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七十九章 設資政學堂,大明必須中興!

「本侯贊同陳部堂的觀點。」

張貴這時說了一句,道︰「再以程朱理學束縛世人,只會使大明只有壞人和呆子,而呆子自然易被壞人忽悠,壞社稷人心;」

「如此,大明必然無救,社稷必然難保,必然如前面的王朝,因民不聊生而亡!」

「而啟民以智,至少可以讓大多數人不易為壞人忽悠。如今我們要清算士紳,就得讓百姓不易被忽悠,真理不被歪曲,正義不被抹黑!」

「如此,才能實現君王與百姓共天下,使百姓站在我們這邊。」

袁可立則笑道︰「時下大明禮崩樂壞,許多制度已的確不合時宜,如原有之宗藩制度,連許多宗室子弟自己都不願意遵循之例,程朱理學或許也到了不能再為官學之時。鄙人也承認若真要使百姓願同朝廷一起清算士紳,就得啟民智,欲啟民智,便不能只讓其做程朱門徒。」

「也罷,既如此,僕也沒有意見,只要真能讓大明中興,便足矣。」

韓爌也跟著回道。

張貴又道︰「要教化百姓,得有更多的人願意去做這件事才行。」

「所以,我們得讓更多的讀書人,願意去培養願意去教化百姓,得有很多這方面思想一致的讀書人。」

「西林書院現在就在做這件事,但靠西林書院不夠,朝廷也得做起來,比如設個資政學堂,選年輕官員進入該學堂,教以這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先讓新科進士去學堂受訓。這樣的話,民間有西林書院,朝廷有資政學堂,就能為以後進一步改制作準備,也能培養起更多願意去開啟民智的讀書人。」

「設資政學堂的事,就由鄙人上疏。」

袁可立道。

陳子壯道︰「那鄙人還是利用《大明日報》直接通過報紙影響天下士子,引導他們到西林書院接受新學。」

韓爌也道︰「僕就根據各地奏疏為你們甄別,哪些年輕官員適合入資政學堂,作為將來中興之棟梁!」

「如資政學堂真能設立,則西廠以後就只從西林書院、武備學堂、資政學堂畢業的學員中選用官校。」

張貴這時說道。

「東廠也是一樣!」

這時,魏忠賢走了進來,說了一句。

張貴見此笑道︰「如此更好。」

魏忠賢笑道︰「東廠自然要向西廠看齊才是。何況,咱家也明白,照現在這個情況,我們這些人是因為改制而聚在一起,目的是為了讓大明中興,如果大明中興不了,則我們這些人都得死無葬身之地,只有大明真的能中興,我們這些才能都不會落下千古罵名!尤其是對于決斷這一切的皇爺!更是如此!所以,咱家怎麼能不盡心呢。」

袁可立這時問道︰「魏公公,陛下可是召我們有事?」

魏忠賢收住笑容︰「沒錯,皇爺有旨,明日勤政殿廷議平叛一事!」

「到時候,必有人借此指摘變法改制。」

這時,陳子壯說道。

張貴道︰「無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次日,勤政殿,午朝。

天啟先拿出來一份叛軍自己所創報紙《明理報》,道︰「這是流傳到京師的叛軍報紙,上面已登有致仕工部左侍郎林乾支持潞王奉天靖難的文章,這林乾是大名人,這說明大名府也已為叛軍所佔,可見這次叛軍頗為勢大,諸卿可有何建言?」

「陛下,臣斗膽直言,如今叛軍勢如破竹,皆在于朝廷仁義不施而使攻守之勢異也!」

吏部尚書周應秋因收受吳興賄賂已被懲處,而王永光代替周應秋成了新的吏部尚書,且在此時直接在朝堂上說,叛軍做大是因朝廷仁義不施。

「朝廷如何仁義不施了?」

天啟擰眉問道。

王永光回道︰「啟奏陛下,朝廷如今所推行新政,皆過于嚴苛,而擾民甚重,而沒有施于仁道也!才使得民心盡失,叛軍得勢。故以臣之愚見,朝廷不能為斂財于國庫,而不問民生之疾苦,如此,只會令天下動蕩!」

「臣只望陛下及時下令約束廠衛,恩養士紳,不再嚴加催征,如此則叛亂自會消弭。」

天啟突然沉起聲站起身來︰「你的意思是富國強兵是錯的嗎?!」

「陛下!」

王永光匍匐在地,道︰「臣也是為您的江山考慮啊!何況,如今叛軍形勢,就已足以見人心向背,陛下您怎麼還是執迷不悟啊!」

「陛下,大冢宰所言確系忠言。如今朝廷實在是對讀書人太嚴苛了,視其為賊,如此怎不令天下人寒心?畢竟士為四民之首,天下人皆禮重讀書人也,而朝廷更需要讀書人去統御百姓,如今朝廷為富國強兵,一味將士紳得罪,自然也是在得罪天下人呀!」

大學士朱國祚也跟著說了起來,且道︰「故而,才使得現在叛軍頗得人心,而人人響應也!」

「是啊,陛下,如今叛軍如此得人心,皆乃新政對士紳過于嚴苛所致,朝廷畢竟是與士大夫治天下,而非與百姓治天下,若非因為新政使天下士紳受嚴催之苦,民亦因此思變,則區區藩王作亂怎麼會成勢呢。」

「朝廷還是當行仁政為妥,富國自當以節儉為法,而非是奪民之利。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呀。」

「何況,祖宗們留下來的制度都是驗證了的,是可保太平的善政,輕易改之,只會適得其反啊!」

「陛下,以臣愚見,二十年內也不當言改制之事!如若要改,也當二十年後,陛下您更為老道之時。如今,只會讓小人趁機為圖利祿,而借變法改制而行諂媚之事,使國家陷入動蕩也!」

御史毛羽健也跟著說了起來。

「陛下!新政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且也並非只損有余而補不足,還有在研制新技藝以利惠天下士民。」

「故臣認為,即便士紳們對新政不滿,但也不至于天下人人對新政不滿,所謂叛軍得人心不過是得一部分食利者之心。」

「而這些食利者,多為不事生產者,哪怕他們人人才比子建,智比諸葛,所控之人力物力只要不是朝廷對手,朝廷依舊可以平定叛亂!」

張貴這時反駁了這些人的觀點。

「陛下,臣亦認為,所謂新政不得人心是謬論!」

「昔日商侍郎進京時就言過,新政很得人心。而陛下您去年親巡睢州,也看見了,新政不是不得人心。」

「至于如今叛軍勢大,以臣看,不過是叛軍善蠱惑人心而已。」

「臣以為,與其在這里將叛軍勢大歸咎于不得人心,不如歸咎于是有一部分為自己利益棄國棄家之劣紳勾結叛軍蠱惑當地人心所致。」

陳子壯也跟著反對起來,且直接駁斥了所謂叛軍得人心的觀點。

袁可立也跟著道︰「臣附議!叛軍所攻佔的地方還沒實施新政呢,所以還不能直接說明新政有多麼不得人心。除非,睢州的百姓也跟著起事了。可陛下您親巡過睢州,可覺得睢州百姓會起事乎?」

接著,袁可立就繼續說道︰「故臣認為,此次叛軍勢大,不能說是因為新政不得人心所致,應該如陳侍郎所言,有劣紳無國家大義之念,而只存保私利之心,故而聞叛軍因新政而反,也就跟著因新政而反,而這樣的人終究于天下所有士民相比乃是少數。」

「只是,如今叛軍勢大,固然跟許多劣紳無國家大義有關,但也跟地方官員自身被腐化或無能有關,故臣認為,當加強官員的教化!」

「臣建言,設資政學堂,令吏部選考成優等官員進修,以提升其認知與能力,同時,也是對新進士進行教化培養,而不能只讓翰林院對部分進士培養。國朝很大,兩京一十三省,哪能只靠幾個能臣就能使天下安寧乃至強盛?」

「準!」

天啟不笨,自然不會相信叛軍勢大是因為新政不得人心,也就還是選擇支持變法派,而接納了袁可立的進言,設資政學堂,對官員加強思想教育與能力教育。

接著,天啟又道︰「朕決定率大軍親征,以平叛亂!」

「陛下!既如此,臣只能辭官!」

這時,一大臣喊了一聲。

天子循聲看了過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