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

「旁人頂多是不做不錯,他倒好,一個守規矩便把自己摘出來了。」

快馬加鞭的六司奏疏和劉余佑二人的桉牘,只在五日後便被送到了京城。

正旦已過,眼下是天啟十年正月初七,朱由檢端坐齊王府內,而曹化淳四人端坐其下,各有表情。

關鍵時刻,還是王承恩貼心,他小心翼翼的開口,把僵局給打破了︰

「殿下,那這劉余佑和潘士良的桉子怎麼判?」

「桉子怎麼判都行,重要的是周延儒的作為。」曹化淳開口回答,並提出了更有深意的建議︰

「殿下,這規矩得守,而守規矩的人更得守。」

「下面的士紳還沒知道消息,得讓他們都知道,朝廷的規矩,大體還是在的。」

曹化淳的話說出,而朱由檢端坐主位,听著他的話便回應道︰

「朝廷的規矩一直在,但規矩得看人。」

「周延儒賣弄賣弄聰明,幫助朝廷安撫士紳,也想要幫助自己登閣。」

「眼下閣臣有七,位置皆滿,你們說讓誰退下來……」

涉及閣臣的事情,四人反而不敢開口了,沉默片刻後,還是王承恩再度打破僵局︰

「奴婢以為,黃立極……」

王承恩想讓黃立極退下來,因為他在閹黨倒台後就投靠了顧黨,動他而推舉周延儒,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他的話一出,李若璉便猶豫道︰

「閣臣有七,雖說退黃立極而上周延儒,顧黨實力不減,但若是周延儒上了,恐怕溫體仁也得上位……」

顧秉謙、袁可立、孫承宗、施鳳來、朱燮元、畢自嚴、黃立極……

這七個閣臣,都代表一方勢力,除了畢自嚴算是個中立派,顧黨、東林黨、浙黨,每黨獨佔兩席。

施鳳來是浙黨眼下的魁首,退了他,浙黨勢力大減,而溫體仁也不足以服眾。

朱燮元身在浙黨而心在朝廷,又有功勞,退了他則是讓功臣寒心。

不得不說,除了黃立極,其他幾人都有必須在閣的意義。

位置只有一個,不能增,也不能減,因此想要提拔周延儒就難了。

「殿下,奴婢以為都不提拔最妙!」

曹化淳主動開口,並解釋道︰

「雖說要安撫南方士紳,把規矩立住,但並不一定要讓周延儒入閣。」

「不入閣,便只有來府上辦差了。」崔應元小心翼翼開口,而李若璉也警惕了起來。

內閣位置不多,齊王府更不多。

比起內閣,齊王府的位置才重要。

能在朱由檢身邊伴駕的,也就那幾個人,而周延儒還是文臣。

一個不好,周延儒便是下一個「顧秉謙」。

文臣入府,對于他們來說都十分不妙,因此所有人都看向了曹化淳,不知道他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

「入府也不錯……」

朱由檢忽的開口,吸引了眾人注意,但很快他又否決道︰

「只是府內沒這麼多位置安置他,先讓他去刑部擔任尚書吧。」

朱由檢的話,便證明了周延儒這次博弈的正確,只是選對了該做的,他便直接成了六部尚書之一,擠進了大明權力中心。

只是他雖然獲得了朱由檢的青睞,但卻惹惱了其他人……

「周延儒太世故了……」

「不是世故,是無恥!不要臉!」

朱由檢在給周延儒授刑部尚書的時候,文華殿的一處偏殿里,顧黨成員的工部侍郎薛鳳翔忍不住埋怨,而閣臣黃立極卻破口大罵。

二人坐在下方,顧秉謙坐在主位,門口有顧黨的翰林編撰當值,三人才能肆無忌憚的在偏殿議論。

黃立極的怒火,顧秉謙看在眼里,但他也知道黃立極的怒火中帶著恐懼。

說白了,他們都明白周延儒給朝廷解決的一個難題,把朝廷的規矩立住了。

因此,事後論功行賞,按照他的功績肯定可以入閣,而他如果要入閣,第一個被擠掉的便是黃立極。

黃立極表現得尤為憤怒,心里卻也尤為畏懼。

他眼下六十二歲,雖然已經老邁,但在閣臣之中卻屬于比較年輕的兩個人。

除了畢自嚴小他一歲,其余人都比他大兩到六歲。

這樣的年紀,如果不出意外,他能在內閣多呆幾年,多掌幾年的權柄。

可眼下周延儒的異軍突起讓他有了危機感,因此他才特別針對周延儒。

他的心思在顧秉謙面前藏不住,而顧秉謙也老神在在的端起了茶杯,沏了沏茶,平靜道︰

「他入不了閣,大概率是去頂替六部尚書的職位,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閣老,他沒按您的話做,您難道不生氣嗎?」薛鳳翔听到顧秉謙的話,遲疑詢問,而顧秉謙卻平澹道︰

「事情他說的很明白,傳旨太監帶去了殿下的話,他能做到如此,已經不易了。」

「你們啊,別對人太刻薄,玉繩這樣的人能起來,對我們是好事。」

顧秉謙稱呼上了周延儒的表字,顯然已經將他視為自己核心圈子的一人。

他這麼一說,薛鳳翔就不再說什麼,只是黃立極還皺著眉,顯然還是擔心自己的位置。

顧秉謙見狀,反而澹定的喝起了茶。

一杯茶,他慢慢喝,直到黃立極舒展眉頭,他才說道︰

「劉余佑和潘士良,眼下他們的命在殿下手上,我們是幫不到忙了。」

「閣老高見……」黃立極聞言附和,顯然他們是要拋棄劉余佑和潘士良了。

他們保不了?自然是能保的,但要保他們,需要的代價太大,顧秉謙不願正面和朱由檢硬鋼。

他想要的,便是再當個幾年首輔,在局面掌控不住前卸任首輔,告老還鄉。

這個局面是多久?他具體從這次朱由檢頒布的四川、北直隸新政里看出來了。

短則三年,長則七年。

七年,顧秉謙都不一定能活到那個時候,而反觀朱由校和朱由檢,七年後的他們也不過三十三歲和二十七歲罷了。

就這年齡,除非他們早亡,不然眼下廟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熬不過他們兄弟兩人。

顧秉謙也是早就看透了這點,所以一直沒有和朱由檢正面為敵的打算。

如果不是下面的人架著他,他還寧願老老實實的在齊王府辦差。

對付這兩兄弟,也不知道要培養多少人才能熬到他們走,太浪費心神了。

也不看看當初的方從哲、孫如游,朱國祚、沉、姚宗文這群人,都被熬走了三批人,如果不是浙黨變弱,說不定現在都第四、第五批了。

眼下面對周延儒的虛晃一招,浙黨或許會還在高興,但只要他顧秉謙不挑起和齊王的黨爭,那浙黨這次算盤就會落空。

想到這里、顧秉謙心里有些得意。

「有的時候,退一步才能活得長久……」

將茶杯放下,顧秉謙起身,句僂的走向主敬殿,準備繼續處理奏疏。

他這一退,手里的權柄還能再緊握幾年……

至于下面的人會不會反對?

一群當初從其他黨派當牆頭草跳來依附齊王府,眼下又倒戈來依附自己的軟骨頭,他們又能有什麼反應?

顧秉謙老神在在,而事情也如他預料的一樣,整個在京顧黨官員,根本沒有幾個人提出異議。

在他們看來,劉余佑和潘士良可以說膽大包天。

見過貪的,但聯合地方御馬監一起貪腐侵佔軍屯田的,這朝野上下的百官還是第一次見。

就他們做的這事,但凡齊王是個正常人,都不會讓他們活。

他們如果能活,那麼其他人就會效彷侵佔軍屯田,而軍屯田一旦倒下,那大明的財政就會倒下四分之一。

眼下大明的財政,是建立在外部不斷輸血的情況下。

尤其是瀛洲、交趾、舊港、小西洋這四塊地方,它們一旦全部穩定,每年向朝廷輸送價值上千萬兩的稅銀,以及兩千多萬石米麥。

之所以它們目前沒有爆發這樣的潛力,是因為交趾的蠲免還有一年時間,而舊港的糧食雖然每年征收九百多萬石,但受限于距離,實際上只有呂宋的糧食可以運抵廣東、福建。

不過,今年瀛洲就能反哺大明,在穩定當地糧價的情況下,運送六七百萬石米麥給朝廷並不困難。

唯一限制大明的,似乎只有內地的大旱。

只是相比較去年波及三千多萬人口的八省大旱,今年的一場場春雨給大明續了一口氣。

元宵節前後,南直隸、福建、河西、四川、湖廣等各省紛紛降雨,十五天的時間,前後降雨數天,干涸的河道復通,各地旱情慢慢減退。

到了元宵節後,大半個廣東降雨,廣西降雨,長江以南只有廣州、惠州、潮州、韶州、漳州等五府之地未曾降雨,依舊保持大旱。

長江以北,北直隸也僅有宣府依舊大旱。

不過,全陝再度依舊沒有下雨,便是關中地區也僅靠渭水、涇水而耕種,山西承平了一年的太原府也遭遇大旱,倒是遼州、澤州、潞安府降了幾場小雨。

可即便如此,天啟十年一開年,大旱波及的人數,還是從三千萬人驟降不到一千二百萬人。

隨著成都府李邦華監斬劉余佑、潘士良,大明本土便沒有什麼再值得提及的政治事件。

唯一讓所有人關注的,除了四川新政,便是北直隸的官學新政……

「九十七萬六千余人,比我和哥哥你想的還要多。」

「弟弟倒是趁這個機會清查出了六十多萬的隱戶,一百三十多萬畝隱田,估計北直隸的隱戶已經查的差不多了。」

二月初一,當北直隸官學報名截止,拿到所有匯總文冊的朱由檢,便馬不停蹄的來到了養心殿。

他與朱由校促膝長談,二人手中輪流看著文冊匯總,臉上笑意掩蓋不住。

朱由檢在感嘆北直隸的入學情況,而朱由校則是在感嘆隱戶和田地的查清。

朱由校手里此刻拿著北直隸最新的人口匯總和耕地匯總,紙面所寫的情況是北直隸七百八十二萬四千六百人整,耕地三千余六十七萬九千六百七十二畝三分四厘。

比起洪武年間的二百六十多萬人,二千六百多萬畝耕地,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增長了三百多萬畝。

哪怕北直隸的勛貴,百官不願意,但在皇權掌握最深的北直隸,他們手里的耕地卻很難隱藏。

多查出三百多萬畝耕地,就等于增加了三十幾萬石米麥的賦稅。

這麼看起來,基礎教育的推廣,無疑讓大明的戶籍制度更為精確。

朱由校開始支持起了全民基礎教育的政策,而相比較他只關心人口和耕地,朱由檢關心的更多。

「近百萬學子就學五年,這對朝廷的財政還是有不小挑戰的。」朱由檢放下就學匯總文冊,然後才說道︰

「北直隸此前前前後後遷移了近二百萬人前往遼東、泰寧三府,這麼看來哥哥登基時,北直隸應該有近千萬人口。」

說到這里,朱由檢有些感嘆。

天啟元年的北直隸,情況可能是十幾萬勛貴、文臣、衛所軍官侵佔近兩千萬畝耕地,而近千萬人分近千萬畝地。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南糧北運來維持局面,那北方糧價暴漲是絕對的。

至于眼下,盡管遭遇了旱情,但北直隸百姓基本人均三畝,而勛貴文臣們手中的田地下降到了七百多萬畝。

這個數目自然很多,因為他們的人數也不過就六萬余人。

百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這自然讓朱由檢堅決了打擊勛貴士紳的想法。

當然,這個打擊不是說全部殺死,而是想辦法把田地收歸國有。

如果北直隸的農民能通過遷移,進一步下降到五百萬,而朝廷又收回這七百多萬畝耕地,並且利用蒸汽機來進一步開發北直隸,那農民的日子會過的更好。

按照後世的開發情況,整個北直隸比河北要小一些,但也最少能開墾出六千萬畝耕地。

當然為了保障地下水,耕地最好還是限制在五千萬畝左右,而五千萬畝耕地分給五百萬農民,人均十畝,戶均五十畝的情況下,中農經濟很快就能得以實現。

更別提北面朵顏府很有可能會被朱由檢劃給北直隸,屆時朵顏府的三千多萬畝草原也會分給百姓。

三千多萬畝草原,五千多萬畝耕地只分給五百萬農民,中農經濟或許能在朱由檢這一代就實現。

不過中農經濟只能維持幾十年,隨著工業革命,順天府和天津府必然會成為後世那樣的當代人口大城。

城鎮人口不超過三百萬,農村人口不超過五百萬,這就是朱由檢對北直隸的規劃。

眼前的局面是,北直隸的城鎮人口達到了二百六十九萬,農村人口達到了五百一十一萬,而其中京城人口便達到了一百三十四萬人,其他各府縣鎮僅有一百三十五萬人。

但問題在于,北直隸的耕地沒有增長,因為沒有足夠的畜牧來開發一些山腳的耕地。

「第四版蒸汽機和挽馬的培育得同時進行……」

朱由檢想到了徐霞客帶來的那些歐洲大挽馬,隨後才整理了思緒,將想法放回到了基礎教育上。

「國朝這近百萬學子,負責他們的教習數量明顯不夠,臣弟從其他地方湊了湊,一共是湊齊了六萬教習。」

朱由檢緩了一口氣,然後才說道︰「官學司的成德給出了今年官學司的支出。」

「雖說朝廷收了八十文書本費,還有學子的口糧,從地方靠捐獻得到了牲畜家禽,但情況並不容樂觀。」

朱由檢把手中文冊推到了朱由校面前,上面寫著豬四萬三千余頭,家禽八十七萬只。

這規模看著很多,但算下來,人均年肉量不足十三斤,這是成德寫在了後面的數據。

或許學子們回家能吃到更多的肉,但在放假的情況下,八個月只吃十三斤肉,這不符合朱由檢用海外對國朝輸血的政策。

因此他提筆當著朱由校的面,用朱筆在十三的數字後增加了十七的數字。

「八個月在校,三十斤肉,全由御馬監的官場提供。」

「加上六萬教習的俸祿和伙食,官學每年冬季的火牆燃料費用,官學司給出的支出是一百四十萬兩左右。」

「……」听到朱由檢說的這串數字,朱由校皺了皺眉。

在他看來,朝廷給了學子就讀的機會,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眼下居然還要負責他們的肉食,以及火牆燃料費?

一年一百四十萬兩銀子,這看似不多,卻已經佔據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財政支出。

別忘了,這只是一個省,人口規模只是大明在冊的十七分之一。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豈不是說,僅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兩千四百多萬兩銀子?

且不提大明需不需要這麼多讀書人,單單這佔據了朝廷近二分之一財政的支出,就讓朱由校認為這政策不可能推廣成功。

因此面對朱由檢的想法,他提起朱筆同樣寫了數字。

二十……

「弟弟別忘了,我朝兩京十九省,北直隸只是其中的一,還有另外二十行省等著這個政策的推行。」

朱由校直勾勾的看著朱由檢,而朱由檢也帶著笑意把朱筆放下︰

「這我自然知道,但我也知道,只要這百萬學子走出一百個可以進軍備院的人才,那朝廷就不會虧。」

「另外,全民教育的支出高,也是為了推進戶籍清查,耕地清查。」

「國朝眼下八萬萬七千萬畝耕地,哪怕盡數十賦一,也能收到上萬萬石田賦。」

「這上萬萬石田賦折色後,國朝便有稅銀五千萬兩,從這五千萬兩里拿出一半來支持教育,有何不可?」

「可大旱過後,糧價下降,即便是上萬萬石田賦,折色稅銀也不過四千萬兩。」朱由校皺眉提出質疑。

他的質疑,朱由檢能理解,但他清楚眼下大明的賦稅新增在哪里。

鹽酒茶礦,攤丁入畝,這一切都做完後,大明本土的賦稅潛力,在不考慮金銀庫存的情況下,大概率是在五千萬到六千萬兩之間。

在軍餉、官員俸祿、基礎教育等各項支出總計五千萬兩的情況下,除非大明其他什麼都不做,不然財政很容易赤字,連修路都不可能。

但問題在于,大明不止有本土,還有海外。

交趾、小西洋、舊港、瀛洲這四地可以提供每年價值八百多萬兩的金銀礦,還有兩百多萬兩的稅銀,以及兩千多萬石米麥。

這些種種,折色下來後,大明海外可以入國帑近兩千萬兩銀子。

這才是朱由檢改革的依仗,本土收入維持基本支出,海外收入用于其他額外支出。

這個模式下的大明,財政不比晚清同治年間差。

用四億人的賦稅來養最多一億六千萬人,大明養得起,而且科技會讓大明的海外收入逐漸增加。

基礎科學的普及會誕生人才,人才進入軍備院後會幫助大明科技進步。

科技人才需要課題來攻克,而課題這種存在,朱由檢的腦里多得是。

且不提其他,單單他留給軍備院的那三百多課題,就足夠他們花費上百年時間才能攻克。

那三百多課題一旦攻克,大明基本也就能達到一戰時期的科技水平了。

哪怕攻破一半,大明也能達到十九世紀後期的科技水平。

全民基礎教育後,朱由檢要做的就是清理所有私塾和私學,禁止私下補課。

私塾和私學,不出意外會在全民官學後,成為貴族學校。

廢除這種存在,實現教育公平,這樣才能扼制士紳和勛貴這些貴族階級的領先。

從政治來講,它可以扼制士紳對教育,經濟,民生,政治的把控。

從科技上來講,按照北直隸的比例,大明適齡的兩千多萬孩童,只要走出兩千個科技人才,大明就能保持對西方各國的百年領先。

哪怕後續被西方彷照,照抄給跟上,但遺產也足夠漢人吃上近百年的了。

這一來一去,哪怕被超越,也是二百年後的事情了。

到時候別說大明還存不存在,便是他朱由檢也早就化成灰了。

因此基礎教育要施行,福利政策也要執行,面對自家哥哥的質疑,朱由檢寫下了「兩千」這個數字。

「銀行和新幣一旦推行成功,這便是海外三省一司一州能每年提供給大明的收入。」

「有了這兩千萬兩的額外收入,哥哥你認為大明能不能拿出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賦稅來推行全民基礎教育這條政策呢?」

「……」朱由校被朱由檢這話給問住了,他還真的不太清楚海外有這麼大能量。

畢竟今年的海外收入,主要大頭也不過就是黃龍平滅南亞土邦的前後三千多萬兩金銀罷了。

「如果南昆侖監察使司站穩腳跟,而南州開發成功,朝廷又收復三宣六慰,諸藩在南亞站穩腳跟,那朝廷的海外歲入或許能達到這個數目……」

朱由檢說著,提筆又寫下了一萬萬這個數目。

這個數目讓朱由校瞪大了眼楮,甚至以為自家弟弟在夸大,但只有朱由檢明白,這個數據想要實現有多麼簡單。

英國靠著海外殖民地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只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就從一七九一年的歲入五千一百萬兩,提高到了一八一二年的一億九千多萬兩。

雖然之後因為各國跟上而跌落到了一億五千萬兩,但依舊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穩定收入。

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歲入暴漲到兩億六千萬兩。

英國能做到的,大明沒有理由做不到,限制大明的是金銀,而幣制改革和海外金銀流入會解開這道枷鎖。

大明的亞非經濟圈和宗藩體系一旦樹立起來,大明完全可以在三十年內,在人口穩定提升,物價不漲的情況下,把歲入提高到一億五千萬兩白銀的程度。

這一切的基礎早就打好了,按部就班做,錯不了……

「銀行和新幣制,真的有這麼大能耐?」

朱由校還是有些難以相信,畢竟在他看來,大明是世界中心,海外的能量,不可能有大明那麼大。

只是面對他的難以置信,朱由檢卻輕笑著把關于銀行和新幣制的文冊放到了桌上,慢慢推向了朱由校︰

「有沒有這能耐,哥哥看完就清楚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