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一十五章 朝鮮軍

人是不停的成長的,將領也是一樣如此。

游擊區就是一個孵化器。

金州軍成軍五年,鎮江軍成軍三年,絕大部分將領都是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

勇 ,認字,機智等等。

但是經驗無法憑空得來。

如果說游擊戰之前,這些軍將指揮經驗,是比不上以前遼東將領的,能比的就是勇 等。

但是游擊戰以後。

兩年的鍛煉,金江軍的將領,不管是營總還是把總,都足以勝任。

劉承敏,武震孟,朱秀不提。

營總郭英,于志,陳宏,章毅,鄧興,李伯升,李齊,花眼,李勝虎,張薄,彭大海,陳玉。

十二名從游擊區出來的營總,可以說不弱于大周的將領。

而陳銳,湯平,廖榮克,陳凱武,趙勝等守將,守備,不管是前番參加大小各仗,還是幾年的經驗,也都大有提升。

現在金江軍各部的指揮能力,包括小隊間的協作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金江軍十余萬經歷過戰火,十萬游擊區成長的隊長,伍長和精兵。

這才是唐清安想要拉出來,和老奴來一場硬踫硬的底氣所在。

為了保證勝利。

全軍近千門各色火炮,連金州城的紅夷大炮,同樣也運了出來。

時代在發生變化。

軍事戰術也在發生變化。

唐清安要做的就是提速。

金江軍的火器使用率之高,遠超其余各軍,為了保證火器的威力,因此費了大力氣修建戰車和金江騎兵,用來制衡蠻族騎兵。

新金城。

金江軍駐扎北城,東城,國內援軍駐扎西城,朝鮮援軍駐扎南城。

國內援軍不提。

朝鮮承襲大明制度,也是衛所制。

朝鮮全國初期分為五衛,分別是義興衛、龍驤衛、虎賁衛、忠左衛和忠武衛。

平時為民種田,戰時為兵。

所需要的的衣食兵器等物資都自給自足。

幾百年下來,當然弊端叢生,訓練荒誕,士氣缺乏,當倭寇入侵時,各衛一觸即潰。

有大周的幫助,打退倭寇後,朝鮮前國主設立訓練督監,招募訓練士兵。

最開始由大周的將領負責訓練。

而且又設立更多的部隊,如御營廳、守御廳等。

倭寇入侵時,大肆劫掠百姓,導致朝鮮各地義民涌起反抗。

當時的朝鮮,為了對付倭寇,把這些義軍頭領都給了官職,進行了大量收編。

因此朝鮮國的軍力,不光是兵士數量,還是兵士戰斗力都大幅度提升。

可想要維持軍隊就需要良好的財政,而朝鮮又沒有改革,當然無力供應。

慢慢的和大周一樣,幾十年後,欠餉是常有之事,特別是對義軍出身的軍隊更為吝嗇。

兩班權貴自己的利益都不夠分,常引起分裂互相攻奸,更何況這些百姓出身的將領。

謝友成,陶杰,把朝鮮的情形,細致的向將軍解釋了一番,唐清安結合自己知道的史料,有了不少的認知。

「總之絕對不能信任朝鮮軍力,兩位是這個意思吧。」

謝友成和陶杰連連頷首。

見兩人如臨大敵,一臉的緊張,生怕自己不舍得朝鮮幾萬軍,把朝鮮軍當做正軍使用,內心就想笑。

唐清安見過朝鮮軍隊的狀況,可以說和國內的軍戶無二,甚至比國內的軍戶還要慘。

「將軍要把朝鮮軍隊調出來,穩定朝鮮局勢,朝鮮國主極其的贊同,才堅定的不顧非議,把朝鮮大軍派出。

不管是將軍的主意,還是朝鮮國主的舉動,都十分的睿智。

這非常時期,無論對咱們來說,還是對朝鮮國主來看,朝鮮是絕對不能亂的。

如果這段時間,朝鮮不軌之人,見機作亂,我們無力去平復,而朝鮮國主更無力應對。

恐怕朝鮮有反復之事,不但朝鮮國主有危,也會引起我們的大禍。」

陶杰認真的說道,唐清安則听到仔細。

「現在朝鮮軍來到了金州,我觀不少軍中將領,都打了主意,想要引朝鮮軍以為戰力。

可是朝鮮軍只能當做雜兵使,絕對不能當做正兵用,不然不但無濟于事,反而拖累咱們。」

見陶杰說的詳細,謝友成則沒有繼續說話。

唐清安對陶杰的話,並沒有意見。

其實他一早就知道朝鮮軍是指望不上的。

為什麼要調來朝鮮軍,除了排除朝鮮不穩定因素,更有他扼守朝鮮門戶,替朝鮮擋禍。

如今大仗將起,不能只金江流血犧牲,朝鮮也必須出力,也必須出血。

不可能讓朝鮮白佔他的便宜。

「我听說朝鮮原來幾部義軍還是有些戰斗力的,難道如今也一點也不中用了嗎。」

唐清安笑道。

陶杰臉色猶豫了起來,朝鮮的局勢,現在由陶杰負責。

陶杰沒有立刻回答將軍,而謝友成不想搶陶杰的功勞,因此也沒有說話,安靜了下來。

「朝鮮軍里如今有數部原義軍的部隊,兵甲不齊,士兵缺餉,到底戰力如何,我也不敢說。」

聞言。

唐清安沉吟了起來。

如果按照史料的話,朝鮮原義軍出身的部隊,雖然過了幾十年,還是有些戰斗力的。

因為這些義民出身的將領,知道他們的根基是什麼。

他們的後代,從小受到兩班貴族的打壓,同樣具有危機意識,因此也對軍隊極其重視。

可因為缺糧,缺餉,甚至軍田也缺,導致戰斗力無法發揮出來。

「是哪幾部,我先見一見吧。」

將軍雖然問的不清,陶杰明白將軍的意思。

「盧順義,高金權,柳以全三部。」

「士兵都有多少人?」

「盧順義部三千人,高金權部兩千余人,柳以全部兩千余人。」

「派人去召來。」

隨著將軍的話,門外的幾名親衛立刻領命而去。

城西。

朝鮮軍的駐地。

分為了三塊。

駐守鎮江的五千朝鮮軍,受到鎮江將領訓練管理兩年,又有充足的口糧。

不但士氣遠強于朝鮮軍,而且又很信任金江軍,兩軍之間並沒有隔閡。

陳凱武駐守鎮江多年,在五千朝鮮兵中威望甚高,因此調來率領這五千朝鮮兵。

當然駐地是最接近城里的,營帳也是最好。

另外一塊就是朝鮮五衛軍,還有一塊就是三部義軍的地方軍。

三部義軍的將領,得知金江節度使相召,看了看天色,已經傍晚時分。

雖然感到納悶,但也不敢耽擱,連忙跟隨令兵而去。

這三名義軍出身的將領後代,他們的父輩不怎麼會大周話,他們三人從小學習,不但能說大周官話,還能寫漢字。

朝鮮上下都是如此,只要是官員,都認得漢字,不然連公文都看不懂。

三人到了將軍帳內,十分的忐忑。

國內關于上國唐清安將軍的威名,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此人猶如戰神一般的人物。

大小戰以來,從無敗績。

協守鎮江的朝鮮士兵,休假回國後,受到鎮江將領的影響,同樣對唐將軍崇拜不已。

導致朝鮮民間,又是傳的厲害。

官面傳一分,民間能傳十分,受這五千朝鮮軍士的傳播,唐清安在朝鮮百姓的口中,那是神乎其乎的存在。

這三人受到朝鮮朝廷的排擠,遠在朝鮮南部,不管是從官面上,還是民間里,都只知道此人極其的厲害。

因此心里又激動,又畏懼。

「請坐。」

唐清安一臉的溫和。

三人听到唐清安的話,內心有些恍忽。

朝鮮和大周一樣,都是以文制武,武官地位本來就低下,他們三人地位就更低了。

沒想到上朝的將軍,對他們這般的客氣,一時間心里生出一股感動。

「謝將軍。」

等三人落座後。

「我觀朝鮮軍隊以來,發現其不但兵甲不齊,衣裳破爛,且老弱不少……」

听到上國將軍的話,三人感覺下的凳子有點膈應。

臉色都十分的不自然。

雖然將軍說的是實情,一則他們感覺有些羞愧,二則又有種惱羞成怒之感。

不過畏懼將軍的威嚴,三人不敢發作,只能默默的垂下頭。

朝鮮其余各軍是如此,他們自家可不是。

「但是。」

唐清安見到三人的神色,話鋒突然一轉。

「有人向我推舉,說朝鮮軍雖然不堪,但是其中另有三部不同尋常,實在不可輕視。

不過礙于朝鮮國形勢,這三部常受到不公正待遇,因此頗為不展志向。」

三部。

他們不也是三部嗎。

當初倭亂時,朝鮮義軍各地無數,收編幾十年後,還能存到如今的十不存一。

這三部能得陶杰所熟,可見並不是庸才。

三人都明白了將軍的意思,這是想要拉攏他們。

誰都不是傻瓜。

利益才是決定一切。

上朝將軍要拉攏他們,他們能有什麼想法?

當然是激動萬分。

三人紛紛抬起頭,眼神激烈的看向唐清安。

以上朝將軍在朝鮮國內的影響,以及他自身的實力,只要上朝將軍視他們為親信。

那麼不管是在國內還是上國,他們三人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要將軍信任我等,願意補足我等軍械,我等願下軍令狀,但凡將軍有所差遣,必定全力以赴。」

「好。」

唐清安笑道。

「盧順義,我沒記錯吧。」

「是的將軍,末將之名盧順義。」

「你在朝鮮的軍職我不管,現在我任你為營總,以後就是我金江鎮的營總。」

盧順義滿臉激動,情不自禁的站起身來。

「遵命!」

其余二人不甘落後,紛紛向將軍表達忠心。

「我和旁人不同,只看手下才華,都說三位有才,我就等著三位大才為我立下大功,別說營總,當我的總兵也行啊!

不論各位以後是否回國,金江鎮都將是各位的娘家。」

唐清安大笑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