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九十三章 帝國有組織的對外掠奪,屠戮外夷

因為大明目前還不需要奴隸。

畢竟大明自己的失業百姓都還很多。

所以,大明需要的是農田,不是人口。

這些土著被消滅後,李自成就下令燒掉這些土著,然後將燒後所產生的以白磷和草木灰為主要成分的灰土灑到田里,並等著大明官員帶著移來這邊的百姓們來這里分田耕種。

白磷和草木灰都是很好的肥料,故而需要灑到田里。

因為作物很需要的元素就有磷和鉀。

在此時的中南半島,一處有明軍巡邏和站崗的臨海地區,就已經有一批來自關中的漢人百姓在這里被分了田。

歷史上這一時期,陝西五年大旱,達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也直接促成了崇禎初年的大規模陝西農民起義。

而這一世,陝西依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旱。

所以,由朝廷官府動用國家力量遷移出去的漢人百姓,在這段時間,主要是陝西的無谷百姓,關中也有不少。

可以想象的是,多年後,這里會有很多人開始操起關中口音。

不過,移居到這里的關中百姓不知道的是,他們的田地是朝廷從當地土著中奪來給他們的。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朝廷要想不通過屠戮自己民眾的方式解決人口過多的問題,就只能屠戮外夷!

除了關中百姓,大明還派來了許多南方善于種水稻的老農當技術員,教這些北方遷移來的漢人農民種水稻。

大明不缺乏農業技術高超的農民,畢竟大明是農業技術積澱很久的農業帝國,也因此,這里的農作物長得比原來的農作物更好。

當然,或許也跟這些土壤變得更肥沃了有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地方的原有土著勢力被消滅後,這些土著原來通過耕種所積累的糧食自然也會被大明直接掠奪走,運回國內。

故而,通過從這些土著手中劫掠來的糧食和新遷漢民收獲後所交的糧賦所得糧食,使得大明每年能從南洋運回大量糧食。

每年的運糧船幾乎源源不斷的出現在廣州、月港、定海、登來、天津這些地方。

而這些糧食運回國內後,進一步充實了大明在通州等地的糧倉,以及在九邊用作軍事用途的糧倉,還有各省用作平抑物價與賑災的常平倉。

除此之外,大明朝廷還因為有大量糧食流入,新增了許多專門用于營造大型工程和大規模災難救濟的糧倉。

陝西此時就新增了幾個由戶部直接管理的大糧倉,從而使得因為大旱產生的新流民不會餓死。

沒辦法,這一歷史時期的陝西干旱的確很嚴重。

一般而言,干旱兩年就算是大災,兩年以上很是罕見。

但偏偏這一時期的大明就遇上了個五年大旱!

而且按照歷史發展,在這以後還會有河南的蝗災,以及黃淮地區的大規模水災以及江南地區的大規模饑荒,和華北地區的大規模鼠疫,接踵而至。

所以,歷史上的崇禎還是挺難的。

因為據考證,歷史上崇禎做皇帝期間,幾乎年年有大災。

故而在災難史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崇禎深淵」。

話轉回來。

所以,這一時期的陝西不大規模爆發農民起義是不可能的,以及後面不出現數十萬流民從賊,也不可能。

另外,這一時期的大明要想自己內部解決民生問題也不可能,就算你鐵血改革,分田分地,但人家老天爺不配合,讓你糧食大減產,你也沒法解決大多數人的吃飯問題。

哪怕天啟也跟崇禎一樣把自己這個皇帝用菜份額減到只有五份菜,然後逼著其他貴族也跟著節儉也不行。

好在這一世,大明在張貴影響下,改變國策,打破儒家道德約束,把天災人禍導致的壓力向外轉移。

把南洋的糧食資源大量運河國內,再加上國內經過內部改革,行政效率和吏治清廉度也都提高不少,所以,就沒有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出現。

只是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還是存在的。

作為一個農耕文明帝國,當這個國家的大多數統治者都是封建地主的時候,他從骨子里還是反對對外轉移矛盾的。

因為這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南洋的糧食資源大量運回國內,避免了陝西的許多百姓賣兒蠰女,也避免了許多百姓通過借高利貸的方式去解決溫飽問題。

所以地主們也就沒法子借著天災兼並田地,享受廉價的勞動力。

「造孽啊!把糧食喂給窮人!」

陝西地主馬文懋此時就因為看見潼關官倉直屬糧店下屬粥廠將摻沙干粥分給過路貧民果月復時,而氣得咬牙切齒,並道︰「朝中的陝西官員也不知道阻止一下朝廷這種靡費糧食的無恥行徑!」

不只是陝西的地主不滿。

參與走私南洋糧食而炒作糧價的沿海地主們也對如今南洋糧食被朝廷用國家力量奪回國內用作解決民生問題的行為很不滿。

要知道,這些南洋的糧食本來是他們發財生利的資源啊。

另外,土著們自然也不滿大明這種直接掠奪他們糧食,還消滅他們人口的粗暴方式。

但這些人不滿歸不滿,也沒法對抗大明朝廷的強大武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朝廷以國家力量,強制把海內外的資源用來解決民生和加強國家實力。

雖然民間很多地主不滿,海外也有很多土著地主不滿,但大明朝廷通過這種對外直接掠奪或通過貿易間接掠奪糧食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方式,的確解決了國內的許多危機。

避免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且不提,許多讀書人,尤其是寒門士子的進階空間也增加了不少。

畢竟新佔的土地需要很多官吏去治理,另外內部也因為需要內部矛盾向外轉移而轉移外部資源來解決內部矛盾而增加許多官位,所以,直接導致大明朝廷不得不一再擴大科舉取士名額。

這個現象帶來的好處自然是不滿現狀的聲音雖然有,但支持的聲音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另外,一旦這樣形成定勢,將來要想撤掉也將會變得很不容易,畢竟撤掉就意味著大批官員要下崗。

而大明朝廷現在能這麼做的根源還在于工業司能源源不斷的提供先進火器,從而能使更多的民壯變成訓練有素的精兵,並有組織的去掠奪和開闢。

只是工業司要想源源不斷的提供先進火器,就又需要更多的資源為工業司提供支撐,比如眼下工業司急需的鐵礦。

天啟和他的寵臣們要想繼續維持工業司的運轉,進而讓軍隊繼續有組織的在外面掠奪資源回國,讓官僚們繼續有組織的在外面經營新開闢的土地和新遷移的百姓,使其重新安定下來並繁衍而產生新的漢家文明聚居區,就得繼續堅持眼下對外擴張的政策,尤其是眼下得真的去開發茂山的鐵礦,把咸州要回來。

也由此可見,大明要想用把內部危機往外轉移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的中興,非得朝廷動用國家力量,強行組織不可。

而不可能指望民間社會有動力推動朝廷這麼做。

為什麼只能靠朝廷動用國家力量去有組織的對外攫取資源,而不能指望民間自發去對外攫取資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