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51、啥也不說了,我先罵為敬!

興慶六年五月二十日,聖旨下。遷正唐河隴節度使涼州都督皇次子涼王趙碩為魏王,加封邏些都督、吐谷渾行軍大總管。

同日,魏王于鄯州集兵左武衛一萬、河隴新軍三萬、玄甲軍三千、河隴七州府軍三萬,共七萬余人,抽戶丁十六萬余,合兵二十三萬余,車六千余輛、馬七萬余匹。斬雞祭旗,誓師南征。

魏王以定遠將軍金阿貴領五千新軍為前軍、明威將軍右武衛領軍將軍皇甫隆雲領左武衛五千為左軍、宣威將軍左武衛副領軍將軍蕭慎海領左武衛五千為右軍,游騎將軍趙大柱領新軍兩千為後軍,本部率三十余將坐鎮中軍,轄軍三萬。

河隴軍精銳盡出,唐字軍旗與烈日戰旗遮天蔽日。

二十六日,大軍自鄯州、石堡城、百谷城出兵。右軍于西海湖、大非川牛星堆一帶首與蕃軍中勇武軍遭遇,右玄甲軍胡三大隱伏,待蕃軍布陣時,自西海湖邊率先突入敵陣,亂敵陣腳,而後陣斬六百,大功凱旋。

右軍由此進抵西海湖南岸伏以城,陣線前移七十里。

吐蕃老王聞訊夜不能寐,竟是暴斃而亡。中勇武軍域本達布倫欽深知唐軍來勢洶洶,須得避其鋒芒,遂令全軍撤出吐谷渾,星夜兼程趕回邏些接任吐蕃新王。更令衛茹十日內抽調兩萬主力東行北上,隨行民眾十余萬人,欲以血肉之軀阻唐軍于當拉山一線,以圖固守本土,伺機反攻。

吐蕃各茹皆聞唐軍進犯,早兩月便舉茹來援。象雄主力丟下了安西趙吉利,放棄了大小勃律,率全茹軍民二十萬遠赴當拉山。上下約茹固守後,以防安西軍自側翼突入。屬國霓波爾征調軍民十五萬人,翻越喜馬拉雅,預計八月開入戰場。友邦南詔出兵一萬,自東南入雪區馳援。

吐蕃各屬國各茹,統計兵民七十余萬,號稱百萬,誓于唐軍決一死戰。

七月,唐右軍攻佔局茹山,前軍攻佔當拉山口,正式切斷三藏之地與吐谷渾的聯系。大軍穿越漢拉山,進逼柏海。衛茹、蘇毗守軍約萬余居山道死守不退,唐軍六攻而不下,雙方戰損頗大,唐軍遂轉攻為守。

八月,吐蕃援軍抵達,唐軍亦于當拉山口築城為守,蕃軍拔城不下,折兵四千余。

同時,河西結贊集兵進犯涼州。右武衛針鋒相對,于墨宣防線牢守陣地……

預料中的速勝沒有到來,主戰場上蕃軍依險而守,唐軍進退兩難。

太極殿上議論紛紛,此次河隴舉全力南征,吐蕃舉全國而應對,都是拼了命的架勢。雪區乃山地,高山險阻。這仗打下去,唐軍補給定會不暢,容易馬失前蹄,功敗垂成。而過了九月,大雪封山,雙方便要暫息兵戈,來年再戰。這對唐軍的補給線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聖上,此時戰線前移已過二百里。就算自百谷城發糧,也須走一百七十里。遑論自河隴各太平倉調糧,夫役運糧路途,便就吃干抹淨了。送往前線的,還能剩下幾何?臣認為,此戰不宜長久,更不可愈年而論。俗話說見好就收,眼下遣使談和才是正途!」

「臣附議!」

「臣亦附議!既是收復了吐谷渾,便教那慕容氏莫要在涼州憑白造飯了,早日復入吐谷渾,讓他帶著吐谷渾人去與吐蕃爭個長短吧!」

「是啊,陛下!魏王此次南征幾乎掏光了家底,若是萬一有個閃失,以何抵擋吐蕃大軍進犯?」

……

興慶帝撫胸靠桉,听著文官們喋喋不休,眼神里已有些不耐煩了。行軍打仗之事,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的道理,更何況山高路遠的當拉山。與吐蕃一戰,是大唐必打的,而且必須大勝的一戰。為此,各道調撥糧草,征調民夫隨時馳援河隴,也是興慶帝眼下在辦的頭等大事。

趙正說與吐蕃作戰,不能一蹴而就,須得緩緩圖之。一來是因為過了當拉山,地勢陡升,與大唐來說,行軍作戰兩不利。這一說法在柏海之戰就能初窺端倪。就算金阿貴率軍在吐谷渾祁連山適應了數個月之久,但在戰場上,仍舊相當吃力。反觀吐蕃勇桂,雖因守土守國悍不畏死,但其實地利才是佔了絕大部分的便宜。若是想適應吐蕃的地勢,須得有充足的時間。二來,歸功于太平倉的建立,軍糧調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建有太平倉的各道,自水陸兩路正源源不斷地向河隴運輸糧食,數量已超百萬旦。這在往前五十年當中,是不可想象的。

這一仗,打個兩年,大唐還是打得起的。

吐蕃是心月復大患,若是不一次把他打趴下,往後的日子,恐怕要尾大不掉。吐蕃老王歸西,新王達布人緣極好,也是個能忍辱負重的角色。這種人非常難對付,萬一等他緩過勁來了,不知又會有怎樣的噩耗等著這嘰嘰喳喳的朝廷。

興慶帝內里早有思量,就算要談和,也不是眼下。就算要談和,也不是大唐遣使去主動找蕃人理會。他的目光自朝中文武間掃過,一個一個,過了一眼。卻 然發覺,這朝堂上不知何時,竟是被一群新鮮面孔所佔據。而在人群當中的武將,也一個個的都低著頭不吭聲。

是了!

這是鄭西元新政鬧的。他說武將該干武將的活,能領軍的去領軍,能打仗的去打仗。朝中議事,有幾個代表就行了。

朝中大多數武將,被填充去了劍南那個無底洞。如今兵部幾個司,都是文官把持。兵部兩個侍郎,也都垂垂老矣。而當年隨他南征北戰的功勛軍貴們,也早已澹離朝堂,要麼撒手人寰不在人世,要麼告老還鄉享清福去了。

興慶帝有些失望地收回了目光,卻發覺武官的行列中好像多了一個人。

趙正破天荒地穿上了朝服,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太子身後,只是並未開口說話。

「上護軍!」

興慶帝笑了起來,點名道︰「今日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你今日居然來議事了?」

趙正聞言坐直了起來,拱手道︰「聖人忘了?是聖人召臣今日來議事的。臣這幾日身體確實不適,原本還想告假,但既是接了聖喻,再不適也不得不來!」

「是嗎?」興慶帝皺眉一想,這大概是前兩日的事了,一時湖涂,竟是忘了個干淨。

太子看了一眼趙正,道︰「元良這身子骨啊,當真是如尊夫人一般。嘖,尊夫人似乎已有五月身孕了?」

趙正便答︰「太子掛心,差不多是有五個月了。」

「那前線局勢,總比尊夫人的肚子重要些。聖人召元良議事,想來也是想听听元良的意思。」

趙正點頭,俯首道︰「啟稟陛下,河隴戰局,臣未親臨,是以議論戰局之事,臣當不可輕言!」

「此時此刻,元良就莫要愛惜羽毛了。」興慶帝道︰「河隴軍事,朝中唯元良熟悉。朝中諸將,眼下亦以上護軍為尊。你不吭聲,竟讓這滿朝不懂軍事的稚子在此胡言亂語,你又听得下去?」

「臣汗顏!」趙正認真回答︰「臣聞古來軍中之事,以輜重糧秣為首。諸位朝臣所言,其實也不算胡言亂語。蕃地復雜,雪區高冷。大唐將士遠征吐蕃,天地人和三不沾,當真也是難為至極。以臣來看,此戰還是不要再打了……」

此話一出,滿堂皆驚。

是個人都知道,河隴的軍事,離不開這個趙元良。他們多少也都知道,魏王南征,也離不開這個趙元良的慫恿。自安西回朝之後,河隴便日益加緊軍備,誰能說這不是趙正往魏王腦子里灌了什麼迷魂湯?

要說這一仗,面前這趙元良才該是那始作俑者。可怎地他一開口,語氣卻比那些張口閉口要談和的「稚子」們還要果決?

武將們是不敢太過于張揚,有些到過高原的,更是敢怒不敢言。大唐在雪區從未佔過吐蕃丁點便宜,鼎盛時最遠也不過是在當拉山口繞了一圈,權當武裝游行,還被吐蕃人追在後邊放冷箭。

如今河隴軍不僅站穩了當拉山口,還築城為守,盡斃來犯之敵。誰也說不準時間拖下去,還會出現怎樣的機會。倘若當真沒有機會突入吐蕃本土那也就罷了,可眼下明明穩住了陣腳,靠著大唐士卒鐵甲護身,矛尖箭銳,騎兵所向披靡的戰陣優勢,何嘗不是已贏了一大陣。只待適應高原氣候、山形地勢,便是吐蕃的高原勇桂,也該是擋者披靡才對。

怎地蒼宣侯一開口,就那麼不是滋味呢?

只有少數幾個人,看趙正的眼神與旁人不一般。

這些人,要麼是了解趙正為人的,比如趙金玉。要麼是了解河隴軍情的,比如鄭西元與興慶帝,要麼是了解趙正的說話方式的,比如趙金玉和太子殿下。

只是幾人眼神各有不對,興慶帝是在等後話,鄭西元是在想河隴軍情之復雜遠非旁人可解,而趙元良遠在長安,就算了解也不過是大軍出征之前,對如今戰局無所裨益。太子是為數不多懂軍陣,又知道河隴原本就是想打持久戰的少數人,他就是對趙正這人有意見,每每不好好說話,總是先抑後揚,當真不新鮮了。

只有趙金玉看趙正,是眼中含笑的。

心道︰此僚這是準備開大招嘲諷打嘴炮了。

果不其然,趙正半轉過身體,面對方才說話最積極的人群,不分哪個,火力全開︰「諸位大人……」

「不敢不敢!」眾臣連聲搖頭。

「有何不敢的!」趙正義正嚴詞道︰「河隴二、三十萬軍民在前線爬冰臥雪奮勇殺敵,魏王殿下數日不眠不休,排兵布陣。爾等視若無物也就罷了,不支持也就罷了。竟是在此關鍵節點上,想的是遣使談和?打輸了談,景中年間如是。打不下去了要談,新歷二年如是。可眼前勝戰連連,吐谷渾盡收,蘇毗茹、吐谷渾奴軍損兵折將失民喪夫數萬,吐蕃舉國來援,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氣勢已頹。我大軍壓境當拉山口,一戰盡歿中勇武軍最精銳的驍鋒營,在狹窄的山道中,蕃軍更是被我大唐鐵軍殺得丟盔棄甲,恨不能生出四條腿來,可你們卻仍舊要談!天下焉有此等道理?談個甚?不如再讓出吐谷渾來?要不干脆將百谷城、石堡城也一並讓了吧!左右太遠了,太高了,糧秣送不上,打來打去,還不是要談?諸位大人,你們是河隴的爹啊,還是娘啊?操的這份閑心,不如散朝之後好好想想,國恥國格這四個字該怎麼書寫!」

沒有腔調,不成氣候!

此時難道不是應該力同心,想著怎麼更效率地往河隴送糧送兵刃麼?

在這嘰嘰喳喳,盡顯文人那副柔弱、精致利己的嘴臉!

大唐兩百年來的武風,被你們是丟了個干干淨淨,一毛不剩!

被噴了一臉口水的文臣們頓時鴉雀無聲,有幾個臉皮薄的,面色顯然有些掛不住,蠢蠢欲動,想要出列對線。

「啟稟陛下,臣有參!」

興慶帝第一回見趙正罵人,笑卻又笑不出,听聞還有不怕噴的要上參表,于是「嗯」了一聲,換了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姿勢,「愛卿要參何人何事?參來便是!」

「臣參上護軍蒼宣縣侯趙正趙元良,朝堂上言語粗魯,當朝諷刺辱罵百官。請聖人處置定奪!」

「趙元良!」興慶帝使了個眼色過去。

趙正立時拱手,態度極為誠懇,「臣言語沖撞,臣認罰就是。」

「……」那文臣原本在內心滾過了幾遍的說辭,只等趙元良再出口不遜時抓住他的錯處,引百官一並彈劾,左右這朝堂之上,也多是被趙正譏諷過的文官,連鄭相的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不信眾口鑠金之下,他今日能善罷甘休。

可誰知這堂堂上護軍,變臉如同走路轉彎那般自然,口風換地是極快,臉色也瞬時溫和平良,一時間竟是沒能適應。看趙正對聖人畢恭畢敬,臉上寵辱不驚,神情澹定自若,心中當下不由暗道此僚年歲不大,竟有如此城府!

先是激得文官群情激奮,罵人罵得人無地自容,可罵完人,轉眼就一臉犯錯就認,挨打立正的死皮賴臉的模樣。

他這是怕得罪人?

這不都給他得罪完了麼?

那他圖個甚?

朝官們心中暗自納悶,這貨是來攪局的吧?可能知道他一個人勢單力孤,據理力爭佔不了上風,于是干脆口無遮攔,先罵為敬。

可還別說,被他罵了這一頓,誰要是想再出來說談和的事,怕不是要掂量掂量,是趙正說的那種自私自利文人嘴臉?傳揚出去,莫不是要被長安乃至天下百姓嘲諷滿朝軟蛋,唯有河隴才是真漢子?

當真是陰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