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八十九章 子不類父

「朕觀古今賢能者遇君有遲速,名彰有先後,奈何時運之不齊,壯衰之相臨……」

「皇極殿大學士畢自嚴,中極殿大學士朱燮元二人誠為國之柱石,今、年高致仕,故加授畢自嚴為太師,朱燮元為太保。」

「日後養老于家,爾往欽哉……」

十月二十二日,在畢自嚴和朱燮元致仕回家的路上,來自南京的錦衣衛截停了他們,並宣讀了朱由校的聖旨。

朱由校沒有殺二人,或許是他認為二人做的沒錯,又或許是他害怕擔心殺了這二人會讓守舊派老臣分崩離析,總之他不僅沒殺二人,還授予了二人「三孤」的虛餃。

盡管朱由校正直壯年,二人不可能以三孤的身份輔左未來的朱慈燃,但有了這官職,加上以往的虛餃,二人致仕後的生活卻有了充足保障。

面對這份聖旨,畢自嚴和朱燮元分別在回鄉的路上下車接過,他們表情平澹,似乎早就知道了皇帝會這麼做。

他們敢這麼做,還能藏這麼多年,首要就是因為他們的地位和手段。

且不提朱由檢銷毀了大量證據,單單二人守舊派砥柱的身份,就注定了朱由校不敢殺他們。

不過,朱由校殺不了是一回事,想不想殺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他想殺,完全可以去質問朱由檢。

只是到了最後,他還是假裝沒事人一般,給予了畢自嚴二人作為文臣的最高榮譽。

沒有過多的言語,送完聖旨的錦衣衛與太監在之後便離去了。

同樣踏上歸途的,還有畢自嚴和朱燮元。

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陸文昭將這件事情匯報給了朱由檢,但朱由檢只是頷首表示知道了,並未開口對這件事說什麼。

他只是轉身看向了曹化淳,嘆了一口氣說道︰

「你干爹這次正面沖撞皇兄,在司禮監里,怕是不太好辦事了。」

他的話讓曹化淳作揖回禮︰「干爹給奴婢回過信,萬歲並沒有遷怒于他,也不準他遞辭疏。」

「奴婢想來,應該是不會有事的。」

曹化淳解釋著,而承運殿里的朱由檢听聞也轉頭看向了陸文昭︰

「你家那孩子,眼下陪著太子,日後也能有好路子走,你不必擔心。」

「太子仁厚,卑職並不擔心。」陸文昭尷尬笑著回禮,顯然他對自家長子的作為很無奈,對朱由檢改正他的性格也很慶幸。

他常年不在京城,不知道家中孩子的心性,如果不是朱由檢,恐怕陸元高會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人。

想到這里,陸文昭就不免羞愧。

「齊國的移民得持續,黃龍的來信基本能表達大部分將領和官員的態度。」

朱由檢走回位置上坐下,對著站在殿內的三人說道︰

「不說他們,便是你們三人也是一樣。」

「齊國的人口越多,你們過去便越是享福。」

「今年各大船廠又下水了四十艘蒸汽輪船,雖然不能都用來移民,但拿出二十艘還是可以的。」

「眼下參與齊國移民的船只有六十艘,每艘每年能來回跑六趟,每年能移民的人數不下二十五萬。」

「江南的百姓如果熱情消退了,那開放各省百姓移民齊國也是可以的。」

「不管是漢人還是西南少民,移民到了齊國就是齊國的國民。」

朱由檢要加快齊國的移民,因為齊國眼下的拖拉機開墾田地數量,足夠養活百萬齊國人。

除此之外,每年齊國還在增加上百萬畝耕地,這點也是齊國領先諸國的最大優勢。

另外,遷移西南少民,降低大明的少民比例,也是朱由檢需要做的事情。

他可以保證自己鎮得住少民,卻無法保證自己走後,地方官員不會盤剝他們,讓他們發生暴亂。

「奴婢(卑職)領命!」

陸文昭三人作揖應下,朱由檢見狀也擺手示意他們可以退下了。

三人退下先去辦朱由檢交代的事情,隨後朱由檢自己則是查閱了一下西域的事情。

從收復西域開始算起,目前已經過去了五個月的時間。

糧草輜重轉運的也差不多了,各省百姓對西域的態度也可見一斑。

五個月的時間過去,即便是距離安西、北庭兩省最近的河西省,也不過陸續只遷移了一萬四千多人。

其它的北方、南方各省加在一起,遷移人口甚至不到一萬五千。

也就是在過去五個月的時間里,大明只做到了每個月遷移不到六千人,平均每省每個月只有兩千多移民。

這樣的情況比東北四省、南部四省的遷移情況還要慢,除了南昆侖、嶺北、小西洋外,便數單于、北庭、安西三省遷移最慢。

便是南州這樣的地方,遷移司每個月也能遷移五千人前往。

只能說內陸省份、邊塞省份的名聲有些不好,耽擱了西域移民實邊的計劃。

安西、北庭兩省現在的問題不是耕地夠不夠,而是人口嚴重不足。

按照每人二十畝,每戶一台拖拉機的遷移政策都吸引不到多少百姓前往,朱由檢也是沒有太多辦法了。

他分配給兩省的三萬六千台拖拉機,眼下卻連使喚它們的人都不夠,只能讓北軍的兵馬與民夫暫時用著。

士卒每日俸祿四十文,民夫二十文,每日的開銷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讓他們在那里種一年的地,朝廷單俸祿工錢就得發出去八十幾萬兩。

朱由檢心里也是十分著急,恰好今年的囚犯早早流放嶺北,根本無可用之人。

為此他只能皺著眉頭放下手中的文牘,稍微揉了揉有些僵硬的眉心。

恰好這時,王承恩率先辦完事情回來,同時也搬來了許多文冊。

「殿下,南州的文牘送來了。」

王承恩將南州的文牘抱到了他的桌上,隨後將匯總拿起,走到朱由檢面前,雙手遞出。

「今歲南州人口已經突破七十八萬,耕地也有二百零六萬畝了。」

「南州布政司上疏,說是明年秋收便能繳納南州的第一筆田賦糧。」

王承恩說著,朱由檢看著,內容大致差不多,不過匯總的奏疏里還提到了拖拉機。

南州衙門希望朝廷能多發些拖拉機過去,眼下的拖拉機數量確實不夠用。

「向西域運送拖拉機的事情可以打住了,先消化那三萬六千台再討論以後吧。」

「眼下國朝的拖拉機年產是五萬台對吧?」朱由檢詢問王承恩,王承恩也微微頜首表示沒錯。

「既然如此,齊國的兩萬台繼續運輸,剩下三萬台,平分給麓川、交趾、東海、單于、南州、漠東六省吧。」

大明的拖拉機科技含量並不算高,說白了就和一個拉拽機器一樣,開墾的速度也一直提升不起來。

拖拉機還是得必須使用內燃機,才能在農業上充分發揮其能力。

只是眼下軍備院對內燃機的研究遲遲無法推進,朱由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也無可奈何。

「明年就是第三批工業區全部投產的一年了,第四批工業區也要做好準備了,可以開始選擇廠址了。」

朱由檢交代著王承恩,按照三年一批工業區的速度,他希望能在自己走前,完成大明第四批工業區,同時開啟第五批。

「殿下,現在工業區的規模是越來越大,這用度也越來越多,成本越來越高了。」

王承恩向朱由檢反應了工業區規模的問題︰「蒸汽機暫且不提,眼下自行車年產數量已經達到三十萬輛,東西賣出的速度已經不行了。」

「因此奴婢想問殿下,要不要停一停自行車廠的建設?」

「停就不用停了。」朱由檢搖頭回道︰「設備照常生產,按照價格售賣給齊國。」

「大明的自行車充裕了,但齊國還不行。」

「奴婢領命……」听朱由檢這麼說,王承恩作揖應下,隨後主僕二人又繼續處理起了其它事宜。

過了些日子,畢自嚴和朱燮元的事情也並未發酵,甚至沒有太多人察覺。

便是身處東宮的朱慈燃都不知道這件事,每日只是帶著自己的東宮班子處理大明各地大小事宜。

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洪承疇並沒有在天啟十九年返回京城,而是上疏表示自己多年沒有回家後,乘船前往了福建南安。

朱由檢倒沒有催促他,他知道洪承疇還在觀望。

既然他想觀望,那就讓他觀望便是,等他安下心來,也就能更好的擔任首輔之位了。

不過同時,西域的事情也隨著林丹汗西遷與布哈拉、哈薩克兩大汗國爭搶牧場而宣布告終。

看樣子林丹汗是鐵了心要逃跑,不準備與明軍交手,這倒與他在歷史上面對黃台吉的性格很符合。

「既然西域的事情已經定下了,那麼也可以論功行賞了。」

東宮之中,朱慈燃坐在椅子上揉了揉自己的手腕和發僵的肌肉,面對孫承宗帶來的內閣隊伍侃侃而談。

作為內閣首輔的孫承宗聞言也在椅子上作揖道︰

「此戰我軍並未與北虜交手,不過既然收復丟失近八百年的西域也是大功一件。」

「依老臣之見,主帥滿桂可封爵,其余各路兵馬主帥可授柱國,大小將領也可授五品以上散階,士卒可加發俸祿一年。」

孫承宗的話令人挑不出毛病,雖說這一戰沒有太多斬首,只是清剿了許多馬匪土寇,擊斃了一些蒙古游騎,但收復西域好歹也是功勞。

將領封爵,其余人授散階,而沒有太多賞銀的士卒則是加發俸祿一年,從上到下各有賞賜。

不過,朱慈燃卻在他說完後補充道︰

「滿桂授爵是應該的,我準備授其為宣化侯,另外上直的孫守法、曹 ,中路的曹變蛟,這三人都是可以授爵的,散階他們已經有了。」

「授孫守法昌平伯,曹 河間伯,曹變蛟朔方伯如何?」

「另外,此戰之中,我看朱輔炬、李定國皆有功,並且他們一人駐守輪台,一人駐守碎葉,都是中轉邊塞重城,僅授散階略有不妥。」

「擢升李定國為碎葉府總兵,朱輔炬為庭州府總兵如何?」

朱慈燃說著自己的想法,其中他與李定國的關系早已人盡皆知。

太子用自己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妥,更何況李定國還等同于齊王的養子,這一戰表現中規中矩,擔任總兵還是有能力了。

就是……年輕了些。

「老臣認為妥當……」孫承宗考慮了片刻後便應下了朱慈燃的想法。

如此以來,西征第一戰邊冊封了四個爵位,一個侯爵,三個伯爵,並且擢升兩個總兵。

另外,參與西征的近四萬兩千人都得到了加俸一年的賞銀。

八十多萬兩的餉銀撥發聖旨很快被下發,但做完這些後,朱慈燃又說道︰

「各省的《黃冊》、《魚鱗圖冊》我都已經看過,眼下江南之地人口稠密,急需遷移。」

「江北之地去歲以來遭受旱情,如今已經兩年有余,而百姓不願遠離故土,內閣有沒有辦法?」

朱慈燃把話題引到了江南的人口問題上,這讓內閣一幫閣臣有些語塞,便是孫傳庭都忍不住皺眉。

江南的問題可以說是從上到下。

上面的官員不願百姓遷移,中層的士紳豪強更不想讓他們走,至于底層的百姓寧願在江南做力夫,也不願意去別的地方做自耕農。

對于習慣力夫活計的百姓來說,讓他們去種地可真是難為他們了。

至于真正種地的佃戶,要麼就是怕遭受欺騙,要麼就是有把柄在地主手上。

「三省耕地不過一億七千萬畝,卻擁民七千余萬,每每一省遭遇旱情,三省糧價盡數飛漲。」

「洪武、永樂五十七年時間,移江南人口填充西南各省。」

「我南巡西南的時候,見過不少祖上是南京柳樹灣高石坎遷移而來的百姓。」

「既然當初都可以遷移,眼下為何不行?」

朱慈燃明知問題在哪卻還要執拗詢問,顯然他是對江南三省官員的移民能力十分不滿。

在他看來,這些官員根本就沒有宣傳,不然就算江南再怎麼富碩繁華,但旱災一來,自耕農都應該哀嚎遍地,積極遷移才對。

眼下旱情爆發兩年,在有火車、輪船的情況下,江南三省過去三年才遷移了不到一百萬人口。

按照這速度,恐怕到朱慈燃死的那年,江南都還會佔據大明諸省人口前三的寶座。

「傳旨,南直隸江北受災各府,須各府遷移每戶地不滿五畝的農戶兩萬前往四川、雲南,不得有誤。」

朱慈燃見眾人不說話,只得自作主張的要求各府官員「強制」移民農戶前往四川、雲南。

眼下四川和雲南兩省人口不過五百八十余萬,而南直隸江北有五府兩州,即便每地遷移兩萬戶,也不過十四萬戶,七八十萬人罷了。

相比這五府兩州在《黃冊》上的七百多萬口人來說,十分之一的人遷移離開,能讓當地的百姓過的更好。

朱慈燃知道百姓有多少土地能生活,多少土地能吃肉。

四川和雲南的人口太過稀疏,朱慈燃看過當地的情況,知道到底還有大片未能開發的生地。

如果全部開發出來,那兩省耕地恐怕不下八千萬。

眼下四川和雲南兩省僅開發不到五千萬畝耕地,還有三千多萬畝沒有開發,便能已經過上每日吃肉的生活。

只要能開發出那些田地,那遷移七十萬人口過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不過這件事情,還需要和朱由檢商量才行,因為朱慈燃需要足夠的拖拉機來幫助這七十萬百姓開墾耕地。

因此,朱慈燃在交代過後,便對旁邊的孫可望說道︰

「你去一趟齊王府,把我的見解告訴齊王叔,詢問眼下齊王叔可以撥發多少拖拉機給災民們。」

「臣領命……」孫可望聞言,當即作揖退出了東宮,留下朱慈燃和孫承宗等一幫老臣們聊著其它國事。

花了半個時辰的時間,孫可望才從東宮趕到了百王坊的齊王府門口。

在讓人通傳過後,孫可望得到了朱由檢的召見。

這是孫可望第一次來齊王府,也是他第一次面見齊王。

走在齊王府內,他感嘆著齊王府的規模,同時不免對親手建造這宮殿的皇帝也好奇了起來。

在走過一級級台階後,孫可望出現在了承運殿的養心殿內。

他在入殿見到「天日之表、龍鳳之姿」的朱由檢後,他先是一愣,沒想到齊王那麼年輕且好看,隨後立馬低下頭作揖︰

「下官詹事府主薄孫可望,受太子殿下叮囑前來偈拜齊王殿下,殿下千歲……」

「起來吧。」

朱由檢放下了手里的《徐霞客游記》,看了一眼孫可望本人。

他長相並不出眾,只能說比較干淨老成,身材也算不上高大,五尺二三寸左右,是大明萬歷年間出生正常男子的身高。

漢人的身高本來就很高,加上天啟年間的物質逐漸增多,肉蛋女乃補充及時,因此天啟年間出生的孩子是普遍比萬歷年間要高一些的。

朱由檢估計這種現象還會一直持續,過個二三十年,恐怕男子平均都是五尺五六寸的漢子了。

想到這里,朱由檢也詢問起了孫可望的來意。

在孫可望訴說過後,朱由檢這才說道︰

「今歲拖拉機的數額早已分配完,今歲明發的數額也已經定下。」

「眼下第三批工業區的最後幾個工廠在逐步完工。」

「監國若是不著急,可以著各地官員于明歲春後再遷移人口。」

「屆時應該能有一萬台拖拉機的數額,可以平均分給這十四萬農戶。」

朱由檢解釋了一番,孫可望听完也老實作揖道︰「如此,那下官便回東宮回稟了。」

「嗯……去吧。」朱由檢重新拿起了《徐霞客游記》,孫可望也緩慢退出了養心殿。

走出養心殿和承運殿後,他回想起了朱由檢,沒曾想過百官畏懼如虎的齊王居然這麼好說話。

舒緩了一下緊張的心情,孫可望深吸一口氣,緊接著開始返回東宮。

這過程又花費了半個時辰,因此當他返回東宮的時候,許多閣臣已經坐的不耐煩了。

好不容易等他說完齊王的回復,刑部侍郎周延儒也作揖道︰

「監國,以眼下軍備院的情況,一下子遷移十四萬戶百姓似乎不太現實,不如先遷移一萬戶,正好和拖拉機的數量對上。」

周延儒想拖拖時間,畢竟他是江北官員,只可惜朱慈燃不給他機會。

「怎麼?有了拖拉機,就不知道耕牛怎麼使喚了?」

朱慈燃反問周延儒,繼而又掃視諸臣說道︰

「拖拉機是不足,但四川、雲南兩地的官場還有三萬多耕牛和一萬多大挽馬。」

「按照每戶發放一頭,也足夠四萬人使用,何須一味追求拖拉機?」

朱慈燃深知這群人就是得寸進尺,因此不留半點退讓的余地。

他轉頭看向了東宮太監李永貞︰「官場在湖廣、貴州、廣西三省的耕牛挽馬有多少?你日前可曾詢問過王大伴?」

「回殿下……」李永貞一個太監,不怕得罪江南人,因此大膽回答道︰「約八萬余頭,算上和雲南、四川的,接近十三萬。」

朱慈燃和李永貞一問一答,周延儒和溫體仁立馬就明白了,合著朱慈燃是有備而來。

除了拖拉機以外,其它的官場牛馬數量他早就派人去問了,所以才定下的江北五府二州各兩萬農戶的標準。

「戶部和兵部、吏部……」朱慈燃听後開口,李長庚和陳奇瑜、孫承宗三人只得作揖︰「臣在……」

「既然畜力足夠,便早早安排移民吧,至于拖拉機便放在最後發放。」朱慈燃大馬金刀的坐在監國之位上︰

「畢竟是十四萬戶百姓,遷移也需要不少時間。」

「此外,江南三省之地,若是再遇旱情,也一應按照當地農戶十分之一的數量進行遷移。」

朱慈燃一句話,讓周延儒和溫體仁瞬間感覺到了牙疼。

看樣子不只是齊王要針對他們江南三省,便是太子也要跟著針對。

他們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子不類父」,朱慈燃雖然有玩心,但他對朝政的責任感可比朱由校大多了。

朱慈燃不像朱由校,而像朱由檢,這就讓原本指望趕走朱由檢就迎來「太平」的江南官員難受了。

周延儒和溫體仁甚至已經想到了,這份聖旨下發後,江南的士紳豪強會給自己寄來多少信件。

想到最後,二人最後只能將希望放到了老天身上︰

「只希望江南不再遭遇旱情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