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八十一章 李斯之才何如?(四千字)

一時間。

四周眾人皆看向了嬴政。

嬴政眼眸如一汪古井不波的泉水,好似根本沒听出兩人爭執之事。

澹澹道︰

「扶蘇監軍?理由。」

聞言。

楊端和面色微變。

姚賈卻是面上一喜,原本有些緊張的臉上頓時閃過一抹紅暈,嬴政的話仿佛給了他繼續開口的勇氣和鼓舞。

姚賈道︰

「啟稟陛下。」

「北御匈奴乃立國時定下的國策。」

「事關大秦未來的長久安定,此事事關重大,必須輔以近臣相督。」

「而且陛下巡狩之旅開啟之前,便已經定好了北疆五件大事,其一是今年平定胡患,追殺匈奴,徹底平定陰山以北,讓大秦北疆子民不再受胡禍之擾。」

「其二,則為籌劃修建長城,以為永久屏障。」

「其三,大秦一統之後,雖在北疆名義上設有郡縣,但北疆不少郡縣因為時有匈奴擾襲,不少所設郡縣近乎是名存實亡,根本難以實際管轄,等胡患平定後,需著手實設邊地郡縣,將北河與陰山邊地統一設縣管轄。」

「其四,向北河遷移數十萬成軍人口定居北邊,鎮撫千里。」

「其五,加緊修築、擴建九原直道,以保障糧秣輸送,從而讓北河一帶邊地徹底收復。」

「臣深知蒙恬上將軍之大才。」

「但人力終有及,蒙恬上將軍,時刻需領兵防範匈奴擾邊,若是再讓蒙恬上將軍兼顧北疆的其余諸事,實是在空耗蒙恬上將軍之精力,故臣才提議,讓扶蘇公子北上監軍,以督促北疆各郡縣完成諸般事宜。」

「臣舉薦長公子,非是出于私心。」

「完全是一片赤誠。」

「當初陛下一統六國之時,長公子便已開始處理各方政事,對政事之道十分熟悉,北疆事態嚴峻,又無比重要,放眼朝廷,能勝任此事者寥寥,目下唯長公子最為合適,因而臣這才斗膽舉薦長公子北上監軍,替陛下鎮撫千里。」

「請陛下明鑒。」

「此外。」

「臣同樣建議任秦尚書令為主官處理儒家之事。」

「秦尚書令此次遇襲于魯縣,此事跟儒生有月兌不開的干系,加上孔鮒、孔襄等人的逃亡,也需要對外界做出表示,以正視听,此事秦尚書令最為合適。」

「再則。」

「近日來,有御史查到些消息。」

「言秦尚書令的行蹤之所以暴露,從而讓六國余孽有了準備時機,就是因巡狩隊列中有方士泄密,臣認為,方士之桉,同樣該歸于秦尚書令處置。」

「方士跟儒家都曾在博士學宮任職。」

「由秦尚書令來處置,臣認為最合適不過。」

「請陛下恩準。」

嬴政微微額首,似有意動。

楊端和反駁道︰

「臣不贊成姚廷尉所言。」

「長公子的確深諳各種政事,但陛下早已委以重任,北疆之事固然重要,但遏制土地兼並同樣是大秦最為棘手之事,長公子既已經手一年半載,何以半途而廢?」

「臣斗膽說句大而不當之言。」

「北疆御敵防患于外固然是國策,但土地治理更是重要,北疆只有秦民百萬,然天下受土地兼並之苦的可是足足有上千萬人,兩者相比,孰輕孰重,姚廷尉難道分不清楚?」

「長公子身為陛下長子,又頗受重用,再次關鍵時刻,豈能‘怯戰而逃’?」

「這傳出去,豈非讓人笑話?」

「臣認為長公子當繼續在楚地試行田地新政,以期為大秦謀取一天新的田地之策,如此才不負陛下的信任以及天下秦民之期待盼望。」

「至于姚廷尉所言,讓秦尚書令處置儒家跟方士,則完全是無稽之談。」

「固然秦尚書令遇襲跟他們有月兌不開的干系。」

「但處理儒家跟方士,按律當歸屬廷尉府,何以要讓一尚書令來處置?這若是傳出去,才是真正的讓人貽笑,大秦一直以來都講律行事,何以要對秦尚書令區別對待?」

「再則。」

「你既知曉秦尚書令跟方士和儒生都曾在博士學宮任職,又發生了事關自己性命的襲殺之事,此時再讓秦尚書令處置儒家跟方士,很難不讓人認為秦尚書令是在公報私仇,這豈非是要陷秦尚書令于是非爭議?」

「臣對此不敢苟同!」

「請陛下明鑒。」

楊端和完全不松口。

他也不可能選擇坐視不管。

姚賈打的什麼心思,他心知肚明。

眼下的扶蘇深陷楚地,對土地兼並的遏制沒有絲毫進展,也越來越為陛下所冷遇,但北疆不同,北疆戰事將歇,這對大秦而言,可謂是一件舉國歡慶之大事,此時扶蘇若被任命為監軍,其實就是去摘果子的。

扶蘇也定然會收獲北地大量民心。

進而扭轉當下不利局勢。

而且此事一經傳出,定會為扶蘇謀取到大量名望。

然世人不知其中真偽,听聞其中一二,便會信以為真,也會誤以為平定北疆胡患跟扶蘇有很深關系,一里一外,扶蘇在民間的聲望只怕會水漲船高。

而這便是姚賈的企圖。

同時。

姚賈力薦秦落衡處置方士跟儒家更是包藏禍心。

本身秦落衡就牽扯其中,讓秦落衡處置此桉很容易招人口舌,再則,儒家跟方士在民間一直都頗有聲望,朝廷更是早已定下對儒家坑殺的決定,這事一旦由秦落衡來處置,定會給秦落衡招來不小的非議。

甚至民間聲望也會遭到不小詆毀。

儒家雖然已經被抓了四百余人,但孔鮒等儒生還在潛逃,儒家一直善于聒噪生事,到時在儒家跟六國余孽推波助瀾之下,秦落衡在民間的名聲豈能落得了好?

姚賈這廝,禍心甚重!

不過,楊端和也清楚,姚賈是意欲何為。

他們爭執的是儲君人選。

關中氏族定然是站在秦落衡這邊。

姚賈等原六國出身的官吏,先天性的看好扶蘇,而且私下一直都有聯系,自然不可能在此時轉投秦落衡,他們在知曉秦落衡真實身份之後,已有了不小的危機感,所以便自作主張的開始擠兌秦落衡,同時拔高扶蘇,進而提前爭搶一些優勢。

兩人也是爭鋒相對。

至于其他大臣,此時竟皆靜默。

根本不欲參與其中。

但他們心中同樣明白,隨著秦落衡身份的浮出水面,關中氏族跟楚系官員以及原六國出身官員的相爭只怕會愈演愈烈,口誅筆伐更是會成為尋常。

鄭國在心中長嘆一聲。

他其實一直看好秦落衡,也認為秦落衡是個有才能有見地的人,但突然傳出秦落衡是大秦公子的消息,依舊讓他有些愕然。

甚至是有些茫然無措。

若是沒有曝出秦落衡為大秦公子,一切其實並不會有太多變數,因為始皇的諸公子中,目下最合適的人選便是長公子,因而他跟其他官員一樣,早早便選擇了長公子,但現在因秦落衡之事,讓一切都不一樣了。

秦落衡的強勢早已世人皆知。

而且六國余孽這次有意針對秦落衡,便已暗中透露出一個信息,相對于長公子扶蘇,他們更忌憚秦落衡,這如何不讓先前投靠親近長公子的官員不安?

姚賈這番舉止,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只是相對姚賈,他或許會更加煎熬和糾結。

兩位重臣的爭論,嬴政自然听在了耳中,他面無表情,並未對此做出任何明確表態,只是微微額首,冷聲道︰

「朕知曉了。」

「眼下北疆之事未定,談論這些為時尚早。」

「不過北疆戍邊、遷徙人口之事,的確該提上日程了。」

「爾等先下去就相關事宜寫份奏疏,待巡狩隊列返回之際,再一並呈上。」

諸大臣連忙道︰「臣遵令。」

隨後,眾人也是會意,朝嬴政躬身一鞠,緩緩退出了御車。

而在李斯快要退出御車時,嬴政開口道︰「李斯,去把張蒼叫來,朕想見見。」

李斯身形一頓。

連忙道︰

「諾。」

「臣這就去。」

說完,李斯徑直出了御車,朝後面軺車走去。

眼中卻不知在思索著什麼。

不多時。

張蒼去到了嬴政的御車外。

他並未直接求見,而是站在原地,擦了擦額頭的大汗,他本就肥白如瓠,一番疾走下來,渾身竟已濕透,但實是不知其是因體胖,還是因心中的焦慮緊張。

亦或兩者兼有。

站定了小半會,張蒼這才求見。

在由宦官檢查了一番後,張蒼這才得以進入御車。

一進到御車,張蒼便連忙長拜及地,恭聲道︰「御史張蒼叩見陛下。」

嬴政坐在席上,饒有興趣的打量了張蒼幾眼,他其實听過張蒼的名字,也依稀記得張蒼的體態,但真的近距離見到這般肥大的體魄,也不由面露異色。

良久。

嬴政才道︰「平身吧。」

「謝陛下。」張蒼喘了喘氣,手腳並用,讓自己站了起來。

嬴政揶揄道︰「張蒼,你這副雍容富態模樣,若非碣石上的刻文朕看了,恐怕也實在不敢相信,那篇刻文會出自你之手。」

張蒼面露尷尬之色。

拘謹道︰

「臣也不願如此。」

「只是臣也不知為何會生的如此肥白,以往也曾試過減減,但幾番嘗試下來,一直沒能成功,反倒體態還增長了幾分,甚至喝水都會平白長肉,臣也好生郁悶過一陣。」

「讓陛下見笑了!」

嬴政笑了笑。

問道︰

「朕方才問過李斯。」

「李斯言,若論理財之能,經濟之通,而今天下無人能與你相比,你自認自己當得起這番溢美之詞嗎?」

張蒼神色微滯。

隨即不假思索道︰「臣自認擔得起。」

「為何?」嬴政道。

「臣月復中無他,唯天下賬冊而已。」張蒼從容道。

嬴政上下打量了張蒼幾眼,問道︰「你既言天下賬冊,盡在月復中,那朕問你,而今天下,錢幣幾何?」

張蒼隨口道︰

「天下錢幣,三枚而已。」

「大秦一統天下之後,錢幣也隨之一整。」

「現今能被稱為錢幣的,唯金、秦半兩、布三式耳。」

嬴政又道︰

「天下田疇幾多?」

張蒼道︰「水旱兩等,百步一畝。」

嬴政笑道︰「你確實有些才智,朝廷以往的確以貌取人了,以你之才,不當只為一邊緣御史,而當為主管上計之御史。」

張蒼面色通紅,開口道︰「臣惶恐。」

嬴政道︰

「你若真任事無能,自會有法度貶黜之。」

「而今天下大動在即,糧草貨物調動也將愈加頻繁,朕對你並無太多要求,朕只要天下糧草調度不出任何問題,你可能辦到?」

張蒼心神一凜。

沉聲道︰

「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嬴政滿意的點點頭,說道︰「朕听聞,你跟李斯都師出荀子,朕倒是想問問,你認為你跟李斯相比誰優誰劣?」

張蒼眉頭微挑。

沉聲道︰

「臣跟李丞相確實都曾拜師荀子,但我跟李丞相其實並無多少交往,論大政之才,李丞相遠在臣之上,若論經濟之才,李丞相不如臣也。」

嬴政仿佛來了興趣,問道︰「說來听听。」

張蒼道︰

「臣便斗膽妄談幾句國政。」

「天下初定之時,戰國遺風猶存,列國王族世族及依附移民,必會圖謀復闢,當時若推行秦法,定會遭至種種磕絆,就算是月復地郡縣,也會有復闢作亂之憂,邊陲郡縣,亦有夷狄匈奴之患,如此大局之下,說危機四伏,亦不為過。」

「然就在此等艱難時刻,李丞相卻力薦陛下重整華夏文明,雷霆施治,大刀闊斧的整飭天下積弊,此等大政眼光,遠非我能比也。」

「而且李丞相更是眼光獨到,集朝臣之力,翻新了天下官制︰便是以郡縣一治為根基,以求治天下為宗旨,以施政治民為側重,以治權集于中央為軸心,如此,自上而下有效施治,繼而有了現今之大秦。」

「臣當初對李丞相的所為並不理解,甚至還頗有微詞。」

「然隨著時勢發展,臣越發覺得,大秦走出的新路,或許才是真的大道,等到朝廷整飭完天下積弊,休養萬民,大秦未來之路只會更加寬廣,此等經天緯地之大才,臣何以敢跟李丞相相比較?」

「陛下實在羞煞臣了。」

嬴政大笑一聲,對此並無異議。

隨即也沒有再在這個話題上多講,而是談起了遷移民眾戍邊之事。

一時間。

君臣相談越發融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