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勛貴

「嗚……」

「砰砰砰——」

十一月,伴隨著號角聲和騎銃的聲音作響,遼東開原長城外,以北四百里的地方,迅如疾風的明軍鐵騎手持騎銃,正在對努爾山下金軍屯堡的金軍哨騎進行射殺。

屯堡城頭,一名正紅旗牛錄攥緊了拳頭,卻不敢讓人打開屯堡城門。

自復遼之戰徹底結束後,明軍騎兵向北放哨突擊的事情便比比皆是。

 克魯看著自己的部下在城外被明軍射殺,心如刀絞,可卻沒有辦法。

「額真、帶人出去沖一波吧,他們只有一個總旗五十多人!」

旁邊的將領忍不住的想 克魯開口,而 克魯卻搖頭道︰

「你確定他們只有一個總旗的人數嗎?萬一打開城門,敵我人數相當,想撤回來就很難了。」

 克魯一開口,眾人便都閉嘴了,因為他們都從參加了復遼一戰的兩紅旗其他人口中听到了明軍騎兵的厲害,因此即便再怎麼忍受不了,他們還是得認清現實。

「從明軍長城外的哨堡到這里,也就三百里左右的路程,看來明軍的騎兵往返能力,果然和大汗預料的一樣,往返不能超過六百里……」

 克魯分析著這幾個月來明軍騎兵深入北疆的距離,似乎努爾汗山堡就是他們深入的最大距離了,因為他並沒有听過明軍騎兵有再往北方出現的消息。

「不帶輔兵,來往六百里……」

 克魯心中一沉,而此時城外明軍的收割也徹底結束,十二名金軍哨騎被割了首級,尸體堆在地上,馬匹被明軍牽走。

這樣的一幕、發生在長城外靠近後金勢力的任意屯堡上,對此、金軍卻只能被動的防守。

三萬馬步兵的戰死,極大打擊了金軍的機動性。

就機動性這一塊,明軍遠超他們,他們唯一的優勢,只剩下了距離明軍足夠遠。

「今日的斬首不錯,七十一級,如果長期這麼下去,估計真的能和殿下所說一樣,把建虜拖入小規模游擊戰中,致使他們再也不能熟練的運作大規模運動戰。」

當金軍各石堡的牛錄還在因為明軍騎兵的襲擾而不勝其煩的時候,沉陽總經略府內辦事的袁應泰卻高興的匯報著戰果。

在他對面,熊廷弼這廝正在觀看一冊冊的戰報,同時說道︰

「關內開始進行遼餉的取消了,听聞田賦的取消,讓天下百姓都歡欣鼓舞了起來,如此盛況,便是我也不過只在幼年看過。」

「殿下又去大寧打獵去了嗎?」袁應泰一邊整理,一邊詢問,而熊廷弼稍微頷首道︰

「還有一個月,殿下便年滿十四了,這樣的年紀,居然能開五力弓,喜歡狩獵倒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二人在討論朱由檢閑暇時在遼東的玩樂之舉,但說著說著還是說到了正事上。

「殿下沒有入關返回京城,倒是躲過去了一些災事。」

袁應泰緊皺著眉,拿著手里的一份文冊道︰

「這是京城的邸報,停下四年的京察又要開始了,不過這次是由吏部尚書崔呈秀、副都御使李夔龍、曹欽程組織的。」

「這群家伙不都是投靠了司禮監魏忠賢的閹黨?」熊廷弼聞言皺眉走了過來,拿起邸報便看了下去。

袁應泰見狀解釋道︰「听聞萬歲以受了風寒為由,罷朝了一個月,也不知道這次的京察是萬歲授意,還是魏忠賢欺上瞞下。」

「應該不至于,大概是萬歲的意思。」熊廷弼合上了邸報,繼續解釋︰

「畢竟殿下還在沉陽,如果魏忠賢欺上瞞下,以殿下的實力,收拾一個家奴綽綽有余。」

「話雖這麼說,但看這架勢,也不知道此次京察的力度會是如何……」袁應泰還是有些擔憂。

「想這麼多作甚,你我估計早就被那群人視為叛逆了,倒是他們要是都被罷黜,你我反而輕松些。」熊廷弼倒是很看得開,不過也不奇怪。

從出身來說,熊廷弼本身就是一個家境貧寒,從小幫鄉里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好在他運氣不錯,趕上了張居正執政的那些年,因此才有了官學可以讀書。

這也是他和大部分楚黨不對付的原因,畢竟出身不同。

在他看來、當初姚宗文那群人彈劾自己的時候,官應震等人連個話都沒有說,實際上是官應震背叛了他,而不是他背叛了楚黨。

這種保護不了自己人的黨派,趁早解散算了。

熊廷弼並沒有認為是自己的性格有問題,畢竟就楚黨內部的那群臭魚爛蝦來說,要是自己做了黨派魁首,必然狠狠把浙宣昆三黨踩在腳下。

自大、輕慢,這就是熊廷弼的性格。

「唏律律……」

正當二人聊著的時候,經略府內響起了戰馬唏律律的聲音,不用多想也知道,敢在經略府內縱馬的人,也就朱由檢一個了。

二人剛剛起身準備迎接,便見到朱由檢帶人從會廳外走了進來。

走進會廳,他拿起茶壺和茶杯就倒滿了茶水,一飲而盡。

「殿下……」熊廷弼和袁應泰作揖,而朱由檢則是用護臂擦了擦嘴道︰

「怎麼,看你們這樣子,發什麼什麼事情?」

「京城那邊要開始京察了,不過這次……」袁應泰準備全盤托出,而朱由檢卻抬手道︰

「京城的事情不用管,你們管好遼東和鏡城就行了,尤世功抵達鏡城了嗎?」

「到了、六日前抵達,所部三營步卒,兩營騎兵,四百門五斤燕山大將軍炮,分別入駐鏡城。」

熊廷弼回稟,同時還對朱由檢道︰

「長城以外的一些石堡也已經恢復,御敵于長城以北百里之外。」

「嗯、這麼一來、遼東就可以安穩生產了。」擦了擦額頭的汗,朱由檢很滿意的點了點頭,而身後的兩名錦衣衛也幫他拍打了身上的雪花。

等一切做完後,朱由檢才坐到了主位,示意熊廷弼二人坐下後開口道︰

「我前些日子讓陸文昭、滿桂去了一趟土蠻和喀喇沁,日後遼東必須有十二營一人三馬的鐵騎,戰馬的事情御馬監會去辦的,你們繼續把建虜拖入小規模的游擊戰即可。」

「北鎮撫司那邊得到了不少消息,老奴不惜代價的開墾田畝,並且對北山女真用起了兵。」

「我算著時間,大概春季開始,黃台吉就會領兵聯合科爾沁部,對虎兔墩或者外喀爾喀用兵了。」

朱由檢交代了自己的分析,以及一些為了遼東鐵騎變得更加精銳的準備,這些準備都讓熊廷弼和袁應泰大為振奮。

十二營、一人三馬,可以說算上本來的四萬多軍馬,朱由檢是準備陸陸續續撥七萬匹軍馬給遼東。

如果這十二營的戰力形成,那麼日後僅憑遼東一地,便足以掃北。

不過騎兵的培養也沒有那麼簡單,加上御馬監還要供應上直兵馬,估計等十二營形成戰斗力,也得等到兩三年後了。

「遼東將士的賞銀,估計過些日子就能押運抵達,算算時間,我差不多也該回關內了。」

朱由檢忽的說出了要回關內的事情,這讓熊廷弼和袁應泰二人連忙開口道︰

「殿下、眼下關內紛爭,京察還未結束,此時返回關內可不是好時候,再說萬歲也曾說過,讓您暫時不用回去。」

「這我固然知道……」朱由檢輕笑道︰

「但關內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做,遼東有十二萬兵馬和二位,我已經徹底放心了,但關內還不行。」

「京營、衛所的裁撤,還有太僕寺的革新,這些事情都需要我一一去做。」

朱由檢解釋著他為什麼要這個時候回去,他自然知道眼下不是回去的好時候,但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這主要還是因為相比于建虜,天災人禍更讓他關注。

小冰河大旱才是他的第一對手,他不可能在遼東躲到明年夏季,等待京察結束才回去。

況且、從沉陽到京城一千二百余里,距離太長,萬一出現什麼事情,他也反應不過來。

相比較下、返回燕山大營才是他現在應該做的,再說了、北方兵馬眼下都即將是他的人,他怕個甚?

就那些文官鍵盤俠一樣的嘴巴,頂多讓他覺得有些吵鬧罷了。

他倒是很想近距離的看看,當只懂得玩嘴的大部分文臣,遇到只懂得用刑的魏忠賢時,能踫撞出怎樣的火花。

「行了、我明日啟程,遼東就全賴二位了。」

朱由檢說的很輕松,包括熊廷弼等人也覺得是這樣,這主要還是因為建虜已經被打殘了。

按照明軍這樣的騷擾下,估計每年建虜都要折損成百上千的戰兵。

在這樣的僵持戰下,建虜不是被拖死,就是等著朱由檢帶兵掃北,一舉將他們覆滅。

現在明軍距離覆滅建虜,只差了錢糧和人口。

遼東無法自給自足,那明軍就必須要養活百萬災民的同時進行北伐。

這北伐還由南向北最少一千二百里,這樣的距離,就是御馬監不發軍餉,直接將家底梭哈,也頂多能打個半年。

五萬遠征大軍的規模,一千二百里路程,最少需要一百五十萬民夫運輸輜重,十萬輔兵保護輜重線才行。

這一個月最少要吃三百萬石糧,這還只是人,還有運送火藥和軍械的牲畜呢?

古今往來遠征超過一千里的戰役屈指可數,如明代知名一點的,便是捕魚兒海之戰。

這一戰十五萬明軍對七萬北元精銳,也是朱元章準備了三年的結果,而洪武朝的財政情況可比眼下的大明要好太多了。

如果朱由檢不用發軍餉,那他倒是可以率七萬鐵騎出塞,配合上千門五斤炮,一舉將建虜蕩平。

可問題是,他眼下背後還有一群拖後腿的家伙。

藍玉打捕魚兒海一戰,朱元章可是把他的大後方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但朱由檢和朱由校兩人,說句實在話就是,朱由校也頂多和文官打平手,因為他還缺少了朱元章手中的國子監。

如果不是朱由檢早就做好了準備,在遼東囤了足夠多的糧食,而朱由校又截住了文官想要運走的盔甲廠火藥,那說不定原本復遼大捷就變成復遼慘勝了。

在沒有自己人前,朱由檢是不會放心北征了。

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在復遼一戰結束後,立馬收留顧秉謙的緣故。

魏忠賢手上的閹黨始終是個背黑鍋的,只要目的達成就可以全部擼下去了,但顧秉謙不能。

或者說、顧秉謙就是在閹黨和齊楚浙宣昆、東林諸黨黨爭結束後,站出來收尾的人。

只是這些收尾的人不能多,因為一旦多了,就會影響到未來的燕山學子,以及朱由檢的革新變法。

並且人太多了,也會像閹黨一樣,吸引諸黨的注意。

就眼下這種,上百京官,數百外京官的數量就足夠了。

朱由檢要的是他們的資歷、听話、和年紀,至于辦事情的人,依舊是燕山學子。

只要第一批入仕的燕山學子把年紀熬出頭,那麼顧秉謙這群人也就可以被換下去了。

木材嘛、腐朽了就換一批新的就是……

帶著這種想法,朱由檢轉身離開了經略府,而熊廷弼和袁應泰作揖的同時,也互相看了對方一眼。

只是他們終究沒有說些什麼,只是低頭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繼續處理遼東的軍政事務。

倒是在朱由檢離開足夠遠後,他才開口對旁邊的錦衣衛千戶詢問起了自己關心的一些事情。

「琉球府眼下遷移多少百姓了?」

「回殿下、听聞好像有三十多萬戶,近兩百萬人了。」

旁邊的錦衣衛千戶馬上回稟,而朱由檢聞言卻皺眉道︰

「怎麼會有這麼多人?」

他為琉球府有這麼多人遷移的事情開心,但他更在意這背後的原因。

對于這個問題,錦衣衛千戶恭敬的回稟道︰

「今歲福建、廣東有些地方遭遇旱情,導致了糧價上漲至八百文一石。」

「許多活不下去的百姓一听遷移琉球發放糧食和耕牛,便直接舉家前往港口搬遷了。」

「又是糧食麼……」朱由檢心頭一沉。

盡管他知道,自宋末元初,到清代雍正初年,整個階段都是漫長的小冰期,而小冰河大旱也會在天啟七年正式爆發,但他沒有想到、這小冰河大旱還沒有爆發,就已經表露出這麼多天災了。

就眼下這幾年的天災,便讓自己處理的焦頭爛額。

雖然這固然是因為外有強敵,內有貪官的緣故,但天災卻是實打實的。

朱由檢這段日子算了一筆賬,那就是如果大明恢復到洪武年間的賦稅,能不能安然渡過小冰河大旱……

答桉是不能!

十七年大旱,這其中每年牽扯最少的都有上千萬百姓,而多的時候接近上億。

上億人口,一年需要吃多少糧食?

哪怕用紅薯、土豆搭配米麥,一年也最少需要消耗三億石,才能保證他們活著,而這只是活著,並且是一天一斤紅薯左右的那種活法。

長期吃下去,這樣會吃出大問題。

也就是說、面對小冰河大旱,朱由檢必須保持的官倉糧食是三億石。

這是一種怎樣的難度?至少封建社會,乃至二十世紀以前,都沒有哪一個王朝敢放言說官倉儲糧三億石的狠話。

從古至今的手段,大多還是調糧來賑濟災民,可朱由檢尷尬的地方就在于,他從哪里調?

如果說前面幾年還可以做,後面幾年也可以這麼做,那中間旱情最厲害的兩年呢?

全國70%~80%的人口和耕地都遭受波及,指望調那兩三成耕地人口的糧食來賑濟他們?

賑災這塊,崇禎朝廷不是沒有努力過,但努力的結果就是,小冰河大旱巔峰的那兩年,大明糧食價格幾乎達到了平均一石一兩銀子的價格。

這樣的糧食價格,誰又能吃得起?

這樣的天災、朱由檢只能通過沿海省份打撈漁業,內地調糧,外地遷移的手段來渡過。

開發東北、拿下中南半島,開發琉球府……

這些都是無奈之舉,如果不是面對十七年大旱的天災,他怎麼可能會把錢糧砸在這上面。

就好像眼下的大明文武一樣,他們根本就不理解朱由檢為什麼要每年砸數百上千萬石的糧食去開發遼東、琉球。

或許即便是小冰河大旱來了,他們也頂多說一句「災荒之年、破費破費」的話,隨後便夾起快子繼續吃自己的美食佳肴。

至于那些受了災的百姓,只要不反,他們根本就不在意……

「得加大對外的遷移,對南邊的征戰了……」

朱由檢忍不住在心中作想,隨後對錦衣衛千戶道︰

「洪承疇等人抵達西南後,第一時間告訴我。」

「是……」

錦衣衛千戶應下,而朱由檢也在錦衣衛的護送下返回了自己休息的地方。

幾天後、他帶著大隊錦衣衛緹騎走陸路,向著燕山大營返回,而這樣的消息,也被一直關注他行蹤的文武官員所注視著。

「此子此次返京,必然要裁撤我五軍都督府,將京營裁撤!」

「先前裁撤衛所,我也已經忍下來了,但現在殿下還要對京營下手,難道不覺得太過分嗎?」

「我等祖輩也是為大明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杰,怎地現在用不上便要棄了?」

京城、英國公府內,大大小小數十勛貴吵吵鬧鬧,紛紛攘攘,這樣的局面讓坐在位置上的英國公張維賢有些皺眉。

「行了!八字還沒有一撇的事情,吵吵鬧鬧,有何體統?!」

旁邊的徐希皋見到了張維賢的皺眉,當即也開口訓斥了起來,不過他這訓斥,倒是像做給張維賢看的。

張維賢瞥了他一眼,隨後才出來安穩人心道︰

「京營的事情,我今早已經進宮詢問過萬歲,萬歲的意思是,即便殿下要裁撤,也會給我等找好出路,不必擔心。」

「那就是真的要裁撤了?」成國公朱純臣臉上的肥肉抖了抖,一句話讓會廳之中變得安靜了下來。

「听萬歲的意思是要裁撤,不過具體安排,應該會先和我等商議。」張維賢還在盡力維持著局面。

「可之前齊王裁撤山西衛所的事情,也沒有和我等商議啊……」

「還有山東、河南也一樣……」

一些勛貴本想回叱,但想了想,還是收了一些聲音,沒有那麼強硬了。

沒辦法、現在的朱由檢比起他們更像武勛,而且有了藩王革新的事情,誰都不敢再小看這個馬上年滿十四的齊王殿下。

畢竟這是一個連對自家親戚都能下手革新的人,他們這些勛貴與諸藩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

諸藩還能活著,他們呢?要是搞些事情,恐怕第二天就能看到錦衣衛站在床頭了。

「這次和先前不同,天下衛所的裁撤、以及京營的問題,殿下沒有遮遮掩掩。」張維賢為朱由檢解釋道︰

「若是爾等不信任老夫,老夫可以手書一封,去問問殿下的想法。」

「不用了!」

這時、會廳不遠處傳來了整齊的腳步聲,而同時一行錦衣衛也繞過了影壁,出現在了眾多勛貴的面前。

在這一刻、他們所有人都不自覺的攥緊了衣擺,手心冒汗。

李若漣在錦衣衛的拱衛下出現,隨後帶著錦衣衛停在了會廳門外的院子內,拱手作揖道︰

「傳齊王令、請順天府大小勛貴三天後前往燕山大營!」

「……」一席話出,眾人無聲。

燕山大營、那是什麼地方?整個大明官場估計都沒有人不知道。

那地方是朱由檢發家的地方,也是朱由檢最安全的地方。

在眾多勛貴討論朱由檢的時候,朱由檢忽的要請眾人前往,這讓所有勛貴莫名心虛了起來。

便是英國公張維賢,也不由拱手作揖,回禮道︰

「敢問李指揮同知,殿下請我等去是為了什麼?」

「老國公……」李若漣見張維賢作揖,當即回禮,隨後才道︰

「此次請諸多勛貴前往,主要還是為了五軍都督府和衛所,以及京營的事情。」

「殿下說了、若是勛貴安分守己,那該有的待遇都會有的,殿下不願意苛責任何一個對大明有功之人。」

李若漣的話一說出來,眾多勛貴紛紛心中一緊,有的人是自己做了虧心事而擔心害怕,而有的人則是在懷疑誰做了對不住大明的事情。

在這眾人中,有一人眼神躲閃,而李若漣自然是看見了他,但他並沒有說什麼,因為他知道,殿下還需要這個人繼續擴大影響。

「既然事情傳稟了,那鄙人也就告辭了。」

李若漣對張維賢拱手作揖,隨後帶著錦衣衛退了出去。

這個時候、府內變得寂靜了起來,而張維賢也掃了一眼眾人,隨後道︰

「事情就看三天後了……」

「……」眾人默然,只希望這一行不會是什麼鴻門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