清軍擊敗,而清軍對他們的懲罰確實真的削掉了他們的鼻子。

清軍抓捕了其中幾個為首之人,史載‘截其鼻,懸之市衢,曰︰班名削鼻,鼻削示眾,遂斬之。’

最終,這場歷經幾十年的江南奴變在康熙繼位後被平定,但它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雍正繼位都還依舊存在。

從這一事件里,朱由檢能把握住的就是奴僕的力量,以及奴僕和地主的階級矛盾。

奴僕們並不懼怕地主,他們懼怕的是朝廷,因為朝廷承認主僕關系。

可如果朝廷不承認這關系了,那會是怎樣的後果?

「我欲廢除《大明律》之中關于主僕的律法,自明日起,大明不再有奴僕!」

朱由檢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他這話一說出來,十分了解奴僕和地主士紳矛盾的洪承疇就知道,江南的士紳這次是死定了!

士紳們不怕朱由檢派兵來鎮壓,因為這會折損大明的國威和皇帝的威嚴,更影響日後大明治國。

他們更不怕朱由檢來催他們交稅,因為他們知道朱由檢無法排出幾十萬精通算術的人來算賬。

從外部來的問題,他們什麼都不怕,但他們怕的就是內部問題。

當百萬奴僕不再侍奉那十數萬士紳地主,甚至還要對他們拔刀相向的時候,那士紳們就會跪著來求大明了。

不過,僅僅是廢除主僕律法,還不足以勾起百萬奴僕的怒火。

「自即日起,地方官府以身契價格贖回各家奴僕,士紳不得阻礙。」

「贖回的奴僕移民四川、雲南、廣西、安西各省,每人發放耕地十畝,糧食六石。」

「遷移者,每十戶為一隊,十隊為一村,每村發拖拉機十台。」

朱由檢繼續開口,而相比較之前給予他們自由的話,那現在的話就是給予他們自由的同時,再額外給予了一筆足夠他們衣食無憂的錢糧和賴以生存的土地。

洪承疇听聞他的話,也知道江南士紳距離倒下已經不遠。

官府出兵,催稅,這是士紳和官府的矛盾。

可奴僕出走,這就是士紳和奴僕的矛盾了。

在士紳已經失去大量佃戶的情況下,如果奴僕再選擇出走,那士紳就完全成了空殼子。

即便士紳有田畝百萬,那又如何?沒有足夠的佃戶幫忙耕種,沒有熟練奴僕為其收稅,那士紳只能看著田地長滿荒草。

想到這里,洪承疇在嘆了一口氣︰

「殿下,還真是深知百姓啊……」

這麼想著,洪承疇也起身作揖道︰「這件事情,恐怕許多官員都會反對。」

「他們反對無效,若是反對,便直接發中旨!」朱由檢輕嗤一聲,根本瞧不上朝堂上的那群蟲豸。

洪承疇見狀也不再多說,而是建議道︰「雖說如此,但還是得做兩手準備。」

「其一是必須派出軍隊,加強各城巡邏,以免奴僕之中有人心存不軌,惡意劫殺。」

「其二便是必須派人監管奴僕們,讓他們通過正規的手段來索契。」

「其三就是補充地方官府的庫銀,尤其是江南三省之地的庫銀,以免士紳們交出身契的時候,地方衙門沒有銀子。」

洪承疇提出三點,都是防範這次政策下發過後有可能出現的不安因素。

對于這三點,朱由檢深以為然。

他如果記得不錯,歷史上徐霞客的家里就是因為江南奴變,繼而牽連到了他家,導致他子嗣死的死,傷的傷。

「此外……」洪承疇看了一眼朱由檢,又繼續說道︰

「殿下,若是取消了奴僕,那官員們應該怎麼辦?」

「沒了宅邸內的家僕還好說,可若是沒有了衙門里可供驅使的奴僕,那便需要再招募一批官員了……」

「十月在即,擴招官員不是難事。」朱由檢開口打斷道︰

「至于宅邸內的家僕也不用擔心,民間的百姓和富農可以雇佣一些老婦,你們就不能?」

朱由檢的一句話表明了他的態度,洪承疇也不敢再多問。

但是他知道,朱由檢的這句話,很有可能會讓大量燕山官員都反對他。

原因很簡單,在享受了年輕貌美丫鬟的伺候,以及隨便驅使的奴僕後,一旦廢除奴僕制度,那大明許多官員都將失去這些。

以往是災年,賣兒賣女的多,不缺奴僕。

但現在朝廷不斷遷移人口向外,又不準許豢養奴僕,那日後的供需需求就變了。

人口變少,土地變多的內地,許多人都能好好生活下去,自然也就沒有賣兒賣女的需求了。

沒了這些人,官員們即便想雇佣一些人在府邸內幫忙,卻也沒有那麼容易了。

別說旁人,便是洪承疇自己都有些苦惱。

他的苦惱雖然沒有寫在臉上,卻依舊被朱由檢所察覺。

對此,朱由檢也在片刻的沉默後,在洪承疇動身離開前補充道︰

「皇店會組織瀛洲女、南洋女來內地從事家務活計,但工錢不會少,你讓官員們做好準備。」

「下官領命……」听到朱由檢願意讓瀛洲女和南洋女來內地從事家務活,洪承疇心底松了一口氣。

他最怕的就是朱由檢對人人都講究平等,讓官員失去奴僕後生活變差。

這樣一來,官員們怨聲載道是難免的。

好在瀛洲女和南洋女補充了這個空缺,這麼一來,官員們即便有怨氣,恐怕也不會太大。

瀛洲女和南洋女在當地也是常常在一些人家干些雜物賺取銀錢,這件事情洪承疇自然知道。

她們的工錢基本上就是每日十文,哪怕引入中原,頂多也就十五文,二十文罷了,比以前雇佣奴僕還便宜。

這樣的事情,官員們肯定不會拒絕。

帶著這種想法,洪承疇緩緩退出了承運殿。

在他退出承運殿後不久,齊王要解放奴僕的事情就徹底傳開了。

當天,出城傳遞消息的快馬絡繹不絕,官員們都清楚,齊王這次是抓住士紳們的死穴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