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零七章 囚于學派之見,欲滅儒家而後快?(第一更)

咸陽大起波瀾。

城中氣氛再次久違的緊張起來。

詔令一下達,博士學宮諸博士、學士的家便立即被士卒圍住,家中的藏書也悉數被搜了出來,而後一一進行了焚毀。

期間。

儒家博士叫罵不斷。

但朝堂上下並沒任何想改變的想法。

態度十分強硬。

城中熱火朝天的搜書,而眼見著天下書籍盡毀,又有不少儒生因阻攔而下獄,扶蘇終于坐不住了,他不想秦朝經此浩劫,此舉無異于自絕于天下士人,也會逼得諸子百家叛反。

他身為父皇的長子,若對此事不聞不問,秦人歷來的風骨何在?公心事國之忠誠何在?雖說他並不是儲君,也沒有正式的職爵,依法度而言,他其實只是一介白身。

然從事實出發。

父皇對自己的器重是有目共睹的。

從最初的丞相府治事,再到主持田畝改制,查勘兼並黑幕,凡此等等大事密事,哪一件不是父皇準許的?

如此,他何以能讓自己見外于國家,見外于父皇,心有主見而隱忍不發?

在皇城林間轉了許久,扶蘇終于堅定下來。

他邁步去向了咸陽宮。

很快。

便有宦官高聲道︰「陛下宣公子扶蘇覲見——」

扶蘇心神一凝,整理了一下衣裳,便大步的進殿了,一進入殿中,便高聲道︰「兒臣扶蘇,見過父皇。」

嬴政目光冷峻的看著扶蘇,眼中沒有露出任何喜怒。

良久。

嬴政才道︰「說,甚事?」

扶蘇顫聲道︰「兒臣是為焚書而來,此行只為直陳兒臣之心曲,方今天下初定,首要大計在安定人心。」

「人心安,天下定。」

「儒家士人,百家士人,只是群文人,或對大秦新政有所指責,但無礙大局,大秦新政破天荒,想讓天下心悅誠服,需要時日。」

「當今這些儒生的言行,大多出于其學派懷舊復古之惰性,意在標榜儒家獨步天下之氣節,若朝廷因此焚書,恐會使六國貴族更有攪亂人心之口實,亦使民眾惶惶不安,此中利害,望父皇三思。」

「父皇若決意懲治儒生,廢去儒生的參政議政職能,將他們悉數驅離咸陽即可,何至于大動干戈,在天下範圍行焚書令?兒臣認為此舉有些偏離正道了。」

說道後面。

扶蘇慌亂的心都在微微顫栗。

「你認為朕做的過了?」嬴政冷冷一句。

扶蘇顫聲道︰「兒臣不敢說謊,兒臣確感覺過了。」

嬴政嗤笑一聲,漠然道︰「大秦一統天下後,便致力于推行新政創制,大肆搜求各方人才,舉凡六國舊官吏清廉能事者,盡皆留用,舉凡天下學派名士,各郡縣官署都奉命著力搜球,而後開設了博士學宮,為的就是實現真正的‘四海歸一’。」

「立國之初。」

「朕與帝國重臣一致認為,當以興盛太平文明為主旨,盡可能少地以政見取人,所以大秦立國之初是海納百川,不再像大爭之世一般以治國理念為篩選標準。」

「但其中卻有明文,必須擁戴新政!」

「這一點,你可還記得?」

「兒臣記得。」扶蘇額頭已有汗滴溢出。

嬴政冷笑一聲。

繼續道︰

「秦儒疏離,秦儒相輕,其來有自也。」

「孔子西行不入秦,後來儒家名士也極少入秦,即是游歷列國,儒家之士也極少涉足秦國,其中原因眾多,儒家蔑視秦人秦風,把秦視為愚昧蠻夷卻是不爭的事實。」

「孝公先祖之前,秦人對儒家輕視無可奈何。」

「而自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開始廣羅經世人才,從那時起,秦便對主張復闢與仁政的儒家開始打心眼里蔑視,正是這種相互蔑視,以至戰國百余年,山東士人大量流入秦國,但儒家之士卻寥寥。」

「秦一統之後,朕為何重用儒家。」

「這便是原因。」

「因為一旦秦能敬儒而用,無疑是海納百川最好的證明。」

「所以大秦立國之後,朕便將這個近百年幾為天下遺忘的曾經的顯學流派,以詔書隆重顯赫的方式推上了帝國政壇,朕甚至將孔鮒任命為了幾比舊時諸侯的高爵。」

「然儒家是如何回報大秦的?」

「儒家可曾對朕、對大秦投桃報李?」

「沒有!」

「儒家猶如舊病復發,依舊一意孤行,外界稍微對其指責,便頓感受到了侮辱,而且失志復闢,對大秦新政叱罵連連,甚至是嗤之以鼻,根本沒有任何中庸之心。」

「儒不仁,朕何義?!」

嬴政的目光變得前所未有之冷漠。

「父皇」

嬴政冷聲道︰「下去好好想想吧,若是連這點小事都理會不清,日後還能做大事?」

扶蘇臉色一白,「敢請父皇教誨。」

「朕懶得說!」嬴政見扶蘇還不明白,頓時拍桉怒喝了一聲,扶蘇嚇得臉色蒼白,額頭已是大汗淋灕,直接長跪在地。

「下去!」

扶蘇叩首,只能轉身離開。

去到殿外,扶蘇一臉痛苦,這是父皇第一次這麼耐心說話,卻幾乎沒有涉及焚書的任何事,以父皇的秉性,若是做了決定,恐都不會輕易改變,但扶蘇依舊有些不甘。

思來想去。

還是想去跟丞相李斯說說。

畢竟。

李斯是在大政方略上,最能于父皇溝通的重臣。

想到父皇曾經指責過自己沒有洞察之能,沒有權謀意識,連最簡單的君臣之道也弄不明白,因而沒敢明說來意,只是以查詢泗水郡民戶數量為由來探視李丞相。

進入丞相府政事堂。

見到扶蘇,李斯起身道︰「見過長公子。」

扶蘇連忙一拱手︰「我從泗水郡回來,卻是對泗水郡以往的民戶數量有所疑慮,還望沒有打擾政事。」

「並無打擾。」李斯道︰「長公子請入座。」

李斯面帶溫色,轉身高聲吩咐上熱湯,待隸臣將熱湯端上來後,臉上笑容一收,沉聲道︰「長公子是為焚書而來的吧?」

扶蘇拱手道︰「我很少處理政事,國事不明,尚請丞相解惑。」

「扶蘇之惑,何以焚天下史書,又何以禁民間藏書?而今不少儒生因此入獄,等政令下到地方,定會引起地方動蕩不安,此舉何以能安天下?」

「儒家卻與秦相悖,將其驅離咸陽即可,何以做事如此之絕?」

「扶蘇不解。」

扶蘇語氣激昂莊重,又帶著幾分憤然。

「長公子此問,老夫不好一口作答。」李斯委婉的開口了,臉上帶著幾分沉重,隨即道︰「焚書之糾葛,並不在于書,而在于復闢勢力,此次針對的也非是儒家,而是以古非今的思潮。」

「而今復闢勢力暗中媾和,借著議論之便,大肆攻擊新政,若是朝廷不維護新政,恐有朝一日,真會引起大亂,朝廷此舉,亦是無奈之舉,若不以強大權力維護新政成果,天下必定會重陷反復。」

「若是不一視同仁,大秦新政何以自安?」

扶蘇道︰「儒家之藏書議政,大多源于其本身迂腐秉性,但罪不至諸子書籍,何須定要焚天下書籍?而且還要施行連坐,李丞相,你不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了嗎?」

說著說著,扶蘇又是一臉憤然。

李斯嘆息一聲,目光掃過扶蘇,眼神分明有了不悅。

李斯沉聲道︰

「長公子之言,我不能認同。」

「外界皆言儒家迂腐,但老臣並不這麼認為。」

「法家出于儒家,因而對儒家了解的更為深徹,儒家的迂腐,從來都是在吃飯、睡覺、待客、交友等諸端小事上,而在政道大事上,儒家從來沒有迂腐過。」

「孔夫子殺少正卯,迂腐嗎?」

「孟夫子毒罵墨子縱橫家,迂腐嗎?」

「孔鮒等人主張諸侯制,又真的迂腐嗎?」

「孔門自問世以來,就跟六國貴族勾連,難道也能歸于迂腐?」

「儒家推崇復闢,外界都認為其是貴族的鷹犬,但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儒家本來就是復闢學派,他們推崇的是讓天下回到夏商周三代,若說儒家是天下貴族鷹犬,反倒是在故意混淆視听。」

「丞相未免危言聳听了。」扶蘇面露不悅。

他自然听出了李斯的畫外音,這分明是在指責自己迂腐。

扶蘇冷笑道︰

「丞相乃法家名士。」

「數百年來,儒家式微,時至今日,連個學派大家都沒有,何以能呼風喚雨,攪亂天下?丞相莫非是囚于學派之見,欲滅儒家而後快乎?」

李斯臉色一沉。

「長公子此言甚矣。」

「我李斯的確不喜儒家,但還不至如此下作。」

「而且儒家何曾式微過?」

「儒家沒有學派大家,實在謬也。」

「上次的士人盛會,入列其中的儒生便有七八人之多,這些人難道不能被稱為名士?」

「再則。」

「我老師荀子就出身儒家。」

「而他是世間公認最後一位戰國大家。」

「只不過儒家之士目光狹隘,容不得異己,故意將我老師荀子排擠在外,而今卻說儒家沒有學派大家,這豈非荒唐?」

「儒家從不缺大家!」

「而是容不下孔孟外的大家。」

「而這恰好也證明了儒家的保守復古。」

「是以,非是秦不容儒家,而是儒家不融于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