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0554章 還是陛下深謀遠慮

土銘繼續說道︰「我知道這南洋乃是我大契藩屬國,我們大契能有的空間自然是比倭國多很多的。」

「可若是什麼都依賴進口的,那萬一遇到了什麼不測,就比如海上有險情,幾個月過不來糧食,該怎麼辦?」

听聞此言,榮千萬脊背發涼。

是啊,土銘說的是委婉了點,用了海上險情來比喻。

榮千萬听的很明白,實際的意思不就是,若南洋叛亂了呢?

如果真的要是發生了這種事情,南洋不給大契糧食了,而大契又沒有種的糧食。

到那個時候,必然是百姓饑荒一片啊!

要真出現了這種情況,那自己這個丞相,必然是萬死難辭其咎啊!

這太恐怖了!

榮千萬可是戶部出身,他在戶部任上的時候,大契是過過苦日子的!

他太知道什麼是糧荒了!

他也知道糧荒有多麼的恐怖!

饑民易子而食,這簡單的六個字,代表著的可是斷骨去肉的痛徹啊!

听到這里,榮千萬早已是一身的冷汗。

他這才想到,陛下是如此的深謀遠慮!

是啊!

必須要保障最基本的糧食存量,這樣才能有足夠的糧食安全。

真要是遇到了什麼突發的情況,百姓們不至于餓肚子啊!

如果所有的州府全都追逐利益去種有價值的經濟作物,那大契就沒有糧食可言了。

自己的飯碗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當年江南運河之亂,青幫扼住皇城脖頸的畫面,歷歷在目啊!

榮千萬立刻拱手抱拳說道︰「土大人說得對!」

「朝廷斷然不該只追逐眼前小利!」

「還是陛下英明啊!」

看清了利害,榮千萬在游走在了七部之間。

當然,這件事還和新成立的保障部沒什麼太大的關系。

剩下的舊六部和政事堂達成了一致。

各地在發展經濟作物種植的前提,是要保障有一定數量的農田,有人來種植。

戶部和工部在一起給出了一組紅線數字,大契全國每年糧食的生產數量,絕對不能低于這個數字。

設計好了之後,各部門就都熱火朝天的忙碌了起來。

而各州郡的知府和縣令們,在接到了如此的命令之後,無不是在大罵朝廷。

說道最根本的,現如今朝廷對官員的考核,看不是看中的經濟?

田地稅能收上來多少,商稅又能收上來多少。

這些可都是吏部與朝廷欽定的考核標準!

還有人口和文教兩個方面,那不也是要看中本地的經濟發展嘛?

若是經濟騰飛的地區,就比如說江南和花河府等地,他們那里的人口不用管就自然會增長啊。

可那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百姓們為了謀生,自然也會向外走的。

還有那些大型的礦產城也是,有用工的需求,自然就有人會去到那里的。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如果本地有產業就會有人來,若是沒有產業那人口就會流失,就這麼簡單。

現如今大契的工業還在迅猛的發展中,工坊當中無一不需要工人,而城池當中更是需要人口來帶動經濟。

這就是古今中外,永恆不變的道理。

還有就是文教問題。

若是百姓們都窮的吃不上喝不上了,還哪里有心思去管什麼文教呢?

僅僅是活下來都需要竭盡全力了,哪還有心思去讀書啊?

就比如說,江南的一個三口之家,父母只是在家種田,就能把自家的子弟供養到二十幾歲,可以讓他隨意的讀書。

而在大西北地區的一個五口之家,就算是一家四口全都種地,也只能勉勉強強的供養一個孩子讀書。

這,就是差距!

這就更不要說,那些發展迅猛的地方,有著更多的名師大儒,各種典籍讀物也是更多。

所以,現在各州府的官員都清楚,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發展經濟了。

可現如今你朝廷一紙詔書降下來,要各地都放棄賺錢的經濟作物,回到原來的農耕,這樣的事情各地自然是不開心的。

周素,他就是這麼一個知縣老爺。

他治下的劍邑縣,是皖公山地區的一個小縣。

這皖公山地區,是緊挨著江南與花河府的一個州府。

一直以來,這皖公山地區的人都是往江南走的最多。

可以說,皖公山就是江南的人才市場。

這里的人口流失很嚴重的。

周素所管轄的劍邑縣,現在常住人口還不到二十萬。

可這還在以每年一兩萬人的流失速度,在向江南流失呢。

他為了能夠挽回人口,所以就在劍邑縣推廣起了種植桑樹的項目。

要說這皖公山的氣候條件,和江南其實是差不了多少的。

周素也是想著,能在劍邑縣引進一些紡織工坊,這樣就可以把人留在劍邑了。

只要留住了人口,那才能進一步繼續發展,只有這樣周素才能有更好的政績。

他的如意算盤打的很不錯,可他萬萬也沒想到,朝廷居然一紙詔書下來,要求耕地必須有一定面積。

上官通知下來,就是要周素的劍邑縣,把桑田改回原來的農田。

這事一出,周素可是發了大火了。

他好不容易才勸說了本地的人,還專門找來人給他們培訓,這才促成了種植桑樹的事情。

現在桑樹還剛剛種上,就要改回種糧食?

姑且不說怎麼和鄉親們交代了,就說這種糧食一年到頭來,能賺幾個錢?

而且,沒有了桑樹的種植,他約好來投資的那些工坊主,那些紡織工坊該怎麼辦?

周素想都沒想,直接把上官的命令扔到了一邊,他繼續推動著自己的紡織產業計劃。

不僅僅是周素,還有很多地方的縣令都和他一樣不听話。

但還是有一些比較听話的。

不少地區的經濟作物都被鏟除了,然後重新種植上了大米和小麥。

但南北發展不平衡,這樣的種子卻已經根深蒂固了。

在解決了各地賦稅大幅上漲的問題之後,方景這才安心下來。

所有的折子和政事依舊是交給羋婉兒這個皇後來批閱。

而方景他本人,則是帶著即將要臨產的夏皇妃,兩個人沒事听听曲子看看戲,生活過得很愜意。

方景的小日子過的很滋潤,可松下次郎這邊的日子那就是相當的慘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