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七章 黨爭再起

朱由校的聖旨下達了,速度之快、叫內閣猝不及防。

「唉、多事之秋啊……」

文華殿內、當內閣首輔方從哲接到聖旨的時候就知道了風暴降臨。

果然、還沒等他和孫如游商量、文華殿內的東林黨官員就彈冠相慶的聚集到了一起,毫不避諱。

從連續的幾道聖旨,不難看出、這次皇帝的意思是京察主要針對江南和浙江,其次牽連山東。

因此、作為楚黨的官員,雖然名義上和浙黨是聯盟,但卻是一副看戲的模樣,而浙黨官員全部緊皺眉頭。

齊黨官員中、年過六旬的右僉都御史亓詩教則是一臉愁容。

亓詩教作為浙黨方從哲的門生,加上齊黨魁首,這次東林黨京察,必然不可能放過他。

他還在為此擔憂,而旁邊的齊黨官員也愁容滿滿。

唯一高興的、只有以內閣次輔劉一為首的東林黨官員們。

「景文、我們該如何?」

方從哲走到了孫如游的旁邊,兩人看著十數步外的劉一、以及左光斗等人得意的模樣,眉頭鎖的越來越緊。

「萬歲突然對江南如此嚴厲,必然是江南出了什麼大事。」

孫如游的反應很快,而方從哲也是如此,他急忙道︰

「若是江南出事,那今歲以來,只有淮北大饑值得關注。」

二人的談話、便充分表現了職場、官場的一種無奈。

說白了上面的人能坐上位置,除了個人能力,還有就是下面人的襯托。

只有下面的人托的足夠穩,上面人的位置才能更穩。

哪怕到了後世的職場中,中層做出一些事情,上層也不一定能清楚了解全部。

便是自己的嫡系,有的時候也會因為一件小事,給上司惹出大麻煩。

而眼下、淮北就給了方從哲、孫如游兩人上了一課。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淮北的事情有這麼嚴重,更不知道自己被江南的浙黨官員給坑了。

「必須馬上派人前往南直隸,必須弄清楚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不然我們只有束手被擒的結果。」孫如游緊張道︰

「只有了解了事情,知道事情的關系,才能應對東林的反擊。」

「我這就去辦!」听到這話,姚宗文連忙走出了文華殿,而這一幕也被劉一看了一個清楚。

劉一瞥見後,便對左光斗道︰

「這次的事情,我詢問了內廷,听聞是五殿下麾下的一名錦衣衛進宮後,才發生的事情。」

「加上萬歲也平調了文孺(楊漣表字),這麼一來、想必這件事情必然由五殿下引起,而文孺必然也知道不少事情。」

「依照他的性格,恐怕眼下已經在回京的路上了。」

「明日早朝、若是文孺能趕來,你好好詢問他,看看能不能抓住這群鄉黨的把柄!」

「嗯、我清楚。」左光斗長得十分清秀,盡管年近四十五,但一尺美髯留得讓其有些年輕。

他回答得十分剛硬,與他的性格一樣。

劉一見狀、便繼續對四下的東林官員交代道︰

「京察修改一事,明日常朝必然會被提出來,到時候諸多黨派必然群起而攻,明日上殿常朝的官員,都要早早準備。」

「我等還好說,可大部分人對京察修改一事意見不同,難以統一。」御史袁化中皺眉開口,而這一點也說出了東林黨內部的問題。

由于不是鄉黨、沒有統一的利益,所統一的意見不過是為了讓大明向更好的方向前進,因此各人的背景不同、政見不同。

如楊漣、左光斗等人,背景基本是富農和貧農,而惠世揚、錢謙益、高攀龍等人背後則是盤踞在府縣之中、又是士大夫的士紳。

類似劉一這種老臣,背後又是盤踞在鄉野上的鄉紳。

所站立場不同、政見便難以統一。

加上組織松散,因此很多時候東林黨自己內部都能吵起來。

袁化中提出的話、可以說是東林派系官員致命的一點,而他們之後被魏忠賢手下齊楚浙三黨所組成閹黨攻破的原因,也是因為這一點。

「這次我們佔據大義、萬歲和五殿下也站在我們這邊,哪怕意見不同,京察之事也能拍板!」劉一緊鎖眉頭道︰

「便是其他鄉黨不同意,只要我等堅持,必然可以改變京察的制度,將這群貪官污吏掃出官場,還大明朗朗盛世!」

「沒錯!」

「當是如此!」

「掃除他們,才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劉一說完,頓時四周就一群東林官員附和了起來,不過在這其中,究竟有幾個人能像左光斗、楊漣、劉一、高攀龍等人一樣為民著想的,就未曾可知了。

不管時代再怎麼變化,永遠都不會缺少投機者,而投機者的本性,本就是貪婪成性。

當投機成功,他們貪婪地本性就會慢慢釋放,最終比曾經的貪官污吏更貪婪。

因此、看到自己把人團結的差不多之後,劉一就放下了心,隨後就听到了急促的腳步聲。

他看向門口,只見一群人烏壓壓的走進了文華殿,瞥了一眼劉一他們這群東林黨後,便走進了方從哲等人的偏殿中。

「宣黨和昆黨來人了。」

左光斗沉著氣,而齊黨的亓詩教等人見到宣黨和昆黨來人,也帶人走進了偏殿之中。

他們的這一行為,讓劉一等人紛紛皺眉,而不多時偏殿中走出一人,前往楚黨的人群中,將楚黨魁首的太常寺少卿官應震叫進了殿內。

不過怎麼應對京察這種事情,必然不會在文華殿討論,他們應該只討論了一個時間和地點,隨後所有人都走了出來。

左光斗在他們全部走後,忽的開口道︰

「這群人,恐怕要聯合抗拒萬歲修改京察的旨意。」

「抗拒吧!」劉一冷哼道︰

「只要我們堅持,萬歲真的想修改京察年限的話,便直接彈劾方從哲、孫如游等人。」

「把他們彈劾下去,我等執掌權柄後,便能叫天下安康。」

「不過……」說到這里、劉一又道︰

「這些鄉黨勢大,以我等必然不可對抗,必然要重新請回趙夢白、顧伯欽、夏正甫、周季侯、袁禮卿等人。」

劉一所說的這幾人,分別是趙南星、顧大章、夏嘉遇、周宗建、袁可立等人。

這其中,恐怕在後世人看來、名氣最大的就是袁可立了。

畢竟袁可立一手建立了東江鎮、遼南防線,並且在他執掌山東、遼事的時候,可以說固若金湯。

尤其是策反劉愛塔,建立遼南防線,可以說牽制了後金極大的精力。

至于其他幾人,則是在萬歷朝時著名的清廉官員。

不過,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還是趙南星。

他當初可是憑借一己之力,將浙黨攪成了渾水。

而此時、類似孫承宗這樣的東林黨人,在東林黨內部人才中,根本排不上號。

只可惜這群人在歷史上,大部分都被依附魏忠賢,被稱為閹黨的齊楚浙宣昆各黨迫害致死。

最後就導致,沒了這群人的東林黨,徹底成為了嘴炮大師,崇禎年間只有袁可立、孫承宗、李邦華、徐光啟,倪元路,範景文等少數能臣。

到了南明,309個東林黨人只剩下了錢謙益等沒有政治手段的人。

將才能平庸的人推上了台面,無異于加速一個王朝的坍塌。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而眼下劉一的話說出來後,立馬得到了所有東林黨人的推崇。

「早年方從哲為首輔,用京察來排擠我等有志之士,眼下風水輪流轉,也該到我們懲治他們了!」

左光斗大氣凌然,而袁化中也道︰

「眼下耽誤之急、是先把京察之事落實,只要京察之事落實,便可以用江南的事情大做文章。」

「只要剪除了昆黨和宣黨、之後便能將齊黨、浙黨、楚黨紛紛掃出朝堂!」

「沒錯!」旁邊的人也附和了起來。

這一刻、似乎所有不是東林黨的其他鄉黨官員,都成了東林黨的敵人。

這就是東林黨最失敗的一個政治政策,黨同伐異……

只要意見和自己不符,便是禍國禍民的佞臣!

因此、討論到了這里,所有東林黨的官員都熱火朝天的聊了起來。

在他們徹夜長談的時候,其他各種鄉黨紛紛離開文華殿,最後留在文華殿的,只剩下了無黨無派的官員,以及熱火朝天的東林黨官員。

至于離開的所有官員,他們則是紛紛前往了孫如游在京城的府邸。

漆黑的順天府京師中,街道上五城兵馬司的兵役巡邏著,更夫也時不時敲打銅鑼。

諸多坊市中點著燈籠,看上去即便是宵禁,也依舊繁華。

但在這繁華之下,卻隱藏著足以滅國的危險……

南薰坊內的一處府邸正廳上,如上朝般、主位端坐七六人,而他們面前則是烏泱泱兩百余人,一直蔓延到正廳之外還有。

浙黨魁首、內閣大臣、東閣大學士孫如游端坐主位六人最中間,他的左側、是內閣首輔方從哲。

右側、是齊黨魁首,方從哲弟子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亓詩教。

三人左右,則是楚黨黨首,太常寺少卿官應震,昆黨黨首御史顧天峻,宣黨左春坊左諭德湯賓尹。

如此一來、以六人為首、一個覆蓋了大明官場五成官員的巨大聯盟便展露了出來。

能進入正廳內外的,無不是京官七品以上的官員,可見這五大黨派勢力之大。

可東林黨要執掌京察的事情,卻讓這五大黨派紛紛畏懼,便不難看出、京察到了晚明時期,到底是多麼恐怖的一件利器。

望著正廳的眾人,孫如游知道所有的討論,不過是六個魁首的討論罷了,因此便看向了其余五人道︰

「若是讓劉一等人成了京察之事,恐怕在座諸位、能在朝堂者十不存一。」

一言既出、眾人沉默……

東林黨的京察主張,在座大部分人都是見過的。

萬歷二十一年三月的癸己京察,便是浙黨吏部尚書孫鑨、無黨左都御史李世達、東林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主持的。

當時的東林黨實力還很弱下,但這次京察他們幾乎是主要彈劾力量,齊楚浙三黨都被彈劾結援同黨,大批的大臣被罷免,均被斥黜。

東林黨御史袁可立更是觸怒浙黨黨首的首輔沉一貫,而沉一貫則是慫恿萬歷皇帝將袁可立直接罷免。

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但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真正的重頭戲在萬歷三十三年。

當時、東林黨人楊時喬與左都御史溫純主持乙己京察,期間爆發了「偽楚王桉」,形成浙黨沉一貫與清流黨沉鯉兩大集團的斗爭。

沉鯉借機貶謫浙黨官員,而沉一貫干脆擺爛,直接稱病閉門家居,最後內閣只剩朱賡一人。

正因為這件事情、導致了張居正留下的萬歷新風氣息被破壞,開始走入下坡路。

浙黨和清流黨的斗爭間,東林黨迅速壯大,從而引起了浙黨的注意。

所以在萬歷三十九年的辛亥京察間,浙黨、齊黨、楚黨三黨官員策劃傾覆東林,好在被吏部右御郎王圖制止。

這時期朝廷的黨爭形成南黨和北黨之爭,互相攻擊,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說︰「東林所至,傾動一時,能使南北交攻,角勝黨附」。

東林黨被持續的壓制,在齊楚浙三黨的打壓下,也形成了黨同伐異的政治風氣。

最終、在萬歷四十五年的丁己京察,齊黨亓詩教、周永春,楚黨官應震、吳亮嗣、浙黨姚允文、劉廷元等三黨大肆斥逐東林黨人,至此朋黨之爭,愈演愈烈。

距離丁己京察不過三年時間,東林黨想報仇的心理有多麼強烈,三黨官員經過座談後已經十分清楚。

因此、眼下必須駁回皇帝修改京察期限的聖旨,更是要在這未來幾年反擊東林黨!

想到這里、孫如游繼續道︰

「如辛亥京察一樣,只要我等同仇敵愾,必不會讓東林佞臣得逞!」

「說得容易、可真的如此嗎?」忽的、昆黨的顧天峻開口,表情平澹道︰

「萬歲要提前京察,並且著重對南直隸出手,原因是什麼?」

顧天峻問出了關鍵的問題,這個時候宣黨的官員和浙黨、齊黨的官員有些露怯了。

事不關己的楚黨魁首官應震也冷哼道︰

「雖為同盟,但是有些事情,有些人做的並不地道。」

官應震和顧天峻連人的話,冒頭直指浙黨,而原因更是簡單。

大明賦稅、主要是征收田賦,其次是雜項。

楚黨的官應震,身邊依附著川黨,而川黨和楚黨、以及河南的鄉黨都是主要耕種糧食的地方。

四川和湖廣兩地的賦稅,每年是交足的運往江南,再走運河北上京城。

但是浙黨官員總是扣下兩省的賦稅,牟利之後再運往北方。

兩省田賦、每年上繳三百萬石,雜項十幾萬兩,結果運抵南京之後,直接被浙黨扣下,再上繳時只有只有九成了。

等于說、浙黨官員吃了楚黨本該交賦稅的一成,最後賦稅不足,楚黨就被迫拖欠賦稅了。

這種長年積攢下來,就成了一筆不小的數目,楚黨心里更是氣的冒火。

如果不是東林黨,楚黨最應該掐死的就是浙黨,因此楚黨和浙黨在小事情上經常相互彈劾,只有面對東林才會一致對外。

相較于楚黨,昆黨更慘。

南直隸作為賦稅大省,常年佔據大明四分之一的賦稅,每年交糧六百萬石,其中僅僅蘇州一地便上交近兩百萬石,幾乎佔據大明十一之一的田賦。

昆黨的成立、說白了也是要減輕蘇州大小地主的負擔,而浙黨一直抗稅,這基本就是和昆黨對著干了。

稅賦是定額的,既然蘇州要少交稅賦,那麼別的地方就需要多交。

但浙黨不僅不交,還庇護下面的小鄉黨,這麼一來昆黨就成了唱戲小丑。

因此、官應震和顧天峻兩人有怨氣才是對的,這都沒怨氣,豈不是成了死人了?

所以,孫如游對于兩人的怨氣也理解,但他作為浙黨士紳和鄉紳、官吏、商賈推舉上來的魁首,不可能會損害浙人的利益。

因此他只能道︰「扣押一事,可以商量,眼下耽誤之急還是先討論如何駁回萬歲聖旨。」

「駁回?商量?」顧天峻冷笑道︰

「難道孫閣臣不知道這次淮北的事情是誰惹出來的?」

「誰惹出來的,就由誰自己擦吧……」忽的、宣黨湯賓尹也開口了,矛頭直指浙黨和齊黨。

倒是這個時候,方從哲和齊黨亓詩教沒有遮遮掩掩,反而大方承認道︰

「這次淮北大饑,我們已經詢問了,淮北大饑罪在徐州知府和淮安知府。」

「我們已經叫他們迅速放糧,很快就能解決當地的饑荒。」

「饑荒能解決,但是尸首呢?淮北大饑到底死了多少人?他們敢告訴你們嗎?」宣黨湯賓尹大聲質問。

雖然他也是在南直隸出身的官員,但他也知道、如果大明朝亡了,他們的一切都會失去。

所以當初熊廷弼被彈劾時,他也默默出了一份力,而淮北的事情、鳳陽等地的官員早就告訴他了。

他震驚之余,更是對導致這件事情發生的齊黨和浙黨深惡痛絕。

在他看來、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

並且、因為這件事情,東林黨將第一次執掌大權,很難說以他們諸多黨派曾經對東林黨的壓迫經歷,東林黨會「反饋」什麼惡果。

「淮安知府匯報,淮安府死于饑荒者、一千四百六十四人……」

孫如游沉默數秒後、緩緩開口,而這一開口便讓所有人的心懸了起來。

真的只有這麼點人嗎?

如果只有這麼點人,那麼皇帝為什麼會發這麼大的脾氣,做出這麼多的調整?

「一千四百六十四人?不止吧……」湯賓尹譏諷道︰

「我看十四萬人還差不多!」

「這怎麼可能?」

「不會吧……十四萬?」

「這麼多人,難怪萬歲會生氣……」

湯賓尹一席話,讓整個正廳都沸騰了起來,餓死十四萬人的人禍,這種程度的禍事,難怪皇帝會生氣。

所有人沸騰之余,紛紛看向了孫如游,而孫如游卻老神在在,冷漠著臉道︰

「萬歷六年,淮安府戶一十萬九千二百五,口九十萬六千三十三。」

「到底死了多少人,稍微計算一下便知……」

孫如游的話,讓百官心中一凜。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後期的戶籍大多都是抄舊,如果淮安府紙面上有九十萬人口,那麼真實人口很可能突破了兩百萬人。

這麼一來、只要叫一些鄉紳、士紳放出一部分佃戶,就足夠讓淮北地區在紙面上沒有死人。

這樣的做法、讓人心寒,但是卻最有效、最直接。

至于死去的那幾十萬人?他們算是人嗎?不過是一筆劃過之後的孤魂野鬼罷了,就好像大明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群人。

「哼!」聞言、湯賓尹雖然心中憤怒,但是也沒有辦法。

國事很重要、但如果宣黨的官員留不下來,那麼又怎麼能處理國事呢?

「當地的饑民尸體,淮安府的官員已經開始處理了。」孫如游緊接著繼續道︰

「等楊漣南下時,只會看到太平景象,而淮北,也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因為大饑而死的饑民。」

「眼下要做的,還是想想怎麼駁回萬歲修改京察的聖旨。」

「聖旨好說,扣押在江南的秋稅和加派銀怎麼說?」楚黨官應震繼續追問,而孫如游只能道︰

「漕糧和漕銀、加派銀會很快押運北上,不過需要一點時間湊齊。」

「如數上交?」官應震譏諷道。

「明歲的可以商量一下,減去四川和湖廣的加派銀。」孫如游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用明歲的加派銀來讓利,但官應震卻道︰

「恐怕那個時候就不做數了吧?」

官應震很清楚,朝廷缺銀子,四川和湖廣的加派銀近五十萬兩,皇帝是不可能免去的,並且兩地也沒有遭遇什麼兵禍和天災,沒有理由。

「何必咄咄逼人呢?」孫如游也被官應震問惱了。

「不是我等咄咄逼人,我看應該是爾等咄咄逼人。」官應震道︰

「田賦加派,已經讓天下百姓難以承受,必須把田賦的加派,分攤到雜項上!」

「沒錯!」昆黨顧天峻、宣黨湯賓尹紛紛附和,只有齊黨的亓詩教猶豫不決。

如果說前面的還能湖弄過去,那麼眼下就是必須該割肉的時候了。

想到這里,孫如游只覺得十分疲憊,猶豫著看向了方從哲後,見對方也點頭後,才道︰

「雜項不可征,不如這樣、明歲浙江的田賦多交一分,其他各省少交半厘如何?」

孫如游知道不能征雜項,因此寧願田賦多交一分,也就是百分之一,也不願意多交一分雜項。

這雖然不算割肉,但一年下來、田賦加其他的賦稅,也會多交二十幾萬兩,算是換取了各黨的支持。

「如此可以。」楚黨官應震點頭,其他黨派魁首也紛紛附和。

這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不過為了二十幾萬兩,這群人居然扯皮到如今。

不過事情談到了這里、各黨算是統一了針對皇帝和東林黨的態度。

京察之事、必然不能改、而東林黨,也決然不能掌權。

東林黨掌權,他們就沒有活路了!

事情一談攏,所有人紛紛回了府邸,連夜書寫了各種奏疏,全部是駁回聖旨的奏疏。

奏疏飛如蝗、好似一把把威脅人的利刃,即將在明日的常朝刺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