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七十五章︰內華達

聖弗朗西斯科附近已知的金礦都已經被開采得差不多了。

薩克拉門托附近,以及加州北部的山區河谷倒還是有些金礦。

不過薩克拉門托以及薩克拉門托以北地區的金礦都是有主的,很多礦業公司以幾千英畝為單位在北部山區圈地尋找新的黃金礦脈。

小型的淘金團隊在薩克拉門托壓根沒有什麼機會,只有在內華達地區,還有一點靠黃金致富出頭的機會。

《加利福尼亞日報》有一個專欄專門記載淘金者在加州淘金致富的故事。

這也是淘金者們最喜歡看,最喜歡听的故事。

因為整個故事能讓他們看到希望,幾乎所有的淘金者都非常篤定報紙上記載的下一個幸運兒一定是自己。

里諾的火車站就有很多背著行李,看著《加利福尼亞日報》上的雞湯故事,準備奔赴內華達深處尋找黃金的淘金者。

當然,也有很多淘金失敗,傾家蕩產,流落街頭,往嘴里灌著廉價烈酒,眼里不是瞥向路人,似乎是在尋找作桉對象的失敗淘金者。

淘金熱是加利福尼亞能夠持續吸引到移民的重要原因。

雖然淘金產業是梁耀最不希望移民從事的行業,但沒辦法,黃金要比其它任何產業都誘人。

梁耀也需要一個足夠吸引人的噱頭吸引新移民來到加利福尼亞。

這些人才是行走的黃金,只要到了加利福尼亞,在加利福尼亞進行消費,這些人就能對加利福尼亞產生價值。

加州淘金加州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夜暴富葉錦還鄉的理想來到加利福尼亞,但真正能夠實現暴富的人,在淘金熱的紅利期過去之後已經越來越少。

《加利福尼亞日報》上所記載的淘金者的雞湯故事都是真的。

但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十幾萬淘金者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從成千上萬個不幸者之中,找出幾個幸運兒還是可以做到的。

實際上從《加利福尼亞日報》刊載的淘金者發現金礦致富的故事也能看出加州淘金的趨勢。

1851年《加利福尼亞日報》報道的主要是薩克拉門托的淘金者,而且幾乎每周都有幸運兒能夠上報紙。

1852年2月,內華達地區上報紙的淘金者數量首次超過了薩克拉門托,而且佔比越來越大。

不過報道淘金者成功桉例的頻率卻從每周變成了兩到三周。

淘金失敗,到聖弗朗西斯科或者薩克拉門托找個工廠上班拿工資,成為加利福尼亞鐵路公司或者其它鐵路公司的鐵路工人,想種地的向加州政府申請一塊農業用地成為種植戶。

這才是絕大多數淘金者最終的歸宿,不過《加利福尼亞日報》幾乎從來不報道這些最普遍的桉例,因為淘金者們不喜歡。

這種類似的報道多了,加利福尼亞日報的報社非被淘金者們掀翻不可。

《加利福尼亞日報》的工作者很聰明,知道淘金者們會買他們的報紙是因為他們把加州最權威的日報當做慰藉自己的精神鴉片,而不是自己文章的素質有多麼的好。

梁耀不反對這種精神鴉片,只要他們不在加州賣真正的鴉片,梁耀的容忍度還是很高的。

「加州可要比聖弗朗西斯科冷多了。」

一下火車,梁耀就感受到了寒意逼人的內華達,手里接過卡耐基遞上來河狸皮大衣。

內華達西部地區雖然是在1851年,聯邦政府作為對加州的讓步和補償給加州的,但梁耀此前沒有到過內化達,這是梁耀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內華達。

弗里蒙特掏出50美分給在火車站售賣報紙的報童,報童急得在原地不知所措︰「先生,我找不開這麼多錢,在這里找人換零錢非常危險,您有面值小一些銀幣嗎?」

「可是這已經是我身上面值最小的錢了。」弗里蒙特笑道。

說著,弗里蒙特又拿了一份報紙。

「50美分買你兩份報紙,剩下的就當作是你的小費了。」

報童走後,一名著裝得體,眼珠子亂轉,上下打量著弗里蒙特和梁耀的中年人湊了上來,露出了不是很討喜的笑容,開口便是一嘴咖喱味的英語。

「先生,您也是來里諾考察淘金吧,我告訴您,您可算是來對地方了,這里的金礦資源非常豐富。

算你走運,本來我是不想和別人分享這個秘密,要不是我手頭上缺筆開采金礦的啟動資金」

「小子,膽子挺肥啊,騙人騙到議長和議員頭上來了?」

忍俊不禁的平克頓拍了拍這個印度裔的中年人,說道。

「CIA對你的這筆投資非常感興趣,告訴我這個金礦在哪兒,這個項目,我們CIA投了。」

听到議長議員和CIA這些詞匯,這名印度裔一時不知所措,呆愣在原地,回過神來後頭也不回地撒丫子就跑。

「內華達的冬天確實很冷,再過兩周估計該大雪封山了。」弗里蒙特將手上多余的報紙遞給梁耀。

「我還記得當初勘探太平洋鐵路路線的時候,在深山里還遇到過兩個淘金者,這兩個淘金者中的一個後來發現了加利福尼亞之星。」

「你說的是馬丁?這家伙現在負責我在澳洲的淘金公司。」梁耀笑道,「安布雷拉公司在澳洲收獲頗豐,我正在考慮然安布雷拉公司在東南亞盤一些地搞種植園。」

「你要還想當奴隸主?」弗里蒙特笑道,「什麼東西能吸引你這個大富翁種植?」

「橡膠,我托人從南美帶了一些橡膠種子,已經派人將這些種子運到東南亞的坤甸進行試種了。」梁耀說道。

人類很早就發現了橡膠,不過橡膠進入工業應用,也不過十幾年的事情。

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發明了橡膠的硫化法,解決了生膠變粘發脆問題,使橡膠具有較高的彈性和韌性,橡膠才真正進入工業實用階段。

天然橡膠的價格從此水漲船高,直到20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大量生產合成橡膠,天然橡膠的地位才有所下降。

化19世紀中後期,德國的化工在全球絕對是妖孽一般的存在,涌現出了很多化工天才,造就了德國化工巨頭的崛起。

德國化工的強大也是被逼出來的,德意志地區統一之後,全世界已經沒什麼殖民地瓜分了。

英法可以輕松在殖民地種植獲得的工業原材料,德國人只能絞盡腦汁在實驗室想辦法能不能以其它方式合成同樣效果的原料。

橡膠可以用來制鞋,造胎,制作傳送帶等等,應用範圍很廣,想要想在加州發展工業,橡膠是繞不過去的原材料。

橡膠的原產地在巴西,南美其它國家和非洲也有橡膠種植園。

東南亞的橡膠是1876年英國人植物學家亨利•威克姆竊取了亞馬遜地區的七萬顆橡膠種子到東南亞的種植園種植才傳播開來的。

不過現在梁耀已經提前20年替英國人偷好了。

19世紀的南美少有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政府,搞到一些橡膠種子不是太難的事情。

東南亞的橡膠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低,最後甚至擊垮了原產國巴西的橡膠產業。

在東南亞種植橡膠大有可為。

「坤甸?婆羅洲島上的那個坤甸?」弗里蒙特仔細在腦海中思索著這個比較陌生的地名,隨即說道。

「這可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地盤,染指婆羅洲島,是要得罪荷蘭人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又不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得罪他們又如何?」梁耀笑道,「我得罪不起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還得罪不起他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嗎?再說,迫使日本開國簽約的時候,咱們美利堅就把荷蘭人給得罪死了。」

有美利堅在背後撐腰,這位昔日的海上馬車夫梁耀還真不慫它。

荷蘭是列強,美利堅也是列強,我得罪不起全盛時期的大英,難道還得罪不起衰弱的荷蘭不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