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二十五章 罷考?那就擴招!立馬跪喊皇恩浩蕩!

「沒錯,此旨當封還,請公公封還此旨!」

這時,又有一儒生附和起來,且還要求來傳旨的內宦封還聖旨。

「請公公封還此旨!」

「請公公封還!」

一時,許多儒生都過來如此要求著。

這傳旨的內宦不由得額頭起了一層冷汗︰「你們這些書生,不知道天高地厚也就罷了,何故要害咱家!也虧你們是讀了書的,怎麼竟要咱家一個內臣去封還聖旨!到底是你們湖涂,還是故意害咱家!不知道內廷沒有封還聖旨的權力嗎?!」

「真是莫名其妙!」

這內宦說著就丟下一句話,然後拿著詔旨走了。

而在場的儒生們則站在原地,盯著這內宦慌張而去的背影,一個個面上浮現出怒火難消的神情。

但凡有點眼力見的,都知道如今大明輕禮制秩序而重民族秩序是板上釘釘的事,所以,朝中大臣不贊成的幾乎都選擇了閉嘴,甚至有聰明的,還直接改口也支持起陳子壯的「尊明貶夷」的主張來。

如今還敢直接出言反對的也就多是年輕不諳世事的普通儒生,或者說不知道掩藏自己,乃至崇尚寧鳴而死也不願不鳴而生的普通儒生。

當然,也有故意裝傻而暗藏別樣動機的人。

不過,雖然這些普通儒生個人勢力有限,不足以改變朝廷的決定;但這些普通儒生的決心卻很大。

此時,曹本榮見這內宦落荒而逃,不肯為他們封還聖旨,也就干脆直接再次敲響了登聞鼓,然後在敲了後,就對著宮闕高聲喊道︰「請陛下封還獨尊漢民的詔旨!此非天子胸襟!」

「請陛下封還獨尊漢民的詔旨!此非天子胸襟!」

「請陛下封還獨尊漢民的詔旨!此非天子胸襟!」

「請陛下封還獨尊漢民的詔旨!此非天子胸襟!」

……

其他在場的頑固儒生也都跟著吶喊起來。

天啟在知道這一切後,沉下了臉,旋即命道︰「傳旨,朕拒絕封還!昔日秦皇為天下一統,尚要書同文;如今朕要開萬世太平,亦當人同風!如果他們有膽逼宮,就長跪在宮門外受死!」

這里的風是指風俗,也意直文明,即漢風或明風之意。

沒多久,就有內宦來向曹本榮等儒生宣達了此旨意。

曹本榮等儒生听後更為惱怒,他們雖然早就知道天子作風強勢,手段狠辣,但此刻在親自體驗到後,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曹本榮等儒生此時真的很想大罵朱由校混賬。

而在內宦宣達旨意後沒多久,就有密集的腳步聲傳了來,然後就是一排排甲胃滿身的人牆排山倒海一般朝這些儒生押了過來。

此刻,曹本榮等儒生也就更加切實地體驗到君王真的不會對他們留半點情面。

來宣旨的內宦這時還是問了一句︰「你們到底要不要走?」

「走就走!」

曹本榮選擇了軟話硬說,用最強硬的語氣說出了最慫的內容,然後拱手而退。

其他儒生也紛紛跟著撤退。

沒有一個真的要選擇用血肉之軀去抵擋擁有暴力的軍隊。

畢竟這些要維護儒家禮制秩序的儒生,雖然在維護儒家禮教上頗為賣力,但本質上還都是一群不願意犧牲個人利益的既得利益群體,他們連自己的利益都不敢舍棄,哪里還敢舍棄自己的生命,最多不過是嘴皮子硬一下而已,身體往往是最誠實的。

不過,他們也還是會給自己找補,而以此掩蓋自己這個階層,在強權霸權方面,滲透到骨子里的懦弱。

所以,曹本榮在離開宮城後,就對一干未散開的儒生們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得志存高遠,與敵周旋,而從長計議也!另外,不宜逞匹夫之勇,而先壞了自己所恪守的規矩,畢竟我們要克己復禮,而所謂禮,就是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能有所壞也!而如今,既然君父不願意提倡這樣的禮,我們也不能自己不再遵守這樣的禮,只能先獨守起身,不與奸佞同流合污。」

說道這里,曹本榮就道︰「故而,鄙人決定罷考!天啟十一年的會試,吾不參加了!且閉門讀書十載再說!」

「好一個閉門讀書十載!曹君有此決心,弟自當效焉!吾亦決定罷考,這就收書還鄉!」

「吾亦罷考!寧終老于山林,亦不願背叛禮制!」

「那就都罷考,讓那些想做祿蠹民賊之官的人去做!」

……

一時間,許多舉人出身的儒生皆紛紛響應,表示要罷考。

很快,天啟便通過錦衣衛得知,京城本來已因明年是會試與殿試年而客量爆滿的各大酒樓客棧,一下子出現了大量退房的人。

連許多青樓的生意也一下子縮水不少。

「真有這麼多人罷考?」

天啟因而不由得問起了禮部尚書陳子壯。

陳子壯不得不如實回道︰「會試報名的的確少了許多,看樣子,要想讓天下人一下子從重視倫理秩序轉到文明秩序上來還很難,許多人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寧禮不下本國庶民也不能喪禮于外夷的層次,而不願意承認所謂的同文同種即同胞的民族之思想。」

吏部尚書袁可立這時頗為憂慮地道︰「眼下大明開邊甚多,需要的官員數量與日俱增,一旦願意入仕的士子數量不足,恐影響朝廷對外轉移內患的方略!」

天啟听後點了點頭。

而張貴這時則說道︰「不管這樣的人有多少。反正現實是大明不缺做官的讀書人。前元只允許讓漢人做左官,尚有不少士子腆著臉地游于權貴之門求官,何況如今呢?所以,以臣之見,也不必管有多少人罷考,朝廷這邊繼續舉行考試就是,實在不行就把錄取比例擴大,增加錄取名額,一屆錄取進士直接增加到六百名,乃至八百名,還可以把三年一次變成一年一次,如此即便大部分士子都不願意再做官,但哪怕只有一萬士子想做官,也能滿足朝廷對官僚的需求量。」

天啟听後道︰「這個辦法好,名為示恩,實則是在以名利折其腰!就這麼辦,禮部部議一下,增加多少名額,然後把題本奏上來,待票擬批紅後,就立即頒于天下!」

「遵旨!」

很快,禮部就部議出來,請朝廷將科舉改成兩年一次,且每次錄取五百名。

本來張貴就是想將科舉暫時改成兩年一次,每次錄取五百名左右的,如此比較符合眼下大明開邊時所增加的官僚需求量。

但張貴知道文官們其實不怎麼願意讓年輕的讀書人輕易做官,進而獲得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巴不得車門焊死,也就故意先把科舉擴大名額和舉辦頻率提得更夸張一些,這樣文官們也就會折中一下,建言科舉改為兩年一次,每次進士名額增加到五百名左右,而達到張貴真正的目的。

不過,饒是如此,在科舉進士名額增加乃至改為兩年一次的旨意頒布後,還是在士林間引起了巨大反笑。

「此事,諸位仁兄怎麼看?」

決定罷考的儒生張溥這時就因為這擴增科舉進士名額的詔旨而問起了其他要罷考的儒生們。

「皇恩浩蕩啊!」

而這時,曹本榮先跪在了地上,長嘆了一聲,接著就朝北而叩拜起來︰「吾皇萬歲!」

張溥等頗為意外地看向了曹本榮。

曹本榮則在這時走到外面喊道︰「船家麻煩靠岸,吾要回京繼續參考,以報吾皇恩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